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甘肃省文县阳山超大型金矿的发现与发展

2016-03-07 武警黄金十二支队 矿业在线


阳山金矿位于“川、甘、陕金三角”文县境内,地处于秦岭地槽褶皱系西段的南亚带、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东侧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体系相交接的文县弧形构造弧顶及东、西两翼,金矿(化)体严格受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控制。矿化类型主要为蚀变脉岩和蚀变围岩型。矿区海拔1200~3113米,相对高差为300~1913米。212国道横穿矿区,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据了解, 阳山金矿离文县县城不到一个小时车程,阳山金矿在海拔2100多米的高楼山上,被祖祖辈辈在此居住的老百姓称为“金子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之为“宝贝地带”。由于金矿还没有正式开采,“5·12”大地震并没有影响到阳山金矿,正在当地进行勘探工作的武警黄金十二支队的官兵参加了当地的救灾抢险。到2003年底,阳山金矿带332+333+334总资源量达到144876千克。阳山金矿的探获,是武警黄金第十二支队组建以来中心工作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当前西部找矿“三项第一”,为促进陇南地区经济发展,维护边区社会稳定,推动国家西部大开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阳山金矿的发现

  武警黄金第十二支队从1980年组建以来,一是经历了8年砂金辉煌期(1980~1988):8年间,支队提交砂金报告9份,提交了白水金矿、广元嘉陵江金矿,水磨金矿、昭化金矿等大中型砂金矿6座,累计提交砂金储量108吨,支队先后两次被原冶金部、原地矿部记“找矿二等功”,三次被指挥部评为先进单位。二是10年砂转岩低谷期(1988~1997):我们在康滇地轴、川西北的鲜水河断裂带、碧口群、龙门山、云南丘北、贵州丹寨等地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工作,但一直没有大的进展,始终在低谷中徘徊。针对这一形势,1994年初支队党委在指挥部、总队首长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广泛的考察、调研后,果断地做出了“支队地质找矿重心由康滇向川北陇南转移”的决定,找矿战略布局作出了重大调整,为发掘阳山超大型金矿奠定了战略和决策基础。


  找矿重心转移至川北陇南后,我们面临重重困难,一是经费十分紧张,二是基础性地质资料十分缺乏,在找矿认识、装备、技术、财力等等方面跟不上现实的要求。针对重重困难,1994年初,支队在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花大量人力、财力从甘肃、四川的相关单位,收集了40余份典型金矿床资料和大量地质、科研、物化探等资料,并高薪聘请一位长期从事区调、区域化探工作的高级工程师,进行授课,指导川北陇南地区的找矿工作,并与支队科研组组成川北陇南专题组,开展综合整理和分析研究,筛选出重要靶区并依次开展工作。通过一年的找矿实践和探索,尽管在川北陇南地区地质找矿成果上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在找矿思路上取得了一定认识:只有适度的构造强度,才有利于大型金矿床的形成,碧口群地层的含金丰度值高,是重要的含金岩系,其周边区域是理想的找矿靶区,找矿靶区必须选在成矿带上有利地段,而有利成矿地段必须同量具备成矿的“四要素”,该区金矿成矿属微细浸染型,找矿标志不明显,应从基础工作入手。

  我部基础性地质工作始于1985年,由于对基础地质工作投入和重视不够,对新的找矿方法、手段的认识不是很深刻。川北陇南地区绝大多数金矿属微细粒浸染型,地表覆盖层厚,露头少,没有明显的矿化标志,运用化探手段是非常有效的,不管是找矿初期的靶区选定,还是现在外围普查,化探工作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大力加强了地质、化探、遥感等找矿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改变过去单一的异常检查方法,采取地、化、遥相结合的手段开展异常查证,针对不同成矿区带选择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手段,覆盖层厚地区,采取钻探为主,槽坑为辅的地质手段,对提高找矿效率、缩短普查周期十分有效。

