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桃源幽梦》文\ 曹肖冰
认识王修坚先生有十多年了,他是天台山诗词学会的副秘书长,偶尔在县里的文学座谈会上碰见他,印象中他是个豪爽诙谐而又幽默睿智的老头。
上个月,我接到他赠送的新书《天台遇仙记》。打开散发着墨香的书籍,耳目不觉一新。咦!这老先生还会写剧本,真是人不可貌相,他把脍炙人口的刘阮遇仙故事改编成剧本。
写剧本不同别的体裁。它要求作者有歌词、古体诗的功底,有戏曲、小说等方方面面的造诣。剧本里面的内容也有别于以往的传说,穿插进石梁蟒蛇精——反面角色,增加了故事的起伏感与可看性。
这一个剧本凝聚着王修坚老先生一生的追求和梦想。
这个梦,从他年幼时就开始做了。
王修坚的老家在天台欢岙乡新屋王村。那时农村没电,每到夏夜,大人小孩都到村里的晒场乘凉。铺上凉板,点把艾草,躺在鼓躁着蛙鸣的夜里,看满天繁星,听老人讲古。王修坚的祖母有满肚子的戏文故事,会讲牛郎织女,天仙配,巫女会襄王……
听着听着,王修坚好奇地问祖母:天上真有神仙?我怎么看不到?
祖母说:有啊!看,那条闪亮闪亮的就是银河,那是牛郎,那是织女。
要是我能碰到牛郎织女该多好啊!头上是满天星斗,远处是黑魆魆的山岙,身边飞舞着萤火虫,在袅袅的炊烟中,王修坚的心随着祖母的故事在飞翔。
九岁时,他到县城念书。十五岁考进了天台中学,语文老师是当时有名的拨贡陈甲林先生。
一天,陈甲林先生给他们讲解古文《桃花源记》,讲着讲着,陈甲林先生话峰一转,讲到了天台的桃源洞,他说:天台的桃源有个故事,比武陵的桃源还要优美。故事发生在汉朝永平年间,剡溪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在桃源遇上两位仙女,后来回去,已经过去了七世。
美丽的故事,使王修坚和全班同学听得如痴如醉。
下课了,王修坚还沉浸在桃源仙景中。他对自己说:好好念书,以后写篇天台山的《桃花源记》让桃源美景流芳百世。
这晚,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桃源洞,桃花遍野一片灿然。花丛中几间草屋柴扉掩门,美丽的女子倚门而立,楚楚动人。他想:这不就是桃源双仙?是药仙?是艾姑?想往前走,脚一滑,惊醒,原是南柯一梦。
他想,什么时候去桃源看看。
1957年,王修坚在天台平桥区委工作。
一日在同事家玩,偶然发现有陈甲林老师早年著的《天台山游览志》如获至宝,借回细细阅读,看着文中优美的描写,虽然人还未到桃源洞,脑海里却勾勒出桃源仙景的轮廓了。
有了这段联想,王修坚对一睹桃源风采的心情变得迫切起来。
越是迫切,越不能草率。就像赏月,需在晴夜,需候月圆。于是等到来年的春天,在桃花最炫最烂之时,他约了个同事来到心仪已久的桃源。
沿山谷浅涧曲折往里行,古木参天,怪石嶙峋。山谷中静谧如太古。只有脚边淙淙的山泉,还有耳旁偶惊起的鸟啼在山谷回荡。艰难跋涉四五里,忽见山崖上有桃花摇曳生姿。
王修坚说:刘阮二人大概就是摘这株野桃充饥吧!
同伴笑了:桃树长到现在早成精了。
哈哈哈。痴了痴了……笑声惊起草丛中几只山鸡野兔,倏地四处逃窜。
再往里跋涉,山谷有些开阔。
春阳下,双女峰卓然而立。苍苔掩身,灌木层拥,一阵山风吹来,耳畔传来那银铃般清丽的呼唤:刘、阮二郎,来何晚耶?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如梦非梦。
怎么会呢?这深情的呼唤距今已隔一千多年……
王修坚久久地立在不知孤独寂寞了多少春秋的双女峰下,乍觉得遥远的时代还在眼前。
这次虽然没有找到桃源洞,但他的心里涌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能为她做些什么?
