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大校友|徐志通:温大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
徐志通,永嘉碧莲人,2000年毕业于温州大学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室内建筑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先后获得中国城市雕塑建设“年度大奖”、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先进个人、温州市名师名家、温州传统工艺领军人才、“四个一批”人才、551人才、首席技师、2013年“十大优秀文化温商”、2013年“最美浙江人·文化新浙商之十大新锐人物”、2015年“文化温商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兼任温州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温州景观协会常务副会长、温州瓯窑学会副会长、中国陈设专业委员会(温州专委会)常务副主任。
走进温州高新园区兴益路的亨嘉艺术中心,旧厂房的样式,大门入口矗立的两座山形主体石雕,中间玉璧型的圆雕刻着“亨嘉”两字,犹如两座大山间冉冉升起的太阳,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给人一种生活和艺术的碰撞感。这是徐志通的创作基地,也是他坚持数十年艺术主张与创业主张的集中展现。
步入温大,专注雕塑
▲第一件瓯塑作品《古越幽香》
“我老家在楠溪江边的永嘉碧莲,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孩子。”讲起过去,徐志通十分坦然。秀丽山水赋予他绘画天赋,贫苦生活赋予他勤奋自强的个性。16岁时,徐志通考入永嘉县职业中学,正式学习绘画。毕业后他想进一步深造,几经挫折考入温州大学的装饰艺术设计专业。
“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能考进温大很不容易。”回忆起在温大的时光,徐志通满怀感恩和留恋。
温大师资力量雄厚,许多老师都是著名的艺术家,他们尽心尽力,教学严谨,常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堂氛围自由而开放。美术生每年还有一次采风活动,地点通常都比较远。徐志通印象最深的是那次“上海-甘肃敦煌-新疆-西安-上海”之行。自繁华都市驶入荒凉戈壁,从瓜果丰饶的边疆异域走进雄浑厚重的历史古都,一路的人文景观变化开阔了徐志通的视野,令他真正感受到了艺术专业所蕴含的自由、包容、学无止境的魅力,更坚定了进行艺术创作的决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生活。”
徐志通就读的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设有书法、国画、壁画、漆画、雕塑等基础课程,其中雕塑对专业基础要求极高,“不吃香”,“是所有艺术中最难的”。但对于在楠溪江畔出生、在石匠父亲打磨石头声中长大的徐志通而言,雕塑“有一种亲切感”。在马亦钊、吴绶镐、陈钦权、秦大虎等老师的教导下,徐志通打下了扎实的雕塑实践功底。
进入云艺,结缘瓯塑
▲志通瓯塑传承与创新团队成员
徐志通大学期间结识了瓯塑省级非遗传承人吴小红,并在其帮助下,进入云艺装饰公司进行毕业前的实习,因而遇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锦云。
由于有大学创业的经历,徐志通比同龄人更为成熟,进入云艺后,很快展现出专业知识、沟通能力、业务能力等方面的优势。站在“温州最知名的装饰公司”这个平台上,他在实习期间就参与了杭州西湖国宾馆大型瓯塑设计工作,且短期内就对公共雕塑艺术项目熟练上手了。毕业后如愿进入云艺装饰企业工作。
进入云艺后,在周锦云的带领和指导下,徐志通开始接触到瓯塑。“温州是百工之乡,瓯塑更是有千年历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塑可塑性强、色泽丰富、坚固耐牢、不易褪色,花鸟鱼虫、人物山水、飞禽走兽都能刻画,大型壁画、小型工艺品都能制作,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随着进一步创作和对行业的观察,徐志通发现,瓯塑面临着从业人员少、传承难度高等困境。“瓯塑被称为东方立体浮雕,传承和弘扬这样一门传统技艺,是我们的责任。”直到2011年,他成立了亨嘉瓯塑艺术研究所,聘请原瓯塑厂老艺人,培养专业院校毕业生学习瓯塑,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瓯塑创新团队,将传统工艺转化为现代艺术,力求打造“温州国字号金招牌”。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他的瓯塑团队一举夺得金、银、铜三大奖,他本人获得金奖。
徐志通的工作室旁边,悬挂着他的第一幅瓯塑作品《古越幽香》。“二十年来,它提醒着我不断去思考,怎样用现代的表现形式展现传统瓯塑的魅力。我们计划将来让瓯塑遍地开花,走向世界。”以此为目标,徐志通将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地设立瓯塑艺术馆分支机构,以便与外国艺术家合作交流,将瓯塑带入国际大雅之堂。
