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了i了!上海大学的这些导学“梦幻组合”C位出道,有你Pick的吗?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知行合一,甘于奉献

团结协作,持续发展


他们就是

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

“卓越导学团队”!


活动回顾/Profile/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和导师队伍建设,培育和选树一批在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构建导学育人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的研究生导学团队,近日,由上海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党委教师工作部、校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大学研究生联合会承办的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评选活动圆满落幕


此次评选活动得到了各学院(学部、系、中心)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经过学院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网络投票、线下投票、答辩展示等环节,综合考虑候选团队师德师风、研究生培养情况、导学关系等情况,本次活动从47支团队中评选出10支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5支“卓越导学团队”提名团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们的风采吧!


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

“卓越导学团队”评选标准

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

“卓越导学团队”


序号

学院

团队名称

主导师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先进光热调制材料团队

高彦峰

2

管理学院

“三维信用”团队

储雪俭

3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能源化工新材料团队

王勇

4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NCS研究生导学团队

彭晨

5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非线性振动与控制团队

丁虎

6

社会学院

心系社会团队

张海东

7

生命科学学院

心血管研究所团队

肖俊杰

8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智能媒体处理团队

沈礼权

9

新闻传播学院

“红色传承”创作团队

王晴川

10

音乐学院

李家班团队

李建林

注:以上排名按照学院首字母进行排序。



上海大学首届

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

提名团队


序号

学院

团队名称

主导师

1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

张统一院士

团队

张统一

2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精海无人艇

团队

彭艳

3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高效能计算

团队

童维勤

4

理学院

黎曼双曲

团队

盛万成

5

上海美术学院

“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

团队

章莉莉

注:以上排名按照学院首字母进行排序。


他们是

严慈相济,春风化雨的师德楷模

明德任责,笃志研学的学人典范

尊师重道,团结共进的和谐团队


走近

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

“卓越导学团队”

一同汲取榜样的力量


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


一、先进光热调制材料团队

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导师

高彦峰教授

团队口号

探光热奥秘出真知,攀科研高峰谱新篇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先进光热调制材料团队由国家级领军人才高彦峰教授领衔,工作领域聚焦于先进光热调制材料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是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科研团队。该团队现有导师10名,博士生9名,硕士生25名。

团队“上天入地”,紧跟国家重大需求,深入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在近5年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上海市科委、教委重大专项、企业横向等10余项课题资助,并在Joul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Nano energ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Small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团队围绕电/热/光致变色材料、设计热控超材料等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开发了一系列光热调制材料和器件,实现批量生产并交付应用。研究成果包括:智能节能镀膜玻璃和车用夹胶玻璃新产品开发;多种新型热障涂层材料及制备工艺开发,研究数据已纳入CJ-2000开发数据库;新型智能示温材料的研发,通过法国SEB的全流程评估,将应用于下一代“红点锅”。

团队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学术竞赛,在国内外频获佳绩,包括第三届全球重大挑战论坛学生日中国代表团第一名、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全国创业大赛银奖、上海市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团队教师在研究“光”与“热”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光”与“热”源源不断地传予学生,谱写各自无悔的青春。

获奖感言

先进光热调制材料团队获得了“卓越导学团队”荣誉称号,深感荣幸!这是对我们团队多年工作的肯定,也是莫大的鼓舞与激励。我们真诚地感谢材料学院和上海大学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关爱和信任,感谢所有团队成员的努力和支持!


我们团队的口号是“点滴光热,汇聚星河”,这也印证了团队的发展历程。回顾这些年,我们从创建之初空荡荡的实验室和仅有一名助手到今天团队师生总人数超过六十名,研究经费近五年超千万,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我们带领团队从生产实际中提炼课题,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和进口替代,为保障产业链安全作贡献。


我们团队的发展依赖三个要素:学生、教师和环境。朝气蓬勃、勇于探索的研究生们,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教师们,是教学和科研的实际操作者;先进的研究平台、和谐的工作氛围、高效的组织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环境。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会继续发扬团队精神,“探光热奥秘出真知,攀科研高峰谱新篇”,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有影响力的人才!

