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蘑菇上能长出“狗头金”,你觉得这是真的吗?

2017-04-12 矿业在线

新朋友请按上方蓝字☝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狗头金是什么?

被称为自然瑰宝的狗头金,其稀有与珍贵,表面上看是因其可遇不可求,实则因其形成条件极为苛刻,故而每一块都是大自然特别垂爱的宠儿值得格外珍视。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地壳中大量金元在火山喷发时,岩浆沿裂隙被带到地表,后经大地构造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矿源。在多次造山运动和长期地质作用下,金物质活化迁移富集,形成岩金。在岩金富集地带,地表浅层的岩金经过数千万年的风化、剥蚀与氧化,岩石中性质稳定的金被解离为单体;在水流搬运过程中,因其比重大,故而在水流的稳定地段沉积下来,形成沙金矿。这个过程中,沙金在相互吸附作用下,会像滚雪球似的聚集起来,由小变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集合体”,即狗头金。



通俗的讲,“狗头金”就是大的自然金块,它是天然产出的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共生在 一起的集合体,通常颗粒较大,形状不规则,质地不纯,其形状像狗头者居多,故称狗头金。 狗头金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在自然界分布稀少且其发现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而具有独 特的科研、观赏和收藏价值。科研方面,狗头金的发现已有几千年的历 史,但对狗头金的成因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因而加强“狗头金”的研究,对人们了解金在表生条件下迁移、溶解和沉淀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狗头金的观赏与收藏价值,很大程度上与其别具特色的外形有关,像金鸡、姜状、卧狮的有之,呈树枝状、叶片状、苔藓状、丝状等亦有之,有的则与石英或浅色基岩共生,这种狗头金尤为珍贵。

蘑菇上能长出狗头金,你觉得这是真的吗?

有这种现象存在,只不过并非普通的蘑菇,而是仙影拳杆菌。 美国地质调查所的约翰·沃特森发现,仙影拳杆菌能将溶解的金自水中结晶出来,在它的周围形成一层八面体或十二面体的金晶体。为此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含金的稀溶液倒入水中,加入仙影拳杆菌,36 小时后,这种微小的细菌外包上了一薄层金晶体,这些结晶体已是原孢子直径的 15 倍。他还指出,这种溶液里一旦发现结晶体,即使细菌死亡很长时间,晶体仍会继续长大,最终形成大块的狗头金。这便是所谓的 “细菌块金”。

仙影拳杆菌生命顽强,分布广泛,从北极的永久冻土带到热带亚马逊河谷盆地,都有分布。 人们常可见到,开采完的沙金矿区,闭坑几十年后又可发育成一座新沙金矿床,就可能与细菌块金有关。促使游离的金微粒沉淀的,除了细菌,还有 PH 值、温度等因素,而动植物机体则能吸附金进而成为金的载体。金在酸碱性液体中溶解,在中性液体中沉淀,在特定的高温和冰冻条件下,也会发生金的溶解与沉淀。动植物机体,如苔藓、木贼、鸟胃及含炭的物 质都能吸附金。生物死亡可使金伴随堆积起来。朱夏先生在《中国的金》一书中说:木贼草植物, 特别是当它生长在富含金的土地上,它的机体可 以含十万分之六的金。烧成灰时,含金量可提高 10 倍。在特定的温度和酸碱度条件下,溶解析出的微粒金或金胶体,围绕在大的沙金、仙影拳杆菌、动植物机体等的周围,反复、持续地还原沉淀,使小金块不断“长大”,形成大块狗头金。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狗头金,内部常见同心环带结构 或其他矿物(如石英)包裹体,外表常长有瘤状突起、高成色薄膜、溶蚀小坑、生长锥状条纹等,块金的形态多为树枝状、丝状、纤维状、苔藓状等的原因。

狗头金的形成主要有两步:首先是含金地质体(可能是某个地层、岩石区、矿区、矿体、矿化体等)提供金的来源,经过自然界的风化破碎,在地表流水等地质作用下,逐渐于开阔平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沙金富集区。随后,沙金富集区存在的块金、颗粒金、微粒金、显微金等,在物理(风化剥蚀搬运)、化学 (在特定温度及酸碱度下溶解与沉淀)、细菌及生物聚金这一种或几种作用 下,逐渐富集增生长大,进而形成狗头金。不难看出,狗头金形成的环境非常苛刻。一般情况下,如果不具有完备的成矿条件,很难形成狗头金,所以其在自然界中极为少见,更是价值不菲。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猜你喜欢:

这样的金子见过吗?美轮美奂的自然金(一)

矿石|全都是明金!一组金矿石标本

微距下的自然金

什么?没猜对?那喜欢啥就自己搜吧,

点击菜单栏中的“全搜索”即可:

矿物、宝石、地学、矿产文集

请点击公众号菜单中的社区互动-精彩原创、精彩好文

进入矿业在线微社区

请点击公众号菜单中的社区互动-微社区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号:banyo615

矿业在线QQ群号:273655701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获得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