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的头条,留给“高铁院士”王梦恕!

北洋君 灼见 2019-06-19

Sept.

26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斯人已逝,精神犹存,依稀看见,一个清隽、飘逸的身影,执着地推动中国向前,再向前......


作者 | 北洋君

来源 | 北洋之家(bypm2016)


他被称为“高铁院士”,把一生都献给了

中国的隧道和高铁建设事业,

他参与或主持的工程很多是全国第一;

为了中国高铁事业的发展,

他敢说真话、敢说实话,

被网友称为中国高铁“代言人”!


谈及工程质量,

他掷地有声地说:

 要给子孙留下遗产,

 决不能留遗憾和灾难!

他力挺中国高铁建设,

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

他作为事故调查组专家组副组长

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高铁技术没有问题,

这就是管理和责任的问题!

一度引起轩然大波。



铁路系统的官员对他又尊敬又害怕,

很多时候怕他出来说话不留情面,

关键时刻又指望他出来说话。

他曾有一句名言令无数国人为之鼓舞和自豪:

希望有一天,

提到手表就想到瑞士;

一提到高铁,

就会想到中国。



今天,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实现了,

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响当当的一张名片!

可就在9月20日,

这位为中国高铁发展操劳了一生的老人,

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心痛的是,我们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

第一次听说王梦恕三个字,

竟是他去世的新闻讣告!


为共和国奉献了80载岁月,

他终于能歇歇了……

当我们坐上全世界最快最长最稳的高铁

体验八个小时四季变换时,

不要忘记这位曾为中国高铁建设

鞠躬尽瘁的老人……



今天的头条,留给

“高铁院士”王梦恕!




NO.1

沿着铁路长大的孩子

成为“地下工作者”



1938年,王梦恕出生于河南温县的

一个世家大族。

祖父王文郁曾经是

孙中山的助手、顾问之一。

父亲王崇和是王文郁第二子,

曾因孝敬母亲错过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

后来,父亲做了铁路检票员,又做了站长,

这也影响了王梦恕以后的人生。


当时,侵华日寇气焰正日益嚣张,

战争中,王梦恕与父母举家流离,

一路从温县搬迁到了陕西宝鸡。  


版权来源:©新浪图片


王梦恕的童年在战乱、灾荒、饥饿中度过,

母亲拉扯着5个孩子,

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为了给凑齐几元钱的学费,

还得挨家挨户去邻居家借钱……

生活条件虽然很苦,

但王梦恕勤奋好学,

 1949年,11岁的王梦恕

开始就读于宝鸡蔡家坡铁路中学。


蔡家坡铁路中学

版权来源:©张选伟 1953年拍摄


也是在这里,

他第一次听到詹天佑的名字,

立志做一名像詹天佑一样的科学家。

解放后,国家急需技术人才,

王梦恕考上了天津铁路技术学校,

学习桥梁、隧道、大型建筑。

1956年,18岁的王梦恕一心要“科技报国”

他参加高考,考上了唐山交大

(今西南交通大学)

学习桥梁建造知识。



在大学实习期间,

王梦恕参与了我国第一座

横跨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随后,还参与了南京长江大桥, 

以及大胜关大桥的建造。


1959年,学校派王梦恕在内的数名师生

到成昆铁路考察实习。

有一次,在施工的隧道内,

由于施工技术、生产工艺落后,

隧道掌子面发生了大面积塌方事故,

造成八名工人死亡,

一名学生腿被砸断。

这件事对王梦恕的影响非常大!

成昆铁路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

大量铁道兵在建设时期牺牲在工地。

线路施工平均1公里就会牺牲1个人。



年轻的王梦恕心急如焚,

他发现中国的隧道技术太落后了,

更痛心的是从事隧道专业因为太危险,

很多人对这个专业带着害怕的心理不愿学!

这次实习结束,

回到学校的王梦恕做了一个影响他一生,

甚至是影响中国隧道发展的决定:

不再学吃香的桥梁,

改学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



就这样,本来拥有大好前途的王梦恕,

打隧道、建地铁,

钻到地底下灰头土脸了几十年,

成了地地道道的“地下工作者”。




NO.2

我先进去

要砸先砸死我!


1964年毕业分配,

王梦恕面临着人生第二次抉择。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大学生很少,

研究生更显宝贵。

1965年元旦研究生毕业照片


作为高学历的难得人才,

组织上决定让王梦恕留校任教。

幽雅舒适的校园,

整洁漂亮的楼房,

铺满鲜花的前程。

但这一切没能留住王梦恕,

他发誓一定要用所学的知识

改变落后的隧道施工方法。



1965年,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工程

――北京地铁一线开始建设,

王梦恕来到北京地铁公司上班。

当时,地铁的主要任务

还不是交通,

是为了一旦打起仗来,

能把老百姓疏散到郊区去。

这就要求北京地铁设计炸弹炸不穿!