到了1976年,这天,王修坚拿着自己创作的《平怨记》剧本,来到好友袁之仁家,叫他提提意见。
袁之仁原是城关二小的老师,平时喜爱戏剧。
好朋友见面,有扯不完的话题。聊着聊着就聊到桃源洞这个主题上去了。
之仁,桃源洞刘阮遇仙的传说题材蛮好,故事感人。
袁之仁说:对啊!考虑考虑是否把这个传说改编成剧本?
一旁袁之仁的母亲也插嘴:“主意不错。我们天台山到处是人文典故,遍地是民间故事,都可以拿来做素材嘛!”
是啊!在天台这片土地上,每一条溪流,每一块山岩,每一座村落,都蕴藏着让人神往的美丽传说。
袁之仁母亲早年就读于临海女子学校,知书达理,平时喜欢看看书,翻翻典故。这时她捧着一杯茶,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传说石梁潭里盘踞着条大蟒蛇,已修了500多年的道行。每到初一、十五,舌头伸出潭面化成一朵莲花,四周红光冉冉,经久不散。附近的百姓奔走相庆,说潭里天降瑞莲,普渡众生,迷惑一些心生烦恼之百姓,纷纷跳下石梁潭以求来生……
听完故事,沉思着的袁之仁说:“修坚,可否把两个故事合一起写?”
好主意、好主意。王修坚赞许说:刘阮遇仙的故事好几年前我就在酝酿,总感觉平铺直叙,欠缺起伏,要是再增加蟒蛇精这条副线,我相信戏会精采起来。
两人一起即合。当即动手准备素材。
当时王修坚已调白鹤区委任文书,工作非常繁忙。每个礼拜利用休息时间跑到县档案局、县图书馆翻阅了大量资料。
原来桃源洞在历代早记载。
王修坚有些兴奋又有些怅惘。兴奋的是他心中的桃源早就牵动了历代文人的心。怅惘的是构思容易下笔难。常常写着写着就卡住了,思绪凝固了。
写作的进程非常缓慢。这让他很痛苦,想搁笔心又不甘,有时为想几句唱词,彻夜难眠。
想想是坐井观天的局限,决定再访桃源,沿着刘阮的历史足迹去捕捉灵感。
王修坚三上桃源访古,一路荆棘,一路艰辛。饿了吃些干粮或摘几个野果,渴了饮几口山泉,找到一个又一个山洞,感受着刘阮采药所受的经历。
有一次,是初冬时节,他与袁之仁一起寻觅仙踪。踩石头过溪一不小心“卟嗵”一声滑下去,被急流冲到深潭。要不是慌忙抓住岸边的野藤,险些丧生在桃源。
袁之仁看着冷得发抖的他安慰道:不怕,不怕。刘阮遇仙一遇就是七世,我们寻仙一寻也有三生吧!
回到家,感冒发烧折磨了他整整一个礼拜。他常做恶梦,梦见自己去石梁舍身喂蛇精了。
这一次历险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
病好后,两人一气呵成八场戏加引子和尾声的初稿。
以刘阮遇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蟒蛇精阻止两人寻药、抢药为副线,构成一个跌宕起伏的神话剧。
1978年,王修坚调到天台宾馆。
当时宾馆刚处于筹建阶段,万事起头难,工作十分繁忙。刚完成的剧本搁置下来。
1982年,领导考虑他爱舞文弄墨,调他到天台越剧团担任书记。
在一次文委会上,他把这个尘封了四年的初稿抛出,大家纷纷说好,同时也提了几点修改意见。结合大家的建议,他对剧本作了相应的修改与润色,变成一个演出本《刘阮上天台》,在1983年公开排练演出,巡回在天台、宁海、温岭、三门四个县,共演出了二十八场,场场爆满。
在温岭新河演出的时候,一个叫宋文宾的先生看完戏后,特地寻到后台,拉着王修坚的手说:不容易,不容易,把这个剧本搬上舞台不容易啊!这桃源洞是天台的特色,更是我们台州人的骄傲哩!
