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之路:写了好论文、 两年半抱俩娃,这位清华女博士是怎么做到的?
作者:唐娜,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期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一年。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收到约稿,希望我们能够结合自己的读博经历、求职心得、工作体会等方面写一篇文章,与后来者分享。坦白地说,与诸位精英前辈的光辉历程相比,我的经历黯淡无光。而且自己的读博旅途实在是非典型,下笔情怯,对这份邀约我诚惶诚恐。
但是转念一想,人生总是需要一些仪式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终于开启之际,回顾读博的这些年,我也很乐意将自己这段涅槃重生的心路历程整理分享。这既是对自己求学旅程的一次回望,也希望能为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经验教训。
/ 01 /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
本科时,自己对于公共管理的认知,还是非常模糊和粗浅的。硕士的第一年,得益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提供的宝贵机会,我有幸能够参与两项世界银行资助项目的课题研究。其中一项课题《青海省减贫发展战略研究》,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让我的想法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2007年12月,在到达青海之前,我在脑海中尽情憧憬着:“青海青黄河黄,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皓皓山苍苍,祈连山下好牧场,这里有成群的骏马,千万匹牛和羊……”
那是怎样一幅美丽壮阔的画面。但是,当飞机临近青海省,由于是枯草期,眼前的景象让我惊诧不已:一望无际的黄土,连绵起伏的荒山。没有绿色,到处都是清一色的土黄。就连山上吃草的羊群,都是一样的土黄色,一派萧条、荒凉的景象。
课题研究期间,在文献阅读、资料查询、数据收集之外,我们几位硕士生在指导老师、博士后和博士师兄们的带领下,多次前往青海省各地区调研,与基层政府官员座谈,深入贫困农牧民家中访谈。
贫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严重的贫富差距,小富裕掩盖下的大贫困、落后的思想观念、贫困农牧民杳无希望的精神状态,这些带给我深深的震撼,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必要。
我发现原来公共管理并不只是书本上那些遥远的理论和知识,而是可以对社会现实产生如此真实影响的政策和措施。这也让我再一次意识到自己学术基础的薄弱,渴望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去探索公共管理的奇妙。于是,我就这样踏上了读博的漫漫长路。
因为博士学习大多需要4-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在开始这段未知旅程之前,建议学弟学妹们最好先想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或者想要的生活。对于还具有选择权的本、硕学生,尽量选择你所爱的。
如果你很享受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甚至将教学科研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那么请勇敢地读博士吧!
如果你更感兴趣投身社会实践,惧怕读博几年带来的机会成本,那么就请早些工作吧!
而对于已经上船的博士生,既然回头无岸,那么就爱你所选择的,不要在犹豫不决和痛苦彷徨中蹉跎了岁月。因为,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在这段风雨兼程的旅途中,相信你也一定能够收获别样的风景。
/ 02 /
比我们优秀的人,真的比我们更加努力
虽然有幸得以保送清华读研,但作为一个本科非清华毕业的研究生,老师们和清华土著同学的家国情怀、专注勤奋总是让我汗颜。数年清华园学习的经历,无数次让我意识到“校强我渣,优秀的人都是相似的勤奋,而平凡的人却各有各的懒惰”。
在学期中期,气温接近零度而又没有暖气的深秋北京,即便你光速骑行、一路小跑、于8点之前赶到,但是图书馆门口依然每天排!长!队!
