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目及心游 大美见易 ——刘寿祥水彩画创作蕴涵的审美境界

宋文翔 武汉美术馆 2023-09-26


「大美见易——刘寿祥作品展」于2019年6月6日上午在武汉美术馆开幕后就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下面给大家分享此次展览策展人的文章,看看他眼中的刘寿祥,他眼中的「大美见易」。



目及心游  大美见易

——刘寿祥水彩画创作蕴涵的审美境界


文 / 策展人宋文翔


诗和远方,一直是普通人向往的却不可同时兼得的两个向度与境界,观看刘寿祥的水彩画作品,我们会发现这两者却能完美地融合在画面上,观看其画时会成为人们足不出户就可获得的心灵享受。



▲《塔斯库尔干的早晨》/刘寿祥/

纸本水彩/53×72cm/2016年


从早期武昌艺专的倪贻德,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南美专的王肇民、阳太阳,华师美术系的魏正起,再到白统绪、麦柏森等,这些老一辈的水彩画家,在湖北水彩画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得益于前辈的开拓与奠基,无论从教育的角度还是创作的角度,刘寿祥继承和发展了湖北水彩画的文脉,逐渐形成了以他为创作中心的一个庞大的水彩画创作群体。



▲《火焰山下 二》/刘寿祥/

纸本水彩/95×72cm/2016年


的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刘寿祥自从艺术界名声鹊起后,就成为了中国水彩画创作领域的一面旗帜,他所采用的静谧、唯美的画面审美范式及其表现技法,是一个时代水彩画的标识,也是无数莘莘学子在学习水彩画技法过程中顶礼膜拜的一座灯塔。



▲《秋意 一》/刘寿祥/

纸本水彩/103×73cm/2017年


不管是成名以来最有代表性的静物画,还是笔耕不缀的风景画,扑面而来的画面气息就是那无穷的诗意。这些诗意的构成要素,除了刘寿祥经年积累下来的品性、修养的造化之外,笔者发现,刘寿祥对水彩画的绘画语言的锤炼与升华是成就画面诗意的关键所在。



▲《夕阳下的马泰拉 一》/刘寿祥/

纸本水彩/106×76cm/2018年



一、造型的和谐诗意

刘寿祥在造型上的诗意首先体现在他对物象的形的认知、理解和处理上,在他看来,自然人对物体的形的观察是有视觉上的“误差”和“错误”的,与艺术家落在画面上的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仅仅按照人常规视觉上的形来处理画面上的形的话,物象的形一点也不美观,必须要在艺术家自我感知并主观内化之后,形成具有一定美感的、形式感的物象造型,才能升华为艺术造像的美。



▲《有干果的静物》/刘寿祥/

纸本水彩/75×89cm/2019年


刘寿祥一直赞同王肇民在其所著《画语拾零》中关于物体造型“形是一切”“以形写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刘寿祥探索、实践并形成了自己的造型表现方法,即“在静物造型中形成洗练又概括的表现方式,从而形成了‘宁方勿圆’的绘画造型理念,以凸显画面物体体积感的形式,提升了其作品整个格调。”


“其主张‘真实于物体本身’,其画中物体的造型会显现出一种‘是物又非物’的理念!他刻画的自然物体是真实存在的物体与其无形精神内涵的融合。”(注1)由此,他进行了长期而有效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方的”、“有秩序的”、“有节奏的”、“有音乐感而错落有致”的造型处理方式。



▲《晨光》/刘寿祥/

纸本水彩/72×103cm/2019年


“他认真研究和吸收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塞尚的艺术特征,在静物画中追求几何结构和艺术秩序。塞尚避免马奈、莫奈等印象主义画家因强调瞬间视觉印象而忽视事物内在本质结构的缺陷,注重用圆球体、圆锥体和圆柱体来观察事物,建立起一种稳定的画面结构秩序。



▲《带黑布林的静物》/刘寿祥/

纸本水彩/74.5×70.5cm/2019年


塞尚关于用绘画表现事物结构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刘寿祥,他还吸取了广州美术学院著名水彩画家王肇民静物画有关特征,创作出了富有自己个性特点的系列静物画。”


