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白~那个陪我走过北科春夏的的TA
2018年,北科大开始全面深入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每个在读本科生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导师。
这些导师将陪伴他们本科生活的全程,从专业学习到日常生活、从科学研究到求职考研、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建设,全程导师将从方方面面对他们进行关注和指导。
全程导师制已经实行了一年半,同学们和自己的老师之间都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全程导师制度的优势也在慢慢显现。
教书与育人融合
“少年强,则中国强。”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这不仅要体现在引领学生进入知识海洋、培养创新思维上,更要体现在对学生人格修养的培育上,引导学生成为拥有坚毅品格、自立自强、热爱并愿为祖国奉献的有为青年。
土木工程专业由爽老师
三月的一个下午,由爽老师带着自己的8名全程学生开了视频会。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由爽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指导。比如说,由老师为两名正处于“择路”关键时刻的大三学生分析了今年的考研形势以及土木专业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要梦想与实际相结合,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分享了往届学生的成功经验,使他们能够调整好心态,做好知识储备、培养科研思维,为下一步发展早早铺好路。
对所有全程学生,由爽老师建议他们给自己制定专属的学习时间表,并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以外,由老师还要求学生们学会自律、自立、自强,她将一直在他们成人成材之路上与他们一起战斗。
教学与科研融合
“实践出真知”
作为一个以工为主的优质大学,读死书的学生从来不是北科大推崇的。我们想要培育的学生,是能够用严谨的逻辑推演,去完成一个个创新性、突破性的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从来不可分离,科研思维要从“小白期”开始培养。
材料学院王捷老师
王捷老师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的优秀青年教师,在全程导师制中发挥了年轻导师的光和热。相较于老教授们紧张的档期,常在无机楼做实验的王捷老师更容易见到他的学生们。王老师会带着自己的全程学生从学习期间出现的问题入手,深入剖析、解决问题;会引导学生在一个个话题中进行头脑风暴。王老师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密切关注,并要求他们“上课必须坐在前五排”。
除了对学习生活的全方位关怀,王捷老师对全程学生的科研工作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从立题、到分析试验方法都提出了专业建议,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实验原理和细节。他的全程学生王伯淳就对此十分感谢:“王老师经常来到实验室观看我们的实验操作,并且对其中不正确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指导,我们也积极改正,导师与我们之间的积极配合也使得我们的srtp实验进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财务与会计系韩良智老师
韩良智老师总随身携带一个厚厚的牛皮本,那是她为自己全程学生准备的资料,上面有她认真做好的笔记。对于那些刚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还没有养成关注学校通知和信息的习惯,韩老师就提前找到教务处下载整本本科生教学计划,先让自己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课程要求都了熟于心,再带着学生们一起仔细阅读。
对于全程学生的专业论文和科研工作,韩老师也十分关心。她会整理推荐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专业著作,但是不多做催促,只是叮嘱学生闲暇之余多看看。她一步一步教学生们查找文献、导出目录,带着小白们迈进了科研大门。韩老师的学生张婧说:“SRTP项目刚刚启动时,我去找韩老师询问相关事宜。她坦言已经好几年没有参与过了,但仍然为我认真搜集资料,协助我们进行选题。我记得,那段时间的群消息没有停过,每天都能收到一系列相关的资料链接。”