  1994年我们在川北陇南舟曲地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700平方千米,圈定了落地坪、对坝子、冷水泉30余处金异常,通过异常检查,发现了落地坪、对坝子、冷水泉等一批金矿点,经过进一步工作,落地坪提交333资源量1322千克。1995年支队决定在文县阳山地区,从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入手,结合在白龙江复背斜地区的化探扫面工作经验,在文县堡子坝~桥头一带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了泥山、月元、葛条湾、安坝、高楼山、高家山、四沟、李家沟、螺旋湾、冯家塄坎10个浓集中心,1996年立项对该区部分金异常进行查证,在高楼山发现3条矿(化)脉,在李家沟、葛条湾开展异常查证时,在阳山发现现今阳山矿段3号脉,在葛条湾一带发现了2条含金矿破碎蚀变带。为解决地质找矿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先后从本系统、成都理工学院、四川地勘局等单位聘请10名专家,对川北陇南地区开展了长达2个月的实地调研和工作指导,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题研讨,并开展了川北—甘肃省南部地区1∶5万、1∶50万TM卫片解译80000平方千米,对舟曲、大水、塘坝、观音坝等矿区进行1∶5万蚀变信息提取9500平方千米,运用甘肃玛曲大水金矿地区遥感解译成果对比分析,发现了阳山—葛条湾长达近17千米的带状蚀变带,在观音坝、安坝、葛条湾等地发现了大量环形、线性构造,提出在川北陇南地区找矿不要把“眼光”只停留在志留系地层上,应加强文县弧形构造带上地质找矿工作力度。1996年下半年将工作重心调整至文县弧形构造带上,广泛收集信息和资料,大力开展异常检查,不断缩小找矿靶区,经过近一年多的找矿实践,终于在1997年下半年,发现了阳山矿段的2号脉,当年2号脉提交334资源量3585千克,实现了阳山矿区找矿突破的第一步。1998年,针对阳山地区的地形地质特点,首次在支队找矿中施工钻探工程,改变无岩钻历史,在对阳山矿段2号脉进行深部解剖的同时,相继发现了阳山矿段2、6、8、9号脉。1999年初,阳山矿段钻探工程见矿效果很差,找矿工作陷入困境,许多科技干部信心严重受挫。我们一方面邀请专家、教授前来“会诊”,一方面组织科技骨干到大水、新关、郭家坡等金矿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从原来的找矿思维中跳出来,推断出“30千米长、0.5至3千米宽的安昌河至观音坝断裂带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成矿带”的结论,大胆提出“阳山金矿一带四段”的构想,并确定安坝矿段为主攻方向。1999年下半年,在全面收集川北陇南地区已有的金矿产(化)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综合分析,认识到该区的观音坝—安昌河—南坪断裂带,是一条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带,只要在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找矿标志等方面加强综合分析、研究,不断提高地质认识,就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金矿(化)体。根据化探成果,对安坝异常进行了查证,当年便发现了305号脉群,提交333+334资源量1610kg,并在高楼山和葛条湾一带发现了多条金矿化体。这一发现,使找矿形势一举发生根本性扭转,广大科技干部欢欣鼓舞,为以后阳山找矿的发展打牢了基础。

  二、阳山金矿的突破

  金矿的形成是地质运动的客观产物,金矿勘查工作则是一个不断总结规律、认识客观的过程。阳山金矿的找矿突破,得益于三次认识上的突破:

  第一次是1997年,我们在黄金地质研究所、总队首长和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集体“会诊”,确诊三年多来的找矿一直未取得突破的“三大结”,即一是找矿靶区仅局限于高楼山—观音坝一带,二是找矿标志上仅局限于蚀变砂岩、糜棱岩,三是找矿初期,在找矿类型上仅局限于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了“阳山一带泥盆系碳酸岩附近是否存在其他金矿类型”的新课题,当年便发现了阳山矿段2号脉,并认定为“蚀变灰岩型”金矿类型,这是我们在阳山找矿思想认识上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第二次是1999年上半年,受参观文县新关、玛曲大水金矿的启发,经过类比分析,对阳山地区的金矿化类型产生了质疑,于是我们采集了大量的岩核算标本进行鉴定,发现了整个金矿带的找矿标志为蚀变斜长花岗斑岩而不是砂岩,从而使找矿思路、方法和手段均发生了质的变化,为安坝、葛条湾矿段的发现和突破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段时期是我们依靠科学突破阳山找矿的关键时期。

  第三次是1999年至2000年初,我们在研究找矿标志的同时,对阳山矿带所处的文县弧形构造带、安昌河至南坪断裂带进行了专题研究,发现该带中已探明的几个金矿床点均属于构造成矿、控矿,从而大胆提出“长达17千米的构造带内可能存在大矿”的观点,为阳山找矿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0年,根据矿带特点,我们及时制定了矿带勘查规划,实施重点矿段、重点矿体重点解剖的办法,将勘查重心从阳山矿段转移至安坝矿段,在加大重型工程的投入,通过对305号脉进行深部钻探工程施工,在305号脉附近发现了多条隐伏矿体(314、313、308、309、308、317等),且脉距多在10~20米的范围内,305、314号脉当年提交333+334资源量69407千克,整个矿带累计333+334资源量达84532千克。90年代初期,我部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许多老同志退休或退养,技术干部绝大多数是80年代中、后期分配到部队工作的同志,缺乏岩金普查工作方法及经验,自发现阳山金矿后,技术干部缺乏大型矿区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支队聘请了地质和测量专家,到矿区进行实地具体指导,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为矿区先后培养出中队主官、主任工程师,以及其他技术骨干30多名,为支队找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针对阳山地区覆盖层的问题,开展了“阳山复杂地层岩钻工艺改进”课题研究,加强工艺改进,确保质量,提高效率,经过攻关,工艺和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与1998年相比,台月效率从394.45米/台月提高到598米/台月,台月实进尺从220米提高到425米;最高台月实进尺从380米提高到738米,最高台年实进尺从1322米提高到3032米,优质孔率从67%提高到92%,为阳山地区地质找矿的后续工作创造了好的条件。


