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赠“人文清华”讲坛门票)

灼见 2019-06-18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系系主任  万俊人教授


文 | 方之澜



“这世界上的学者有两类,一类是学术人生,就是他的学术和人生分离,学术只是职业;另一类是人生学术,即学术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学术,学术就是其参与世界的一个姿态。而我应该是属于后者。”


先后在北大清华任教,被评价为“由西返中,史论结合”的伦理学大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的万俊人教授,对自己做出这样的评价。


“学习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


若对万俊人的“人生学术”追根溯源,那得从他四岁半上私塾的经历算起。上私塾是万俊人对所谓“伦理”的首次接触,时至今日,万俊人仍对那位私塾先生的严格程度记忆犹新。他幼时调皮,常被罚跪在碗底上,跪到膝盖出血。有一次他的舅舅看到他跪着,就跟私塾老师吵了起来。那位私塾先生也很干脆:“如果不学,把孩子带走就好了。”


短短半年的私塾时光,却对万俊人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儒学的道德教化,成为其一生立人之根本,而他在私塾中学到的对国学的初步感知,也成为其一生治学方向之渊源。他从小到大成绩优异,79年考上中山大学。本是填报的中文和历史专业,却被“挤”到了哲学系。第一年他总想着要转系,却没转成,到了第二年,才开始真正沉下心来学哲学。此种阴差阳错,倒像是冥冥之中的某种机缘,引导万俊人走向哲学领域,并花毕生之精力投入研究。


在大学期间,万俊人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因此下了不少“硬功夫”来学习。“我想在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英语提高,就背辞典,当时背的是英文的一万八千多字的那个小辞典,绿色的,从A背到了Z。”万俊人回忆。另外,他大学时的老师写了一本《西方伦理思想学》,他就帮他抄书。四十多万字的书,万俊人抄了两遍,从而对整个中国、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近代德国的古典哲学,记得都比较清晰。


1983年万俊人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哲学大师周辅成先生。当时的北大教学有一个传统,就是第一节课由导师带着去图书馆,听导师对自己三年的学习生活做出阅读指导。这之后的上课,也都是在导师家里,由师母倒咖啡,导师和学生一边喝咖啡,一边抽烟,一边自由讨论。“哲学就是不断的反驳与回应”。这是万俊人从那时就悟出的感悟。



万俊人北大哲学系就读期间导师,伦理学家、哲学家周辅成


在北大求学的时光里,对万俊人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件事,就是对各位名家大师的拜访。一开始是导师周先生带他拜访冯友兰先生等,后来万俊人就主动要求拜访各位大师,甚至是经济学方向的。他回忆起当时对这些大家的崇敬之情:“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我们那个时代在北大念书,如果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看到冯友兰先生从这里走过,所有的学生,不仅是我,都会停住脚步,站着,注视他,直到他们走到我们看不见了,我们才动,所以那时候大家对大师的敬仰是发自内心的,那比现在的明星粉丝疯狂得多。”


93年万俊人到哈佛大学求学,受当时哈佛哲学系著名教授罗尔斯的影响,他将研究方向转向政治哲学,从此毕生未变。“我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者,这一点我有信心。我喜欢读书,喜欢学习,所以我的座右铭是:学习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这种特点使得我崇拜名校,崇拜名书,到现在都是。我这一辈子不能没有导师,我现在没有导师,我还得找导师,所以这也是一种追逐吧。”他对自己这么评价。

 

当被问及几十年后希望怎么跟后代说起自己的生活,万俊人回答:


“我要有孙子,我就告诉他,爷爷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者,爷爷这一辈子努力学了,就足够了。”



年轻时代的万俊人。不满34岁的他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


万俊人是一名优秀的学习者,同时也是一位良师。在北大的时候,有一阵子北大搞通识课程的尝试,要求文史哲各派出一门课程供全校分享,每一门课程的课容量是210人。万俊人记得,当时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后,一位历史系老师的课堂里的学生跑掉了三分之二,学校要求半途换老师,就把万俊人顶了上去。结果万俊人把这门课上到期末的时候,不仅把这210个学生讲了回来,而且讲到了386人,这几乎是一个奇迹。


优秀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使万俊人在北大如鱼得水。87年破格晋升讲师,90年破格晋升副教授,92年破格晋升教授,当时不满34岁的万俊人,成了全国最年轻的教授。


“我来清华就是校长的一句话打动了我”


处在这种境况下的万俊人,却选择在新世纪到来之前,从北大来到清华。


有一天,万俊人突然接到电话,是清华校长,书记请他吃饭。吃完饭,万俊人就给校长提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是,清华是要建哲学所,还是建哲学系?针对这个问题,清华校长回答,他考上了很多国际学校,觉得有两个学科最经典,对于理工科来说,是数学,对于文科来说,是哲学。这个回答,让当时的万俊人目瞪口呆。一直到今天,万俊人都认为,正是校长的这句话,是促使其离开北大来到清华的关键。“诗人气质非常麻烦的,一激动,一点到我的软肋,我就把酒杯拿起来干杯了”万俊人笑着回忆。


来到清华时,万俊人带来了清华哲学系的复建计划,却没有从北大带来一个人。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好在清华给了他足够多的自由和可以利用的资源,甚至规定,要引进一个教授,你可以先把他和他的爱人,甚至他的孩子一家请到清华先住一个星期。只用了五年的时间,万俊人就完成了清华哲学系从本科到博士,从一级学科博士到博士后的体制建设,这又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为了建清华的哲学系,我基本上把各种的资源,把我十多年,到二十年在学界积累的人脉全部用光了,那就是说,不遗余力的。”他说。