二、“三维信用”团队

学院

管理学院

主导师

储雪俭教授

团队口号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以勤为径,以苦作舟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三维信用”团队由储雪俭教授领衔,研究方向涵盖供应链金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网络规划与设计等。该团队现有博士生4名,硕士生8名,他们分别为:庞瑞琪、刘逢、杨玉彬、胥丽莉、艾浩然、闫娅男、杨佩芳、高璇、陈丽丹、王梦欣、黄越,另外还有一来自于俄罗斯的留学生索菲亚。

储雪俭教授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作为学科负责人,带领教师团队积极申报、完成了《高水平大学“商科”学科前沿研究》的工作。为百余企业提供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咨询与应用研究,企业项目累计到校研究经费达3800多万元。利用自有研究经费建立了1个教学模拟实验室、5个校外教学研究基地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在上海大学建立了100万的“国华物流”奖学金,用于奖励物流管理专业的优秀学生和教师。储雪俭教授真正做到了将行业实践经验通过课堂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促进了教学与行业的有效结合,形成了以“课题为依托,教学研究为导向”的教学特色。

在教学培养中,储雪俭教授坚持实事求是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根据学生科研兴趣方向,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周密的培养计划,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团队师生之间、成员之间形成了效师而学、自觉而学、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同学互助、师生共进,学生因“教”而日进,教师因“教”而“学”更深。师生共识、共享、共进,人相助和,师傅和乐,师生相得。储雪俭教授作为团队领头人,是名副其实的“四有好老师”!

获奖感言

感谢大家对我们团队的认可, 38年的教师生涯,立德树人,报效国家,弹指一挥间,有感动、有骄傲、有幸福、有敬畏、有烦恼。感恩上海大学、感恩管理学院、感恩我的团队,未来一定要更好地建设好团队、培育好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三、环境能源化工新材料团队

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主导师

王勇教授

团队口号

能刚能柔,源泉万斛,化锂为金,工匠赤心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能源化工新材料”团队由王勇教授领衔,主要从事能源电池、环境催化、功能化材料等研究。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2004),是中国青年科协理事和8本学术刊物的编委,曾获得上海市育才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该团队由教授(2名)、副教授(2名)和讲师(4名)组成,全部为中青年教师,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目前团队共有博士生10名,硕士生35名。团队导师均师承于国内外知名学者,如新加坡国立大学Jim-Yang Lee、马普所J. Maier等,具有扎实的科研学术功底和先进的思想理念。他们不遗余力地将所感所学悉数传授于学生,竭尽全力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排忧解难,授课期间,他们循循善诱,风趣幽默,广受学生好评,切实展现了教书育人的教师风范。

团队学生更是将“以科研为己任,以学术为追求”作为使命,不畏困难,勇往直前,踊跃参加各类科研学术研讨会,发表了数百篇高质量SCI论文,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级会议优秀展报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其中近5年,毕业博/硕士研究生中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5人,上海大学优秀毕业生11人,获国家奖学金的博/硕士生共13人。获得各类学术报告、墙报奖的人数达20余人。

学生毕业后将团队精神铭记于心,勇于担当,奉献社会。团队师生充分发挥传帮带的积极作用,秉承家庭式团队教育理念,打造了特色文化活动,建立了互利互信和友好共赢的坚固纽带,为团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获奖感言

我们“环境能源化工新材料”团队所有师生很荣幸可以获得上海大学首届“卓越导学团队”这一特别的荣誉,同时,我们也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衷心地感谢学校各位领导的支持和评委老师、广大学生们的认可。这些支持和认可不但是我们组的荣幸,也是我们继续奋斗的澎湃动力。其次,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团队凝聚力是团队文化氛围的深层内核,更是一种推进团队建设的动力。建立学生有处可询、有问可解、有难可除的良好学习机制。团队导师将继续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树立宏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再次,鼓励学生走出宿舍、走出实验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打造具有课题组特色的“家文化”,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良好的科研氛围培育出众多优秀的硕士、博士毕业生:陈双强(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德国“洪堡学者”、上海大学教授、博导)、邹雨芹(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博士、湖南大学副教授)、陆燕(强生国际市场部经理、法国赛诺菲市场部经理)等。


最后,我们将继续秉承“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和“以科研为己任,以学术为追求”的团队精神,为实现“桃李满天下”的目标而奋斗,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奋斗!

