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私藏已久的宝藏节目,原来这么会讲故事!

点击关注☞ 灼见 2021-07-02

May.

18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不忘历史来路,不负韶华流年。



音乐是有灵魂的艺术,需要旋律、节奏、歌词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碰撞出非凡的火花。

 

不过如果要问,音乐最动人的部分是什么,我觉得,是歌曲中随着节奏缓缓流淌出的故事。


这让我们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更像是一个听故事的人。

 

今天刚好想安利一档用音乐讲故事的节目——《经典咏流传》。


节目以“致敬英雄”为主题,挖掘经典作品中的英雄力量,将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化为旋律,让英雄赞歌激荡在每个人的心头。


歌声诉说的一个个故事,值得细细品味。

 

01


这本105年前的《新青年》杂志讲述的,是李大钊的故事。



《经典咏流传》——致敬英雄节目中,当康辉、撒贝宁、朱广权、尼格买提用歌声刻画李大钊眼中的青春年华时,它就静静地沉睡着,像在无声地诉说往事。


1916年,27岁的李大钊写下《青春》。


这封写给中国青年的“信”,深深地打动了《新青年》杂志创始人陈独秀,并将其特别安排为第二篇“发刊告白”。


一经发出,振聋发聩,吹响了理想的冲锋号,唤醒无数青年。


在风云激荡的觉醒时代,青年们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李大钊也不例外。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同时,还是一位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人。


风琴是李大钊非常喜欢的乐器和“武器”。


他用它教孩子们唱《国际歌》,也拿它当做掩盖革命会议声音的“秘密武器”,是勇敢与智慧的象征。



曾经的《青春》被演绎成歌,歌声里记录的激情岁月,告诉每一个人,青春不是年华,而是一种状态。

 

这张迟到57年的全家福讲述的,是焦裕禄的故事。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代诗人于谦所作的《咏煤炭》,几百年后,被焦裕禄外孙余音唱成歌,成为了“人民公仆”燃尽生命、一心为民的真实写照。


1962年,焦裕禄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因为忙于工作鲜少和家人团聚,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全家福。


为了尽可能弥补这份遗憾,这张通过照片修复、数字合成技术的全家福,送到了焦裕禄家人的手上。


哪怕看似平平无奇,哪怕历经千凿万击,也要穷极一生燃烧自己,温暖他人。


一首《咏煤炭》诉说着爱与奉献,一张全家福背后,是子孙后代绵长的思念。



我们总说“睹物思人”,但有时候,我们怀念的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是个体背后承载的记忆与情感。


这一刻,音乐是打开尘封记忆的钥匙。


02


这些被厚重泥灰包裹着的家书讲述的,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故事。



1982年3月,工人在修缮杨开慧烈士生前卧室时,于墙缝中发现了一沓藏匿52年的手稿。


彼时战事紧急,丈夫音讯全无,杨开慧用信纸包裹住思念的火烛。


未曾想,这一“烧”便是半个多世纪。杨开慧诉诸笔端的,是对丈夫刻骨铭心的爱与思念、对膝下三儿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亲人的日夜牵挂和对革命情谊的动情追忆。


身为一名革命战士,杨开慧始终守护着心中的信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牺牲后27年,毛主席提笔写下《蝶恋花·答李淑一》,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深情挚爱。


如今谭维维将这份深情大爱附曲而唱,革命伉俪之间的红色浪漫随着歌声萦绕心头。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些人相爱却遗憾不能相守,有些人风华正茂,却甘愿为理想献出生命。

 

“我,你大手大脚的儿子,你的守卫者……我高歌,祖国呵,在埋着我的骨骼的黄土堆上,也将有爱情的花儿生长。”


这份斑驳泛黄的手稿讲述的,是“抗日英雄”陈辉的故事。



抗日前线火热的斗争生活,孕育了陈辉旺盛的创作欲,他以笔为枪一生写下了一万多行诗。


《为祖国而歌》是陈辉20岁时的代表作,他没能等到抗战胜利,却为祖国留下了一首崇高的“赞美词”。


当俞灏明以温暖歌声,替陈辉向祖国母亲发出跨越79年的告白,听众无不被歌中的真挚情感所打动。


在热血喷涌的年代里,陈辉用一段段文字为青春留下了最美的注解。


方志敏烈士在监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则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如何在黑暗中,燃己为炬。