“他既重视苹果香蕉茶杯、罐子等在画面中构成的秩序、节奏和形式美感,更重视这些静物表现出来的内在生命的情感价值。他将圆形的苹果常常作方形的处理,使这些平凡的静物在绘画中变得极富力度和坚实感。”“他将几何形画静物的方法的精神运用来画江南风光,这给他的水彩画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新的风格特征”(注2)



▲《寂静的山村》/刘寿祥/

纸本水彩/104×74cm/2015年


刘寿祥在造型上的诗意还体现在他对画面构成处理而形成的形式美感上。运用构成法则处理静物画的空间趣味是刘寿祥最擅长的方法,物象与物象的组合和高低错落的节奏韵律关系是他考虑最多的,也是后来成为他信手拈来的“秘密武器”。



▲《静物》/刘寿祥/

纸本水彩/96×64cm/2016年


“刘寿祥在构图中与王肇民相似,都强调布局的平衡,但其在构图布局思考中会侧重于视觉效果的均衡,在静物作品构图中遵循‘尺法严谨合度’的构图原则。画面上的每个物体的高低、前后、繁简、轻重等方面均有严谨尺度的计算,使得整体呈现的画面处于多一厘则多,少一厘则少的难得的恰到好处的状态!在强烈的对比中求和谐,在动感中求稳定,细节真实,表现精到,形式感强烈!” (注3) 


在笔者看来,他的静物画,造型方正、质感强烈,极具形式美,尤其是在画面中存在一种秩序与从容,所有物象都经过了精心地摆布和安排,各得其所,似乎任何细节和局部的变化,都会使整个结构失去和谐,这就是刘寿祥的形式与结构语言在无声中透逸出来的一种诗意。



▲《静物 三》/刘寿祥/

纸本水彩/72×84cm/2018年


“在刘寿祥先生的《鲜果》系列静物作品中,各种视觉元素的生发、解构、调度与组合都是西方的造型传统,有着客观真实的再现理念。这其间又有中国审美接受儒、道、释综合之后的文化观念的影响与指导。它既在西方的严谨中展现了东方的自由创作情绪,又在东方精神的挥洒中表现出西方尺法森严的理性成果。在浑厚中宣示了轻松,在凝重中祭出了透明。丰实而又完整,和谐而又矛盾。”(注4) 



▲《火焰山下 一》/刘寿祥/

纸本水彩/97×72cm/2016年


同样,刘寿祥还把从静物画中获得的构成法则运用到风景画之中。“刘寿祥吸收西方代艺术中“硬边艺术”的某些特征,并十分注重画面的现代构成处理,在画面形式生成上进行了大胆的拓展。例如作品《桥》占画面中心的是桥的几何建筑结构运用大透视的构成方法进行处理,这使平凡的水乡之桥在他的画中获得了强烈的现代构成式审美意味。” (注5)



▲《夕阳下的马泰拉 二》/刘寿祥/

纸本水彩/76×106cm/2018年



二、色彩的典雅诗意

刘寿祥在色彩处理上通过用色的亮丽到位保持了水彩画本体语言的典雅诗意。“他喜欢用黑色作为静物背景的底色,使画面增加了沉重感和稳定感。如有一幅静物中,桌上的黑色底布上下两条边像浓墨挥洒的书法一样,富有节奏地横穿画面,中间的衬布上红、紫、黄、兰各种色彩形成灿烂的抽象图案,布上的苹果几乎和图案一样成为整个画面的一种装饰。



▲《有白陶罐的静物》/刘寿祥/

纸本水彩/80.5×74.5cm/2017年


这种色彩鲜明的图案由于依附于黑的底色,因此并不轻桃与浮浅,竖立的白色瓷壶使画面变亮,并打破了横构图的单一,形成黑与白、横与直的对比。另一幅静物其背景用整块黑灰色的衬布组成,概括而简练,同时它抑制出空间和深度,造成一种神秘感。” (注6)


在静物画中,他特别讲究颜色的组合使用:鲜明的红色,黄色,灰褚色,让高光中透出冷紫味的硕大鲜红的蛇果与画面中大块的深黑色的形成冲突与对比,在对比中形成有效地和谐, 大胆概括的用色,使画面平添了典雅和大气。



