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质资料】中国典型金矿山(金矿床)、 斑岩铜矿的找矿讨论

2016-03-10 矿业在线

中国典型金矿山(金矿床)

斑岩铜矿的找矿讨论



中国典型金矿山(金矿床)

  1.吉林省夹皮沟金矿

  (产于太古宙—古元古代变中基性火山沉积杂岩中的金矿,即绿岩带型金矿中的石英脉型亚类)

  夹皮沟是一个有15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山,1820 年开始采砂金,1845年开始采岩金。日本侵华时,曾进行掠夺性开采,生产黄金数吨。建国后,通过勘查在这先后发现大中型矿床7处,小型金矿5处,构成了夹皮沟金矿田。

  夹皮沟金矿位于桦甸县,处于中朝古陆东北缘,辉发河深大断裂带东南侧。北西西向的夹皮沟-大石砬子构造带控制着矿田内各矿床的分布。该矿带长50km,宽1~3km(图3.18.2)。

图3.18.2夹皮沟金矿田地质略图  

E.第三系;K.白垩系;J.侏罗系;P.二叠系;D.泥盆系;Pt.元古宇;Ar3.鞍山群三道沟组;Ar2.鞍山群杨家店组;Ar1 .鞍山群四道砬子河组;γ25.燕山期花岗岩;γ34.海西晚期花岗岩;δ34.闪长岩;β.基性岩类;γ1-2.前寒武纪花岗岩;1 .金矿床;2.冲断层;3.挤压片理、片麻理带;4.钾交代带

  区内出露地层以太古宇鞍山群为主,自下而上该群分为四道砬子河组(混合岩及奥长花岗岩,厚度3196m)、杨家店组(石榴紫苏辉石麻粒岩等,厚3500m)和三道沟组(厚2339~3038m)。金矿床赋存于其中的三道沟组中。

  三道沟组分上下两个含铁层。上含铁层为绿泥片岩相,产有大型鞍山式含铁石英岩型铁矿。下含铁层为角闪岩相,以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等为主。含金石英脉产于斜长角闪岩与角闪斜长片麻岩中,矿脉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复脉带、脉状等,大小不一。矿脉长100~700m,延伸200~600多m,厚0.5~17 m。矿脉有分支复合、膨缩现象。

  矿化类型有含金石英脉、含金硅化带、含金断裂带、含金片理化带等。全区绝大部分储量赋存于盲矿体中(图3.18.3)。


图3.18.3某盲矿体地质剖面图    

           1.注入片麻岩; 2.角闪斜长片麻岩;3. 长石斑岩; 4.矿体(含金石英脉);5.蚀变片理化带

  矿石类型主要有三种,含金黄铁矿型、含金黄铜矿型和含金多金属型。主要含金矿物有自然金、含银自然金、少量碲金矿、银金矿等。主要矿石矿物有辉银矿、铜银铅铋矿、黄铁矿、白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辉铋矿、磁铁矿、白钨矿、黑钨矿、菱铁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绢云母、方解石等。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乳滴状、胶状、压碎和交代状。矿石构造有条带状、网脉状、块状、浸染状和角砾状。多数自然金呈包裹体赋存于黄铁矿或石英中,少数在黄铜矿、方铅矿、磁黄铁矿之中,呈裂隙与间隙金出现。黄铁矿中的自然金粒径较大,在24.5μm左右;石英中金粒在12.3μm左右。

  夹皮沟金矿化严格受石英脉控制,石英脉常沿片理化带充填,脉的旁侧常有线型蚀变。矿化具有多期性,以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最发育。

  2.金厂峪金矿

  (金厂峪金矿为产于太古宙—古元古代变中基性火山沉积杂岩中的金矿,即绿岩带型金矿中的复脉带型亚类)

  金厂峪在清代末年曾是我国三大金厂之一,现在也是我国著名大型金矿之一,累计探明储量50余t,目前矿山年产黄金840kg。

  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天山-阴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与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的交汇处,燕山准地槽马兰峪背斜与山海关隆起的衔接地带。矿区内地层为太古宇迁西群东荒峪组:其中的斜长角闪岩类磁铁石英岩岩性段为金厂峪金矿床的主要围岩。

  矿区主要由东西向压性断层及与之伴生的近南北向张性断裂、北东和北西向扭性断层组成。区内褶皱构造主要有金厂峪复背斜及崔堡子复向斜,并伴有次一级小的背、向斜。金厂峪金矿床位于前述的复背斜轴部。

  控矿构造以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最发育,表现形式为片岩带或片理化带。矿区内共有6条,片岩带的形态和交汇部位往往是控制单个矿体的主要构造。

  矿区含金复脉带是由石英脉、钠长石英脉、钠长石脉、次生石英岩等断续分布于片岩带中。长1500m、宽460~900m,在本矿床6个复脉带中共圈出大小16个工业矿体。矿体多集中于Ⅱ、Ⅲ、Ⅳ带中。以Ⅱ2、Ⅲ3、Ⅳ4矿体最富,Ⅱ5规模最大。金矿平均品位10.6 g/t。

  矿体均赋存在由石英脉及各类复脉组成的脉带中。尤以石英大脉和钠长石石英复脉矿化最好,构成主要工业矿体。含金石英脉和含金钠长石英脉受片理控制,而含金石英大脉和复脉受片岩带控制,且片理化带又常常是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

  已知矿物中,金属矿物13种,含量约占10%。其中以黄铁矿为主,其次是黄铜矿、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金银矿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另有少量碲金矿、金银矿、辉银矿、碲银矿、银金矿、深红银矿等。自然金赋存最大粒径0.15mm,一般为0.02~0.005mm。颗粒形态他形粒状占80%,树枝状或片状占20%。间隙金约占35%、粒间及包裹金占58%。

