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止钟南山,还有李兰娟

吃瓜的万小刀 灼见 2020-02-27

Feb.

2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73岁的李兰娟院士,正带着她的团队日夜奋战。


来源 | 万小刀(wanxiaodao1 )



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频频以权威专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但是很多人知道钟南山,却对李兰娟院士不太了解。


在17年前的“非典战疫”中,李兰娟院士也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今仍奋战在“抗疫”一线。


当我们在歌颂84岁的钟南山时,也不要忘了赞美73岁的李兰娟。


他们都是国士,也都是我辈楷模!


01


1947年9月13日,李兰娟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夏履镇夏履桥村。


李兰娟的父亲很早就得了眼疾,没办法像正常人一样赚钱养家,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妻子身上。


李兰娟从小聪慧,十分喜爱读书。



1960年7月,13岁的李兰娟,从绍兴夏履中心小学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到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


然而读到初二,著名的“三年自然灾害”愈演愈烈。


国家困难,李家更困难。全家人的生计,都靠李母一人卖山货维持,贫寒的家境,食不果腹的时代,使得李兰娟痛下决心,决定辍学。


中途退学,这对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但无可奈何,她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地作别老师,离开校园。


班主任老师于心不忍,就出主意,让她先别退学,请一个月假,行李还留在学校,回家想想办法,实在想不出再说。


回到家中的一个月里,14岁的李兰娟,一边帮母亲干活,一边坚持自学。


后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她终于得到了重返校园的机会,成绩出来后,她考得非常好。


从此,李兰娟省吃俭用,硬是靠着助学金,坚持读完初中。


参加全省统一中考时,李兰娟第一、第二志愿都填了中专。这是因为,懂事的她想尽早参加工作,这样就能帮妈妈分担生活的压力。


然而成绩揭晓,李兰娟考得非常好,直接被省重点中学——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学(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录取了。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但考虑到家庭困难,李兰娟并不想去。


得知这一消息,教过李兰娟的绍兴一中班主任老师,怜才惜才,专程从绍兴城赶到夏履桥山沟,推心置腹,努力劝说她一定要去读高中。


李兰娟和她的家人,被老师的话说动了,于是她怀揣母亲给的5块钱,踏上了赴省城求学的道路。


没想到,省城消费高,李兰娟还未来得及完全熟悉杭州一中的校园,她带的5块钱就花完了,马上,如何填饱肚子,都成了大问题。


然而学校的大喇叭里,又一遍遍催促交学费,举目无亲的她,简直感觉走投无路。


幸运的是,天无绝人之路。


老师很快知道了李兰娟的实际困难,立即绐予解决,不但让她先领课本,减免学费,还发了助学金,让她不用为每天的伙食问题担忧。


就这样,李兰娟在学校关怀下,坚持读完高中。


学习成绩优异的她,高中期间,一直担任班长、团支书。如果没什么意外,她上大学那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惜,意外还是来了。

 

02


那一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李兰娟还未参加高考,就被号召上山下乡。


作为曾经的班长、团支书,李兰娟虽年少,但觉悟很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去黑龙江接受“再教育”,但是,没被批准。


别无他途,她回了老家夏履桥村。


那个年代的高中生,已经算是知识分子,乡里就安排她到夏履中学做代课老师。


特殊的年代,阶级斗争为纲,每天起来搞运动,教学任务反而并不繁重。


李兰娟教学之余,注意到许多父老乡亲,因为长年从事体力劳动,患上了腰背疼痛之类的疾病,她便联系浙江省中医院学起了针灸。


短短数月,李兰娟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并跟中医院老师学习了临床实践。然后利用业余时间,用针灸之术,为不少父老乡亲治疗了腰背疼痛。


教书三个月后,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因为李兰娟会针灸,村民都推荐她做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


那个时候,代课老师每月工资24元,算下来,一天能赚8毛钱。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5工分,相当于一天能赚1毛钱。收入悬殊,家里又困难,怎么选?


思来想去,李兰娟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医学,于是选了“赤脚医生”

虽然是医生,但因为加了“赤脚”两个字,地位就大不相同。农村的“赤脚医生”很不好当,不但资金有限,而且设备十分简陋。


为了以最少成本给群众治病,李兰娟急中生智,和几位懂草药的乡亲,亲自跑山上采药。半年多时间里,认识了几十种药材,哪些能治什么病,都烂熟于心。


做“赤脚医生”的日子里,全村400多户,无论哪家有人生病,李兰娟都会风雨无阻、披星戴月地上门诊治。


曾经有一次,村里年轻媳妇忽然要分娩,尚未结婚的李兰娟,还硬着头皮当起了临时“产科医生”。


很多群众喝了李兰娟“零成本”煎服的草药,都反映效果很好,对她十分感激,由衷表示祝福:李医生,好人呐,好人有好报!