▲《黑色陶罐与鲜果》/刘寿祥/

纸本水彩/91×71cm/2011年


“90年代的欧洲游历使刘寿祥的水彩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色彩表现更为大胆、强烈!他的水彩静物画是中国楚文化底蕴与西方静物造型结合的产物,色彩清新典雅、婉转不媚,用笔讲究独到老辣,色调丰富布局巧妙,充满了诗意和一种自在惬意。”


“其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中国的楚文化,特别是对漆器色彩的借鉴使得他的水彩画中的色彩出现了以黑色和红色、朱红等传统东方色彩为主要用色的画面,从而表现出一种雅俗共赏的独特视觉效果,同时善于巧用中国画技法,水墨淋漓,酣畅肆意,一蹴而就。” (注7)



▲《红罐子红苹果》/刘寿祥/

纸本水彩/69×73cm/2017年


值得注意的是,刘寿祥静物画的色彩明丽饱满、晶莹透亮,但其中更具高贵气质的沉稳与从容、优雅与娴静感觉往往是从深色的通透和“灰度”的控制中获得。


尚辉认为,“从其画作总体的色彩系统来说,他的水彩属于条件光色的再现,由主光源的投射而在物体上形成的反射光、明暗交界等都可看作是他画面表现的绘画性主题,他的色彩表现也依据这种光的变化而形成各种色相与色调的微妙变化,这同样可以看作是他水彩画探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注8)


而刘智平对他的静物画评价是:“他以温和透达的阳刚正气突破了水彩的画种局限,表现出气势恢宏的画境魅力。”(注9)



▲《带黑色陶罐的静物》/刘寿祥/

纸本水彩/75×75cm/2019年


大块的黑色与一些亮丽颜色特别是红色的搭配,加之画面中从前到后、从明到暗、从光到影无不包涵着“灰度”的渐次变化,形成了《鲜果》系列最大的用色特点。



▲《马泰拉的阳光》/刘寿祥/

纸本水彩/72.5×104cm/2019年


而在风景画中,刘寿祥则以东方的理念和审美情趣,西方的传统技法和绘画原则作画,将意,情,形,色融合贯通于水彩中,用写实的手法把大自然描绘的厚重凝练体现出油画般的坚实厚重,同时极力保持水彩本体语言的亮丽,透畅的纯真性。



▲《远处传来了钟声 二》/刘寿祥/

纸本水彩/74×54cm/2019年


他通过厚重,生机昂然的大自然之美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注,最大限度地融进油画结实丰厚的语言,充分运用中国画神韵笔法,水性的通透、多层“埋”色和精微的细节刻画三者有机地结合,成为刘寿祥水彩画色彩风格的主要特征。



▲《马泰拉印象》/刘寿祥/

纸本水彩/103×67cm/2018年



三、题材与水性的澄明诗意

我们知道,诗意往往是物象能够呈现灵魂生命之时产生的,刘寿祥的水彩画就是如此,在他眼中,那些小盆玩、小物件不再只是点缀生活的玩物, 而是一个个鲜活又有灵性的存在。


美学家宗白华曾经说过:“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


正如此,刘寿祥在题材选择上是与他的心境、品味、修养分不开的,而这些题材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在水彩画技巧上的高超绘制能力,他擅长让水分的控制与巧夺天工的行笔相结合,用点、划、渲、蹭的笔迹营造画面上诗意一样的气韵感。



▲《静物》/刘寿祥/

纸本水彩/76×74cm/2017年


比如,《鲜果》系列静物作品无疑是刘寿祥以崇高澄明的心灵高度,在客观真实的视觉形象之中,把握住了事物的内在生命及其形式逻辑,以情绪与理性的和雅画面来与观者对话,获得心灵上的共鸣。



