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天台┃《寒岩寺》 元末明初·张昱
一片浮云去不还,龙吟虎啸出人间。
丰干往日成饶舌,太守当时亦厚颜。
秋至候虫还唧唧,春来鸣鸟自关关。
烟萝古洞依然在,要问寒山即此山?
释义
寒岩寺:清代齐召南编撰的《天台山方外志要》中对寒岩寺有这样一段描述 :“由明岩北五里而上,四山耸秀,水流乱石间,锵如环佩。院宇周匝,并置岩下,窗扉轩户,开阖于烟云紫翠中。”
浮云:比喻时光流逝迅速,世事变化无常。
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丰干往日成饶舌:丰干,唐代高僧,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公元七、八世纪,唐玄宗开元初前后在世。剪发齐眉,衣布袋,居天台山国清寺。
昼则舂米供僧,夜则扃房吟咏,或骑虎巡廊唱道。人或借问,只对“随时”而已,更无他语。
尝于京师为闾丘胤治疾,胤牧台州,乞丰干一言。
丰干曰:“到任后谒文殊、普贤,在清国寺执受涤器,名寒山、拾得者是也”。
胤往访之,二人笑曰:“丰干饶舌”,遂走出不见。
更访丰干禅院所在,云:“在经藏后,无人住得,每有一虎,时来此吼”。胤开房而视,惟见虎迹。
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谓之“烟萝”。
借指幽居或修真之处。
烟萝古洞:指寒岩洞。
寒山子:唐代著名诗僧,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三十岁后隐居于天台山,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通俗,表现山林逸趣与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
张昱(生卒年均不详)
张昱,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约公元1330年前后在世。
元末,左丞杨旺扎勒镇江浙,用为参谋军府事。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旺扎勒死,弃官不出。
明太祖征至京师,悯其老,曰:“可闲矣!”厚赐遣归。
其后徜徉于西湖山水以终。
昱诗学出于虞集,作风皆苍莽雄肆,有沈郁悲凉之概,有《庐陵集》。
明岩与寒岩相背同处于寒石山中,从明岩到龙须洞近十里长为“十里铁甲龙”。
明岩为一处两岗夹峙的幽邃山谷,宽约50米,深达一里,以奇岩怪石,异洞著称。
谷口处遮溪南流,入口处左行50米为狮子山,俗称五狮聚会。
明岩谷口朝东,大门是齐康教授为其设计书写的“明岩圣境”门前两只三吨重的巨狮守护,入口往右拾级而上为“栖云洞”(俗名狮子口),洞因洞顶岩壁有花纹如云似雾飘飞,而得名。内有“关公相”“日月井”(仙水井)四季不竭,洞深处有“金猫洞”“金猫隐”
栖云洞口有“木莲背母石”,栖云洞下原有古寺旧基,现花木成林。
明岩内中轴线上有“黄犬伏地”俗称“金狮迎宾”长4米,高1米,宽2米的一块磐石。再往里为“八寸关”因两石相距八寸而得名,紧接着是“三眼泉”,传曾为寒山子所用,从外往里依次为洗衣,洗菜,饮用的三口平行的井。
三眼泉西部有一座石柱岩,圆形,高65米,直径30米,称将军岩。气势磅礴,绚丽非凡,民间称“螳螂”与对面一块幽石由早先柱顶的青风藤,藤索横空缠绕相连,称“螳螂钓蟾”
大雄宝殿右前方有寒拾纪念塔。过塔登上88级台阶便是明岩的最深处——仙人洞(神龙通天洞)。该洞分前洞、后洞、仙人合掌岩。
从洞口出便到了五马隐石壁。此外,明岩内还有仙人桥、古藤、明岩怪石(摩崖石刻)等。
明岩起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吴越昭仪氏所建,称“云光院”,号暗岩,到宋代开宝七年(975)升为寺,名为明岩寺。
十里铁甲龙是寒石山上一组组奇岩异石所连成。东邻明岩,西依寒岩,是寒石山的一部分,高低起伏,状如蟠龙,加上石色铁黑,就像乌龙身上的鳞甲,从明岩至龙须洞近十里长,故名“十里铁甲龙”,主要景点有“五狮聚会”、“金猫洞”、“幽天门”、“圣人洞”、“金鱼洞”、“石笋岩”、“姐妹洞”、“阴阳洞”等。
寒岩石壁直上如削,山腹有西南向的巨洞,旧名拊石洞。
宋米芾改题“潜真洞”,高约15米,洞顶岩厚105 米,势如泰山压顶,洞宽50米,深78米。洞壁镌“寒岩洞天”等石刻。
洞口有唐代寒山、拾得、丰干人游憩的磐石,俗称“宴坐石”。
右侧有石笋,状如蟒蛇出洞;左边崖上有“乌龟上山”,合称“玄武”。
其前原有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建造的崇福寺,后更名寒岩寺,曾有300僧众居之,后废弃。
蛇岩之右,岩坳斜坡上有两块巨石拔地而起,下分上合,像凌空飞架的石桥。桥高十余米,古称“鹊桥”,又名“旱石梁”。直前二里一洞,形如半规,名清古洞。西行三里,有一处幽静的山谷。谷底龙须洞圆耸明豁,瀑泉从喇叭形顶部“龙口”洒下,细如筛粉,撒若虬须,纷纷扬扬,飘逸不定。岩壁艳如绶带,古志称它是“台山绝胜处”。
摄影:陈红军、戴玉珍、徐永恩、范登科、庞文强 等
诗路天台┃《幽溪雪瀑》 明 • 释传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