  脉石矿物有石英和钠长石,其次为方解石、白云石、绢云母和绿泥石等。

  矿石结构有三种,即结晶的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溶蚀结构和碎裂结构。按硫化物的产出状态矿石的构造类型有:块状、浸染状、脉状、团块状及团斑状、斑杂状。

  本矿床常见的近矿围岩蚀变有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其中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是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

  3.山东烟台焦家金矿

  (产于花岗岩侵入体中的金矿破碎带蚀变岩型亚类)

  焦家金矿是“焦家式”金矿的典型代表,准确地讲,它是一种断裂破碎蚀变岩型金矿,金矿体是构造破碎带内达到工业要求的蚀变岩体。焦家金矿位于掖县境内,60 年代初发现,1969年提交勘探报告,现已投产。1977年被命名为焦家式金矿。

  区内地层简单。第四系亚砂土覆盖于胶东群之上。矿床由玲珑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和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经构造破碎和含金热液交代蚀变而形成。破碎蚀变带最长可达2000m,最宽200m。

  焦家金矿床为长1000多m,宽约4m的含金蚀变带,产于玲珑岩体与胶东群之断层接触带中,矿体受断裂带控制(图3.18.4,3.18.5)。



图3.18.4焦家金矿区地质略图

 Q.第四系; 1.胶乐群斜长角闪岩; 2.玲珑花岗岩;3.郭家岭花岗岩; 4.挤压碎裂岩带;5.断裂;6.金矿体



图3.18.5 焦家金矿某线勘探剖面图 

Q.第四系; 1. 斜长角闪岩; 2.绢英岩化斜长角闪岩; 3. 花岗岩; 4. 硅化花岗岩; 5. 闪长岩脉; 6. 绢英岩质碎裂岩; 7. 绢英岩化花岗岩; 8. 金矿体

  该矿床已发现5个矿体,以1 号矿体最大,占全矿总储量85%左右。此矿体长1200多m,厚0.35~15.44m。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延深800多m。矿化围岩为黄铁绢英岩、绢英岩质碎裂岩。金矿石品位3.07~52.59g/t。矿石矿物主要为银金矿、黄铁矿;少量自然金及铅、锌、铜的硫化物。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绢云母。

  主要围岩蚀变有红化(由斜长石、微斜长石中三价铁斑点或赤铁矿弥散造成,过去曾被称为钾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

  矿床成因有混合岩化热液说、再熔岩浆热液说、混合岩化交代重熔岩浆热液说等。

  4.广东河台金矿

  (产于元古宙变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中的金矿构造蚀变岩型亚类)

  河台金矿发现于1982年7月,位于高要县境内。它的发现,为在华南地区前泥盆纪地层,特别是混合岩化变质岩系中寻找同类矿床提供了范例。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矿区位于吴川-四会断裂带与那蓬-悦城断裂带的交汇部位,矿区由震旦系C组混合岩化片岩、变粒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组成,南侧为志留系和奥陶系浅变质的复理石建造。两者呈断层接触,含金千糜岩带赋存于断层北侧的混合岩化岩石和混合岩内(图3.18.6)。Zc 组岩石主要有二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和少量黑云母变粒岩、片麻岩等。片岩中普遍含夕线石。由于混合岩化作用普遍,因此常见新生的斜长石和微斜长石呈眼球状沿片理分布。


图3.18.6河台金矿床地质略图  

       1.震旦纪C组混合岩化片岩;2.花岗质伟晶岩;3.千糜岩;4.矿体

  千糜岩带大致与断裂带平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形成一条长30km,宽1500~2500m的岩带群。单条千糜岩呈条带状、似层状、透镜状,长数十至一二千米,宽数十厘米。呈斜列尖灭侧现,以混合岩化片岩中之规模最大。矿体或矿化体即蚀变的千糜岩,两者无明显界线,靠分析化验圈定矿体。千糜岩带在横剖面上略具对称分带性。

  矿区以高村矿床为代表。高村矿床以11号千糜岩带为主体,带长1700m,宽2~60多m,含有5个金矿体。主矿体位于岩带中、下部,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矿体规模大,斜长1000m,宽0.4~16m,构造形态简单,呈产状陡而稳定的脉状,延深大,矿化均匀,连续性好(图3.18.7)。11号千糜岩带北侧仍有4条千糜岩带平行产出。


图3.18.7 高村矿体15线部面图 

    1. 震旦纪C组混合岩化片岩; 2. 花岗质伟晶岩; 3. 千糜岩; 4. 矿体

  矿石物质成分简单,主要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黄铜矿、黄铁矿、菱铁矿等,次要的有磁黄铁矿、毒砂、方铅矿和闪锌矿。主要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绢云母,次要的有长石、白云石、黑云母、锆石等。自然金呈不规则粒状、树枝状,圆粒状次之,充填或包裹于石英微粒间。自然金的粒度以<0.01mm者为主,约占1/3。矿石品位达10g/t。按矿石结构构造类型可分为:显微浸染状硅化千糜岩型和显微浸染-硫化物网脉状硅化型两种金矿石,属低硫矿石。

  含金千糜岩中主要蚀变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菱铁矿化等。硅化与金矿化关系极为密切,两者强弱同步消长,矿床成因被认为是含金的变质岩层(以震旦系为主),在印支运动期热事件中,产生混合岩化和重熔岩浆作用,含金热液充填交代于千糜岩带中的热液矿床。

  5.云南墨江金矿

  (产于显生宙基性、超基性岩中的金矿石英脉-蚀变岩型)

  云南金厂金矿位于墨江县境内。相传清道光年间即开始采金,咸丰、同治年间最盛,成为云南七大金厂之一。100 多年来,民采时断时续,老洞遍野。解放前后曾做过零星地质工作,1976年进行正规地质普查,1979~1982年进行勘探。这是我国西南一个典型的与超基性岩有关的大型金矿床,并伴生有可利用的银、铂族元素、镍、钴。

