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心抗疫 共克时艰|战“疫”里的提灯人

战“疫”里的提灯人——记江苏省援疆抗疫医疗队朱玲

在疫情面前,我们需要挺身而出的英雄,但更需要的是无数能把毕生所学在实践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的普通人。

为防止部分老年新冠患者皮肤破损,需每两小时帮助其改变体位,进行俯卧位通气。这样改变体位的操作平时就需要5-6个人,而现在护理人员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困难可想而知。这不仅意味着消耗更多的体力,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也成倍提高。同时,给患者吸痰时会出现呛咳反射,造成气溶胶的喷溅,而护士所有的操作必须与患者近距离才能完成。

江苏省援疆抗疫医疗队护理组副组长、省中医院护士长朱玲在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时就是江苏首批支援医疗队的一员,3年来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从进入伊犁州传染病医院那一天起,朱玲负责片区的病床从没有空闲过。在这种强度的工作环境下,那些看似“正常”的护理工作进度背后,是一批护理工作者用“非正常”的工作效率、素养、态度去努力完成的。

陌生的医院,陌生的工作流程,作为“排头兵”的朱玲不叫苦、不喊累,服从组织安排,起早贪黑,用最短的时间尽快熟悉了工作流程。江苏省援疆抗疫医疗队护理组每天按5个班次工作,除了上午10点到14点这个班次是4个小时,其余4个班次都是5个小时。从驻地到医院,要提前1个小时出发,半小时车程,再加上穿好防护服进舱,1个班次的实际耗时要在7—8个小时。特别是零点到5点、5点到10点的这两个班次尤其辛苦,晚上11点和凌晨3点从驻地出发,伊犁的昼夜温差成了第一次来新疆的朱玲和战友们最强烈的感触。

朱玲充分发挥自己多次抗疫的经验,针对穿上防护服没法像平时从护士服口袋里取用各种工具的问题,在床头桌的小盒子把常用的工具都备了一份,大家随手可以取到;针对戴上双层手套撕胶布特别不便的问题,先用工具把胶布撕开一个小口,用时再撕;针对患者床边交接班时间长占用护士休息时间的问题,在每个班次设立1个护理组长,把这个班次病房患者的整体情况和注意事项,提前1小时通过微信发送到工作群里,下一班的护士在通勤路上就能看到患者的具体信息,相当于做了一次预交班,大大缩短交班时间。

朱玲面对的部分患者存在语言不通的现象,本地医护人员做翻译虽然是个办法,但繁重的工作做不到随叫随到。没有翻译,朱玲就研究了一套手势,包含基本问题、个人感觉等等,把这个教给患者后,尽管语言交流不畅,但跟患者说说话、做些动作甚至有些眼神的交流,不仅能明白患者的简单需求,对患者更是一种安慰。面对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朱玲率领队友有条不紊,沉着应对。她们奋战在临床一线,专注热情,坚韧执着,将对事业的热爱化为无处不在的感动和温馨,让护理体现出一种温度,一种人文情怀。当年南丁格尔到战地医院做护理,经常在夜里提着一盏油灯巡视病房安抚伤员,短短数月内把伤员死亡率从50%降至2.2%,被士兵们亲切地称为“提灯人”。1995年就从事护理工作至今的朱玲说,经过的每一次战“疫”都让她感动,因为她遇到的每个人都想为战“疫”做点什么,为别人带来些什么。能以个人之力为需要的人点一盏灯,是她追求的光荣与梦想。(伊犁日报 记者 许继志)

大家都在看


同心抗疫 共克时艰|杨丽:把群众装在心中
同心抗疫 共克时艰|此刻,正有一支志愿者队伍为孩子们而奔跑

来源:伊犁零距离监制丨刘   冰审核丨邹文辉责编丨蔡立鹏编辑丨魏红梅   马   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