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有难的夹缝中,能人如何办事

一命 静观风云 2020-03-26


在我们这样的官本位社会,许多人习惯性认为,手里有了权、有了钱,那就什么事都好办了,真的是这样吗?

 

袁世凯是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其政治上的作为,各种人群,有不同解读。跳出其政治化的争议,我们单单来看看,义和团庚子乱局中,他是如何明智地办事,如何巧妙地处理问题的。

 

1899年,义和团从山东发源后,在狂热守旧的前巡抚毓贤纵容下,已经星火燎原、蓬勃成势。

 

不管我们今天把它定义为是反帝爱国运动也好、还是抗拒现代化的守旧仇外行动也好,不可忽视的是,这样民间自发的排外暴力运动,一旦大规模蔓延,必定打乱原有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社会破坏。后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而一个省的地方行政长官,需要尽力维持基本秩序,不能失去对事态的控制。极力避免蒙昧盲动带来的严峻社会后果。

 

偏偏,最高上司慈禧,支持义和团的活动。要求各级官员招抚支持义和团,不能给他们泼冷水搞压制。形成政治正确的高压线,不能碰!

 

如果服从上级,按慈禧的意思办事,支持放任义和团,那么,必然秩序进一步崩溃、社会大乱、山东省政府丧失控制事态的能力。这时候,不仅导致民众受害和国家蒙损,就地方长官个人而言,或者被混乱裹挟最终毁灭;或者,早晚被上司以无能为借口,当做替罪羊。-------上司可以犯错,你不能!

 

如果不听上级话,不按慈禧的意思办,政治不正确,那就是犯上造反,马上就会乌纱帽落地、人头不保!

 

这时候,如果你身处山东最高首长的位置,你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这样的两难局面呢?

 


其时,山东的最高军政首长,是袁世凯。

 

他的头脑和目标,都很清晰:地方不乱、实力不损、控制清除义和团,但是,又不能碰高压线、落下抗旨违命的罪名。

 

这样的狭缝之下,袁世凯找到了游刃的空间。

 

这天,山东某地发生打砸抢杀的动乱,一个领军指挥官,接到袁世凯的命令,要他领兵前往平乱剿匪。

 

指挥官明白,所谓的匪,其实就是义和团。敏感时刻,是真剿呢,还是做做样子,分寸如何拿捏,他不明白。于是请示袁世凯,请求明示。

 

袁世凯煞有介事地告诫:“这一趟,我们要尊奉朝廷的旨意,招抚支持义和团;但是,假的义和团,要坚决剿灭。”

 

义和团就像今天的游行示威人群,如何分辨其中的好人坏人呢?于是,指挥官糊涂了:“大帅,如何才能区分义和团的真假呢?”

 

袁世凯两眼一瞪,训斥道:“真假都分不清,你还怎么带兵!”

 

训斥完,袁世凯把头转向身边的参谋官:“告诉他,怎么分辨真假。”

 

参谋官接上话:“真义和团,是刀枪不入的!遇到义和团,只管开枪射击,子弹能打死的,一定是假扮的义和团;真的义和团,是不会受伤害的,开枪对他们没有影响。”

 

这时候,袁世凯又问:“懂了吗?”

 

恍然大悟的指挥官,直接跪服!

 


擒贼擒王,治乱治本。

 

在山东义和团最活跃的时候,袁世凯突然广发请帖,热情邀请义和团各地的主要头领们,到府邸赴宴。

 

各路头领、大小官员齐聚一堂。推杯换盏、酒酣耳热之际,袁世凯一番高帽,让头领们一个个忘乎所以,一口咬定自己如何神通、吹嘘功夫如何了得时,袁世凯顺水推舟,马上把他们带到院墙下,恳请他们一显身手,现场为各位官员,当众表演下刀枪不入的神技。

 

逼上了架的头领们,或者脸色大变、目瞪口呆;或者跪认说谎、恐惧求饶,枪声大作中,血泊满地、无人逃脱。山东大小官员,也一下子明白了真相、统一了思想。

 

一场鸿门宴,通过捕杀几十名首领,让山东义和团一下子群龙无首。袁世凯再多管齐下,把官、兵、勇、役、士绅、乡团等力量,都动员起来,形成了对义和团的全方位有效遏制。

 


袁世凯这样搞,有人不高兴了!

 

清廷的权力中枢中,最支持义和团的,是庄亲王和端郡王,俩人正权势熏天,不是袁世凯一个地方官员惹得起的。于是,庄亲王派义和团某师兄,持亲王信物,来到济南,给老袁下命令布置任务。-------敢不给面子吗?

 

换了你我,这种情况下,任务接不接?如何接呢?

 

拿着信物当令剑的大师兄,背后,有你必须服从的政治正确、有你惹不起的高层作靠山,本来一脸傲气、信心满满。没曾想,袁世凯看都没多看一眼,当场一声令下,命卫兵把大师兄拉出去,砍了!