  金矿位于哀牢山褶皱带中段,红河深大断裂与墨江深大断裂的中间地带。矿区地层见表3.18.9,地层倒转,褶皱,断裂发育,构造变动强烈。沿金厂断裂有燕山期超基性岩体(橄榄岩、斜辉橄榄岩等)侵入于下古生界地层中。岩体呈两端小、中间大的岩墙状,长15.6km,宽0.4~2km。岩体含金丰度值普遍偏高,(据500多个蛇纹岩样平均含金0.035 g/ t),岩体边部蛇纹岩化橄榄岩内发现有自然金与黄铁矿共生。蚀变带深达500多m。


表3.18.9金厂矿区地层简表                               

  金厂矿区共有四十八两山,老金牛山、烂山、滴水坎和猫鼻梁子5个矿脉群(图3.18.8),150多个矿体,主要赋存于金厂组中、下部地层中。按金矿石的围岩、矿物和化学成分,矿石可分三种类型:含金石英脉型(脉型)、含金石英脉和浸染状含金石英岩混合型(混合型)和淋滤褐铁矿化含金变余粉砂岩型(淋滤型)。以混合型矿体为主(占矿体总数约52%),脉型矿体占47%左右。


图3.18.8金厂金矿区地质略图 

   T3y.一碗水组;S1-2j1.马呼硐段;S1-2j2.四十八两山段;S1-2j3.烂山段;γπ .酸性岩脉;βμ.基性岩脉;Σ.超基性岩体;1.金矿脉投影;2.背斜轴;3.成矿前断裂;4.成矿后正断层;5.成矿逆断层;6.绿岩构造带;7. 不整合线;8.岩性段界线

  矿体形态复杂,主要呈透镜状、脉状、豆荚状,少数呈枝叉状;常见走向为东西或北北西;水平上呈雁行状或平行排列,成群出现;剖面上呈叠瓦状(图3.18.9)。主要矿体长120~1120m,宽50~220m,厚4~16m多。

  主要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硫锑铜银矿、银黝铜矿、自然银、辉锑银矿、辉砷镍矿、针镍矿、方硫镍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毒砂、磁铁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玉髓、蛋白石、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石品位3.71~15.39g/t。自然金一般呈细粒-次显微粒状。

  常见的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绿色水云母化、蛇纹石化、滑石化和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燕山中期的超基性岩被认为是金的主要来源。矿床成因有复合改造叠生层控变质热液型和岩浆期后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两种认识,多数人倾向于后一种看法。

  6.小兴安岭团结沟金矿

  〔产于中、新生代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中的金矿斑岩型亚类〕

  团结沟金矿是我国60年代中叶发现的一个新类型金矿。矿区位于小兴安岭东段,属嘉阴县。区内砂金丰富,采金历史悠久。1966年通过砂金线索找到了原生矿。矿石品位低,埋藏浅,规模大是其特点,现已露采。

  矿区处于元古宇黑龙江群变质岩系组成的复背斜西北翼和中生界火山岩系组成的乌拉嘎拗陷带的衔接部。

  黑龙江群自下而上分为三组:①鸡冠山组,以石榴白云绿泥钠长片岩为主,厚度>2180m;②山嘴子组,由含石榴白云钠长片岩和钠长白云片岩组成,厚度2859m;③湖南营组,以角闪片岩为主,厚度681m。

  区内吕梁期、海西期、燕山期岩浆岩均有。

图3.18.9烂山矿段金镍矿体66号剖面图

 K1.下白垩统火山岩系;Pt1.古元古界结晶片岩系;γδπ25.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1.英安岩;2.碎裂花岗斑岩;3.碎裂结晶片岩;4.片岩蚀变带;5.金体矿;6.不整合界线

  团结沟金矿主要赋存于燕山期花岗斑岩体中,部分产于黑龙江群结晶片岩中(图3.18.10)。斑岩体既是成矿母岩,又是矿体围岩,分布于团结沟背斜与乌拉嘎断裂交汇处,侵入黑龙江群山嘴子组结晶片岩中,其上为下白垩统地层所覆盖。岩体已知长4000m,出露最宽处750m,出露面积0.66km2,在剖面上呈似蘑菇状。岩体的北部、东部产状陡、南部较平缓。


图3.18.10 团结沟金矿床地质略图 

K1. 下白垩统火山岩系; Pt. 古元古界结晶片岩系; 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 1. 英安岩; 2. 碎裂花岗斑岩; 3. 碎裂结晶片岩; 4. 片岩蚀变带; 5. 金体矿; 6. 不整合界线

  矿床主要受岩体上部角砾岩带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与“火成”角砾岩带基本一致。平面上呈脉状、扁豆状,横剖面上呈上宽下窄的漏斗状。矿体走向257°~287°,倾向北东,倾角20°~35°。1号矿体是本区的主矿体,长725m,延深375m,厚数m至68.3m。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明显(图3.18.11)。


图3.18.11东、西段矿体地质剖面图  

K1-2.白垩系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γπ5.花岗斑岩;Pt1.结晶片岩; 1.金矿体;2.火成角砾岩;3.地质界线

  矿石矿物组合简单,除自然金外,伴生有白铁矿、黄铁矿,偶见辉锑矿、黄铜矿、方铅矿、辰砂、雄黄、雌黄等。脉石矿物以玉髓状石英、显微粒状石英为主。方解石、铁白云石、蛋白石、长石等次之。矿石有脉状结构、自形、他形粒状和碎裂结构。角砾状构造最发肓,其次是细脉或网脉状。自然金粒度较细,一般小于0.037mm。成色较高,探针分析平均为948。自然金与富含Au、As、Ag的五角十二面体细粒黄铁矿关系最密切。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白铁矿化和碳酸盐化。因受成矿构造控制,蚀变在空间上有明显的线状分布特征。

  矿床成因有次火山低温热液型、斑岩型、破火山口低温热液型和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型等几种看法。

  7.安徽省铜陵(地区)金矿

  (产于风化壳中的金矿铁帽型亚类)

