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ID:penetratingview)
“教材是干什么的?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这里没有一个词是轻飘飘的。”来源 | 王耳朵先生(huangezishiba)
这几天,发生了一件让无数家长愤怒和不安的事情: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丑”上热搜。要知道,小学生们可能字都认不全,但是一定对图片印象深刻。“一个好的插图,尤其是对孩子来说,是人生社会的第一口奶,教育从娃娃抓起,美育也要从娃娃抓起,这是中国文化传承的百年大计。”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有些童书插画压根就没有经过完整的审校。为什么这么说?和大家分享一组1952年出版的教育海报。那时,我们没有那么好的物质条件,但是那些图片传递的价值观,着实让我们现在的教育汗颜。慈严相济,孩子才能自律自爱;有理有度,孩子才能明辨是非。学前教育学家研究得出,孩子在3岁左右的时候具备了同理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能力”。年幼的时候,家长要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陪伴和呵护,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这样,他们就能在未来更好地步入社会,更好地和他人相处。“求知欲、想象力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凡事有想象力,比凡事不出错重要。最健康的教育是,是让孩子多阅读、多思考,让“奇思妙想”成为最好的老师。“20码”是个象征——家长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可处处围着孩子转,凡事留给他自己成长的空间。从小我们都被教育学习孔融让梨,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孔融。多孩家庭的纷争,并非源自兄弟姐妹的分爱,而是因为父母的不公正。让孩子们知道自己都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都拥有父母无私的爱,才能将成长道路上的小小矛盾,升华成为手足情深。这时候一定要区分清楚,孩子是淘气,还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每个孩子生来就是科学家,是我们让他们放弃了这个天性。只有少数人带着对科学完好无损的热情和好奇心挺过了成人的考验。”1952年的教育工作者,比现在的部分从业者显然更有智慧,也更有远见。让孩子提前明白,能够避免他们在懵懂无知中受到伤害。“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万事万物都有终结,无论你说不说,孩子总能接触到死亡。与其讳莫如深,让孩子误解,产生错误甚至扭曲的生死观,不如开诚布公。这套1952年出版的教育海报,如果只论绘图形象,可能不见得所有人都喜欢。第一,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出怎样的孩子。“妈妈,我之前已经跟你说了,这些图片好丑,你让数学老师换一本数学书好不好。”起初家长还没太当一回事,可是小女孩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我们心头一紧:“我一看这个图片就做噩梦,所以我最少翻开数学书。”你以为只是几张无所谓的插图,日积月累,却可能会成为了孩子的心理阴影,在潜移默化中消减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从孩子的角度望出去,会发现这个世界,来来回回都是大人的屁股,而看不见大人们的脸。也就是说,有些“大人”,总是高高在上,压根就没有蹲下来听孩子说话。就连一个5岁小孩,都能看出来那些插图“像傻子”,怎么会有一群编写教材、审核教材、使用教材的大人,觉得那是艺术呢。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风波发生后,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深思。《红星新闻》的采访中,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是在事后仔细翻阅了女儿的教材,才看到诸多问题。试问一下,这些年,有多少父母能像70年前那套教育海报中说的那样,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之中呢?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守好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宁可把别的摊子缩小点,必须抽调大批干部编写教材。”事发后,人教社就插图事件向公众道歉,并且作出了整改说明。希望我们都能牢记这个教训,更希望我们都能回归教育的本质。“教材是干什么的?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这里没有一个词是轻飘飘的。”如果路错了,那就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们曾经走来的那条阳光大道。每日经济新闻:《“人教版插图教材”竟用了近10年!一线数学教师:拿到教材就感觉怪异!专家:仅内部审查不合理……》☀本文选自王耳朵先生(lD:huangezishiba),作者:王耳朵先生,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灼见经授权发布。◐◑等不及了!插画师们“重绘”了小学教材插画!一场美学视觉盛宴!
◐◑每天近万人离开上海:临走的前一夜,他们为什么哭了?
◐◑杨绛告诉你:四十岁以后,最通透的活法,是学会归零
◐◑连上7个热搜,人教版课本引众怒:为什么问题几年后才发现?
◐◑一张清华大学“蹦迪照”引热议,背后是多少人不敢想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