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伊犁这十年 | 喀赞其老城区焕发“新精彩”

如今,位于伊宁市老城区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每年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涌入,来这里争先体验民俗风情。而在十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不为外地人所知的居民区。
“很多年前,这里很少有外地人来,可这几年不一样了,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疆内外游客慕名来这里旅游,深入了解喀赞其。”伊宁市前进街居民迪力木拉提·亚力自豪地说,这多亏政府把家门口打造成了旅游区。
近年来,作为伊宁市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景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在“惠民富民居旅共享”发展理念下,在为各地游客带来醇厚民俗风情的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更为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喀赞其样本”。

旧貌换新颜引游人

“喀赞其”意为“铸锅为业的人”。历史上,这里曾是伊犁民族手工艺品制作销售中心,是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人、民间匠人、世居民族聚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域。由于当地群众大多以铸锅、卖锅来维持生活,久而久之,很多人就把此地称之为“喀赞其”。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街区内有居民近12万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等13个民族长期在这里居住。
城区内拥有清朝乾隆时期以来的古建筑300多幢 。同时,2万多户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居民庭院星罗棋布,古老的纯木结构民居、各式砖石结构别墅,步入喀赞其就如同步入了一座建筑博物馆。
图为正在表演的演艺人员。彭磊 摄
蓝墙存印影,绿藤坠葡萄,庭院有欢颜。这样的美好生活场景对于今天的喀赞其居民来说只是寻常。然而十多年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无奈才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家住新路街一巷的居民阿急叶木·伊则孜说:“之前很多居民嫌这一带居住环境不好,都想办法搬到别处。改造后这里的居民非但不想走,很多人还投资修缮、兴建房屋。”如今,干净平整的柏油路,绿树成荫的人行道,家家房前屋后栽种的果树和各色花卉组成的别样景致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
据了解,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总面积22.9平方公里,核心游览区4.2平方公里。2006年伊宁市开始对南市区0.5平方公里进行了保护性试点改造。2007年,保护性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曾经的老旧城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 3A景区,正式接待游客。2009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2014年,提升评定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5年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1年被评为自治区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如今,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已成为文化润疆、团结稳疆、旅游富民、居旅共享的大型原生态人文品牌景区,喀赞其居民的笑脸也成为新疆人的一张新名片。
“景区已经从最初的纯粹家访体验,到现在的深度游……”伊宁市卡山其民俗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海力曼·阿吾提告诉记者,经过修缮改造和十几年的运营,喀赞其已旧貌换新颜,成为居旅共享的大型原生态人文品牌景区,喀赞其片区更被网友称为“小摩洛哥”“蓝色小镇”和“经典建筑院落”。

美了风景拓了前景

随着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升,游客越来越多,景区经营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愈加明显。现在,道路两旁汇集了上百家手工作坊,许多从事传统技艺的少数民族手工艺者在这里开店,从事皮革制作、木工和铁艺制作等,还有手工打造的马鞍等,精致而独特。
图为阿布喀迪尔·扎伊尔大叔正在整理马车。顾晓霞 摄
近几年,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很多居民通过旅游家访点、马车交通、民族手工艺品、特色餐饮等脱贫致富,发展旅游业成为增加就业、促进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今年70岁的居民阿布喀迪尔·扎伊尔没有想到,“靠山吃山”的好事情会发生在自己头上。作为一名老伊宁人,成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一名马车夫,服务对象就是奔伊宁而来的八方游客。
“游客上家里坐一坐,喝杯水吃块瓜,就能赚到钱?祖祖辈辈生活的老街区咋就能变成旅游景点?”海力曼·阿吾提回想起当年的创业历程不无感慨。
发展旅游业为居民的职业化进程提供了帮助,很多群众转变思想,从家庭主妇转变为从事餐饮、旅馆、运输等行业的经营者。家住前进街五巷的居民米亚莎·艾迪哈姆说,她家的房子通过销售特色旅游纪念品,每天有4000元营业收入。“当景区发展起来以后,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居民开起了农家乐、民宿、商店,在自家赚钱,对我们这些家庭妇女来说,幸福感和获得感满满。”
在伊宁市旅游业的推动下,喀赞其民俗旅游区有近2万居民就近或居家就业创业,直接或间接进入了旅游服务业。每年5月——10月旅游旺季,每家接待游客月平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马车夫和演职人员月工资更是超过5000元,有效带动了当地居民增收致富。

资源优势变动能

近些年来,伊宁市逐步确立“旅游兴市”和“城市即旅游”发展理念,并将“特色为要、文化为魂、自然为基、人民为本”的旅游发展思想作为旅游业服务新疆大局、服务长治久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旅游业作为市域经济支柱产业和加快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
正是在这样有力后盾的支撑下,以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为代表的伊宁“地标式”旅游景区得以与世人相遇。
为改变辖区内居民思想观念落后、从业人员能力低等现象,伊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伊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优惠政策》,对旅游区内庭院风格明显、从事旅游业态积极性高的困难户,从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基金中给予扶助;专门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全面负责旅游区导览和家访点的管理。
2010年至今,伊宁市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 
2018年新建两个游客中心和配套基础设施及智慧旅游项目。2019年,伊宁市对喀赞其景区主街道路、渠系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并打造富有伊犁特色和“喀赞其味道”的步行街区。同时,还对文物建筑乌孜别克大院进行保护性修缮改造。2020年4月,全面启动总投资达10亿元的提升创建国家级5A景区工程,目前,投资4亿元的一期步行街项目已完成道路基础建设,二期续建项目包括6栋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更新利用和津商杨柳青文化展陈及民宿集群等其他工程正在加紧实施。
同时,投资3.8亿元的核心区伊犁民俗文化展示区重点项目正在施工。项目包括“石榴花”广场、“石榴花”历史文化主题展览馆、“喀赞其文化”体验工坊、伊犁风情文化演艺中心、民族风主题体验馆等五个功能区,分为餐饮、购物、休闲、住宿等板块,最终将喀赞其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以体验感受民俗风情和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原生态大型人文景区。
保护性更新改造与旅游开发,“两手抓、两手硬”让喀赞其成为“保护与开发”协调处之的一个典范。如今,景区环境及居民生活品质有了大幅提升,居民旅游业态主体意识进一步强化。
如今,一条条让人迈入就不想离开的特色街巷,一群群感叹民俗风情魅力无边的四海游客,一位位见证并参与家园巨变的普通伊宁市民,正合奏出“美美与共”的同心曲。(伊犁日报 记者 韩莎莎)

大家都在看


伊犁这十年 | 伊犁州直法院让司法扎根基层  打通为民“最后一公里”
伊犁这十年 | 伊宁县:吉尔格朗河见证十年巨变

来源:伊犁零距离监制丨刘   冰审核丨邹文辉责编丨蔡立鹏编辑丨古   荣   耿建新
            

伊犁零距离∣一个有深度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伊犁零距离投稿邮箱:yililingjuli@163.com。伊犁零距离视频号、伊犁发布抖音号投稿邮箱:ylfbdy123@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