 

公开上报的罪名是:“盗窃亲王用物”、“冒充身份,假传王意”。

 

于是,无计可施的山东义和团,只能纷纷逃往政治正确的北京,山东一省,得以安定。

 


袁世凯玩“高级黑”!

 

慈禧对八国宣战后,战事正式拉开。

 

山东残存的师兄们,又乘机活跃起来:朝廷都宣战了、洋人都打进来了,你还敢把俺们咋的?

 

袁世凯却让他们,马上消停下来。

 

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山东各州县,纷纷贴出告示,称“洋人罪大恶极,无不立见消亡,谕尔拳民义勇,均各效命疆场。”“速赴前敌助战,毋得羁留故乡。”呼吁义和团北上勤王,保卫朝廷,不准贪生怕死,逗留山东。-------政治够正确吧!

 

然后,凡是滞留山东、不上前线的义和团,一概称为“黑团”“乱民”!真正爱国的义和团员,都到前线去了,留下来的,当然是趁乱生事的冒牌匪盗,格杀勿论!------这一来,还怎么闹得起来?

 

如此阳奉阴违,慈禧又不是傻瓜,饶得了他吗?

 

战事平息后,仓皇逃跑后重新返回北京的慈禧,这才发现,满目疮痍、残垣断壁的华北大地,只有山东,秩序井然、社会平稳、设施完好,哪怕发一封电报出去,都只能依赖电线杆子没有被砍掉、铁路没被扒掉的山东。

 

山东,成为了华北废墟中的绿洲,成为维持清廷统治,不得不依赖的支撑力量。阳奉阴违的袁世凯,以其卓越的见识与能力,给慈禧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于是,义和团的乱局中,政治正确的艰难环境下,这位阳奉阴违、没有放大自己愚蠢的干臣,反倒因此,被慈禧提升重用。

 

袁世凯给慈禧的惊喜,还没有完。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除了巨额战争赔款,条约规定,天津租界20公里范围内,清政府不许驻军。

 

天津离北京,近在咫尺,这里没有军队,相当于北京城的大门洞开,外国军队随时可能打向北京,直接包围紫禁城。不行,领导们哪有安全感啊!

 

这个问题不解决,慈禧只能驻跸保定,不敢回北京。

 

刚刚被打得鼻青脸肿,总不能马上就无视条约,强行驻军吧?再说,跟人家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强行驻军也驻不进去啊?

 

如何为领导解决这个难题呢?平日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满朝大臣们,都没有了主张。

 

袁世凯想出了一个办法,既不违反条约,又在天津部署了一定的武装力量。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警察的概念,维持治安,只能靠衙门里的衙役。

 

善于观察学习的袁世凯,想到了西方的警察制度:平时维护国内治安,战时可以作为军事力量。而《辛丑条约》中,只说清政府不能在天津驻军,却没有说不许派驻警察。

 

老谋深算的袁世凯,挑出3000名军队,脱下军装,换上黑色的警察服,再进行了3个月的短期警察训练;同时,参考英国日本的实践,形成相关法律章程,把中国的警察制度,初步给建立起来。

 

当换上黑色警察制服的年轻士兵进入天津后,列强代表也的确无话可说,予以接受。

 

由此,慈禧心病得除,安心进京!

 


更大的收获是,依靠现代警察制度,不到半年时间,天津从一片混乱的局面,成为全国社会治安之冠,“有六个月不见窃盗者,西人亦叹服”。


不久之后,天津就被外国人描绘成“世界上拥有最好的警察制度的城市”。

 

袁世凯以警代军的方法,令慈禧拍案叫绝,随后被广泛推广采用。1902年10月,清政府颁布诏令,命令各省,仿照袁世凯所定的警务章程,建立各省的警察。警察制度走向了全国。“中国警察”,就此诞生。

 

100年前,慈禧的幸运在于,内忧外患的头痛关口、自己铺下的烂摊子前,还有袁世凯这样的能人,能够周旋腾挪、支撑危局;如果眼前只有唯唯诺诺,有激情无见识,空口号无办法的一群庸臣,国家大局,又该是如何不可收拾!



 


引人遐想、发人感慨的是,100年之后,大国纠纷的困局中、关乎国运的当下,我们的社会中,大师兄们癫狂激愤的喧嚣中,以煽动操纵他们为能,指望用愤怒的情绪,就能扭转危局的痴念妄心,有了多少不一样?操纵棋局的肉食阶层中,大婶骂街般的辱骂恐吓之外,应对难题的见识、手腕和智慧,亮点能见几何?

 

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才。艰难时世,紧要关头,呼唤这个时代,能为国化难、为民谋利,续中华国运的社稷柱石、国家栋梁!







推荐阅读:


两步臭棋,一国悲歌


未曾蒙荫得报,唯有奉献牺牲的那些华夏赤子


有一种幸福,叫生为浙家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