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再上岗,引起无数观众回忆杀,主持天气预报30年的他,竟是个“临时工”?
Dec.
27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今年58岁的宋英杰就快要步入花甲之年,30年的主持生涯,“气象”早已成为他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者 | 林美好
前段时间,多名央视主持人离职的消息接连冲上热搜,引发无数网友讨论。
前有李思思、后有“央视三姐”刘芳菲、央视体育频道主持人水亦诗(水均益女儿),均在10月份先后通过社交平台,官宣从央视离职。
这边网友一片热议:“央视也有‘离职潮’,主持人扎堆离职,是电视台留不住人了吗?”
而另一边,有位主持人发文称,在央视任职至今已30年。
他就是CCTV《天气预报》节目首位走上荧幕的主持人、金话筒奖项得主,更是中国首位“气象先生”宋英杰。
从1993年3月1日《天气预报》节目需要露脸的主持人开始,宋英杰便在那间演播室,一站就是30年。
在这30年里,他以亲切睿智、幽默诙谐的谈吐赢得观众喜爱,获得过荣誉也经历过诋毁,但无论怎样,他都矢志不渝地坚守在那里。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主持人的工作一开始只是他的“兼职”。
那么,后来发生了什么,让他坚守了30年呢?
01
与气象结缘,
非科班出身成为“野路子”主持人
1965年,宋英杰出生在辽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还有一个弟弟。他的父母是1962年的大学生,从事工程设计。
父母从小就很重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对他们的学习要求也十分严格。
小时候,他们一家因为一些原因,搬到乡下生活了几年。
白天,父母要去田地间劳动换工分,晚上,哪怕再累,也会翻阅学习设计笔记、资料。
每当这时,宋英杰也会在一旁煞有介事地看起各种小人书。
上学后,得益于父母的严格,宋英杰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学习之余,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听广播。
他的父亲组装过一台收音机,他听得最多的是天气预报,但里面的叔叔阿姨在播什么500毫巴、切变线、低压槽之类的话,他压根没听懂过。
然后,他就特别想和收音机里面的叔叔阿姨说:“天气预报能不能再通俗点,让我们都能听懂。”
因为听不懂,所以广播里讲的话在小小的宋英杰眼里就变得很神秘。
后来,恰好同桌说:“气象学挺好玩,我们将来学气象吧。”
于是,他一直记着这个理想,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北京气象学院,学了天气动力专业。
进入大学,随着宋英杰对专业深入的了解,他开始真正爱上这门学科。天气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无一不令他着迷。
四年后,宋英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进入了国家气象局,开始做起了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
就在他快乐地徜徉在天气研究领域时,一份工作机会,突然出现在他眼前。
1989年,气象台决定培养主持人,由于宋英杰在文娱活动中的抢眼表现,给领导留下了口才好、长得又帅的深刻印象。
于是,领导便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播报天气的人。
此前,荧幕中尚未有过露脸播报天气的主持人,而走到台前,意味着会被更多人认识,成为名人。
但宋英杰毫不犹豫就拒绝了,因为他觉得主持人就是个靠嘴巴工作的活儿,与专业能力无关。
可没想到,一年后,领导又找到他:“你试试看,不影响你现在的工作,就当是份兼职。”
他得知录节目的时间是晚上六七点,不会影响自己气象台的工作时,这才勉强答应下来。
于是,宋英杰成为《天气预报》节目史上首位露脸的男主持人。
非科班出身,转行做播音主持,自然会面临许多挑战。
当时,主持人的工作有两部分,100秒的天气介绍以及给城市预报配音,全程工作时长不超过5分钟,这看上去轻松又简单。
其实不然,每天下午5点40分后,宋英杰才收到气象稿,内容少时也有6页多,他需要从中提炼出有效的播报信息,形成100秒内能播完的口播稿。
而且,因为没有“提词器”,口播稿内容也需要他背诵下来。
当时,节目要求讲解天气时间误差控制在3秒内,超时或播报失误,每次会被扣50元。
而在宋英杰长达30年的主持生涯中,他仅被扣过250元。
如果说对气象稿的熟练,得益于宋杰英过往在气象台的工作,那么,马上,他又要面对演播室里根本没有地图的困境。
