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斯托别乡农村经济观察之二:伊犁河谷有个“百万村”

在新源县别斯托别乡有这么一个村——全村常住人口138户,耕地总面积4745亩,摊至每户,户户不过30余亩地,但家家资产都在百万元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百万村”。“百万村”的致富密码是什么?7月中旬,记者走进这个叫铁勒哈拉的村庄一探究竟。汽车驶入铁勒哈拉村时正是上午,村子里人很少。我们在村委会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辉,他说:“现在你们采访太难找到人了,这会儿正是给制种玉米抽天花的时候,我们村壮劳力全都去地里了。干一天少说挣四五百元,多的能拿到近600元呢。”

勤劳实干是铁勒哈拉村村民致富的第一个密码。李辉在这个村庄出生长大,见证了村里过去的贫穷,也熟悉村民为致富全力奋斗的劲头,“我们村干部要是去入户,从4月份到现在,都得晚上去,不然家里没人。有人也是在家带孙子的老人。只要能干得动,70多岁去务工的也有,一天挣个二三百块钱,比闲在家里强啊。”正是勤奋让铁勒哈拉村的村民们抓住了致富的机会。2007年,村民杨继伟和宿传喜发现了制种产业的商机,次年便在乡党委和村委会的支持下联合成立了元利恒农机农业合作社。“铁勒哈拉村一共4000多亩地,我们当年就承包了3000亩地种植制种玉米。”宿传喜说,“村民们为什么愿意把地承包给我们?当时一亩地承包价一般在300元到400元,我们每亩给村民850元,直接把利润给到大家了,大家何乐而不为?”

勤劳的秉性让铁勒哈拉村的村民们在收到土地流转金后,并没有在家坐吃山空,而是转头去别的村承包土地发展种植。逐年下来,村里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村里承包500亩左右土地的有近20户,500亩以上的有15户。”李辉说。

贾现福是铁勒哈拉村的一名种植大户。这些年,他和村里5位村民一起联合承包了2800亩地种植大田玉米。“每人每年纯收入能达到十多万元。”贾现福笑着说。

贾现福家的收入来源还不止于此。从2012年开始,贾现福和村里另外两位村民一起合作建成互通玉米烘干厂,从大田收购玉米后,经过烘干再销售出去,赚取差价,每年纯收入也在20万元左右。

记者在互通玉米烘干厂看到,偌大的院子里伫立着一大一小两座烘干塔,旁边紧连着一间仓库。“大的这座烘干塔是2020年建成的,24小时能烘干500吨,仓库是2021年建的。”从贾现福的介绍中,能看到玉米烘干厂的壮大轨迹。说到当年建玉米烘干厂,贾现福说:“那会儿我们都在马路上晾晒玉米,过往的车总会轧坏不少。去旁边村烘干种子的时候发现,要是有烘干设备,我们就可以自己烘干玉米,不仅能减少损失,玉米还能放得住,在行情好的时候再卖。”产业带动、顺势而为是铁勒哈拉村村民致富的另一个密码。正是元利恒农机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发展、壮大,将铁勒哈拉村村民带向了共同致富的道路。早在2013年,铁勒哈拉村就实现了整村土地流转,大力支持元利恒农机农业合作社发展制种玉米产业。如今,合作社承包的土地已经达到近5万亩,占别斯托别乡总耕地面积的60%。依托玉米制种产业,村子里又涌现出一批农机大户。“我们村有7台大型播种机、8台大型打药机、4台打捆机、6台大型收割机。”李辉说,“在农业种植上可以实现一条龙服务,播种机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无人驾驶,播出的苗齐整得很。”方兴贵就是一名农机大户,家里有两台大型拖拉机、两台中耕机、一台打捆机,每年都不停歇地从春忙到秋。“村里有大片的制种玉米,能不需要农机?正是看到了发展空间,所以我买了这些农机。”方兴贵说,一年下来,他家在农机上的收入能达到30万元左右。除此之外,村民们也在积极发展养殖业,养牛、养羊,村里养羊200只以上的有25户,养牛50头以上的有10来户。走在村里,常常能看到已经贮备好的草料整齐地垛在房后一角。如今,铁勒哈拉村不仅家家资产过百万元,资产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村民也有十几户,更有5户人家资产超过了1000万元。“我们村村民因为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需要大量资金流转,年年都会从银行贷款,但30年来从没拖欠过一笔贷款。”李辉说,因此,2020年铁勒哈拉村被新源农商银行授予“新源县第一信誉村”的称号。什么是铁勒哈拉村的致富密码?采访到此,已经能给出答案了——正是把握住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铁勒哈拉村的村民以勤劳实干、敢想敢干、顺势而为、诚实守信走上了致富道路。(记者 李剑)


大家都在看


察布查尔县冬小麦单产创全疆最高纪录的背后
别斯托别乡农村经济观察之一:在巩乃斯河畔触摸现代农业脉动

来源:伊犁日报监制丨刘   冰审核丨杨   林责编丨蔡立鹏编辑丨魏红梅   王   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