我的博士导师楚树龙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坚持阅读国内外重要报刊和学术期刊,教导我们对任何问题都要独立思考、求真务实、全面了解、谨慎结论。
院长薛澜教授身兼数职仍然不忘初心,致力于将清华公管打造成彰显“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清华品牌”的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院。
副院长朱旭峰教授在繁忙的行政事务和教学任务的同时,依然每天阅读文献,笔耕不辍,短短一年半就在著名国际期刊连续发表7篇英文学术论文,系统地讲述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中国故事”。
我的硕士室友徐佳君具有超强的学习力和执行力,本硕博横跨英语、公共管理、经济学三大专业,现在北京大学任教,是我永远望尘莫及的学术榜样。
我的硕士同学程莉,2009年毕业即扎根汶川,转眼九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致力于公共事业的理想。
我们学院的很多院友,放弃了大城市的优渥条件和工作机会,奔赴边疆、深入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
虽然在清华园学习、生活的每一天,都倍感压力山大,但毕业后才发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里,似乎你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能够与这样一群优秀的师长学友为伴,实在是人生的幸事。
/ 03 /
好论文是改出来的:单兵作战or抱团取暖
与本、硕学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博士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而且需要传播知识甚至创新知识,很多高校也将博士生的学术发表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和毕业条件。但是,学术发表一定是以充足的学术输入为前提的。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因此,要利用学校购买的中英文数据库,尽可能地多看文献,寻找理论对话的可能。要利用聆听讲座、交流访学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追踪本领域的学术前沿,寻求与学界师友的合作机会,努力用别人看得懂的语言和逻辑讲好中国故事。
聆听多位学界牛人的经验分享后我发现,时间管理几乎是每一位老师强调的重点和制胜的法宝。我们不能奢望能够拥有整块的时间,而要学会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
不要放过一闪而过的学术灵感,将论文撰写和发表早日列入议事日程。最好能够明确每天文献阅读和论文撰写的“小目标”,完成比完美更加重要。
不要奢望长时间憋出一颗金蛋,而要努力实现天天下蛋。
论文初稿形成之后,可以利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尽可能多跟学界同仁交流。一方面,可以及时接受同行专家的专业点评,不断完善论文;另一方面,这有助于建立自己的学术人脉,增强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心。
关于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是否与人合作,两者各有利弊,见仁见智。单兵作战的好处是协调成本低,也更能体现学者的独立研究水平;抱团取暖的好处是合作者之间可以互相督促,将每个人的空闲时间都利用起来,增加学术产出的数量。
/ 04 /
机会总是会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在国外,很多学校的博士毕业生,可以用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作为毕业成果。马亮老师曾将这一模式概括为“三一工程”,即三篇essays=一本dissertation,并可以将其细化为一篇系统性研究综述、一篇理论模型构建文章、一到两篇实证分析论文。
虽然国内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开始采用这一模式,但如果能够早做准备,还是能够少走很多弯路,让博士生活更加淡定从容的。
对于低年级博士生,尤其是那些曾经接受过系统学术训练、具有硕士学位的普博生,如果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早一些明确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那么就可以在整个博士学习期间,带着研究问题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并将文献阅读、课程学习、论文写作和学术发表更好地结合起来。
比如说,在上学科导论课或者文献阅读课的时候,将自己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做一系统梳理,既可以完成课程要求,又可以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一篇像样的文献综述,甚至完成一篇研究综述的论文发表,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奠定理论基础。
比如说,在学校组织的寒假、暑假社会实践时,带着研究问题进行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和调研访谈,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能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积累丰富的一手调研资料。
又比如说,在上研究方法课程的时候,基于自己前期的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和调研材料,运用课程所学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甚至完成几篇案例分析或者实证研究的论文发表,在课程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完成学术研究。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博士导师和课程老师的指导下,轻松拆解并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在学期间的论文发表要求。这不仅为自己的博士研究赢得时间,也为今后的求职之路增加筹码。