  2001年安坝矿段深部施工11个钻孔均见矿,305号脉群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地表控制长达3200米,深部工程控制长1900米,控制最大斜深440米,314号脉地表控制长2100米,控制斜深330米,通过工作葛条湾矿段新发现4条矿脉,至2001年底整个矿带累计333+334资源量达到108447千克。在此基础上,2002年提出“做好阳山,做大阳山”的找矿思路,调整力量,加大矿带地质勘查力度,矿带总资源量达到122369千克,其中332+333资源量达101480千克,2002年提交的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带305号脉群金矿普查报告,一次性通过国土资源部储量评审中心的评审,并受到与会专家及领导的好评(报告提交332+333资源量90991千克),创造了三个第一,即是按新的储量/分类提交的第一份大型岩金普查报告,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提交的第一份岩金普查报告,是西部提交的第一个大型岩金矿床。

  2003年,按照指挥部的部署,进一步加大了阳山矿带的地质勘查力度,重点对安坝矿段305号脉群北侧的311号脉群进行深部解剖,施工10个钻孔,有9个工程见矿,共发现11条矿化脉,仅311号脉新增333资源量20858千克,至2003年底整个矿带累计332+333+334资源量达144876千克。

  自1997年发现阳山2号脉至今,阳山金矿带规模从发现到超大型,一年实现一次突破,一年跨上一个台阶,创造了同行业罕见的“四大奇观”:一是单一矿床规模之大,305号脉地表规模目前地表控制长3200米;二是找矿周期之短从发现到超大型仅用了4年时间;三是重型山地工程见矿率之高,至目前共施工68个钻孔,见矿率达到92.6%;四是深部盲矿体较多,通过钻探工程施工,在305号脉附近发现了14条矿(化)体,在311号附近发现了12条矿(化)体。

  三、阳山金矿的发展前景

  按照支队党委的部署,我们前几年的工作重点在安坝矿段和葛条湾矿段,从整个矿带的成矿条件、环境分析,该区的高楼山矿段、阳山矿段之东的张家山一带、冯家塄坎一带、安坝矿段北侧的高家山一带均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为了配合地质普查工作,扩大阳山金矿带的资源量,为地质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2002~2003年在阳山、高楼山、冯家塄坎、高家山、贾那下一带,按100×40米网度,先后开展1∶10000的物探激电中梯45.24平方千米,激电联剖18.2千米,圈定低阻高极化带1条,成矿带3处(高家山—冯家塄坎、观音坝、张家山),视极化率异常15处,视电阻率高阻异常15处,初步圈定了观音坝13号矿脉的长度、倾向、延深,推断断裂带11条、含金属硫化物地质体9条,并大致圈定了其走向、倾向、延深及在地表出露位置。

  通过1∶10000激电中梯测量工作,查明了极化率异常均分布在电阻率低阻带中,与低阻带中的高阻相吻合,次极构造与矿脉走向一致,反映了金矿脉严格受构造控制,查明了区内低阻带、高极化体分布总体格局及推断断裂和金属硫化物地质体走向、倾向、延深,金矿脉与低阻带、高极化体的关系,而断裂表现为电阻率低,金属硫化物富集,极化率值高。

  总体看,极化率异常均分布在电阻率低阻带中,与低阻带中的高阻相吻合,次极构造与矿脉走向一致,反映了金矿脉严格受构造控制。经查证已知矿脉与极化率异常吻合较好,该区低

  阻带中的高阻区极化率异常特别与地球化学金异常相重叠的异常是找金矿的主要地段。通过对物探异常进行检查,在位于安昌河-观音坝断裂与其分支上窑-王家山断裂的交汇地带的阳山矿段的观音坝一带发现了13号脉,地表控制长400余米,平均厚度10.6米,平均品位4.47×10-6,并在13号脉附近发现了10条金矿化脉体;在阳山矿段与安坝矿段之间的高楼山矿段,发现了13条金矿化脉体,地表控制长度一般为100~400米,厚度一般2.00~8.10米,平均品位(2.44~4.13)×10-6;在高家山、贾那下、冯家塄坎等地发现了多条含金破碎蚀变带和多处矿化信息点,均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值得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为阳山金矿带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又增添新的靶区。

  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区发现至今,先后发现四个矿段,75条矿化脉,圈定工业矿体17个,近几年随着外围工作的不断的展开,年年有新的发现,矿区不断地扩大,近年我们在矿区的东西两端也有新发现,地质找矿前景十分乐观。阳山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取得突破,既是全体官兵职工辛勤工作的结果,也是指挥部、总队党委正确领导和指导的结果,更离不开各级管理机关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坚信,在指挥部、总队两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各兄弟单位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我们“立足阳山金矿带、继续做好做大阳山,为西部大开发做贡献”的设想一定会早日实现,阳山金矿带的地质找矿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