03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祝福也是很准的。


1970年,因为“赤脚医生”干得很好,深受群众爱戴,23岁的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深造。



1972年4月,李兰娟25岁时,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3年6月,26岁的李兰娟,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因为成绩优异留校,被分配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主治医师。



同一年,出生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23岁小伙子郑树森,也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4至1975年,李兰娟再次在浙江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系学习深造。


1975年“五一劳动节”,28岁的李兰娟,和25岁的郑树森正式结为夫妻。


鲜少有人知道他们的恋爱过程,只听说他们结婚时,没有高朋满座,没有豪车盛宴,只在家中举办了一个简单而不失温馨的仪式。


只要两情相悦,就算婚礼质朴简单,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是,就在新婚之夜,意外又一次发生了!


04


结婚当晚,还没入洞房,郑树森忽然接到电话,说父亲病危,速归。


情势危急,两人只好收拾一番,连夜赶回衢州市龙游县。


但当时交通不便,杭州到龙游,没有直达的火车,需在金华中转。


到了金华,火车却要次日白天才发车。于是,李兰娟和郑树森一对新人,就在火车站的地上,把铺盖卷一铺,度过了极其难忘的新婚第一夜。


所幸最后,郑父有惊无险。


婚后,两人工作都很忙。虽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但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起床后到早上8点到医院前这一点时间。


早餐,是两人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期间会有交流,内容很少涉及家庭琐事,更多的“话风”是这样的:


郑树森:“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


李兰娟:“哦,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


吃完早餐,两人一起去医院,经常忙完回家已是深夜一两点钟。温馨的是,无论多晚,郑树森都会等妻子一起回家。

因为研究主业有一定的关联,在医院,夫妻俩有时也会互通电话。比如遇到人工肝技术仍无法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李兰娟会把病人转给郑树森,请他考虑肝移植。


而郑树森在收治一些重症肝病患者时,也会根据病情推荐他们先去尝试人工肝治疗,实在不行,最后才肝移植。



这种夫妻间默契的转诊,方便了很多病人。


“一下子就有两位院士给自己看病”。而更加合理和融会贯通的对症治疗,则使得不少危重患者,奇迹般康复。

 

05


因为两人全身心投入工作,多年来,家中的琐事,全靠李兰娟母亲一人操劳。


而他们的两个儿子,也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大儿子还充当了家长的角色,每天骑着自行车接送弟弟上学,风雨无阻。


但再忙,他们都未忘记孝顺父母。


90年代初,郑树森赴香港大学外科学系玛丽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恰巧郑父重病,李兰娟怕丈夫分心,就没敢告诉他,自己悄悄跑回龙游。


一周时间里,李兰娟耐心地陪侍在老公公的身边,为他诊治病情,打针挂水,还一口一口地喂他吃自己特意熬制的稀饭,直到他痊愈之后,方才放心离去。

后来,李兰娟的母亲,90岁时两次骨折,高龄老人动手术风险极高,最终女婿郑树森亲自拍板,实施了手术。


忙碌之余,李兰娟也有自己的爱好,爱看电影,爱看越剧。但因为太忙,结婚数十年,都从未去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


郑树森的爱好则是婺剧。于是李兰娟爱屋及乌,婺剧也成了她的最大爱好,只要有时间,她都尽可能地陪他去看,虽然因为工作忙,几乎每次都迟到。


平时生活中,李兰娟认为郑树森做家务不行,经常连自己家的东西都找不到,做饭也不行,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锅的时候还不等水开……


但是李兰娟承认丈夫医术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并且,医德也很好,遇到家境贫困的重病患者,他常常设法减免医药费,还多次自掏腰包为患者诊治。


郑树森也打趣李兰娟,什么家务也不做,算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所有心思都扑在了工作上。



但是他很为妻子,在医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其实两人在医学界深耕多年,都是各自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获奖无数。



郑树森曾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李兰娟,也曾出任该院副院长。两人都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树森是肝胆胰外科专家、器官移植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他51岁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是中国人工肝开拓者、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李兰娟58岁时,也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06


1998年3月,51岁的李兰娟出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一干10年。


2003年时,声势汹涌的“非典”(SARS)爆发,56岁的李兰娟,作为卫生厅厅长,对浙江省“非典”防治应对十分给力。


浙江出现SARS病例的当天早上5点,浙江省卫生厅便向社会及时公布。而在当晚,杭州就对密切接触病人的1000多人,进行了就地隔离。


当时,人们对这种新型传染病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社会上一度有不同看法,质疑一时间隔离这么多人,是不是小题大做。


但李兰娟力排众议,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支持下,根据传染病法,坚持对SARS这种达到甲类传染病程度的病种患者,予以隔离。



事后证明,这方法行之有效,且是必须做的。


由于早期传染源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这一经验,被央视等媒体进行了专门报道。


更厉害的是,在浙江发现首名SARS病例的48小时内,李兰娟率攻关小组检获了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成为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


后来在对SARS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李兰娟竭力倡导,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要克制谨慎,只在关键时刻进行合理应用。


SARS十周年纪念时,医学跟踪发现,曾在浙江治疗的SARS病人,没有一人出现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遗症。


此外,李兰娟还承担了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


尤其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研究中,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为中国传染病诊治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内外高度评价。