/ 05 /
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加强大
熟悉清华公管的师友一定知道,与其他学校的博士生相比,我们的培养周期更加漫长,培养过程也更加严格。我们在入学、博士生资格考试、论文预答辩等各个环节,都会面临学院的严格考核和淘汰机制。有些环节的淘汰率甚至高达30%。因此,清华公管的博士毕业一般需要5-7年。
但是,这段在求学之时看起来异常辛苦甚至痛苦的旅程,现在想来那些努力奋斗的日子,却是自己成长最快的一段时光。
与导师的讨论让我领悟:“老师批评你是认为以你的能力可以做得更好”。
与于安老师的交谈,让我深感:“公共管理的学者一定要有家国情怀和凛然正气”。
朱旭峰老师的鞭策,让我意识到:“学术研究要么得有功劳,要么得有苦劳,要永远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戴亦欣老师的开导让我释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博士期间的辛苦磨炼或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与鄢一龙老师的交流,让我羞愧自己的阅读速度,甚至赶不上师兄成果发表的速度。
品读梅赐琪老师的文章,让我发现原来学术研究不仅可以很有料,还可以很有趣。
研习人大公管刘鹏老师的著作,让我感叹一本优秀定性研究成果的美妙。
聆听人大公管马亮老师的讲座,让我深思“当我们还在为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而苦恼的时候,牛人们早已发文如灌水,在用供应链管理的方式确保可持续的论文发表了”。
所以,在博士修炼的过程中,不要害怕前路漫漫,不要畏惧颗粒无收。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越努力越幸运。只要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懈努力,终有一天我们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 06 /
写给女博士:鱼与熊掌难以得兼
之所以说我的读博经历非典型,是因为我在博士期间干了一件非常疯狂的事情,两年半抱俩娃。如果要给自己的努力程度和自信心变迁历程画一条曲线的话,生娃绝对是我求学之路上不期而遇的拐点。
家庭生活的琐碎与学术研究的紧凑,让我分身乏术。现在说来,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那是一段怎样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艰难时光。看着昔日同窗好友的学业、事业都风生水起,而自己却始终停滞不前甚至不断倒退。不敢见老师、不愿联系同学,不想写论文。喝了很多碗心灵鸡汤,却依然过不好生娃后、毕业前的生活。
导师的宽容,家人的体谅,沉浸于天伦之乐的快乐,让自己像一只头埋在沙子里面的鸵鸟。虽然内心极度焦虑、自信全无,但外表还是尽可能装出漫不经心,享受当下。只是,在一次次的午夜梦回之后,脑海中的论文思路、分析框架和数据模型挥之不去,才警醒我,既然无法逃避,那么停下来烦恼不如站起来奔跑,这样就算中途跌倒了,至少倒下时头也是冲着正确的方向。
于是,我排除万难地进行实地调研,多次走访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并在公立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进行参与式访谈。
从最开始地方政府官员对我心存顾忌、谨言慎行,到后来与我亲如朋友,大力支持;从最开始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管理层对我忽冷忽热、不以为意,到后来与我推心置腹、鼎力相助;从最开始公立医院管理层和科室主任、临床医生对我心生疑虑、防范有加,到后来与我敞开心扉,共享资料,我在一点一点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努力。
于是,我回到学校,置办健身卡,过上了白天图书馆、晚上健身房的疯狂生活。其实,我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磨砺自己,激发斗志,也真正过一回毕业论文阶段的博士生应该有的纯粹校园生活。
坦白地说,现在看来,也从心底深深感激这段没日没夜的奋斗时光。不是它们,我不会知道学院图书馆有最新最全的国内外期刊和各类统计年鉴,学校文科图书馆有满足你三台电脑同时办公的优越条件,李文正图书馆下午4点时大厅的灯会准时亮起,老图书馆自习室要走到最里面才能找到有插座的位子,学校综体健身房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课程,总有一款适合渴望健康的你……
也曾想过放弃,想过或许自己并不适合这条学术道路,想过另选他路,从头再来。但是,读博这些年的沉默成本,让我即使想说放弃都不容易。
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期限,“用三个月的时间,好好坚持,如果三个月之后还是觉得自己不适合这条道路,那就放弃吧!”
后面的经历证明,当我坚持到第一个月的时候,就慢慢爱上了这种生活。文献阅读的满足和学术思想的火花,让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 07 /
小马过河:
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够真正打败你
每个人的读博旅程都能收获独特的风景,虽然我的读博经历不具有典型性,但相信每一个在读博之路上求索的学生,都多少经历过“否定之否定”的心路历程。毕竟,读博不只是一段探索求知的科研道路,更是一段认识自我的心灵旅途,这大概也是博士称为Doctor of Philosophy的另一深意吧!
回首清华求学的这些年,很荣幸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能够在这所最美丽的校园度过。
感谢求学之路上师长前辈的谆谆教诲,感谢清华时光中挚友诤友的关怀勉励,感谢奔腾岁月里家人亲友的不离不弃!
感谢在我博士求学期间诞生的幼子、幼女,你们既是我的铠甲,也是我的软肋,更永远是我排除万难、砥砺前行的动力所在!
往事逶迤,皆成重宝。读博不易,且行且惜。
感谢自己的坚持!
— THE END —
☀本文选自:公共管理研究(ID:cpar2016)。灼见经授权发布。
◐◑这才叫:官宣!
◐◑史上最牛“航空班” 的三大飞机总设计师同台演出,引爆全场!三人同班,两人同宿舍,女同学也超级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