  铜陵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铜矿产地,采铜历史悠久。该区铜矿石中普遍伴生有金,在粗铜电解时顺便得到回收。近年来,在这一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铁帽型金矿,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找金工作打开了思路。



图3.18.12硫化矿床表生带的分带情况 

1.表土;2.铁帽;3.土状褐铁矿;4.松散状黄铁矿;5.原生硫化物铜矿

  所谓铁帽,是指硫化物矿床在地表氧化带的残留部分,其组成多是铁的氢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等稳定的次生矿物和部分稳定的原生矿物(如石英)等,在地表显示铁褐色,覆盖在原生硫化物矿体之上,因而得名。铁帽常是寻找各种硫化物矿床的一个重要找矿标志。

  在具备形成铁帽的地质条件下,铁帽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和地下水活动有关,并具有表生分带现象。即在硫化物矿床的浅部,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使其在矿物和化学成分上、矿石结构构造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典型的矿床表生分带见图3.18.12。

  铜陵地区具有工业意义的铁帽型金矿大致可分两类:即新桥式铁帽型金银矿床和戴家冲式铁帽型金矿床。两类金矿床之特征见下表3.18.10。


表3.18.10两类铁帽型金矿特征对比 


  8.陕西省太白双王金矿

  (产于震旦纪-三叠纪粉砂岩、泥质岩、碳酸盐岩中的金矿构造角砾岩型亚类)

  陕西省太白县双王金矿地处秦岭南麓,大地构造位置属秦岭褶皱系南秦岭海西-印支褶皱带的凤县-镇安褶皱束西段,商县-丹凤深断裂和凤镇-山阳断裂从矿区以北地区通过。

  区内地层为中、上泥盆统,浅变质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砂岩及碳酸盐岩。矿区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由一套类复理石建造的粉砂质绢云板岩、含铁白云石变质粉砂岩,夹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偶夹结晶灰岩薄层组成。

  区内线状褶皱及纵向断裂发育,双王金矿处于区域西坝-松坪复式向斜的北东翼。

  矿区南侧出露有狮子岭中酸性岩体,展布方向与区域构造线相一致,岩体长约30km,宽2~8km。其主体为石英二长闪长岩,晚期为二长花岗岩,均属印支期产物。矿区内发育有闪斜煌斑岩及少量花岗斑岩、石英钠长斑岩等脉岩,呈北东向延长,均横切金矿体。

  双王金矿的金矿体,均赋存于古道岭组的下部地层中的钠长角砾岩体内。包括角砾岩体两侧或其延长线上的围岩,常遭受强烈的钠长石化,形成交代钠长岩。

  钠长石化(伴有铁白云石化)岩石,几乎全由钠长石组成,含微量绢云母、铁白云石、金红石,宽数米至数十米不等,最宽达200余m。

  双王含金钠长角砾岩带,是由若干个大小不等的钠长角砾岩体组成。并呈带状沿层间断续分布,长度大于11km。延深有的达700m以上。形态呈似层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岩体产状倾向北东,倾角50°~80°。角砾岩体与围岩界线明显,部分地段呈渐变关系。角砾绝大部分由交代钠长岩组成。角砾为棱角状、大小混杂、部分角砾相拼良好。砾径10cm至1 m者居多,约占45%~60%。胶结物主要为含铁白云石,次为黄铁矿、钠长石、方解石和石英。胶结物的含量与角砾的大小有关。金矿体产于岩体之中,其产状与角砾岩体大体一致,呈厚板状,部分呈现分支复合不规则状。其中以东段8号矿体规模最大,长近700m,平均宽20 余m,垂深300 余m。矿体金品位多在1.1~10.55g/t,一般多在1.3~3g/t之间。

  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脉状、网脉状、浸染状和团块状。矿石结构则呈自形、半自形粒状,次为包含、填隙、嵌晶和碎裂结构。

  金矿石组分单一,钠长石(50%~60%)、含铁白云石(23%~32%)、绢云母(10%)、方解石(3%~6%)、黄铁矿(3%)、磁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属微量。

  金以自然金形式出现(约占98%),极少为碲金矿和银金矿。90%的自然金为晶隙金和间隙金,包裹金绝大部分呈圆柱状、片状、三角状包于黄铁矿中。

  9.黑龙江小南沟金矿等

  (产于砾岩中的金矿-砾岩型金矿)

  砾岩型金矿的储量和产量在国外都名列前矛,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金矿类型。以南非最为有名,但其成矿时代属前寒武纪。

  我国自60年代开始,曾对国内一系列砾岩层的含金性进行普查,但未取得理想效果。现将发现的若干金矿(点)简介如下,这些砾岩型金矿床(点)属于不同的地质时代。

  1)黑龙江桦南县小南沟晚第三纪砾岩金矿,矿层产于道台桥组古河床相中。该沉积层不整合地覆盖于含金丰度较高的元古宙混合花岗岩和片麻状混合花岗岩之上。矿层呈透镜状,厚0.2~4m,长50~225m,宽20~50m。金品位4.66g/m3。

  2)河南嵩县新生代陆相盆地,形成于太古宇、元古宇老变质岩系基底之上,盆地内下第三系河流相砾岩含金。矿层分布于砾岩层中上部,呈透镜状,长数百米,厚1m。矿体产于盆地的边缘。矿石品位变化大、规模小。

  3)湖南沅陵-麻阳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形成于板溪群地层之上,盆地内白垩统底部。含金层厚度小于1m,金品位变化大,可构成小型矿床。金赋存于砾岩胶结物中。在盆地边缘、基岩裂隙和底岩表面低洼处富集。

  4)黑龙江穆棱县小金山砾岩型金矿,产于上侏罗统砾岩层中。矿层位于穆棱含煤盆地西南缘,煤系地层底部。产状与煤系地层一致。矿层呈不连续的透镜状,长约10km。煤系底砾岩上下均含金,但分布极不均匀,在不整合面低洼处最富。砾岩胶结物中的金远景可达中型,金品位一般3~20g/m3。

