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85美女学霸通宵加班后的成绩,给所有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上了一课

言偃 灼见 2021-07-03

Dec.

10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扔掉无味的瞎努力,掌握正确的努力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 | 言偃

来源 | 精读(Jingdu999)



01

《令人心动的offer2》首场辩论赛打完后,引发很多争议。

首当其冲的,就是念稿的瞿泽林竟然打败表现突出的丁辉,拿到了最佳辩手。

大批网友为丁辉鸣不平,却也有人点出这就是职场的残酷面。

丁辉让人可惜,但985学霸王颖飞的表现,同样给所有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上了一课。

王颖飞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生读的中国人民大学,学历及专业基础毋庸置疑。

辩论赛任务发布后,王颖飞所在小组只有她有辩论经验,因此她成为小组主力。

筹备过程中,也能看出王颖飞给自己背负了很大压力。为了让资料准备得更加充分,她选择在公司通宵加班。

队员劝她身体重要,还是要回家休息,王颖飞的回答是:

“我是很能熬夜的人。”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第二天,在大家都修整过后回到公司时,王颖飞脸上挂着两个大眼袋,还感冒了。

于是,本来是主力的王颖飞,在辩论过程中大失水准。

第一次发言,多次磕巴,完全不在状态,准备充分的材料没在限定时间内读完,被警告超时;

第二次结辩的时候,又没把握好时间,筹备了一个通宵的结辩稿直接没读完。


本被付以重任的王颖飞,最后表现得还不如没有经验的队友。

何炅评价说:职场要的是结果,不是你有多辛苦。

的确,以结果为导向的职场,需要的不是无谓的瞎努力,而是有效的正确努力。


有人把努力分为两种类型,盲目努力和精准努力。

盲目努力,指的是没有目标,不注重效率,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暴露出来的是认知不足的问题。

精准努力,指的是目标明确、高效,是在战略上深思熟虑的结果,是认知能力高的体现。

任何时候,一味地蒙头苦干、瞎努力,不会让人对你另眼相看,只会带来事倍功半。

只有学会在正确的方向精准努力,才能真正获得高效。

02

3个方法,送给想要摆脱无效劳动,学会精准努力的你。

1、学会深度工作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卡尔·纽波特,不仅在大学担任教授之职,还是多本畅销书作家。

他曾经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表了高出同行样本均值的专业论文数,还写了4本畅销书。更重要的是,他还能正常下班在家陪伴妻儿。

而这一切,主要就得归功于卡尔很懂深度工作。

一般来说,我们的工作可以分成两种:浮浅工作和深度工作。

浮浅工作指的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比如说,简单地收发和回复电子邮件、发票报销、在各种社交软件干扰下工作等。

而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比如说,一位画家在画室专注绘画,深入思考,连别人进来都没察觉,最终画出一幅卓绝的作品,就属于深度工作。

日常工作中,10个小时的浮浅工作质量,可能都比不上1个小时的深度工作质量。

换句话说,深度工作是让人工作得更加聪明,而不是更加忙碌。

由于每个人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不同,自律、抗干扰能力不同,卡尔·纽波特归纳出4种深度工作策略:

第一种是隐者策略。

像隐者一样,将自己与外界环境隔绝,尽可能减少外部联系,专注于工作。

例如,南怀瑾、圣严法师都闭关6年;比尔·盖茨每年与世隔绝一周,思考未来;罗琳把自己关在酒店,写《哈利·波特》。

第二种是双峰策略。

将工作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深度工作,一部分处理杂事。按周拆开、按月拆开或者按季拆开。

例如,大学教授在夏季或者休假期间专注研究;心理学家荣格固定一段时间深度工作,一段时间浮浅工作。

第三种是节奏策略。

将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时间分配,用严格的日程安排固定下来,每天留出固定时间用于深度工作,有张有弛。

例如,很多CEO每天清晨5点起,在头脑最清醒、干扰最小时深度工作。

第四种是记者策略。

如果事务繁忙,自控力足够强,就可以像不少记者一样,随时在浮浅工作和深度工作之间切换,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

例如,前一刻还在酒桌应酬,后一刻就能深度工作。

每个人情况不同,可以选用适合自己的一种策略,或者组合使用其中若干种策略。


2、警惕重复劳动

有一位武汉大学的学生,到一家知名公司实习,也是做普通的客服岗位,每天接听电话,处理投诉。

但实习期满,没人要求,这位学生却主动在工作群里分享了一份文档。

他说:

“通过这两个月不断地接电话,我整理出了咱们公司可能遇到的所有的客服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去解答、怎么说沟通效果会比较好?我参考其他公司的客服,做了一个梳理,大概是30页的一份文件,希望对公司日后的客服工作有所帮助。”

这位学生在本来简单的重复劳动之中,梳理出了标准作业程序,这让老板喜出望外,满脑子就想留下这位学生。

什么是重复劳动?

