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是穿裙子的"士",站在那里,就是一首美好的诗!她说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

2017-04-27 草明禾火 灼见

(一)


她是一代诗词宗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人评价她是穿裙子的“士”,有着中国儒家传统“士”的品格和持守。


她的一生,虽然命运多舛却才情纵横,虽然颠沛流离却渡人无数,如朗月照人。


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美好的诗。


她就是叶嘉莹先生!



叶先生一生忧道不忧贫。衣着很朴素,但确是大方得体,淡雅整洁,风采照人。吃得极其简单,常常就是一碗粥、一碗面条而已。在哈佛做研究时,中午就是一个三明治,一杯咖啡。她用节省下来的钱,在南开设立奖学金,而奖学金却是用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名义,叫做“驼庵奖学金”。


对物质要求极低,但在她内心,有一个世界,完全被诗词充满,丰富而充盈,人生因此而获得完整和纯粹。正如她所言——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心灵的一片清净洁白。



▲ 1999年在驼庵奖学金颁奖仪式上。



▲ 70年代摄于哈佛燕京研究室。


先生90岁生日时,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发来贺词,如此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这算是对她美丽人生的高度概括。


如今93岁的她,仍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她说:“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叶嘉莹先生《朗读者》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0231rnkk7&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有人不禁发问:是怎样一位老先生,竟能让她在90多岁的高龄还愿意“站在”讲台,愿意把一生奉献给古典文化的传承上?

在翻开叶嘉莹先生的履历时,这个答案在我心中明朗了!


(二)


1924年7月,叶嘉莹先生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她三四岁时,父母就已开始对叶嘉莹在国学上的培养:认识汉字,背诵古诗。叶嘉莹第一本启蒙读物是中国古代四书之一《论语》。

三岁时与小舅李棪(左)及大弟叶嘉谋(右)合影


据叶嘉莹先生回忆:我还未记事起,就把李白的《长干行》背得溜溜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9岁那年,叶嘉莹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又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

左:初中毕业前;右:高中毕业前


在古典诗词学习上,叶嘉莹先生是幸运的,她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深得顾随教授的赏识。顾随老先生的引导与指点,让叶嘉莹先生与中国古典诗词更为亲近。

 

1943年,叶嘉莹与顾随(前坐者)及同班同学在顾家合影。后排右二为叶嘉莹


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叶嘉莹先生在古典文化的积累上超出了同龄人已有的知识水平。可若仅仅是熟读和成诵是不足以成就一个站在中国古典文化塔尖上的人物!


1941年,叶嘉莹先生人生的劫难开始了!


在这年,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可时值抗战的中国,内忧外患。她的父亲在“七七事变”后随国民政府西迁,早与家中断绝了音信。1941年9月,其母又因癌症住院,在天津术后不久即去世。丧母的悲痛,让叶嘉莹写作了大量的诗词。在《朗读者》节目中,叶嘉莹先生说《哭母诗》是她纪念母亲的一首诗,也是她很喜欢的一个作品。


亲人的离别打开了叶嘉莹先生创作诗词的灵感,寄托了先生的思念与追忆。


1948年,在先生失去母亲的7年后,叶嘉莹先生随丈夫离开了祖国,可没想到这一别竟将近三十年:一去故土,祸难加身,流离多年。


1949年12月,叶嘉莹的丈夫被捕,次年夏,叶嘉莹也牵连被捕,她不得不带着尚未断奶的女儿一同入狱。1976年,年过半百的叶嘉莹再次遭受人生重创,结婚不足三年的女儿女婿因发生车祸,双双殒命。1974年,当叶嘉莹再次踏上了多少次只在梦中出现的故乡土地时,她一口气便写了1700多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任何一个伟大的人,必定经历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可这些苦痛的经历往往会让一个人越挫越勇,最终成就一个人的胸襟与眼界!就像叶嘉莹先生说的那样:“我的诗词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的亲身感情!”


(三)


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使得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化研究上有了极高的造诣。


▼叶嘉莹先生介绍



多年的国外教学生涯,让叶嘉莹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和西方现代理论有深刻的见解:只有把中国古典文化学扎实了,再去学西方的东西是可以的。先学习西方理论,回来生搬硬套,只是表皮的附会。


叶嘉莹先生的观点也给当下的国人一个警钟:还有多少人了解、喜欢中国古典文化?恐怕寥寥数几!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韩国,在日本,我想,是时候捡起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瑰宝了!


对于传统诗词的学习,叶嘉莹先生更是有真知灼见:提倡要多读、吟诵。吟唱是帮助你记诵的,记诵既帮助你写作也帮助你欣赏。


现在的大多数人在学习诗词时,也许更看重意境和情感,但忽略了诗词最基本的训练:背诵、吟唱。背诵和吟唱是有历史的,多少诗词学者,其旧学的根底都是从背诵、吟唱开始,李白、杜甫他们也是带着吟诵的声音来作的。


好的诗词能让人读来愉悦,也能让心灵得到片刻的纯净。在古典诗词与现代人心灵的塑造上,叶嘉莹先生一言以蔽之:“诗词,让我们心灵不死。”因为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不是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


传承中国古典文化是叶嘉莹先生一生的事业,即使如今的她早已是功成名就、桃李天下。像她自己所说: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是对我的感动和召唤。今天我仍然盼望着古典诗词和中华文化的长流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

 


诗词,让我们心灵不死。”

向先生致敬!


—THE END—


☀ 灼见出品


MORE
延伸阅读 

◐◑张小娴:一个对爱情悲观的人,用文字治愈在爱情里受伤的人

◐◑她的《童年》《爱的代价》唱红了一个时代,如今64岁的她仍这么执着,你还在怕什么?

◐◑豆瓣9.6高分!10集满满都是泪点,这部让人不敢看第2遍的纪录片现强势登陆海外

◐◑这才是真正的爱国,真正的爱情!现在的年轻人就应该崇拜这样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