  5)河南西部崤山地区砾岩金矿,产于新太古代太华群变质岩系中,呈含金石英脉。其中的半宽矿区含金层走向长约5km,矿层厚数至数十米。矿层呈透镜状、似层状。金品位可达数十克/吨,金粒赋存于石英岩砾石的泥砂质、硅质胶结物中。


  10.陕西月河金矿

  (产于第四纪的现代砂金矿-阶地河漫滩型)

  月河砂金矿床是我国于70年代中后期勘探的。当时共圈出9个矿段,月河流域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早在唐代这里就开始了采金活动,以后时有起伏,古采淘遗迹彼彼皆是。目前,单个矿体或矿床规模均居全国砂金矿之冠。

  该区地处秦岭与巴山之间,为一狭长盆地。南北两侧为褶皱山地,中部开阔平坦。月河断陷盆地为一北缓南陡的不对称箱形谷地。月河自西向东流去,两侧支流发育。南岸支流短而陡,多为间歇性水流;北岸支流长而缓,为常年性流水。盆地内新构造运动十分明显,周期性的升降运动,形成了Ⅰ—Ⅳ级阶地。

  大同矿段是该流域典型矿段之一。东西长9000多m,南北宽500~1100m,已圈定出金矿体和矿化区10余个。矿体平面上呈长条状,剖面上呈似层状,沿河床两侧展布。单个矿体( 矿体区)长600~6000多m,厚3.37~5m多,含金品位0.078~0.378g/m3,盖层厚1.92m。

  11.东坪金矿

  (产于碱性侵入体中的金矿-石英脉-蚀变岩型亚类)

  东坪金矿是我国首次在碱性岩体中发现的新类型金矿,1992年被中国地质学会命名为“东坪式”金矿,该金矿处于华北地台北缘,燕山台褶带与内蒙古地轴交界部位的南侧,北距尚义-崇礼-赤城深大断裂约8km。以前述的深大断裂为界,南为中太古界崇礼群,北为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崇礼群为一套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红旗营子群则由角闪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夹大理岩组成。

  水泉沟岩体,由碱性杂岩组成,呈岩基状近东西向带状分布,长约4km,宽4~8.5km。碱性杂岩体具有复杂多相的特点,其中角闪二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和正长岩构成岩体的主体。

  以碱性杂岩体南缘老变质岩系接触带为界,形成两种不同的构造环境。南侧以崇礼群涧沟河组为主,构成韩家沟背斜北翼,北侧碱性杂岩体则以发育脆性断裂和破碎为特征。

  碱性杂岩体北接触带表现为片理化带、混合岩化带、糜棱岩化带等多种混杂的动力变质带、宽数米至数百米,局部产生矿化及相应的蚀变。

  束坪金矿是产于偏碱性杂岩体内接触带的含金石英脉和含金破碎蚀变岩型的大型金矿床。矿区共发现含金矿脉 70余条,工业价值最大的为1号脉群,总体走向10°,具有明显的波状弯曲,从北北东转为北北西向,倾向北西或南西,倾角浅部大,深部变缓(35°~55°),北北东走向多呈单脉,北北西走向多为复脉,其成因受两组追踪断裂控制。1、2和3号脉群内的单脉呈左侧幕状排列,4和22号呈右侧幕状排列,北西向复脉沿走向呈左侧幕状排列,倾向上呈后侧幕状排列。石英脉尖灭处常被蚀变岩相取代。

  中细粒斑杂状二长岩、石英二长岩、共轭断裂构造和以钾长石化、硅化、黄铁矿化为主的围岩蚀变,三者控制着金矿体的形成。浅部矿体以石英脉和两侧钾长石化带为主,向深部过渡以石英细脉钾长石化带为主。1 号脉群工程控制长度大于1100m,延深790m以上,主脉上下盘发肓有30余条平行矿脉。

  矿石属少硫化物类型,以自然金-金碲化物-多金属硫化物为主,并具有表生特征的矿物组合,矿物成分复杂,多金属硫化物、碲化物、铁的氧化物、自然金、碲金矿。自然金极不均匀地嵌布在脉石中,载金矿物除石英外,还有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及褐铁矿等。

  金矿物有自然金及碲金矿、铅金矿、含铅锌碲的金矿物。自然金粒度最大1~5mm,形态复杂,有角砾,枝叉及片状及裂隙、粒间和包裹3种形式存在,金成色较高,平均965.51。

  矿石结构为自形—半自形、交代、包含、港湾状、骸晶和碎裂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脉状、网脉状、浸染状、晶洞状、梳状、角砾状、条带状、团块状和细脉浸染状。

  12.玲珑金矿

  (产于花岗岩侵入体中的金矿-石英脉型亚类)

  玲珑金矿田开采历史悠久。早在1007年,历代封建皇帝屡派大臣在玲珑督办矿山采金。1962年成立招远金矿,山东地质局807队、省冶金三队先后分矿段开展了地质勘查工作,并提交了多份普查勘探地质报告。目前矿山生产规模已发展到1200 t/d,产金能力超过6万两。

  玲珑金矿田位于华北地台鲁东地盾胶北隆起的招远断块中部。其构造体系为沂沭深大断裂东侧之东西向栖霞复背斜的北翼,北东向招平弧形断裂的北东端。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宇—古元古界胶东群和粉子山群。其中胶东群蓬夼组出露部位同本矿区金矿床的空间分布一致,由一套海底喷发的中基性火山岩夹少量泥质和碳酸盐经变质而成。玲珑花岗岩为本区主要岩体,次为郭家岭花岗闪长岩,呈岩基或岩株状产出。区内主要有两个构造体系,即东西向构造带和新华夏构造带。玲珑金矿的矿化围岩为玲珑花岗岩及胶东群残留体。矿体、矿化带主要产于构造蚀变带中即蚀变花岗岩中。玲珑金矿田的主要构造形迹是充填各类岩墙(脉)或矿脉的断裂。矿田内第一期断裂构造有北东东、近东西、北北西向、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第二期属于新华夏系,而这期断裂与矿体有密切关系。即玲珑断裂和九曲破头青断裂一般都经历了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构造运动,有利于交代成矿作用的进行,往往成为其容矿空间。