初出茅庐的王梦恕

用扎实的专业知识

完成了3级防护等级的隧道

结构计算和设计。




在一次技术图纸审查过程中

王梦恕偶然发现,

北京地铁一号线施工设计图内的

净空计算未考虑施工中的贯通误差,

列车有可能会直接撞到隧道壁上,

对此,铁道局召开紧急会议,

在各种争议中,

王梦恕通过试验,

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为中国第一条地铁建设,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尽管如此,王梦恕也没能逃过“文革”,

他被批判为“白专道路”,

修完北京地铁一号线单位改制为铁道兵,

他却没有资格参军。

1970年,怀着对“臭老九”帽子的愤懑,

他主动要求调往成都铁路局峨眉段,

去修理内燃机车。

整整7年后,在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场,

当听到邓小平说“知识分子

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他像会场里的所有人一样,

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王梦恕于1981年在隧道出口)


终于在1981年,修建大瑶山隧道

掀开了王梦恕事业中重要的一页。

43岁的他临危受命,

担任隧道局科研所总工程师。

大瑶山隧道全长14.295公里,

是当时中国最长的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

很多外国专家摇着头说:

这样的工程中国人根本做不了!


王梦恕作为科研所总工程师,

带领24人的攻关小组,

分析研究,总结经验,自己参与

画线、钻孔、装药、引爆,

冒着浓烟冲向掌子面观察爆破效果,

经常在洞里一待就是20多个小时。

喷锚支护的时候,

很多工人都不敢进!

王梦恕说:我先进去,

要砸先砸死我!



王梦恕成套的自主创新技术成果,

使大瑶山隧道工程实现了

大断面快速安全施工,

将工期从8年减少到6年半。

将施工水平迅速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

使火车时速从50公里增至100公里以上,

改变了中国百年来隧道修建的方法,

 并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临近颁奖的时候,

王梦恕还在工地忙碌,

单位领导给他打电话:你赶快回来!

中央领导人给颁奖!



在这张珍贵的颁奖仪式合影中,

几乎每个人都穿着西装,

只有直接从工地上回来的王梦恕

还穿着他平时穿的假皮夹克!


进入铁路飞速发展的时代,

王梦恕始终没有停步,

军都山隧道工程、

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工程,

磨沟岭隧道工程、

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工程、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工程和

青岛海底隧道工程……


个个耳熟能详的重大工程背后,

都有王梦恕的身影。

他所参与或主持的工程项目都是全国第一。

谁能想到,这个年轻时

腰里别着一尺长的大铁钉,

想到峨眉山习武做着武侠梦的人,

最后冲进了中国基建的江湖,

以一抵百,决定了好多大型工程的命运。



王梦恕没有停步。

他转战大秦线军都山隧道

进行大跨、软弱、有水、浅埋、上有民房的

隧道设计、研究,

并总结出“浅埋暗挖法”。

并首开先河用暗挖法修北京地铁区间复线。

整个工程比“大揭盖”方案节省资金1亿多元,

这项成果被命名为“北京地铁浅埋暗挖法”。


在北京市建国四十年成果展览会上,

江泽民曾高兴地说:

“今后修地铁可以不要明挖了,

看了这个展览使人振奋、使人自豪。”

“浅埋暗挖法”被评为国家一级工法。

从此,我国地铁建设进入了

大规模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尽管年岁越来越大,

但他把更多的时间精力

都投入到祖国的隧道事业上。

从大瑶山隧道到秦岭隧道,

从秦岭隧道再到越海隧道……


大独山隧道施工现场


70多岁时,王梦恕仍在工地上奔走,

仍在狭窄的临时钢梯上攀爬……

在别人眼里,隧道及地下工程太深奥,

但在他的眼里,自有一种夺不去的魅力,

这里承载着他的梦想,

实现着他的价值,

是他毕生追求为之奋斗的事业。




NO.3

大家都不说真话

社会就没希望了


时速400公里每小时的复兴号


2007年,国家制定在三年内

完成北京到上海高铁段

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制造任务,

年近古稀的王梦恕,

开始为高铁奔走,

为高铁建设屡屡发声!



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

王梦恕是调查组领导之一,

在调查组还没有结论时,

他就对外发布了

“动车信号技术和设备没有问题,

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人员和管理。”

此番言论引起轩然大波,

质疑声劈天盖地而来。



几年后再次说起这事,

王梦恕依旧很生气。

明明就是管理和责任问题,

却要说成技术问题,

为了掩盖管理上的责任

竟然自己否定自己的高铁技术,

这是极其不爱国的表现。


追尾事故后,

中国高铁建设几近停滞。

而王梦恕,这个一辈子献给国家的老铁路人,

痛心疾首,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继续修建高铁对国家对民族的重要性!


在那个关键节点,

70岁的王梦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不辞辛劳地接受各方媒体采访,

为中国高铁技术辩护,

为中国继续发展高铁事业,

奔走呼号!



从那以后,

敢言、精神强悍便成了王梦恕的标签,

他引起争议的言论还包括:

“高铁是稳定国家的,没人也得开;”

“火车票价不高,是工资低;”

“高铁盒饭价格不合理……”


他几乎成了中国高铁的代言人。

铁路系统的官员对王梦恕又尊敬又害怕,

王梦恕眼里揉不得沙子,

有话从来不藏着, 丝毫不留情面,

有时竟追到铁道部去“骂人”。

2004年,因为不满时任铁道部长

刘志军在乌鞘岭隧道的野蛮施工,

王梦恕联系记者暗中调查,

写出了《争议“亚洲第一隧道”》的长文。

报道震动了铁道部。



有一次王梦恕乘坐高铁商务舱,

商务舱的盒饭60块钱,

普通舱的盒饭40块钱,

当时他就质问列车长:怎么会这么贵?