清华哲学系的几代传承(不分先后):上排从左至右: 金岳霖、张荫麟、沈有鼎、张岱年。下排从左至右:万俊人、 张申府、邓以蛰、冯友兰


由于对复建哲学系的投入,万俊人也不得不放弃了许多自己在学术研究上的时间。“我后来也想通了,一个人一辈子,写更多的书是很多人都能做到的,但是重新恢复一个老牌的哲学系,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气魄,对吧,我就这么看,心理就平衡了。”


有意思的是,万俊人从北大来到清华时,对清华的校领导提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清华要恢复哲学系,最好先办一个咖啡馆,没有咖啡就没有哲学。直到现在,万俊人还经常约学生咖啡谈,且咖啡都是由他来买单。

 

“哲学是贵族的学问,伦理学是穷人的学问”


万俊人认为,在他所研究的政治哲学中,第一美德便是“正义”,伦理学从正义开始。他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道德顶天立地”。这里的“地”指的是法律,在协调规范我们的社会生活上,法律是最基本的,在现代社会是最普遍的。但是法律管的有边界,法律不管的时候,道德接管。


比如,法律不管你谈恋爱,但道德可以管。不过,道德管的范围也有边界,比如道德不管人的生死,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这时候宗教接管。这里的“天”就是宗教,就是信仰。所以在宗教和法律之间,这是道德活动地。道德既与法律和政治相接,也与宗教相接,正义就同时是最高法律价值,也是道德底线要求,所以正义对伦理学来说,至关重要。


作为研究伦理学的学者,作为一个“人生学术”类型的学者,万俊人对这个社会的道德现状的期望会比常人更高,也更为期望我国的社会道德能够更快进步,但是当这个社会展现出其不好的一面时,他内心的绝望也比别人更深。他在治学与教书之余时常感到寂寞。他曾经这么谈起自己所研究的学问:


“哲学是一个贵族的学问,是欧洲那些上流社会吃饱了没事干讨论的东西。但是伦理学是一个穷人的学问,因为这个学问最贴近人们日常的生活,但它所能赢得的信奉者却远不如以前。所以我常常感受到自己是寂寞的,自己是不被理解的,这个学问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


要去对抗这种寂寞与绝望,他有时会采取“儒家的方式”,去“奋力改善,积极参与,承担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我觉得我自己是一个比较地道的湖南人,湖南人就是喜欢管事,所以湖湘文化,就是最经典,最急进的儒家文化,修身治平都要管,从曾国藩,到毛泽东。”


但有时儒家的方式不够,他也会采取“道家的、佛家的方式”,让自己冷静下来,保持一份距离感,多观察,多想。在这样的“多观察,多想”中,他也渐渐重塑其对我国文化的信心。


“我觉得我们这样一个民族,这样一个文明,五千年能够绵延不绝,一定是有什么东西,比别的国民体,更有生命力,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已经灭了,独承到现在的,就是我们。那这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呢呢?这是我们的文化。”


万俊人曾在书中深入分析了“正义与美德、全球化与现代性、知识谱系与知识分子、学习良知与良师” 等内容


对于正义的追问,同时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万俊人看来,当今社会正义具有脆弱性,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一个是最基本的制度安排没有完成;第二个是个人的逐利动机和机会主义的诉求;第三,就是矫正机制的不健全。


“我们社会中的人,仿佛一夜之间,都坐上高铁了,很舒适,然而你会发现,这个车竟然没有容下十三亿七千七百万人,当然我们中的大部分坐上了车,但还有另外一部分,压根就没赶上车”。


万俊人常用“火车加速拐弯”来比喻我们的社会转型。在他眼中,跟西方人比起来,我们转弯的速度比他们快,但现在我们的火车正处在拐弯的那个最拐点,是最危险的时候。


“最终我还是要做关于生命的学问,做人生哲学,我希望晚年的时候有足够丰富的人生阅历,就可以对这些问题有一些感悟。”



来新清华学堂,和万俊人面对面



5月17日(周二) 19:00,清华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万俊人将在新清华学堂发表公开演讲 “追问正义”


为什么现代社会中不再有替天行道的大侠?


为什么已确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哲学价值的西方国家,却在现代化过程中爆发了比过去更残忍,规模更大的两次世界大战?


社会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是否同步?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与打左脸给右脸,到底什么是我们所谓的“正义”?


这些正是万俊人老师在多年的治学中对“正义”的不断追问。近年来万俊人致力于政治哲学,特别是“正义”问题。他认为,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火车加速拐弯”的转型期,对正义的需求与正义的脆弱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那么正义为什么会脆弱?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中国的正义?这些因素能够消除吗?现代正义要靠怎样的途径才能实现?


在本场讲座中,我们将听到万俊人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思索,享受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感受到万俊人作为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如何以学术的方式参与制度变革,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



【赠送门票】


本次活动特为在北京高校或高中的灼见读者预留了200张门票。


【领票方法】


在灼见后台回复“名字+学校”,前200名读者会收到“抢票成功”消息。凭借灼见回复的“抢票成功”消息截图和您所在高校或高中学生证/教工证即可到现场聆听本次演讲。(消息截图和证件二者必备哦)


领票时间地点


5月17日16:00-19:00     新清华学堂东北门



【预告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99i2ddnv&width=500&height=375&auto=0


MORE
延伸阅读 

◐◑著名作家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重磅经典

◐◑中国目前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