  玲珑金矿田北自后地,南至台上,西起欧家夼,东至九曲蒋家,分布范围约42km2,分九曲、玲珑—大开头双顶、108、东风、欧家夼、破头青等矿段。

  全区由百条大小不等的含金石英脉及含金蚀变带组成,其形态以玲珑断裂为界分东西两个成群出现的帚状脉带。各脉带中的矿体多产于矿脉之膨大部位、由陡变缓部位、两组断裂交汇部位、矿脉分支复合部位等。矿体形态多呈透镜状、扁豆状、脉状、不规则状。矿体有膨缩、尖灭再现、分支复合、并多呈雁行状、“人”字型和不规则状排列。

  各脉带走向北东40°~65°为多,多构成向南东凸出的弧形,除171脉带倾向南东,倾角45°左右,其余均倾向北西,倾角50°~80°。

  全矿田10条脉带中有200余条矿脉,其中规模较大的矿脉有47、50、51、52、70、108、131、171、175十余条,长1000m到数千米,宽数米到数十米,其余长10m到数百米,宽0.1~1m。单个矿体走向长度一般40~350m,延深40~500m,厚度变化0.2~12m。

  矿物成分以银金矿、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为主,脉石矿物以石英、绢云母为主。化学成分主要为金,其次有铜、银、硫,均可综合回收利用。金在矿石中含量不均匀,以3~20g/t居多。矿石结构有粒状、骸晶、网格状、乳滴状、镶嵌、包含、残余结构等。金银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和自然银。其含量分别占总量的25.82%、73.71%和0.47%,单体呈粒状、片状、柱状及不规则状。包体金占多数。矿石类型有含金黄铁矿石英脉型约占44%,含金蚀变花岗岩型占56%。

  围岩蚀变主要类型有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局部有绿泥石化。上述几种蚀变分布广,变化大,蚀变作用复杂,延续时间较长,构成了典型的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和明显的分带现象。



斑岩铜矿的找矿讨论

 

铜矿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缺口最大的金属之一。我们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根本解决铜的紧缺问题必须也只能是立足国内。

1 斑岩型铜矿是当前重要的找矿类型之一

  众多矿床学家在研究世界铜矿找矿现状,认为斑岩型铜矿是当前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采选条件好,生产成本低三个特点。从国外统计的铜矿储量大于500万吨以上的49个铜矿床,斑岩铜矿有26个,占53%。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斑岩铜矿巨型成矿带都延伸到我国境内,古亚洲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乌兹别克,经巴尔哈什湖地区进入我国新疆北部,蒙古和黑龙江至苏联远东地区。环太平洋斑岩铜矿成矿带分东西两个成矿带,东成矿带主要分布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西成矿带,在亚洲大陆东部和沿海,又可分为内、外两个成矿带:内带属岛弧带,北起堪察加经日本、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西伊里安、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至澳大利亚东海岸,外带北自俄罗斯楚科奇半岛延至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至赣东北。地中海(或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西班牙,经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西部,延至我国青海、西藏,再向南东方向伸入缅甸境内。

  基于上述理由,70年代掀起了全国“斑岩铜矿”的找矿热潮,从而发现了西藏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内蒙乌努克吐山等一批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江西德兴铜厂、富家坞、朱砂红,黑龙江多宝山进一步研究和重新勘探,大幅度地增加了铜矿储量,扩大了矿床远景。应该说找矿研究的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巨大的。

  80年代后,世界斑岩型铜矿的找矿仍有不断发现,如智利埃斯康迪达(Escondida)、印度马兰杰坎德(Malanjkhand)、菲律宾勒班陀(Lepanto)“远东南”(FSE)特大型—大型斑岩铜矿床和富金铜矿床。我国的斑岩型铜矿找矿虽有所进展,如长江中下游某些矽卡岩铜矿床中伴有斑岩型铜矿化,构成多位一体矿床,或成矿系列。但总的说来,没有发现规模大、条件好的可供建设的斑岩铜矿床。就是原已勘查的一些大型斑岩型铜矿也尚未计划上马,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的斑岩铜矿品位低。例如江西德兴铜厂铜平均品位0.454%,富家坞含铜平均品位0.501%;朱砂红铜平均品位0.423%;黑龙江多宝山铜矿铜平均品位为0.47%;内蒙乌奴克吐山铜矿铜平均品位0.46%;西藏玉龙铜矿铜品位0.543%~4.22%;马拉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0.36%;多霞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0.36%。此外,不少的斑岩型铜矿床由于气候、地形等条件差,尚难利用。

2 斑岩型铜矿的富矿

 综上可知,斑岩型铜矿的开发程度受其矿床质量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斑岩铜矿床有否富矿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是决定能否建设上马的关键。

  (1)就斑岩铜矿成矿带的一些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在矿体形成后,常形成较厚大的氧化带,构成一定厚度和规模的铜矿次生富集带(见表)。矿床氧化带一般较发育,尤其次生富集带厚度大,铜品位一般较高1%~2%,且都为矿山首产的地段。

