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课开讲啦 | 第①期《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讲述人:学院党委书记万玉青)

开栏语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扎实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学院依托“十百千宣讲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合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实际,邀请学院领导干部、各党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先进代表开展“党课开讲啦”系列主题活动,以党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以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例、历史人物、精彩故事为主干,带大家重温中国共产党非凡的百年建党历程和辉煌成就。

今天推出“党课开讲啦”——我听书记讲党史故事第一期


第一期

《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讲述人:学院党委书记 万玉青

我身后的这尊塑像大家都认识吧,这就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我们一起来追忆袁隆平院士心系于粮的一生。



一颗种子改变世界

1930年初秋,在北平的一家医院里,一个生命呱呱坠地。父亲给他取名袁隆平。小时候的袁隆平很调皮,充满好奇心。他喜欢追根究底,总能提出些让老师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老师们常常说:“袁隆平,你别胡思乱想!”但袁隆平依然故我。没有答案?那就自己去寻找答案吧。6岁那年,袁隆平和同学们去参观了一个非常美的园艺场:金黄的梨子挂满枝头,紫红的葡萄垂在架上,四处开满了鲜花。这个美丽的园艺场在袁隆平心中种下了一个田园梦,从那时起,他就特别喜欢大自然,盼着长大以后能去学农。长大以后,袁隆平圆了小时候的学农梦。


1953年8月,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服从国家分配来到湖南一所偏远的农校工作。在这里,他不光教书,还带学生们做试验,为了帮农民提高粮食产量,他们研究红薯和南瓜。有一回,竟然种出了一个超级大红薯。1959-1961年三年的自然灾害,全国粮食紧张。袁隆平也挨了不少饿,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他下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土豆是世界上五大主要粮食作物。当时,只有水稻在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上停滞不前。而南方又主要以水稻为主食,急需提高水稻产量。

袁隆平想啊想,满脑子都是高产水稻,有一天晚上,他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个美好的“禾下乘凉梦”,给了袁隆平很大的鼓励。为了水稻增产,袁隆平不停地查资料、搞水稻直播试验。一次在向农民请教时,当听说农民要翻山越岭去别的村庄换稻种时,他十分好奇:“为什么要去换种子呢?”农民说:“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呀!袁老师,你要是能帮我们培育高产种子,那该多好呀!”

袁隆平立即意识到了农民们的迫切需求,那就是高产的水稻种子,他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水稻是自花授粉的农作物,不需要外来的花粉,自己就能授精、结实。可是,该到哪里去寻找高产种子呢?只能向大自然这个神奇宝库求助。袁隆平不顾风吹日晒雨淋,常常只带点馒头和水,蹲在稻田里寻找长势特别好的水稻。时间过去了很久……袁隆平一无所获,可他始终不放弃。

终于,在观察了上万株水稻后,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一株长得特别好的水稻。他和助手惊喜地数来数去,一枝稻穗上共有230粒稻谷!他高兴极了,给它取名“鹤立鸡群”,不住地夸它:“真是个好妈妈呀!”第二年,袁隆平满怀期待地撒下了“鹤立鸡群”的种子,种了1000多株。他认真观察、施肥、除草……天天盼着丰收。

收获的季节到了,可稻株们的表现很不好。瞧!高的高,矮的矮,粗的粗,细的细,没有一株赶得上它们的妈妈。袁隆平很失望,他反复琢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袁隆平一直不停地想啊想,反复地查资料。每天都去稻田里仔细观察,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有一天,灵感突然来了,他意识到:那株“鹤立鸡群”,是有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所以它的后代才会出现如此显著的性状分离。“大自然中出现天然杂交水稻很偶然,但我可以研究人工杂交水稻!”想到这里,袁隆平高兴地跳了起来,他要揭开杂交水稻的奥秘。

既然大自然中存在天然杂交水稻,那就一定存在天然雄性败育株。只要找到它,就能解决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难题。袁隆平和妻子、助手,不管高温酷暑,不怕刮风下雨,在茫茫稻田里一株一株地观察。这个不是,那个不对……在观察了14万株水稻后,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但太少了,不够做试验,他们只能继续找……在第三个年头,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败育株。越往南走,气温越高,水稻生长越快。为了加快研究速度,袁隆平和助手在湖南、广东、海南等地不停往返。他们曾遭遇了很多困难:试验田的秧苗被人恶意拔光,地震和洪水差点毁了秧苗,反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声音不时传来……好几年过去了,他们仍没有成功。多年的失败让袁隆平逐渐意识到,他们用来做研究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水稻,近亲联姻,后代不好。他们决定去荒野里寻找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进行杂交研究。又是漫长的寻觅过程……


直到1970年10月,在海南的一处荒野里,袁隆平的助手等人终于找到了1株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身在北京的袁隆平飞一般地赶回海南,进行研究。后来,这株野生水稻被取名为“野败”,它成了杂交水稻的好妈妈。

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杂交水稻成功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它解决了很多人吃不饱饭的问题。今天,杂交水稻的产量仍在不断提高,人们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全世界的人们都感激袁隆平。

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面对美国人提出的质疑,袁隆平的回答铿锵有力: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他和他的团队,成功攻克杂交水稻的难题,为全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一直认为,自己热爱的中国,既是他永攀新高的动力,也是所有梦想的终极目标。


从袁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人要把个人的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始终做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袁老,您一路走好。禾下乘凉,我们接棒!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

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

通过音视频的形式

讲述各个阶段的党史小故事

引导党员干部、师生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我们下一期见

我宣誓!这个夏天,来一趟红色之旅

振奋人心!工贸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

振奋人心!学院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二)

学院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专题学习研讨会


责编 | 徐    选

审核 | 冯训阳

总编 | 王    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