重复劳动指的是:边际价值为零甚至为负的劳动。

比如一个呼叫中心的客服,平均每3分钟接一通电话,上个3分钟接一通电话和下个3分钟接一通电话,一样是帮客户取消一项订购业务,这就是重复劳动。

如果一个人长期都只做重复劳动,他的职场竞争力就会越来越低。

但在现实职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进行重复劳动。

但运用比率分析,我们会发现,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就在于,每个人的重复劳动占比的高低。

如果两个人劳动总时长相同,第一个人的重复劳动占比80%,第二人占比20%,那么,后者的产出通常更高,相应就更有价值,收入会更高。

因此,一定要学会警惕日常工作中的重复劳动。

比如,你可以想办法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占比。

当你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均达到相当水平,就可以运用多维竞争策略,拓展附加价值,拿更多钱并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随着个人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的逐步提升,就能慢慢构建出个人品牌,对工作更有话语权和支配权,显著减少重复劳动占比。

总的来说,工作就像学习,每一次我们都要争取,在内容、形式、步骤、方法等方面,至少有一些不同。

一个人要想最大限度地摆脱无谓的重复劳动,就要具有足够的价值和影响力,才可以相对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时间,相对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形式。

3、做好精力管理

《令人心动的offer2》中的王颖飞,之所以在通宵熬夜后表现不佳,主要就是因为她透支了身体,导致精力不济。

现代职场,其实有不少过劳死的案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其它资源再多,事实上已毫无意义。

也许过劳死的比例不高,但健康透支、精力不济的现象,则大面积存在。

《精力管理》一书提出了精力管理的概念,表明精力有必要管理,也可以管理。

生活中,很多人管理精力方式是消耗性的,意即:一直工作,累到停为止。然后休息,一直到不累,继续工作。

这是一种很糟糕精力管理方式,叫做直线型管理。

人的精力好比手机电池,直线型管理,就像是一直用到关机,然后充到20%左右电量,又匆忙继续使用,常年保持在半电量恐慌状态。

而高手从来不把精力电池用到没电,而是理解和配合这些节律,主动进行休息和补充。

作者洛尔花了数百个小时,观察顶尖网球选手的比赛,他发现:顶级选手特别擅长,用得分间隙恢复体力。

他们通过改变呼吸方式、放松肩膀手臂、大吼一声等方式,来发泄紧张情绪。

他们在得分间隙的16-20 秒里,平均每分钟的心率,可下降20次。

而他们对手的心率居高不下,一场比赛下来,体能消耗要高20%。

正是这些细小的差距,造成了顶尖选手和优秀选手的区别。

职场中,更合理的方式是,采取钟摆型精力管理方式。这是一种掌握节奏,主动休息的高效能方式。


分享一周节奏安排的参考:

①60分钟钟摆

大脑的注意力,一般只能保持45-90分钟。因此每1小时主动休息一次,才能保证你的精力在高水准。

②一天的钟摆

早上、上午、下午、晚上,这4个时间段,各自的精力状态,往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找到自身的精力分布规律,再针对性安排。

③一周的钟摆

人体在一周之内的精力,也有起伏变化,我们可以据此安排工作。

职场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精力节奏,让有限精力能够通过使用、恢复、再使用、再恢复,形成一个钟摆式循环,使精力可持续。

03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说法:“要远离那些不聪明且勤奋的人。”

所谓“不聪明且勤奋的人”,往往只指的是那些看上去很努力,但却始终没取得什么成果的人。

这些人的努力,到最后往往只是感动了自己。

就像无印良品的社长曾说:

“面对工作,若只像少年棒球队的孩子一样,笼统地抱持着我要努力的心态,是最糟糕的。

业余的世界还能容忍这样的心态,但在专业的世界里,如果努力过后没有成果,只会被大家认为你能力不足。”

努力,其实真的是一项需要学习的才能。

扔掉无味的瞎努力,掌握正确的努力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THE END—

☀作者:言偃,精读主创,个人微信公众号:言偃(ID:wyl_yanyan)。本文首发于精读微信公号(ID:jingdu999)。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灼见热文 
◐◑伊朗首席核科学家惨死,让我明白了他们“隐姓埋名”的真相!
◐◑↖甜甜的                             暖暖的↗
◐◑“我们必须下决心解决‘挨骂’问题”
◐◑这位女副县长火了,直播收入破百万,有人不理解,本人回应!你怎么看?
◐◑丁真幕后“老板”才是宝藏,为藏族姑娘写15万字情书、远走千里,简直是绝世痴情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