  (2)国外的斑岩铜矿的原生硫化矿体铜品位亦有较高的。资料表明,多期岩浆侵入,多期铜矿化的成矿作用是斑岩铜矿变富、规模变大的主要因素。例如智利特尼恩特铜矿床,是太平洋东部成矿带最南端的一个特大型铜矿床,金属铜储量达5000万吨,年产精铜28万吨。第三纪上新世侵入的石英闪长玢岩及其演化后期侵入的次火山岩——英安玢岩,两种岩体侵入第三纪始新世安山岩中,石英闪长玢岩出露面积大小不等。南部大北部小,地表小往深部变大。其顶部有电气石角砾岩筒覆盖。岩石结构由上部的斑状到深部变为粒状。英安玢岩是重要的成矿岩体,出露范围小,呈不规则的岩枝,分叉状侵入到安山岩中。随着这两种岩体的侵入,围岩安山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蚀变和矿化。石英闪长玢岩侵入时,安山岩发生钾化、黑云母化及石英绢云母化蚀变,并使安山岩矿化,含铜达0.6%,接着英安玢岩侵入,使安山岩进一步发生蚀变,主要有钾化、黑云母化,岩石含铜增加到1%。正是由于这两种含矿岩体的侵入,发生了强烈的蚀变和矿化,形成了巨大的铜矿床。矿化带NW走向。矿化带北部和中部,矿体平行英安玢岩,金属矿物主要斑铜矿,黄铜矿和黄铁矿;矿化带南部出现大量石英闪长玢岩,这时斑铜矿不发育,主要为黄铜矿和黄铁矿,它们含量比例大致为1∶1。

  智利萨尔瓦多铜矿床,位于智利北部阿塔马省摩尔雷德印第安山,铜金属400多万吨。矿区出露有上白垩统及第三纪火山—沉积岩,第三纪火山岩组成矿床的底板,含矿岩体发生在41×106a。按其侵入时间的先后,岩石成分的差异依次分为“X”、“K”、“L”三种斑岩,“X”斑岩为最早侵入的斑岩,基质由石英,少量黑云母组成,等粒细粒结构,岩石发生强烈的钾—硅酸盐化蚀变,黑云母有的已绢云母化,斜长石斑晶也发生绢云母化,少部分变成粘土,它是主要的含矿岩体;“K”斑岩接着“X”斑岩之后侵入,由斜长石组成斑晶,故又称斜长斑岩,斑晶粒度变粗,具强烈的蚀变和矿化,也是主要的含矿岩体;“L”斑岩是最后侵入的斑岩,切过上述两种斑岩体,斑晶也是斜长石为主,没有明显的蚀变和矿化。铜矿体主要产在“K”“X”斑岩中,此外矿体底板的安山岩、流纹岩及眼球状石英斑岩中也有不同程度的矿化。在远离斑岩体的流纹岩,安山岩中,则出现大量的黄铁矿。原生硫化矿石平均铜品位0.5%~0.6%。

国外某些斑岩型铜矿氧化带规模:

智利丘基卡马塔矿床,储量6000万吨;淋滤带深度大,最深达100多米;氧化带厚2~300m;次生富集带最厚500多米,南北减少,也有100m±,最富矿石Cu2%以上,一般1%以上。原生硫化物矿体往下延伸800m以上,仍有矿化,Cu0.6%~0.8%。

智利丘基北矿(潘帕诺特)矿床,储量400万吨;淋滤带长1600m,宽600m,厚80mCu0.8%~0.9%;次生富集带Cu1%~2%;原生硫化物矿体长1600多米宽600m,控制深195m,Cu0.8%。

智利特尼恩特矿床,储量5000 万吨;淋滤带内Cu1%约占矿石储量20%,次生富集带Cu1%~2%,原生硫化物矿体Cu0.8%±,控制深度1200m以上。

智利萨尔瓦多矿床,储量400万吨;淋滤带厚150m;次生富集带发育,目前开采矿体;原生硫化物矿体Cu0.5%~0.6%。

秘鲁塞罗维德矿床,储量782万吨;淋滤带厚150~200mCu1%;次生富集带厚30~90m,Cu 1%~2%;原生硫化物矿体Cu0.3%~0.9%。

秘鲁夸霍内矿床,储量600万吨;淋滤带最大厚100m,平均厚15m;次生富集带厚20m。

秘鲁托克帕拉 矿床,储量400万吨;次生富集带厚0~150m,最高Cu 2%。

墨西哥拉卡里达德矿床,储量455万吨;淋滤带厚10~270m,Cu 0.02%~0.05%;次生富集带厚几十米至250m,Cu 0.5%~1.7%;原生硫化物矿体,Cu 0.2%~0.3%。

蒙古额尔德图音鄂博矿床,储量255万吨;淋滤带厚30~60m;次生富集带厚200m Cu 1%~2%,最高5%~7%。

哈萨克斯坦科翁腊德矿床,储量>790万吨;淋滤带厚0~80m,Cu0.2%~0.250%;氧化带厚0.5~60m;次生富集带厚15~270m(平均130~140m),Cu1.5%~2% ;原生硫化物矿体从离地表150~300m深度开始,已追索到600~650m深度。

    秘鲁塞罗维德铜矿为南秘鲁铜矿带的重要矿床,也是秘鲁目前最大的斑岩铜矿床。金属铜储量782万吨。矿区出露地层有前寒武纪片麻岩,古生代沉积岩和侏罗纪火山—沉积岩,第三纪早期有闪长岩,接着是花岗闪长岩呈岩基沿北NW方向侵入,铜矿床即位于此岩基的东南端。花岗闪长岩有先后两期,此后有英安斑岩、二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小侵入体沿NW向构造带分布,随后还有一连串的电气石—石英角砾岩筒产出。英安斑岩、二长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次火山岩侵入体为主要成矿期。成矿时代为56.9×106a。矿体主要赋存在这些小侵入斑岩中,电气石-石英角砾岩筒也有部分矿体,小部分矿体产于早期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前寒武纪片麻岩中。原生铜矿石含Cu 0.3%~0.9%,平均0.7%.。秘鲁夸霍内铜矿,铜储量600万吨,平均含Cu 1%,是目前秘鲁最大的露天铜矿山。区内出露大片上白垩统到下第三纪的火山岩,第三纪渐新世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斑岩和石英粗安斑岩等多期多次侵入到围岩安山岩中。主要成矿期是后期演化产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粗安斑岩,面积仅为0.5km2小岩体,含矿最多的岩石是石英粗安斑岩,其次石英二长斑岩。