然而,瓯塑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每年会有扶持资金,但并不足以支撑研究所的持续运行。将艺术与经济结合,是徐志通的选择。2011年,徐志通成立温州亨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传承传统工艺提供经济支撑。
成立公司,持续创业
▲优秀文化温商证书
▲徐志通与《瓯居海中》
创业,和徐志通的艺术之路相伴而行。
回顾数十年的创业历程,徐志通将创业最重要的条件总结为三点:一是舞台,二是有贵人相助,三是方向选择正确。
温大,是徐志通的第一个“舞台”。对于农村出身的徐志通来说,考上大学并非是一生无忧的保障。他刚步入大学便开始创业,在校外办培训班、帮人画广告画,将培训班的招生宣传单发到永嘉山区每个学校每个年级。这不仅是因为他有感于父母筹学费供他读书不易,也与当时温大的教学模式有关。“作为在民营模式中发展起来的大学,温大将经济跟艺术、政策结合得很好。温大出来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在经商方面学到很多东西。”
“云艺是我的第二个‘舞台’。云艺被视为温州的‘黄埔军校’,培养和造就无数行业精英。经过十多年磨练,我积累了实践经验、创业资本、人脉,所以在自己成立公司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
吴小红老师和周锦云老师,是徐志通反复提及的“贵人”。吴老师作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帮徐志通夯实了专业基础、端正了道德品行,是他的人生导师;周老师则在人生道路、专业方向、企业管理与经营组织等方面给予了徐志通细致的教导。
2007年,徐志通为绍兴中国黄酒博物馆设计制作的雕塑《品》在众多优秀竞品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城市雕塑建设年度大奖,这也是他最喜欢的作品。“我那个时候才二十多岁,能获得最高奖,是对我的肯定,也为我继续进行雕塑创作树立了信心。”
徐志通选择了瓯塑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作为深耕的方向。在他看来,公共艺术是雅俗共赏、需要大众认可的艺术,背后离不开对地缘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以作品《瓯居海中》为例,以“针眼”圆为主体,象征政府为温商回归“穿针引线”,再融入结伴飞翔的海鸥、茶花等瓯元素,与周边建筑物和谐统一,共同交织成一片风景。
近年来,徐志通专注于创作温州城市雕塑,以本土文化为题材,完成了五十余件大型雕塑作品。先后主持了中央绿轴世纪公园主园雕《瓯居海中》以及三垟湿地公园、上陡门浦公园整体公共艺术,瓯海仙门岛韦庸治水主题公园大型雕塑《塘河魂》,永嘉县瓯北主题大型雕塑《瓯》,世纪广场科技馆南侧《温籍院士风采园》23位温籍院士雕像,温州五马街东入口雕塑艺术改造,温州禅街科举试馆状元群雕等一百多项城市公共雕塑艺术的策划及创作制作,许多雕塑成为地标式建筑。
目前,徐志通的事业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布局:“一个中心”是他于2013年开办的“亨嘉艺术中心”,集公共艺术、瓯塑艺术、影视于一体,并加入建筑设计、空间设计、园林设计等机构,定位是“温州最纯粹的跨界艺术联盟”;“两个基地”则是指2018年在永嘉碧莲落成的、助力乡村振兴的亨嘉文创基地和近期龙湾政府给予支持、正在建设中的志通艺术馆,以传承与弘扬国家非遗项目“瓯塑”的展示研究基地。
“从温大创业走到‘一中心两基地’的成绩,联系到城市艺术工程、乡村振兴等多个层面,这里存在一个 “经济、艺术、政策三结合” 的模式——这正是我在温大的教育体系下所树立起来的。所以说,进入温大,改变了我的命运。”
续缘母校,共赴新程
▲《众志成城》徐志通
毕业二十余年,徐志通对母校的每一步发展都密切关注。“从我入学到现在,学校先是和温师院合并,后来招收本科生、硕士生,近年又成功申报了博士点,越来越强大。”
现在,徐志通不仅是在温州公共艺术和瓯塑艺术领域颇有造诣的艺术家,同时也担任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与温大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温大每年都有领导来我们这里指导工作,我们也会给温大的学生上课,分享创业历程,接收温大的实习生,联系越来越多。”
谈及温大的实习生,徐志通不禁感叹:“温大现在专业设置和老师配比都很完善,教学模式现代化,学生综合能力更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但他也坦言,现在的学生,创业精神相对弱一些。
对于在校的学弟学妹,徐志通给出的建议是,一定要高度重视专业、平台和行业目标。首先,选专业时,在喜欢的基础上,建议选一个相对冷门的,可能会更容易突围,取得更高的成就;其次,选平台很关键,有了温大这个学习平台,还需要更高水平的实践平台,从而发挥优势,实现人生价值;最后,一旦锚定某个行业目标,就要潜心钻研,切忌目标不专一,半途而废。
最后,徐志通再次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我现在填表格,学历一栏始终填的是温大,我就是温州大学的毕业生。”
资料来源:温州大学校友办
责任编辑:姜莹
审稿:罗孟欣
终审:付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