当时,录制节目的演播室四周都是蓝色的幕布,需要主持人站在幕布前,靠着脑子的想象,精准指出每个城市在幕布上的地理位置。
然后,用“抠像”技术将主持人与图像合成,才形成播出效果。这对主持人的记忆力和定位要求特别高。
宋英杰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摆好手势,反复在地图上比划各省市地名,建立空间感。
一周后,宋英杰如期上岗,顺利完成天气预报史上第一次露脸的主持。
事后再看现场录制时,会觉得他非常“淡定”,但其实,录完节目后,他躺在演播室的沙发上大睡了一觉,由此可见他在演播前还是很紧张的。
很快,《天气预报》跻身为收视率第一的节目,也是从此之后,《天气预报》的节目主持人开始家喻户晓。
02
全情投入遭遇质疑,
接受道歉成为“气象先生”
随后,面对气象稿上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他也很头疼。
小时候在农村待过,宋英杰深知天气对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如果老百姓听不懂,那天气预报就没有用。
于是,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讲人话。
所以,后来到手的气象稿都会被他重新“翻译”,就像一次气象稿中提到“云贵准静止锋”。
他就改成“今天暖空气还硬撑着,明天实在撑不住了,向西败退,所以昆明由22度降到8度”。
慢慢地,宋英杰就爱上了这份“兼职”,他喜欢把拗口的科学术语翻译成通俗的语言,并跟观众进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他全情投入。
然而,主持《天气预报》是一项极易“打脸”的工作,因为天气监测的不稳定性,再加上宋英杰偏口语化的转述,常常会令观众产生误会,所以宋英杰经常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一旦报错天气,宋英杰第一个念头就是会影响人们出行,即使没有听到抱怨,他仍感觉十分难受。
1999年华北地区的那场大雪,更是将他推向风口浪尖。
1999年12月12日,宋英杰收到预报指示,华北地区第二天很难出现降雪,于是就这样播出了。
出乎意料的是,次日一早,宋英杰醒来拉开窗帘,发现窗外一片白雪。
随后,又了解到不仅北京,连天津等整个华北地区都是白雪皑皑。
宋英杰心里一沉,虽然是情理之中,但预报不准就是气象失误,他觉得有必要向观众表达歉意。
和气象编导沟通后,在当晚的气象播报中,他如实向观众坦承了失误、并道歉。
但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该不该道歉的争议在气象界和新闻界经久不息。
面对指责,宋英杰却非常清醒,他认为气象人应该抱有这样的心态,错了就是需要接受批评。
多年后,宋英杰回忆那时说道:“这就好比去餐馆吃饭,菜做得不好吃,顾客会向服务员发牢骚。而对我们来说,观众有牢骚,我理应说一声对不起,哪怕我没有责任,但也要说。”
道歉与否,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心存观众。这是他一直坚守的原则。
自那之后,宋英杰对待播报更加慎重,100秒的《天气预报》介绍,他要求自己不能有一个字的模糊表达,对待气象概念更是十分较真。
比如“小雨”,多数人认为雨不大就是小雨,但在宋杰英眼里,小雨一定是气象意义上的“24小时累计降雨量不足10毫米”。
宋英杰还经常因为坚持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他什么都那么认真,活得太累了。
但他觉得自己把青春都奉献给了这个节目,这种精力和感情的投入不允许他有丝毫的懈怠,对节目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宋英杰还把小时候听到的民间谚语编进气象稿中,诙谐生动又不失专业,很快形成了他独有的播报风格,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2000年、2002年、2004年,他获得全国气象节目比赛主持艺术一等奖。
2004年,宋英杰在“我最喜爱的气象主持人”全国性评选中,荣获最佳主持人“气象先生”称号。
03
成为微博百万大V,
拒绝外界高薪邀请
工作的严谨与较真,不代表严肃。工作之外的宋英杰也颇接地气。
2010年,微博盛行时,宋英杰就加入了冲浪大军,他时而与粉丝分享自己的无PS日常,时而用幽默的方式与大家科普气象知识。
这与他荧幕上西装革履的样子形成极大反差,很快就揽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并成为60后央视主持人中,粉丝最早过百万的大V。
宋英杰还曾叫板“雨神”萧敬腾。
有一年,杭州网友不堪忍受40度高温的“折磨”,在网上发文求助“雨神”来一趟杭州,并列明数据表示,在萧敬腾一年的行程中,降雨概率高达83.3%。