2006年11月,59岁的李兰娟,担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主席。


2007年开始,李兰娟又担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第六、七届副会长。


07


在浙江省卫生厅厅长任内,李兰娟非常重视农民健康,有这样三件创举,值得全国推广:


一,每两年为农民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


让医院闲置的X光机、B超机等运转起来,这样,病人病情可以及早发现,群众和国家所花的医疗费用,也就在无形中降低了。


二,全面推进浙江的合作医疗。


每人每年支出40元,生病时选择在社区看病,可以报销50%。这样一来,社区医生接触到更多病人,医疗技术得到提升,农民健康也有了保障,一举两得。


三,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当时村民每人每年支出15元,就可以享受责任医生免费上门服务4次。包括三大方面12项公共卫生服务。



除了“农民健康工程”,李兰娟团队还推进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程”“科教兴卫工程”“强院工程”和“中医药攀登工程”,等等。


为了响应国家“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号召,李兰娟和丈夫郑树森还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成立了树兰医疗集团,探索医改新模式。



并创立了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理事会,设立了树兰医学奖,每年对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国籍(含港、澳、台地区)杰出科技人才进行奖励,以此培育国际一流的医学科学家。


2014年至2019年11月,树兰医学奖共组织6届评奖,共有70人获得该奖,其中杰出贡献奖1人、医学奖12人、青年奖57人。


值得称道的是,这个奖不仅仅是荣誉,获奖者还能获得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以第6届树兰医学奖为例。


2019年11月16日,颁奖典礼在杭州举行,柏林Charité医科大学保罗·乌利齐·文树德教授荣获“树兰医学杰出贡献奖”,获奖金100万元人民币。


张伯礼院士、尚永丰院士荣获 “树兰医学奖”,每人获奖金50万元人民币。


董海龙、任善成、郭国骥、杨海涛、郑元义、张英梅、张永辉、雷晓光、袁泉、王大燕等10位青年才俊摘取“树兰医学青年奖”,每人获奖金5万元人民币。



这对我国的医疗事业来说,对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来说,显然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次武汉“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大家都很感叹,说钟南山院士都84了,李兰娟院士都73了,如果再过几十年,再有大疫情,他们还能再战吗?


不用怕!


我们担心的,院士们都想到了,希望就在“树兰医学奖”培育的,这几十位“国际一流的医学科学家”当中!


08


我第一次知道李兰娟,是除夕夜。


那天有张照片刷屏——73岁的李兰娟院士,在阖家团圆之日,匆忙奔赴北京,参加“新冠肺炎”疫情会议。



后来看报道才知道,除夕当晚9点多,李兰娟才从北京返回杭州,晚饭来不及回家,就在首都机场吃了一份饺子。



她还罕见地发朋友圈说:“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李兰娟所说的郑院士,就是她的老公郑树森。


因为她出差,每年大年三十晚上由她做的年夜饭,改由他做。当晚,杭州家中,70岁的郑树森,真的当起了大厨,烧好饭菜等妻归。


然而除夕之夜疫情汹涌,武汉已经“封城”,春晚主持人几次提及,都表情凝重。


此前的1月18日,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曾同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一起,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前线,听取疫情汇报。


1月20日下午,李兰娟和钟南山,还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防控情况,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正是基于他们的判断和防治策略,武汉方面,终于迈出关键一步——“封城”。


1月24日,浙江省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分离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李兰娟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分离到病毒,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从当年SARS时走过来的,我们当年是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所以有很好的病毒分离经验,这也对我们这次的病毒分离有了极大的帮助。


今天,截至发稿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版图,都已被点亮,确诊“新冠肺炎”的同胞已达11791,疑似病例17988,死亡259,治愈243。


于是,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尊重,且依赖,伟大的医疗工作者。


84岁的钟南山院士,给提前返岗同志提出五点抗疫防护建议。



她说:我说酒精可以杀灭病毒,并不等于劝大家喝酒。她说:最快一个月可研制出疫苗。


73岁的李兰娟院士,正带着她的团队日夜奋战。




参考资料:
1.新晚报:小孩和年轻人不易被感染?李兰娟院士:不正确!
2.健康界:李兰娟与郑树森:院士伉俪的平凡与传奇
3.老同志之友:李兰娟、郑树森:院士夫妻的情与爱
4.温州晚报:李兰娟院士除夕再进京,丈夫郑树森院士为妻烧年夜饭
5.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1966届校友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院士


— THE END —

作者:万小刀,喜欢写小说,出版过作品集。在深圳创业五年,现投身自媒体,以小说的手法写八卦,以接地气的文字深挖八卦背后的资本江湖,很多读者看了后,表示停不下来。微信公众号:万小刀(ID:wanxiaodao1 )。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灼见热文 
◐◑钟南山成全民偶像,众明星都撤离热搜:孩子,你为什么要好好学习?
◐◑致敬!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身患绝症、妻子被感染,抗击疫情最前线奋战30余天
◐◑钟南山:疫情可能一周或10天达到高峰,不会大规模增加了
◐◑湖北,不止一个武汉!还有黄冈………
◐◑“谈鄂色变”干扰齐心抗疫大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