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书籍信息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WHAT WE SEE WHEN WE READ
作者: [美] 彼得·门德尔桑德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 应宁
出版年: 2015-5
页数: 456
主观信息
开始阅读:2016-08-25
结束阅读:2016-08-25
我的标签:阅读、思维方式
我的评分:8.5
我的点评
讲述思考的方法最难,本书做到了,而且做得别具一格,非常有趣。无论讲述问题的方式,还是排版的方法,这本书都让人出乎意料。作为一个阅读者,书中提到的很多技巧和方法都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总觉得作者总结的方法似乎在哪里见过,或者在我阅读某小说的时候使用过,但我却不能像作者这样把这些不可名状的方法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和无厘头的插图归纳出来。这本书告诉了我阅读的时候为什么要那样做,例如为什么会在跳过某些段落的时候依然能了解这些段落的含义,以及为什么小说改编成电影之后会招致书迷们的一篇骂声。
这更加说明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本小说都是依赖该个体的经验,为这个个体创作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纲要(目录)
画“画”
虚构
开头
时间
生动性
演绎
草图
技艺
共同创作
地图与规则
抽象
眼睛,视像和媒介
记忆与幻想
通感
能指
信念
模型
部分与整体
一片模糊
摘抄
zrong: 注意,下面的摘抄并不保证逐字记录,我可能会在做笔记的时候进行简化和顺序变化以保证容易理解。
阅读行为并不是由一系列“现在”的体验组成的时间序列。
在每个有意识的时刻——以及在每个阅读行为发生的时刻,过去、现在和将来交织在一起。每一处流畅的阅读间隙,都掺杂着对已读的记忆(过去),对“当下”所知的知觉体验(现在) ,以及对未读的预期(未来)。
zrong:流畅阅读之间的间隙,就好像漫画格子之间的间隙。
我们阅读时会把视野中的词全数揽进,像大口喝水一样把它们吞咽下去。
zrong:阅读小说时,有时候可以刻意丢弃段落(快速阅览),得到的效果甚至比逐字逐句好很多。
作家们为了创造令人信服的世界(或人物),并不需要大量地堆砌细节。
一个几何图形可以由它周界上的几个点来确定——无需其他条件。或者说,规则由此确立。
zrong:想想中土世界,我们相信它存在,并不是因为细节,而是因为规则。天宫也一样,仅仅只是简单的时间和空间规则,就让我们相信了神话中天宫的合理性,并愿意自动帮它去脑补细节。
我们阅读时会做白日梦。
zrong:呵呵。
我们常把阅读时沉浸其中、顺势漂流的状态比喻成在水上漂浮。我们仿佛坐在一艘无浆的船里,被故事带着走。有时候我们必须逆着水流用力划,或是小心绕过凸出的礁石。哪怕我们只是沿着岸边行驶,领着我们的那艘船其实是——我们的自己的头脑。
我们谈到的世界是由片段组成的,断断续续的点,零零散散地分布着。我们自身亦如此。我们的同事、伴侣、父母、孩子、朋友……都是如此。
我们通过解读来了解自认和周边的人,给他们冠以代称、隐喻、提喻、借代词,哪怕他们是我们在这世上最爱的人。我们通过片段和替换的概念来了解他们。
zrong:虽然很可悲,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想想半个月未见的父母,在我们脑中不也仅仅是一个符号么?我们对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就是通过脑中断断续续的片段形成的。首先是几个形容词,然后是几个片段,再后来就是几个场景。最终合成我们对他人的印象。
世界对我们来说是正在创作中的作品。我们将只言片语拼拼凑凑——日复一日,将他们合成在一起,才形成了我们的理解。
作家是体验的策划者。他们将世界的噪声过滤掉,从而发出最纯净的信号。然而无论他们先前经过多么费心的筛选和严密的组织,读者的大脑会执行既定的任务:分析、筛查、分类。作者写的书,到了读者手里,又复原成了一种噪声。我们尽其所能接纳作者的世界,与自己的材料加以混合,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感受:不尽完美,有所偏重,朦胧不清。无论是阅读行为还是阅读感受,都和意识本身的工作方式类似,都是共同创造的结果。
zrong:小说作者是在控制我们的思想,我们所想象出来的和小说作者想象出来的并不完全一致。其实小说作者是利用了我们的记忆和经验来重新加工了小说本身。小说作者只需要在文字中指出一个方向,我们自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加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