 

“方志敏,弋阳人,年三十六岁,知识分子,于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第一次大革命……”


这篇写给敌人的慷慨自述讲述的,是方志敏的故事。



在狱中受尽酷刑,方志敏仍然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奇迹般地为后人留下了13万字珍贵的文稿。


他以这种方式暗暗同强权较量,划监狱作战场,以纸笔代刀枪,就算身体被镣铐禁锢,密集的思想也能成为子弹。

 

王凯采用歌剧中唱与演结合的模式,以轻柔的低声吟唱开场,层层递进地将方志敏笔下“可爱的中国”呈现出来,充满力量的歌声就像一束光直抵观众的内心深处。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首藏在棉衣内层的“绝命诗”讲述的,是陈毅的故事。

 

1936年冬天,陈毅和战友转战深山密林,被困梅岭20多天。他自料难以脱险,写下《梅岭三章》



全文共三首七言绝句,句句可见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透着一位革命军人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往后这份情怀也化作力量,支撑着他走过多场战役。

 

后来,极具文学才华的陈毅元帅还将原句“人间遍种革命花”改为“人间遍种自由花”,用通俗易懂的诗句告诉世人,“自由”是他在拼尽生命与敌人周旋背后向往的浪漫境界。


岁月更迭,这盛世如先辈所愿。如今透过歌声,亦能感受到陈毅元帅当年为革命奋斗的坚定信仰。


文字记录下历程,音乐创作赋予这些极具时代价值的文字以永不褪色的力量,让历史的回响经久不衰。


这一刻,音乐唤醒了峥嵘岁月中的动情往事。


 

03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歌讲述的,是无数志愿军战士的故事。


作为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唱出了无数志愿军战士的心声,红遍了大江南北。


85岁的王清珍老人是电影中,卫生员王兰的原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曾经的少年,如今已满头白发,只有胸前的勋章还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


当王清珍老人再次饱含深情地清唱《我的祖国》时,每一句歌词都清晰有力,让全场为之动容。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这首歌讲述的,是铁道游击队队员的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上映,铁道游击队的故事深入人心,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抒情浪漫的旋律也悠扬至今。


亲身参与了铁道游击队的李洪杰,是队伍中年纪最小的队员之一。


当年跟在队员背后追着跑的孩子,如今已到耄耋之年。


再次唱起这段早已融进生命的歌谣,91岁的李洪杰老人依然铿锵有力,布满皱纹的脸上徐徐绽放的微笑一如年轻时的模样。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这首歌讲述的,是一代代“白毛女”的故事。

 

99 岁高龄的孟于是民族歌剧《白毛女》最早的扮演者之一。演绎过近百次《白毛女》,老人早已将“喜儿”这个角色深深印在脑海里。


在聆听后辈传唱的过程中,孟于老人的双手一直随着节奏舞动,仿佛回到了从前自己在舞台上唱“喜儿”的状态。


这一刻,音乐连接了现在和过去,诉说着一代人的芳华。



用音乐带领观众走进历史,回望文化源头,《经典咏流传》用音乐述说感动,让我们有机会走近英雄、致敬英雄,实际上也是在回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来源,让我们知晓从何而来,为何而来。


而我们,都是听故事的人。


舞台上,每一次传唱经典,每一次解读诗词,都是对英雄的缅怀。


对英雄的推崇、怀念和景仰,几千年来从未断流。


主持人撒贝宁曾在节目里用起立背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方式,向永垂不朽的人民英雄致敬。


“对英雄的致敬,是中华民族的魂之一”,背诵过后,撒贝宁这句话显得格外有力量。



不忘历史来路,不负韶华流年。


这一刻,屏幕前的我们,热泪盈眶的同时,更不忘跟随英雄的身影,向前进。


— THE END —

MORE
灼见热文 

◐◑顶流明星在985名校被“无视”:我们为何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圈子?

◐◑新确诊病例未接种疫苗,警示: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教育十年功,不如看部好电影

◐◑是什么“锁”住了中国妈妈?

◐◑《小舍得》大结局的启示: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