王修坚笑了。
他为自己终于把心中的梦想奉献出来与人分享而自豪。
巡演到天台县白鹤镇时,反响尤其强烈。因为桃源洞就在白鹤镇管辖的范围。演出结束,演员谢了三次幕,观众还久久不肯离去。
各种议论纷之沓来:天台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节目。可贵!身为天台人就要看自己的节目。
这本戏剧情太拖沓、欠紧凑、欠悲,戏就要大喜大悲好看。
舞台艺术,由剧情、灯光、布景、演员组成。舞台上的喜怒哀乐,观众皆有共鸣。
在那一方小小的虚拟世界里,所演的故事要剥笋抽丝,曲径通幽,让人得到许多意外的感觉。
面对观众的赞扬与评论,王修坚在兴奋中渐渐静下心,感到剧本确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正想与袁之仁商量如何修改的时候,好友袁之仁却一病不起,临终时对他说:修坚,我们朋友一场,几度去桃源寻踪觅迹,经历了这么多的酸甜苦辣,终于写成了这个剧本。现在,我要先走一步,这剧本的修改只有靠你了,你一定要把剧本修改好,流传下去啊!
面对好友的离去,王修坚很是伤感。
人生如梦,梦灭了,他那一个世界就黯淡了,消失了。可与他合作的剧本却还在人世间轰轰烈烈地上演。
王修坚想:一定要把剧本修改好,也作为对好友的一种怀念。
王修坚对剧本进行了细致的修改。修改后的剧本改名为《天台山遇仙记》。
他把剧本寄到安徽省安庆黄梅戏剧院,戏剧院很快回信认为题材很好,打算拍成舞台剧,演员全由他们剧团出,但经费至少要二十余万,待资金一到位,便可付诸实现。
现在的王修坚正为资金四处奔走。为心中的梦想而奔走。为桃源走出天台而奔走。
一个人的声音毕竟是微弱的,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薄的。
在天台,像王修坚这样为桃源文化尽自己心力的人还有很多。曹志天、陈瑜、张国清、许攸等等他们都曾用不同的体裁来讴歌桃源,弘扬桃源,宣传桃源。
天台山悠久的民间文化在中国民间文化史册中是那样的光彩夺目。这全是文化传承在起作用,全都是一个又一个虔诚的民间文化人在共同守望之结果。
我相信,王修坚一定会圆他心中的桃源幽梦。
仙不可求,梦还是可求的吧!
《桃源春晓》 金如槐
桃源春晓
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记载了汉朝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故事。“桃源春晓”因此得名,为天台十景之一,位于县城西北13公里上宝相村西北的桃源坑中。
桃源坑是一处深峻的山谷,桃溪随山曲折,两岸峭壁参差,若陈列着一扇扇锦绣画屏,镜潭帘瀑映带其间,涉目成赏,有鸣玉涧、金桥潭、双女峰、朝阳峰、合翠峰、桃花坞、迷仙坞、会仙石、浮杯亭、惆怅溪等景点,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桃源以双女峰最为著名,北宋郑至道在《刘阮洞记》中首次点出:“其东峰则危峭拔,仪状奇传,上有双石,如绾码发髻,遂名之曰:双女峰。”
诚如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五 步一峰转,十步一峰变;重重天堑形,幅幅屏风面。神光果离合,青红遽隐现。”循溪而上,绿水如湖绉舒展,泉声如佩环相叩,余韵清远。北宋县令郑至道邀约同僚学士游憩时,给它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芳名,叫“鸣玉涧”,鸣玉涧之上的山坡隐有两个非常美丽的山洞,是刘阮遇仙故事的原型洞,名桃源洞。涧东平旷之处,桃花吐艳,落红飘拂,称“桃花坞”,相传是刘晨、阮肇成仙升天的地方。
【悦读】《桃源古韵》┃300位诗人的424首诗词缘起神奇的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