四、NCS研究生导学团队

学院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主导师

彭晨教授

团队口号

导学相长,求实创新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上海大学网络化控制中心由彭晨教授领衔,主要从事网络化控制、安全估计与控制、智能电网、火电能效优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团队导师中包含国家级领军人才等优秀教师,在读博士20名、硕士生34名。

网络化控制(NCS)研究生导学团队导师臻至学术、传道授业、具有国际化视野。在IEEE会刊、自动化学报等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TOP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10余项,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成果。

团队现有党员占比20%左右,团队党员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存在原因,并积极带动周围同学,形成了团队“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团队培养的研究生中,3名学生获国家一级学会优秀学位论文、2名学生获校长奖学金、2名学生获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名学生获宝钢奖学金。

获奖感言

第一是感谢。衷心感谢上海大学提供的宝贵舞台,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肯定支持,感谢团队中默默付出的每位成员,也感谢一直以来支持、关心团队发展的领导老师们。第二是感动。我们的集体始终是“全局一盘棋”,导师们以上率下、以情育人,学生们刻苦钻研、孜孜求索,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机制,这种上下同欲、勠力同心的团队氛围激励着团队不断成长发展。第三是感恩。网络化控制团队成立至今,我们一同风风雨雨度过了八个寒暑春秋。团队今天所取得的成就都得益于每一位成员接续奋斗、接力探索,这种甘为人梯、久久为功的精神始终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卓越导学团队”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鞭策,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秉持初心,永葆执着热爱,做学生成才路上的引路人,成长路上知心人,书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五、非线性振动与控制团队

学院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主导师

丁虎研究员

团队口号

超越自己,未来可期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非线性振动与控制”科研团队含五名教师,包括国家级领军人才、中国力学学会徐芝纶优秀力学教师丁虎研究员,全国模范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先进工作者陈立群教授,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25名。

团队立足学科发展前沿,从振动结构的非线性设计与控制、连续体非线性振动及其控制等为研究方向出发,为国家前沿科技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二等奖4项,入选爱思唯尔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2人(约占全校10%)。

团队始终强化科研育人和文化育人培养特色,教育引导每位学生在不断超越自我中涵养道德操守,为创造更好的明天坚持守正创新。近5年来,团队学生共获国家奖学金10人次,姜文安获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臧建获中国科协百篇优秀论文,耿晓锋获首届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报告,毛晓晔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张国策入选海南省拔尖人才等荣誉。秉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团队在“荣我荣校”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

获奖感言

当获知非线性振动与控制团队获得首届“卓越导学团队”的殊荣时,我们无比激动,这是我们团队相互协作、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上海大学的各位领导及老师、同学对我们团队的高度肯定。此时此刻,我们有很多想说的,也有很多要感谢的。首先非常感谢上海大学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宝贵的平台来展示我们的团队,同时也感谢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的鼓励和支持,最后还要感谢所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团队力量是无穷的,合作铸就成功。在团队里,我们深深地感受着陈老师的引领与智慧、丁老师的勤奋与热忱、陆老师的踏实与努力、魏老师的聪慧与肯干、毛老师的谦虚与细致。为了共同的目标,团队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相互包容、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团队所有人如同家人一般,教研室里好学的氛围、实验室中忙碌的身影、组会上热烈的讨论、高噪声环境下的一次次实验、羽毛球场的欢声笑语、还有健步走途中的畅所欲言,正是有了这一幕幕回忆,使得我们的团队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超越自己,未来可期。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的团队将继续踏实科研,将科研成果真正应用在国家发展的需求上,将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

六、心系社会团队

学院

社会学院

主导师

张海东教授

团队口号

胸怀祖国,心系社会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社会学院“心系社会”导学团队由张海东教授领衔,有导师2名,在学博士生10名、硕士生15名。该导学团队长期从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流动、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的研究,践行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理念,在潜心科研的同时,心系社会,服务社会。