本是网友之间的互动调侃,不想宋英杰却当真了。
他在微博专业点评道:“‘雨神唤雨’的威力应该在预报无雨的情况下体现,计算的概率应逐日统计而不能只选外出的行程,否则样本太少,无法体现‘唤雨’的功力。”
虽然网友笑着回应:“这是个段子,认真就输了。”但他严谨又不失风趣的表达,令无数网友竖起了大拇指。
跟网友有趣的互动,再加上他开创性、亲切的播报形式,让他获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2013年,宋英杰获得“金话筒奖”,这个奖项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荣誉,也是气象行业第一人。
一直到今天,气象主持人中仍流传着这样的话“宋老师在电视里这样说了,那这说法肯定没问题”,他成了教科书。
因为对于工作过度的投入,宋英杰在35岁时才走入婚姻,他的妻子刘珩小他12岁,是他的师妹。
两人初见时,因为年龄差,刘珩并没有看上他。
后来经过相处,她发现宋英杰真诚又有责任感,最终被他的执着打动,这才与他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至今23年,恩爱有加。
但其实,婚后,两人也经历过年龄差带来的磨合,但都会在宋英杰的主动道歉下和解,唯独有一次,他们爆发了历史上很大的争吵。
那时,他们刚结婚没几年,一直住在气象局不足50平的家属房。
有一次,刘珩在工作中遇到很大委屈,回到家后,刚好碰到有其他人来家里找宋英杰,邀请他离开主持人的位置单干,有更好的前程和收入。
然而宋英杰拒绝了,刘珩知道后,很生气,她指着50平的家说:“为什么不做,这样我们就可以生活得更好一点,我也可以不用在单位里看人脸色。”
宋英杰也很生气,他认为刘珩怎么会不理解自己对气象的感情。两人直接冷战。
直到第二天,刘珩的气消了后,意识到自己不对,主动跟宋英杰求和。
这次的争吵,也让刘珩看到宋英杰骨子里对气象的坚持。她认为,在浮躁的社会里,能用心坚守一件事是非常可贵的气质。
从此之后,便更加支持宋英杰的工作。
在《天气预报》“兼职”那些日子里,宋英杰并没有放弃自己最初的爱好——天气研究。
他一边播报天气,一边继续研究与推广和天气有关的二十四节气,并相继发布了多部作品。
去年12月,早已退居幕后的宋英杰,再度出现在《天气预报》前,立即在观众心里掀起一波回忆杀。
从流传的画面来看,58岁的宋英杰依旧是当年的“配方”:笔挺的西装加领带,面色红润、精气神十足。
他的播音腔一开口,字正腔圆、沉稳洪亮,主持功力未逊当年半分。让不少网友感慨,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从那次起,每逢二十四节气,他都会为《天气预报》站岗,就像当年在采访时说的那样:
“只要节目需要,我可以一直在那。”
今年58岁的宋英杰就快要步入花甲之年,30年的主持生涯,“气象”早已成为他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非科班出身,不得已“兼职”成为主持人,到心甘情愿站在那里与观众聊“天”,最后成为一生的坚守。
也总有人问他,《天气预报》这么枯燥,又只有100秒的露脸时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他说:“《天气预报》节目培养一个气象专业出身的主持人很不容易,我必须做好,才对得起自己最初的选择和这项事业曾带给我的荣誉,我还希望它在我手中越来越好。”
宋英杰的经历,令人心生敬意。
他的经历没有朱迅的惊心动魄,没有董卿、周涛的光彩亮丽,也没有像撒贝宁、朱广权一样更加出圈夺人眼球。
他早期的采访资料,也很少提及自己的成就,遇到过的困难,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
撇开主持人的身份,他更像20世纪我们父母的那一辈老人,认定了一个单位,就踏实勤恳地干下去,单位再好点,就能一直为单位奉献。
看上去古板又专情。
这个社会肯定不乏一些大佬,是能在多个领域大展拳脚的通才,但是凤毛麟角,也离我们太远。
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专注在一个领域,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愿我们都能像宋英杰一样,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 THE END —
☀作者:林美好,富书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富书著有第4本新书《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富叔,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灼见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