喜迎校庆|你知道这些先贤名师和温大的渊源吗?
5月19日,温州大学将迎来86周年校庆
你是否知道温大的前世今生呢
今天小温新就带你探寻温大的文化记忆
▲温大校园的”春华秋实“雕像,从左到右分别为黄溯初、苏步青、金嵘轩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黄溯初先生捐助校址创办省立温州师范学校开始,温州大学走过“两校合并,七校融合”之路,这些人和事值得被铭记:
✦1933年,黄溯初先生捐郑楼小学校舍给省教育厅创办省立温州师范学校;
✦1956年,时任温州市副市长金嵘轩等人向省人代会提出创办温州师范专科学校的提案,经各方努力,创立了温州市第一所高校,他兼任“温州师专”首任校长;
✦1958年,温州市委决定将“温州师专”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同年,温州师范学校归温州师范学院党委领导,次年分出。
✦1984年,原温州大学创办。
✦1992年,温州教育学院与温州师范学院联合办学,事实上与温州师范学院合并。
✦ 2001年1月,瑞安师范学校、平阳师范学校、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温州师范学院。
✦在谷超豪等十位中科院院士的建议下,温州市委、市政府着手温州师范学院、原温州大学合并事宜。2004年5月,国家教育部同意两校合并筹建温州大学。2006年2月,教育部同意正式成立新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校园内有三个学生生活区,分别被命名为“溯初学区”、“步青学区”和“超豪学区”,这是为了纪念温州大学办学历史上三个重要人物黄溯初、苏步青和谷超豪而设立的。
一代又一代的温大人,对温州大学进行了不同的调整与改变,然而不变的,是他们对温大的热爱。虽然殊途,却是同归。
三修溯初亭
溯源新温大
“温师忆,最忆溯初亭,鸟语花香催早读,朝霞映水泛歌声。难舍旧时情!”这是庆祝温师建校六十周年之际,一位校友的赋诗。
温州大学86年的办学历史中,后人曾三次修建“溯初亭”。如今温州大学明心湖畔这座“溯初亭”,正是为纪念当年捐助校址的实业家黄溯初先生。
黄溯初(1883-1945)原名冲,字旭初,后改为溯初,祖籍平阳郑楼,父辈因经商迁居温州朔门。他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1905年曾协助晚清一代大儒孙诒让筹办温处学务分处。温处学务分处的成立对推动浙南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起到巨大作用,而当时的黄溯初年仅22岁。
温州的师范教育,缘起于孙诒让先生(1848-1908)。1906年,温州地方决定以旧校士馆为址创建师范学堂,时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的孙诒让亲自筹办。
孙诒让在《温州办学记》中也说黄溯初在学生时代就有办学兴邦的志向。
1921年,黄溯初在父亲支持下,把为父祝寿的经费用在平阳老家郑楼兴办小学。“来学者皆免费”,这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远近农家子弟纷纷前来就读。
▲黄溯初先生致张震轩先生函
1932年、1933年,民国政府相继颁行《师范学校法》及《师范学校规程》,要求各省划定师范区,每区设置师范学校一所。浙江省教育厅“感浙南师资缺乏,教育落后,拟在浙南创办独立学校,已在计划中,因省库支绌,一时未能实现”。
当时黄溯初在上海经商,闻讯后即请将私立郑楼小学校舍捐归省有,“充省立温州师范学校,而以小学附属师校,俾清寒子弟仍得有沾免费之惠”。
而此时,任省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的是陈布雷。
▲陈布雷(1890~1948),浙江慈溪人
▲陈布雷撰写的《平阳黄氏捐助校址记》
经陈布雷提议,1933年6月30日,省府委员会决定在平阳设立省立温州师范学校。陈布雷的学生王学素出任校长。黄溯初捐献给温州师范学校的财产,当时估值约三万余银元。黄溯初又把温州师范学校校前的“梦仙公农圃 ”约十亩地,捐献给学校作为建筑教室、宿舍及扩建操场之用,并购置理化生物仪器、图书校具及附近农田五十余亩,供学生农业实习。教育部为此颁发了甲字118号一等奖状一件,后来被悬挂在溯初亭内。当时,陈布雷为表彰黄溯初对教育的贡献,还写了《平阳黄氏捐助校址记》牌匾,后被制成铜牌嵌在校长办公室门首壁间(全文附后)。
1935年8月,校长王学素捐出俸禄,在郑楼建造溯初亭。这座溯初亭“宛在水中央”,曾被充作音乐教室、娱乐室,还是学生课余阅读、娱乐的场所。有旧时学生回忆当初求学时光:“一天到晚,有牧笛迎曦,渔舟唱晚,归牛浮鼻,宿鸟投林。大自然赋予母校以风光之美,使吟诵之声与天籁交响成一派田园歌曲,令人心醉。”1998年11月,黄溯初诞辰115周年之际,温师建校65周年纪念会上,温师校友在旧址重建溯初亭。
▲茶山南校区明心湖畔新建溯初亭
同时,温州师范学院学院路校区也兴建有一条“溯初廊”以示纪念;2013年,为庆祝温州大学办学80周年,同时纪念黄溯初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校在茶山南校区明心湖畔新建溯初亭。
▲大士门温师院办公楼
从苏步青到谷超豪
院士情、温大缘
在温州大学校园内,还有一个步青广场,是为纪念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原温州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1902-2003,浙江平阳人,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校长)先生而命名的,以此缅怀学习他爱乡重教、献身科学的高尚精神。
▲苏步青先生
1984年,省政府批复同意正式建立温州大学;1985年起苏步青被聘为温州大学名誉校长。
在筹建温州大学的日子里,苏步青提出许多有指导意义的办学思想:办温大不要走老大学的路,要用改革精神办学;要为温州培养人才,温州需要什么样人才就培养什么样人才;用人要非好不聘,校长、副校长要选实干家,教师宁缺毋滥,行政机构和人员要精简;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把钱用在刀口上;要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建设;学校应由小到大,逐步发展。
