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贝壳人物|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北科大教授!

科技报国的 北京科技大学 2022-03-19

编者按

       北京科技大学有着这样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呕心沥血,开拓创新,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始终牢记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在管理、教辅、后勤等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身怀科技报国之志,在企事业单位行业领域,兢兢业业,以实际行动践行“求实鼎新”校训精神;当然,还有他们,傲游在知识的殿堂,志向高远、脚踏实地,尽情演奏着当代学子无悔于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一群可爱可敬的人!

为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模范先锋和典型示范作用,北京科技大学官方微信特别推出《贝壳人物》系列栏目。旨在集中展现学校教师、职工、校友、学子的先进事迹、良好风貌,体现新时代北科人追求卓越、勇于争先的精神特质,相信这种精神,将内化为我们前进的动力,鼓舞和引导广大青年师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日前

《中国教育报》报到了

这样一位北科大教授

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求真力行肯下“真功夫”

甘当科技强国战场的“排头兵”

他曾被称为“雪域英雄

长期奋战在科研教学第一线

从事气体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

主持包括“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

各类省部级以上课题60余项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的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

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高达200亿元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荣获中国高等院校十大科技进展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师德榜样

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荣誉

他虽然年近花甲

仍然每周满负荷工作

呕心沥血开展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研发

及教书育人工作

他就是北京科技大学

刘应书教授

 

铸就高原生命奇迹

“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已归天。”这是青藏地区流传已久的顺口溜。风火山,海拔4905米,含氧量不足内陆地区50%,年平均气温仅为零下7摄氏度。在这样的地方要打通一条长1338米的隧道需要多久?又需要多少人力?他们的生存条件如何保障?

沿着青藏公路,从格尔木、西大滩、五道梁、风火山、沱沱河,一路深入高原腹地直至可可西里无人区,长期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在这里普通行走尚且困难,更遑论高强度的施工作业,就算背着氧气罐,工人往往刚把设备抬起,身体就已经无力。在这条项目启动初期,每天都会有大量工人倒在施工线上。

“施工周期不能拖,施工成本不能变,施工质量更是不能降低,但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有没有可能在这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的会上大家热烈讨论着。“我来吧!”声音并不洪亮,却带有几分儒雅,刘应书缓缓站起来。也就是从这一刻起,青藏公路的指挥线上,多了一个清瘦的身影。

在此后超过两年的时间里,他总共前往雪域高原近60次。为了关键性实验,他在四面漏风的临时帐篷中一住就是二十几天。常常是周五还在北京给学生上课,周六一早就已带着实验结果坐在了建设指挥部,开始现场进行项目交流、实地勘测、调试设备、排除故障。而周一的上午,他又准时出现在课堂之上。教室中的学生可能很难想象,这位无时无刻不精神抖擞的教师正在承担着什么样的压力,更难以体会长期这样连轴转背后的疲累。

朴实无华的背后永远是沉默的坚守与勤奋的付出。刘应书和他的团队忍受着高原缺氧的痛苦、冒着急性高原病的生命危险,经历了两百余次攻关实验,终于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这不仅仅填补了该项技术的世界空白,攻克高原低气压和昼夜温差大影响制氧系统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了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各项施工建设进程,为生命打开了禁区的大门,创造出15万建设大军高原病零死亡的世界奇迹,该项目也由此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对标国家之所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许多国家呼吸机、制氧机一器难求。而早在17年前的2003年,非典疫情来临之际,刘应书就已经在研制吸氧机的科研攻关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时的医疗条件不比现在,不仅非典病人24小时离不开吸氧,就连医护人员由于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也不得不介入吸氧系统以保持呼吸。为此,刘应书在高原制氧供氧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非典患者专用变压吸附制氧机,大大解决了非典患者安全用氧的问题,减轻了医患双方用氧的负担。

除了急国家之所急,刘应书的科研方向始终对标国家、人民的长远利益。众所周知,中国是钢铁大国,但焦煤的存储量却不大,特别是高品质焦煤的使用,往往需要依赖进口,这就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为了解决高炉喷吹贫煤、喷吹贫瘦煤的重大技术难题,刘应书耗时五年,率先研发成功并推广贫煤、贫瘦煤高炉喷吹成套技术,大幅度提升了煤炭行业产品的优化升值,使国家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亿元

为了应对空气污染问题,刘应书带领科研团队开发了空气中的PM2.5以及烟气中的SO2、NOx净化技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以及“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烟气多污染物集并吸附脱除与资源化技术及示范”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将烟气中的污染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开辟出一条既产生环保效益又带来经济效益的大气污染治理新途径,企业将从纯投入的被动环保转为有巨大回报的主动环保。经过刘应书及其课题组两年多的艰苦努力,项目进展顺利,吸附材料、吸附及资源化工艺、设备上的诸多难关都得到了突破,目前技术路线已经打通,开始进入示范工程建设阶段。


率先垂范哺育新人

经常有人用“教授”“英雄”“大咖”等字眼来形容刘应书,但他总是慈眉善目地告诉大家,“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近几年,这位大学老师也走进了课本,成为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主角。而在刘应书看来,能够进入小学教材,能够用自己的事例去教育影响一批又一批中华学子,这些都是对他教育科研生涯的最大认可。

平日里,即便工作再忙,刘应书也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只要学生提出问题,不论多晚,他都会耐心给予学生答复。为了加强梯队内的学术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刘应书组织本梯队教师和学生定期进行学术研讨。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他不惜耗用大量时间,对学生的论文从文章结构、内容表述、分析论述以及语法、修辞、标点符号进行逐一细致修改。他常说:老师做好表率,学生才能有样学样;老师都糊涂不管事,学生就会更糊涂。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作为一名教师,刘应书更多地关注青年教师与学生的成长。他总说,我愿意与大家一起做研究、出成果,一起去征服更多的“风火山”


近日,刘应书在北京科技大学2020年新教工岗前培训中与新入岗教师分享教书育人心得——《无声蹊径皆德言》(点击即可进入链接)



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
——塞内加

USTB | 北京科技大学

出品:新媒体中心微言大义新媒体工作室来源:宣传部、中国教育报、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编辑:向晓佳责编:薛浪

相关精彩链接






来北科一定要做的9件事!

这项工程北科大4人入选!入选人数全国排名第8位!

来了!你要的北科大大大大事都在这!

喜报!喜报!这两项大赛刷新历史最好成绩!

开学典礼|杨仁树校长:大学,朝向梦想的征途


一起为

可敬可爱的刘应书老师

500个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