“心系社会”导学团队由张海东、张文宏两位教授指导,以“胸怀祖国、心系社会”为理念,以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为平台,深耕社会转型、社会流动、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团结一心,争创一流,促进学科发展,服务社会发展。团队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多项,获得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在《社会学研究》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译著多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社会质量研究”“新社会阶层研究”“社会网络”领域具有引领作用。团队秉承“多元发展,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培养的多名学生获得上海市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或其它各级奖励,大批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学术骨干和行业精英。

获奖感言

感谢学校有关部门组织的评选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很高兴遇到了一批优秀的学子,我们只是做了本职工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

七、心血管研究所团队

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主导师

肖俊杰教授

团队口号

学海无涯,苦、巧作舟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心血管研究所团队由肖俊杰教授领衔,主要从事运动防治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4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21名。

这是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队伍,自2012年成立以来,团队以“坚持育人为本”和“追求原创成果”为己任,扎实有效地开展全面型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活动。8年间上海大学心血管研究所从无到有,成为了一支在国内心血管领域研究特色鲜明的优秀团队,获得美国基础心脏病年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邀请,介绍上海大学的心血管研究成果。近年来,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建成上海大学国际化科研基地1个和上海大学创新工作室1个。团队在运动对于心脏保护的非编码RNA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代表性论文发表在《Cell Metabolism》《Circul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Circulation Research》《Molecular therapy》等,培养硕士研究生21人,博士研究生2人,多名毕业研究生进入国内外高等学府深造。团队主导师肖俊杰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团队学生及青年教师共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9项,上海市奖项10项。上海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团队在2018年度被评为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用理想、信念、智慧、自信,撑起了上海大学心血管研究的新局面,铸就了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摇篮。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获得学校和同学们对我们团队的认可。团队过去9年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在此,我们感谢每一位成员的努力拼搏,感谢学校和学院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们的老师和朋友。我们团队将继续努力成为更好的心血管研究平台,为上大学子的科研发展铺路搭桥,为心血管领域作出贡献。

八、智能媒体处理团队

学院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主导师

沈礼权研究员

团队口号

攀智能媒体科学高峰,育沉浸视觉卓越人才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智能媒体处理团队由沈礼权、安平、刘志、王永芳等教授组成,博士生18名,硕士生38名,主要从事新一代沉浸式视觉信号理论和应用研究。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以及国家优青项目在内的50余个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已形成鲜明特色,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以及省部级二等奖4项。近年来,与澳大利亚、美国、欧盟、韩国、新加坡的高校进行了合作项目研究,并与上海文广、华为、宝钢等大型企业密切合作,培养硕博研究生100余名。

研究生培养成效卓越:(1)研究生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在视频处理顶级期刊IEEE T-IP/ T-CSVT/T-MM和顶级会议ECCV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6篇(研究生第1作者1篇),得到包括国际视频编码制定主席Gary J. Sullivan在内的100余位IEEE Fellow正面评价,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多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获得国际多媒体旗舰会议IEEE VCIP最佳论文奖(2018)、IEEE ICME最佳学生论文奖(2018)和IEEE ICME Grand Challenge冠军(2019);(3)培养研究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研究成果在世博会中国馆等大型立体观测装备上得到重要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上海市科技一等奖2项;(4)指导研究生获得“华为杯”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上海分赛区团队一等奖(同时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奖)、全国总决赛团队二等奖(2017),荣获“华为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研究生10余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0余人次获得上海市/上海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和优秀学生干部、1人获得上海大学校长奖和宝钢奖学金、1人获得上海市图像学会优秀硕士论文。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我们智能媒体处理团队能够获得首届“上海大学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荣誉称号。首先,要感谢上海大学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宝贵的展示平台;其次,要感谢对我们的工作给予认可、鼓励和支持的师生们;最后,还要感谢我们团队自己,感谢每一位不顾冬日严寒、夏日酷热依然坚持科研的团队老师与同学。


我们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一殊荣,离不开每一位师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和不畏困难。一项成果的背后是很多人的努力,团队中之所以有众多的科研成果也是因为所有人的不懈努力。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深夜的灯火以及会议室的辩论都是我们团队的真实写照。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性格迥异、虽然我们年龄不同,但所有人都为了一个目标,即如何更好地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共同努力着。


这项荣誉不仅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未来工作的激励。今后我们会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奋斗下去,为祖国的智能媒体行业贡献更多科研成果,不辜负学校和师生对我们的认可与期望!