    以上斑岩铜矿实际材料表明,在多旋回,多次侵入成矿条件下,斑岩型铜矿化与次火山岩型铜矿化迭加,可以形成品位较富,规模大的铜矿床。我国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如城门山、武山、丰山洞、安基山等铜矿,喷流—沉积型铜硫矿、矽卡岩型铜矿和斑岩型铜矿多次成矿作用形成多位一体的成矿系列,从而提高了矿区铜的平均品位,扩大了铜矿床规模。

      3 我国斑岩型铜矿的找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矿山,矿业开发必需按市场规律运作,没有利润,甚至亏损生产矿山是没有出路的,也不可能维持下去。因而,作者认为斑岩铜矿找出路在哪里?关键是富矿问题,不解决斑岩铜矿富矿的找矿问题,找出的贫矿,不能露采的斑岩铜矿只能是呆矿。

    国内外学者曾对斑岩铜矿分类、构造环境、成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围岩蚀变及矿化分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等地质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和专门论述。遗憾的对斑岩型铜矿富矿的研究方面的论文极为鲜见。因此,斑岩型铜矿今后的研究应着重富矿形成条件1)斑岩型铜矿与矽卡岩型铜矿、喷流—沉积型铜矿、次火山岩型铜矿伴生的地质背景和地质条件的研究。自程裕淇等人1979年提出矿床成矿系列问题以来,引起地质界同仁的关注,在一些已知矿床和矿区内,又发现了很多新的矿种和新的矿化类型,这不仅在成矿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在开拓找矿思路,扩大找矿远景,提高矿山经济效益都具有重大意义。事实表明,一个成矿带中,每个矿床由于自然界的复杂性,地质条件的差异,成矿系列,矿化组合也有不同,上述四种铜矿类型,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如城门山、武山铜矿为喷流—沉积型铜矿、矽卡岩铜矿、斑岩铜矿三位一体成矿系列;丰山洞铜矿则为矽卡岩型铜矿、斑岩型铜矿成矿系列;铜录山铜矿则仅以矽卡岩铜矿为主,并无其它伴生的铜矿。又如大兴安岭东坡铜矿带,连花山铜矿、布敦花铜矿、闹牛山铜矿、好力宝铜矿都可见斑岩型铜矿和次火山岩铜矿在一个矿区共存,构成一个成矿系列。上述矿区斑岩型铜矿仅是矿化,无工业意义。因而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成矿系列主导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区域成矿物质来源,多期岩浆成矿作用,多种的富集成矿作用等地质条件,以期达到什么地质情况下,可能形成什么矿化组合的成矿系列,从而有效地指导找矿实践。(2)加强斑岩型铜矿形成后次生氧化带特征,次生富集带发育主要因素研究。由前述国外某些斑岩型铜矿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条件:南美洲智利北部和南部年降雨量都在250mm以下,气候干燥,有的甚至为沙漠—半沙漠性气候,因为降雨量少,不易造成铜在地表大量流失。适度的新构造运动—抬升,如秘鲁,智利等斑岩铜矿区,自晚第三世至第四纪,区内经历了断块运动,形成了地垒式山脉及地堑式盆地,位于上升断块中的铜矿床即受剥蚀、氧化、淋滤及富集作用,如果氧化速度与上升剥蚀速度大体保持平衡时,潜水面不断下降,从而形成厚大的次生富集带。次生富集作用即能得到反复进行,哈萨克斯坦科翁腊德铜矿田潜水面等高线、岩体地形等高线和次生富集带的辉铜矿界线一致,辉铜矿矿石厚度较大的地段明显为潜水面凹下去的地方,潜水面像辉铜矿矿带顶板一样,也是普遍向东南倾斜。我们发现很有意义的是,智利、秘鲁的一些次生富集带发育的斑岩铜矿矿区海拔标高大约皆在2500~3500m之间的高山地区。智利丘基卡马塔矿区标高2830m;特尼恩特矿区标高2600~3000m;萨尔瓦多矿区标高2900m;秘鲁塞罗维德矿区标高2600~2800m;托克帕拉矿区标高3100~3600m。此外某些局部的因素,如硫化矿石的矿物组合;矿体产状;矿区断裂裂隙发育程度,围岩性质等因素,都可引起氧化带发育程度。

    4 斑岩型铜矿富矿的找矿方向

据上认识,作者认为青海南部玉树—扎多—乌丽一带是寻找斑岩铜矿富矿最有利的地区。依据1)该带为世界三大斑岩铜矿带之一,地中海(或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带中西藏玉龙成矿带北西段;(2)该区沉积有玉龙斑岩铜矿床相似的巨厚的三叠纪地槽型火山—沉积建造。晚三叠世末,全区发生印支运动,局部发生断陷,形成晚三叠世—第三纪巨厚的含膏盐的红色岩系。在燕山—喜马拉雅早期青海南部治多—扎多复向斜广泛发育中酸性钙碱性斑岩建造;(3)玉龙斑岩铜矿研究资料表明:矿床是由喷流沉积铜矿化或矽卡岩铜矿化(层状富铜矿)及斑岩型铜矿(低品位铜矿化)组成成矿系列,其上部并发育氧化的次生富集带(中—高品位铜矿)。由于玉龙斑岩铜矿有相当规模的富铜矿石,因此,国家已开始筹建矿山,准备开采。随着玉龙铜矿,青海德尔尼、铜峪沟、赛什圹铜矿的开发建设,其外部建设和开发条件已得到改善;(4)该区位于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影响强烈地区,山脉不断上升,海拔地形标高4000~5000m,气候干燥,有利于形成厚大的铜矿次生富集带。因此,从现有的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分析,该区无论二位、三位一体的成矿系列,从而构成原生的中富铜矿,或次生富集带形成富铜矿,都有前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