列车长解说这不归他们管,

盒饭是私营企业在做。

回来他就要求多提供15块钱的盒饭!


王梦恕的敢说真话、敢说实话

不仅仅表现在高铁上,

他曾给总理写信最终去掉了鸟巢顶盖,

还让五棵松体育馆去掉了大屏幕,

还促使1700万吨储油库埋到地下。

有人请他当顾问,对方直言

很多知识分子都靠这个创收,

他却愤怒地说:

你这样给钱就是在“整我”!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种无畏的力量,

带王梦恕穿过重重障碍。

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说真话。


有一年,中铁集团选拔局级干部,

王梦恕作为评委提了一个问题,

“人这一辈子最不该犯的错误是什么?”

答案五花八门,

出现频率最高的回答是“不应该腐败”,

但王梦恕心里有标准答案,

——“不要说假话”。


因为他一辈子就认定了一个理儿:

 大家都不说真话,

 这个社会就没希望了!




NO.4

5块钱"黑三轮"的

老院士


获奖无数、荣誉等身的王梦恕,

对名利、对金钱看得很淡。

1995年,还奋战在施工第一线的王梦恕,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那一年,他才57岁!

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是稀里糊涂就当上了院士!


曾有单位以月薪3万挖他,

他不干,“我去你那里当花瓶啊?”

当了院士之后,

每月的“院士津贴”是200元,

几年后上调至每月1000元。

迄今为止,1000元仍是全体两院院士

享受的月度津贴标准。



2014年,他自爆月薪不到两万元。

他还兼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并且亲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

以隧道及地下工程为科研主体的

试验研究中心。

该校每月给他发放5000元的补贴。

很多学校请他兼职,他同意了,

但只让对方负担往返差旅支出,

其他钱一概不要。

王梦恕从来不讲究吃穿,

更不享受特殊待遇,

每天,单位同事总能看到

一位穿着土气的老人,气喘吁吁汗水涔涔地

骑着十分破旧的自行车来上班。

如果不是因为认识他,

没人会相信,这位老人竟是国家的院士!


70多岁后,他去北京交通大学上课,

先坐地铁到西直门地铁站,

再花5块钱坐个“黑三轮”。

有次一个老师发现了,对他说:

您是院士,这多危险啊!

但他却一笑而过。



对于带学生,

他却有着特殊的严苛,

不仅在学术研究上严格要求,

更把人品端正放在第一位,

他常常告诫学生:

别先想着干这个项目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我们这一代人做出的选择,

从来不是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而是国家是不是最需要。


王梦恕一生有两个心愿:

一是我国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是我国隧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为了这两个心愿,

从事铁路和隧道工作60年来,

他历经了无数次人生抉择。

“祖国急需的,就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

自始至终,王梦恕都把

复杂的人生选择用简单的

“国家需要”作为衡量标准。



9月20日下午,

一辈子把国家和老百姓放在心上,

一辈子把中国隧道和高铁建设放在心上,

一辈子敢说真话、敢说实话的

王梦恕走了!

临终前,他最牵挂的,

还是中国的三大海峡隧道建设!

(琼州海峡、渤海湾、台湾海峡)

也许,有人会问,

究竟是什么力量,

能让一个人为国家、为民族耗尽最后的心血,

奉献至生命的最后一秒!

我想,一定是他对这个国家的爱,

和对中国铁路事业的责任与牵挂!


因为他所做的一切,

他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为了中国铁路明天更好,

都是为了中国未来发展会更好~



王梦恕,这个打扮土气,

一辈子忙碌奔波的老人走了,

我们最不能忘记,他生前掷地有声地说:

要给子孙后代留遗产,

不要留遗憾和灾难

这句话值得从事任何工程建设的人,

学习和铭记一辈子!

我们更不能忘记,

他说:大家都不讲真话,

这个社会就没希望了!

这是他对我们所有人的期许,

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希望!


敢于追求真理、

敢于承担责任,

敢于讲实话、讲真话,

他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科学精神,

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

值得我们永生学习!



斯人已逝,精神犹存

依稀看见

一个清隽、飘逸的身影

执着地推动中国向前,再向前......

致敬,王梦恕先生!

 一路走好…… 


— THE END —


☀本文选自北洋之家(ID:bypm2016),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灼见热文 

◐◑你这么发朋友圈,是会被人截图吐槽的

◐◑数学界炸了锅!黎曼猜想为什么说是最重要的数学猜想?

◐◑党员注意!10月1日起,微信不能这样发,严重者开除党籍!

◐◑央视主播海霞深情朗诵《春江花月夜》,大写的美!她背后的人生更值得称赞……

◐◑清华教授韩美林:为什么我的博士不用考英语?"在我手出去的学生必然是栋梁级的标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