▲《樱顶阳光》/刘寿祥/

纸本水彩/70×101cm/2014年


再如,灰色调的江南水乡、斑驳的墙面与狭长的老街,将人带进一种沉静而安详的记忆与错觉中;五光十色的异域风光,暮色中的山峦与辽旷的雪原、夕阳下的泊船与天际间的飞鸟、晚霞映照的威尼斯小巷……这些充满着充满灵性、流动、温润的水性韵味中,精微而丝丝入扣的地域景物特征刻画,让你感受到的是大自然中无穷的诗意。


“刘寿祥说过:‘画家在画风景的时候,他就是景里面的风景’。可见他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是将自己毫无保留地融入了画中。化己为景,以此而达到完全意义的感情投入。而画中事物即可对应为 ‘亦尝忘我之为我’的状态。”( 注10)



▲《静的港湾 三》/刘寿祥/

纸本水彩/76×106cm/2018年


在水乡系列江南街景中,那斑驳陆离的色彩、空寂的街道,留给人们的是一种对历史遗存的无尽回忆和在文化上的怀旧与乡愁。


他以淡雅灰色为主调,水韵淋漓、色调淡雅、丰富细微,用笔老辣,一蹴而就。如此,水彩画温润的水性表达与刘寿祥物我两忘的作画境界,为他深入大自然景物的超视距刻画提供有力的保障。



▲《转场》/刘寿祥/

纸本水彩/79×109cm/2011年


如《老巷》中提篮往返的邻家大婶,《三月婺源》中赶牛扛犁的蓑笠老农、甘南藏族群众在冬季的《转场》和《雪域放牧》等画面。这些作品让底层人物走入牧歌式的风景,在热情洋溢的情绪中加入了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感叹。



▲《青稞草原的冬天》/刘寿祥/

纸本水彩/120×180cm/2019年


他既看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又感受到普通人生存的不易,以恻隐之意、慈者之心,通过画面诗意营造的视角情怀表达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远处传来了钟声 一》/刘寿祥/

纸本水彩/73×54cm/2019年


水彩画因水性表达特征而自成画种,水的使用与把控效果也使水彩画在题材的特定类型选择上独放光彩,刘寿祥也不例外,自然选择更加适合自己表达的题材,这方面,题材和用水的技巧完美地结合,成就了刘寿祥题材上的澄明诗意:在刘寿祥的的作品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得到水分十分饱和,但他在画面上却却丝毫没有露出水迹笔痕,或者说是感觉不到水迹的存在。



▲《山雨欲来》/刘寿祥/

纸本水彩/74×104cm/2016年


刘寿祥的这种手法明显有别于有的画家用水淋漓放达,恣意纵横的画法,说起来这是极其高难的“养形色于水”。比之刻意于水的流动、水的沉迹、水的渗化等常见效果者有着更为高超的用水技巧,这种绝招正是刘寿祥水性表达的过人之处。如《老宅阳光》的农家小院中,明亮的光线透过前排房屋的阴影投照在当面的粉墙上。



▲《印象亚平宁 一》/刘寿祥/

纸本水彩/54×74cm/2016年


阁楼的向阳处,竹竿挑晒着红红白白的衣衫,稀疏伸出的木条把光影搅弄得斑驳生动并似有声响。左侧立放的树木、地上泛着冷光的青石板……所有景象都笼着薄纱般的光韵,演化成梦醒时分的迷蒙诗意和美感。



▲《印象亚平宁 三》/刘寿祥/

纸本水彩/74×54cm/2016年



四、画面质感的精微诗意

刘寿祥重视水彩画绘画技术来服务于自己的创作,他强调客观的写实,强调视觉的美感,并由此形成色泽明丽,质感强烈的绘画风格。比如,在《诺尔盖霞光》中, 天空、乌云、霞光以及远山和草地都色彩浓重、厚实而富有质感。而在水乡系列江南街景中,作品细节刻画的生动、局部变化的微妙、朴拙的用笔、寻耐的韵味,营构出一种来自乡土的冲动与激情。



▲《印象亚平宁 四》/刘寿祥/

纸本水彩/54×74cm/2016年


观看刘寿祥的水彩画,我们会发现,刘寿祥特别擅长画面物象的质感表现,不仅是静物画中果子与器皿的逼真和精微,还是风景画中有空气通透感的各种景观物象的多层次刻画,都把物象的质地表达得细致入微,从视觉上直逼实物,达到以假乱真效果。