三尺讲台上,韩良智老师总能精神饱满、不觉疲惫;面对全程学生,韩老师亦是耐心而亲切,因而学生们都愿与她敞开心扉谈天说地。韩老师对待科研和生活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学生们,让她们感受到“从心灵深处漫溢出的平和和喜悦”。
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融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所谓本科与研究生,不过是人为定义的不同阶段。不同阶段对于专业素养的培养是有承续性的,但对人格的培养,却是一以贯之的。学生们应不以“学长”恃傲,不以“后辈”却步;导师们便可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相融合,让他们各取所长、共同成长。
能环学院童莉葛老师
寒假前,童莉葛老师组织自己的全程学生进行了一对一面对面交流。交流时一位热能系大三的同学向童老师诉苦说自己非常迷茫,因为想要考研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始。
针对这位同学的情况,童老师一边鼓励他以考本校研究生为阶段目标,一边将自己团队中的优秀研一学生与之建立联系。这种“一对一帮帮学”的模式,为大三的全程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也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结合了起来。两位同学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自我的提升。
特殊时期关怀不减
“同心筑梦,共克时艰”
面对疫情,导师与学生不能面对面;但是通过网络,关怀之心也丝毫不减。特殊时期,却也给导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契机。那些羞于当面表达的,通过新手段获得了更好的关注和指导。
公共管理系吴群芳老师
疫情期间,吴老师通过在微信群分享科学防控手册提醒自己的“全程”学生重视个人健康。她一直不忘与学生们保持互动,时常督促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分享专业研究资料来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和学术敏感性的培养。
安全系李铁老师
疫情导致全程导师和学生们不能返校见面,但是指导不能间断!安全系李铁老师第一时间编制学生情况调查表,于1月30日发给全程学生,时刻了解他们的动态。
在得知一名学生在与武汉同学聚会后出现发热征兆后,李铁老师对这位同学进行了重点关注。李老师指导学生及时就诊,并跟踪进行心理安慰。该同学经过多次化验和治疗,也第一时间向李老师反馈了自己已经退烧且不是新冠肺炎的情况,让众人顿时松了口气。
目前,李老师正有序指导全程学生网上听课,安心居家学习。李老师希望自己的全程学生:“都平平安安,安全第一!”
落实全程导师制,每个本科生在读期间的学习生活都能得到细致入微的关怀和指导。导师们倾囊相授,也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是导师的心血。
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心血结晶,对他们的宝藏导师,又有怎样的表白呢?
to#导师#黄晓霞
My dear porfessor
XIAOXIAHUANG
现在都还记得选择导师投递简历的那个晚上的忐忑,黄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亦是一个拥有属于自己的百度词条的专业研究人士,对于学者和教授,我尊敬与恐慌并存,她会认同我这一份在自己看来浅薄而几乎没有内容的简历吗?一个拥有高知名度的副院长教授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轻视作为本科生的我?事实证明,尊敬要保留,恐慌不需存。黄老师认可了我,并异常亲切。
黄老师一直告诉我们做研究需要稳重和沉心静气,需要以一颗不求功利的心来对待学问。“在做科研时最重要的是需要明白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做,而不仅仅是急于得到一篇论文!”老师之言,我记忆犹新,也让我明白,那些看似高深而光鲜的论文背后不仅仅是一篇论文,而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求实的坚定与看淡名利的觉悟。
我不会忘记这一年中,黄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感谢黄老师,感谢同在黄老师门下的同学们,让我在大学之初就拥有了很美好的回忆。
——工商1903 赵翰之
to#导师#孙莹
My dear porfessor
YINGSUN
说起初见,那是在宿舍迎新时,孙莹老师与其他老师一同亲切地关心我们是否适应大学的生活等等,浮萍相逢,温柔之音直击内心,由此我深深地记住了孙莹老师。重逢是在那入学英语分级考试的考场,我在人群中惊鸿一瞥,发现孙莹老师居然是我们的监考老师,殷殷叮嘱在耳,如春风化雨,润泽心扉。所遇温柔,随即沦陷。在导师的人群里找到孙莹老师,那博学的知识与优雅从容的气度相融合,吸引我深深沦陷其中,我便毫不犹豫地提交出我的申请,迫切渴望成为她的学生,最后我也非常有幸被老师所识。