▲1984年的温州大学(市区蛟翔巷)
1987年9月中旬,85岁的苏步青应邀回到阔别25年的故乡,在温大新生开学典礼上与学生畅谈怎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说,首先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与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密切相关的。他说自己不相信世界上有特别聪明的人,不相信有天才,如果有的话,那刻苦钻研的人就是最聪明的人;其次,要掌握各类学科的学习方法,多向老师请教,同老师交朋友,还要端正学习态度,注意联系实际。
对于学校发展,苏步青看得很远。他曾鼓励学校工作人员静下心来,花30年时间把温大建成一所有实力的大学。直到2003年去世,他一直担任温大名誉校长。
接过苏步青这份情缘的,是他的学生,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谷超豪。1999年8月至2004年5月,谷超豪先生担任原温州大学校长。
谷超豪(1926-2012), 浙江温州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1999年,温州大学改制改建,市政府希望谷超豪院士能出任温州大学校长。那时谷超豪已74岁高龄,身兼全国政协常委等多个行政职务,还带着研究生、博士生,大量的国际学术会议也让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这是一所由恩师苏步青指导下创办起来的学校,恩师的期望和浓厚的乡情,使谷超豪决定接任校长职务。当年5月,他就来温实地调研,听取温大改制改建有关情况的介绍。他认为温大当前最大的困难有两个,一是财力不足,二是人才缺乏。尤其在人才方面,要广揽全国人才,培养本地人才;要加强对外交流,封闭是搞不成高品位的。他希望温大能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与学生亲切交流并欣然题词:“改革、创新、高品位,温大前程灿烂!”
▲谷超豪先生与首届“谷超豪特优奖学金”获得者合影
是年8月,谷超豪正式出任温州大学校长。上任伊始,在他的主持下,制定了《温州大学跨世纪改革与发展规划》。这个规划,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确定了升格为本科院校的近期目标和发展为综合性大学的中远期目标,并相应提出了全面加强各项基本建设的工作任务。他的到来,如同在温大树起一面旗帜。从浙大、复旦、同济、上海交大、杭大、中国美院等著名高校吸引了一批在国内学术界有声望的、同时又有行政工作能力的教授,出任当时新成立的10个学院院长。而其中许多人是冲着谷超豪这面旗帜,来投奔温大的。
谷超豪在温州大学的年薪是20万,但5年间他分文未取。2003年,学校将这笔钱设立“谷超豪特优奖学金”,用于奖励温州大学德智体等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2003年新生开学典礼暨首届谷超豪特优奖学金颁奖大会上,谷超豪院士亲自给14位获此殊荣的学生颁奖。
▲步青广场
从“步青广场”到“谷超豪特优奖学金”,这对院士师生为温大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2年5月,出于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全局考虑,谷超豪联合孙义燧、陈式刚、戴金星、贺贤土、胡和生、姜伯驹、李邦河、林群、伍荣生等9位院士,联名上书温州市委、市政府,建议尽快在温州建成一所综合性大学。很快,温州市委、市政府采纳了谷超豪等院士的建议,决定将温州师范学院与温州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温州大学。
2003年12月,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来温对两校合并一事进行实地考察。谷超豪还先后多次向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及国家、省、市等部门反映温大办学情况,争取支持。
2006年2月,新温大正式成立。
消息传来当天,谷超豪先生欣慰地说:“我可以向苏先生交账了!”
附录:《平阳黄氏捐助校址记》
民国二十二年浙江省教育厅议于旧瓯海道区设立省立师范学校一所,而校址未定,平阳黄群溯初请捐其私立郑楼小学为校址。称曰:“此先君冠圭公之所创也。民国十年先君子九十,命溯初移称觞之资于郑楼,购地筑屋设小学,名曰郑楼乡村小学。来学者均免费,一二年后校舍亦年有添建,更造室育蚕、筑埘育鸡,辟场圃栽植果木,以推广农村副业。盖自创办迄今,经之营之,十有三年矣!今溯初久客他乡,不复能兼顾校事,愿移郑楼小学校址为省有,充省立温州师范学校,而以小学附属师校,俾清寒子弟仍得免费之惠,而先君子遗意亦庶几赖以不坠也。”余感黄君殷勤之意,即具报省政府嘉纳黄群之请。检其校产,有屋五十七间,场圃田荡十三亩有奇,器具图书若干,详见契册,兹不赘述。收受既竣,稍加整缮,而省立温州师范学校遂不数月而造成。余惟黄君先德,能蠲其宾客宴会之资,以教育桑梓之子弟,高风远识,可以为世所矜式矣。而君复能光大先人之遗绪,以垂于不朽。传所谓:“善继述者,其君之谓乎?”捐资兴学,例得褒奖,已为请于中央以彰黄君父子之盛举。更叙巅末,勒碑记之,置之壁间,后之揽者庶不忘斯校之所由自也夫。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九月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慈溪陈布雷撰
我们看到了一代代温大人的温情
我们对为温大耕耘的先辈充满敬意
如今的温大,已日渐成为了先辈们想要的模样
未来的温大,会更加出色
转载:温州十三坊
责任编辑:王徐杰 张雨鸣
审稿:阮丹妮
终审: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