▲《一抹阳光》/刘寿祥/

纸本水彩/72×103cm/2019年


如《陶罐与鲜果》不单描绘物象表面的形态与色彩,而着力于通透物象背后的本质:白色的桌布衬托着主体;瓷瓶古朴浑厚;水果鲜艳明亮,玲珑剔透,极富质感。



▲《有白色衬布的静物 二》/刘寿祥/

纸本水彩/64×90cm/2016年


这种质感的塑造,一方面体现出刘寿祥高超的绘画表现技巧,尤其是精细入微的刻画和丰富的色彩和笔触层次感;另一方面是在水彩纸的质地选择和实践运用上积累了多种表现的经验,比如先用丙烯颜料画底色,制造物象厚重的体积感和质量感,这个过程可以使用各种工具与手段,甚至手指在画面上揉、搓、擦来充分地制造肌理效果,然后用水彩颜料透明的水性色彩在纸面上罩染之后就留下了颗粒感的笔触效果。



▲《冬日》/刘寿祥/

纸本水彩/120×180cm/2019年


这种颗粒感的笔触会让画面上的某些局部富有厚重的层次趣味,加之颗粒状的肌理效果本身就让观者有一种实在的存在感,因此在笔触和肌理的互动效应下,某些质感的画面呈现更加丰富而有穿透力。



▲《老城 一》/刘寿祥/

纸本水彩/73×103cm/2016年


比如,他笔下威尼斯的古城水巷、楼堡蓝天、小桥泊船都在阳光的凃抹下有序展现,近暗远明,这些层次丰富的精微精致把我们的神思引向诗意的高远;托斯卡纳的乡野风光则有着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物象质感表现:丘陵上农庄古堡错落,绿色厚如织毯。那橄榄树的绿,葡萄园的绿,麦苗的绿与褐色的土壤和空中奇伟诡谲的云象共同组成了凝重低回的精微诗意。



▲《阳光照耀下的塔什库尔干》/刘寿祥/

纸本水彩/54×68cm/2018年


在笔者看来,刘寿祥充分发挥水彩技法的特性,以水色交融的艺术语言捕捉和诠释自然与生活的意象,表达内心的澄明,由此生成的是清雅通透、恬静唯美以及丰富厚实的画面意境,在大美通达的画面景象中告诉人们: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观看客观对象物时的感性显现,这种感知过程是容易获得的,关键要用心。对刘寿祥而言,大美见易,这显然是一种诗意栖居的艺术创作境界。


作者系武汉美术馆馆长助理、一级美术师


注释:

注1、3、7:陈俊《刘寿祥水彩静物画的比较——一种语言的视角》见《美与时代(中)》2017年第10期

注2、5、6:陈池瑜《刘寿祥的水彩画艺术特征》见《艺术与时代》1990年第4期

注4、9:刘智平《雍容之气度、正大之精神——品读刘寿祥先生<鲜果>系列静物作品》见微信公众号《中国水彩》

注8:尚辉《日常的超验》嘉利艺术空间《日常的超验——刘寿祥、侯伟纸上作品展》见微信公众号《中国水彩》

注10:蔡绍山《“乐”之萦绕 “情”之浸润——赏读刘寿祥水彩风景画》见微信公众号《中国水彩》




展览持续到7月14日

欢迎各位观众携带身份证前来免费观展!




-END-


▼从这里了解“大美见易——刘寿祥作品展”▼


“大美见易——刘寿祥作品展”基本信息

武汉美术大课堂| 刘寿祥水彩公开课堂落幕

武汉美术馆大课堂 | 刘寿祥水彩风景公教课堂开讲啦!

武汉美术馆大课堂 | 临近大美:看刘寿祥如何现场写生

直播回顾丨大美见易:刘寿祥的水彩选择

现场 | 德艺双馨艺术家刘寿祥首次个展于武汉美术馆顺利开幕


正在展出

大美见易 ——刘寿祥作品展

 信号·2019·梁宇


 

编辑/余娜   审稿/吴梦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