在她的帮助下,我在摇篮杯竞赛中找到了指导老师,并对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心生向往,对大学的规划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在她的鼓励下,我对新事物多了一点大胆尝试的勇气,积极参加了感兴趣的活动;在她的指导下,我也在向着目标不断前进,不断充实自己......老师尽心尽力的举动仿佛在无声告诉我们,你们尽情奔跑,有我们老师在你的身后。
孙莹老师以其博学的知识、端庄大方的气度、多年的丰富教学经验指导着我,我如沐春风,相信会在孙莹导师的引领下,会迈向更远的地方。
——工商1903熊紫晴
to#导师#武森
My dear porfessor
SENWU
大一下学期,学校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度,看名单的那一刻,嗯,武森老师,应该是一个严厉的男老师,就这样,带着对老师的深深好奇,我们见了第一次面。
那天中午,我和同学到经管1109的门口等候。不久,一个身影逐渐走近,而且径直走到了我们身边。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老师是一名女老师!武老师她中等个头中等身材,干净利落的短发,戴着眼镜,长相很温柔,一直微笑着与我们对话,使人倍感亲切。
后来每个月,我们都要见上一面。由于我高中就没有学好英语,导致大学对英语更不知道该怎么学,因此我请教了武老师。我最初以为老师只会简单的告诉我背背单词听听听力。可事实上,老师讲了很久,从她的自身经历讲起,细致的介绍了她当年学习英语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说多练习。那一刻,我非常感动,感动于老师的负责,感动于在大学最迷茫的阶段有这样一位老师,她能够真真切切地分析你的问题和不足,指引你找到方向,告诫你珍惜时光,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关心你、体贴你。
校园里,有这样一个导师,让我觉得非常踏实,就像是高中的班主任,指引我前行。武森老师无疑在我专业的选择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我犹豫选哪个专业的时候,在我为成绩不理想想要放弃时,老师总会站出来,耐心地和我讲道理,用她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指点迷津。在大学这个自己管自己的地方,拥有这样一位导师,真的是人生一大幸事。
——管理1803 李静松
to#导师#王晓岭
My dear porfessor
XIAOLINGWANG
我有一位在微信签名写下“女子应如花,立志做葱花”的“葱花”导师。
作为踩着导师制度红利尾巴的2016级,大学的前几年更多是放养状态,在学习上主要是靠自己摸爬滚打的不断尝试。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即容易在无督导状态下懈怠下来,靠着自己给自己的安慰日渐平庸。我亲身实践了一把上述心态历程,在无自觉中庸庸碌碌到了大三,成了一个“无目标,无理想,无动力”的“三无青年”。这种人生的转折在我侥幸跨进保研圈子,选择了导师的那一刻。
和优秀的人共事,压力和动力兼得之。作为一个非典型性好学生,最怕的事情有三:开组会、一对一汇报以及导师随机的提问。总结起来,就是日益增长的科研需求同我落后的知识储备之间的矛盾。用导师无情的评价来说,就是“花的时间太少了,科研996才是常态”,而导师的评价从来都基于自身履行的事实。某次假期的单独讨论逾晌午已久,我到达办公室时却发现桌上摆着的外卖依然未拆封。导师饥肠辘辘却细心交代了两个小时,从文献笔记的做法到文章主题的选择,把各种选择和方法悉数奉上。在导师身先士卒的带领下,我的文献阅读速度和总结能力迅速提高,从科研白痴进化成了科研小白,迈出了学术第一步。
和导师的故事不仅仅是学业和紧张。寒假伊始,和导师提过一嘴家里网络信号之烂,让超级会员卡成普通用户。许多日之后,我忽然发现导师发来几条消息和一条购物链接:“这种无线网卡据说很好用,家里网速不好可以试试。”时隔许久却仍有回音,这是导师从小事间带给我的感动。
关于导师其实还有很多可说。例如导师不爱讲废话,朋友圈半年都没有动态;例如导师其实也很可爱,会自称“为师”,会用卡通头像;例如导师也像千千万万的其他导师一样,会时不时甩来一个学术链接或是文章分享;例如导师非常贴心,会在知道有出国意向之后把看到的相关资讯都发给你。
引用导师的话,“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我们与导师之间需要相互磨合和不断探索,而我何其有幸选择与被选择。从来都羞于表达,这次却想告诉您,“谢谢您,我的‘葱花’导师”。
——国贸162 张天月
你和你的导师又有着哪些
不可不说的故事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分享出来
让我们看到你的专属导师
最美的
最酷的
最棒的
最好的
样子
USTB | 北京科技大学
出品:新媒体中心来源:教务处、宣传部、各单位编辑:付云笛责编:杜嘉庆相关精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