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大校友丨黄加灏:与温师的不解之缘
校友简介
黄加灏,曾用名嘉灏、加浩,1938年生,温州平阳鳌江人。1952年考入温州师范学校(今温州大学),1955年毕业。1960年至1984年在温州师范专科学校、温州师范学院任教。1984年底调杭州大学任教,历任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工会主席等。参与《古典文学精解》《唐诗研究》《唐宋十大词人》《中文基础知识总汇》《古代散文辞典》《唐宋诗词评析辞典》等的撰写和部分编审。另有论文《新版〈资治通鉴〉标点浅议》《试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赋》《三峡疑释》《〈李娃传〉传统评论质疑》《柳永生年“新考”质疑》《略论黄遵宪诗歌思想艺术特色》等,约六万余字,均可见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历史学》。
今年5月,我们通过网络与黄加灏取得联系,并采访了这位84岁的学长,他亲切平和的话语瞬间打消了我们的紧张心理。老先生始终称自己是个平凡的人,然而回顾一生,他经历了三次校舍搬迁、工作后再高考以及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这本身就颇不“平凡”。谈到母校时,他表示:“我只有两种社会身份,学生和教师。而不管为生还是为师,都与温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紧接着,“大鸣大放”“整风反右”“大炼钢铁”“拔白旗、插红旗”“除四害”“下乡劳动”……大学后三年的宝贵光阴就在各种“运动”中度过了。他清楚地记得,毕业那学期学校已准备安排大家到中学实习,他是去缙云县中高二做语文实习教师,突然一纸令下,班级被一分为二,他带队的半个班学生就到杭州豆制品厂参加技术革命去了。
六十多年过去了,那些情景至今还沉重印刻在黄加灏的脑海里:把枯燥的“语言学概论”课讲得如此通透、如此有趣的任铭善先生成了右派;系主任、敦煌学楚辞学权威姜亮夫先生,戴着厚重老花镜、操着浓重四川口音在检讨;上大课教学楼的楼梯拐角处,贴着夏承焘诸先生要求自动减薪的大字报……
除课堂教学外,他还当了十余年幕后的“隐形”教师。在古代文学教研室,黄加灏担任自学考试专任出卷者。浙江省自学考试中,本科和专科有关古代文学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唐诗研究”“宋词研究”这四门课程试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的十余年中,全由他会同陶然老师(偶或为另一老师)一起出题。当时《浙江省自学考试》上相关的辅导文章都由黄加灏撰写。
黄加灏与温师专中文78级1班部分同学合照
晚年的他,回顾当教师的一生,最愉悦、最享受的是被同年、忘年的学友惦记着。每收到他们一本书、一幅画、一帧字;每得到他们邀请同学会的电话;每得到他们要登门探望的消息,都十分高兴。去年,在疫情间歇期,黄加灏收到了五次邀请,参加了四届同学会,游览了丽水、临安、温州、泰顺、永嘉。特別是1960年入学的那届同学会,到会的十几位同学全部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大家在黄加灏的建议下,参观了温州大学。当同学们看到当年学习时的学籍表时,个个脸上展开笑颜。在那次参观过程中受到的热情接待,使他们找到了母校的归属感。黄加灏说,在师范时期的同学中,在师院、师专时期的同事中,他都是很平凡、普通的一员。他们那代人,是祖国从物质到精神精心培养的。而绝大多数同学,也同他一样,兢兢业业为祖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生。
回顾往事,黄加灏想告诉学弟学妹们,今天的学习环境何等美好,但是也面临很多“诱惑”。他真诚地期望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们,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能自律自控、拒绝“诱惑”,坚持“捉鱼学渔”,努力成就自我!
来源:校友办
访谈:石正吉 沈雨萱 魏亦萱
责任编辑:郁晨超
审稿:付志义 胡雯敬
终审: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