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伊犁州博物馆,带你一起领略文物的魅力

青花凤首扁壶、青铜武士俑、波马金银器……在伊犁,逛博物馆已成为各族群众的一种生活新风尚。博物馆从到此一游的景点变成了历史文化网红。5月17日,伊犁日报社记者韩莎莎走进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带你认识馆藏文物,感悟历史之美。

青花凤首扁壶

青花凤首扁壶,亦称“青花凤头流扁执壶”,系我国元代景德镇窑名瓷,异常罕见,由于其造型独特别致,国内文物界称之为“元代瓷器中的精品”。1998年9月出土于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是该村村民马忠在其农田耕作时偶然发现的。该器物胎骨洁白,通体施白釉,釉质莹润,釉色白中泛青。壶身为扁圆形,细颈小口,椭圆形矮圈足稍外撇。器物通高18.4厘米,口径4.3厘米,厚7厘米。壶流作凤首,执手卷曲作凤尾,腹部上部通体绘制展翅飞翔的凤凰,下部为缠枝牡丹纹,口沿及足壁绘制回纹。青花色泽凝重鲜丽,有晕散现象,浓重处形成黑色结晶斑,触摸之有凹凸感。整个器物采用装饰和造型融为一体的艺术技巧,造型奇特,别致新颖。
青铜武士俑

从先秦至秦汉时期,在广袤的伊犁大草原上生活着很多游牧部落,他们创造了伊犁早期独特、绚烂的历史文化,塞人、大月氏、乌孙等陆续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物,其中青铜器、陶器可谓首屈一指。
塞人,我国史书称作“塞种”,西方文献称谓“斯基泰”,古波斯史籍称作“萨迦”等。秦汉之际的伊犁河谷,生活着很多头戴尖顶毡帽的塞人。1999年8月,伊犁州巩留县征集了一件青铜武士俑,俑的下肢残缺,残高21.5厘米,头戴毡制尖帽,方圆脸,双目圆睁,鼻梁高耸,八字胡,挺胸阔背,在他的双肩上有配饰,上身着束腰紧身衣,胸前还挽着一领结,腰间系腰带,双手紧握向前伸出,从装束和姿态可见,这尊铜像应该是武士形象,鉴于塞人常年征战、游牧的生活形态,这尊青铜武士像的双手造型被人们推测为驾车或驾马,武士铜像虽然体积不大,但是造型逼真,神勇之气非凡。















黄金宝藏——伊犁波马古墓出土金银器
1997年10月,位于伊犁昭苏县波马的古墓葬出土了一批金银器和织物等重要文物。其中金银器制作精良,并镶嵌有大量红宝石、红玛瑙等,品质之贵重、工艺之华美均属罕见。织物中的缀金珠绣工艺复杂,巧夺天工。这批珍贵文物,充分地反映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融汇发展,对波马金银器的研究,对于正确阐明新疆的历史文化以及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镶嵌红宝石金盖罐

镶嵌红宝石金面具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
黄金宝藏——伊犁波马古墓出土金银器品级之高、数量之多、制作工艺之精湛,大量使用红宝石,均为过去所不见。可以说它们是新疆考古发现的第一批高级金银制品,这一件件具有稀世价值的文物对新疆考古文化,尤其是向来被视为游牧民族生产、活动理想舞台的伊犁河流域考古文化研究,以及对我国古代金器制作技术和审美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波马黄金宝藏隐藏着太多的秘密,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对它的研究、讨论、争论恐怕还得继续下去,让我们继续期待吧!(文/记者 马承璐 图片及配文均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提供)


大家都在看


“5·18国际博物馆日”新疆主会场活动在伊犁火热开启
伊犁州博物馆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精彩来袭

来源:伊犁零距离监制丨刘   冰审核丨邹文辉责编丨耿建新  编辑丨魏红梅   汪   涓
            

伊犁零距离∣一个有深度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伊犁零距离投稿邮箱:yililingjuli@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