九、“红色传承”创作团队

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主导师

王晴川教授

团队口号

革命故事我来讲,红色基因代代传!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上海大学“红色传承”创新团队由王晴川教授、余江如教授领衔,近10年来,抢救性记录和发掘在世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等革命前辈的故事。现已经累计创作完成百集纪录片《红色传承》,累计覆盖学生300多名,覆盖社会受众上千万人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海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给予了广泛关注和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该团队现有导师 3名,博士生 4 名,硕士生 20 名。

“红色传承”创新团队把讲述革命故事和红色题材纪录片创作与《电视新闻与纪实作品研究》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与革命前辈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提升了纪录片拍摄、采访、后期剪辑等专业技能,还接受了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红色传承”创新团队的核心要旨是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业的基础上,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在上海大学、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近10年来,王晴川、余江如老师带领的创新团队已经创作完成100集《红色传承》电视纪录片,这100集纪录片已经全部上线播出。其中包括:《长征的故事》系列、《新四军对日伪作战经典战例》系列、《新四军将士风采录》系列、《上海解放的故事》、《新四军英烈的故事》系列等。为了寻访革命故事,追寻历史遗迹,见证峥嵘岁月,10年来,“红色传承”创新团队师生们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师生们多次赴北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山西、甘肃等地采访和拍摄,走访当地群众,记述、拍摄和积累了大量的革命故事和红色文化素材。

“红色传承”创新团队已经采访过的老红军战士主要有:胡守富、洪明贵、胡绵弟、张力雄、孔诚、杨曾鹏(女)、梁金玉(女)等。采访过的八路军老战士、新四军老战士更是不胜枚举。相关采访资料成为宝贵的革命文献。《红色传承》系列纪录片创作和相关创新性工作,在新闻教育领域可谓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传承”创新团队将在2021年创作完成10集《开国将军的故事》。这10集红色题材纪录片将于2021年下半年完成。上海大学“红色传承”创新团队,将继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讲述革命前辈的动人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获奖感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也是我们《红色传承》创新团队成立的将近第十个年头。能够在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获得上海大学首届“卓越导学团队”殊荣,我和余江如客座教授作为指导老师,感到十分荣幸。十年来,我们《红色传承》创新团队从无到有,再到创作完成百集系列纪录片,覆盖上千万受众,受到社会和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一路走来,离不开上海大学和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尤其是老战士及其家属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300多名同学的坚持与传承。“卓越导学团队”的荣誉,属于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也属于关心这支团队成长的每一个人!


依托《电视新闻与纪实作品研究》这门面向研究生的课程,我们的创作项目十年如一日地抢救性记述和发掘在世老战士和已故英烈那些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为红色基因和文化的传承贡献了新闻学子的力量。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课程应该在传承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完全可以在传承革命文化中找到很好的结合点。新闻传播学教育和课程思政应走出校园,扎根中国大地,这样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今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红色传承》团队打算再创作10集纪录片《开国将军的故事》,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启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色传承》创新团队,将继续讲好革命前辈的动人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落实立德树人,在祖国大地上书写壮丽青春!

十、李家班团队

学院

音乐学院

主导师

李建林教授

团队口号

歌最美青春,唱最憾心灵,铸最强团队,品最彩人生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李家班团队由李建林教授领衔,主要从事声乐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1名,硕士生7名,本科生5名。

团队导师李建林教授扎实的专业功底一直是学生们的榜样,曾获2020第八届国际声乐公开赛“国际优秀声乐导师奖”,第六届全国孔雀杯声乐比赛音乐艺术院校教师组第一名,获2020年第八届国际声乐公开赛“香港国际音乐家大奖”,出版著作《朱践耳声乐作品研究》;除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之外,李建林教授还担任静安区政协常委,身体力行地向团队中的学生传递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李教授的带领下,研究生徐靖获第四届香港国际音乐节声乐独唱金奖、二重唱金奖,桂杰尧在流行美声领域跨界,获第五届香港国际音乐节美声组金奖,2015年11月获得火秀TV演唱会总冠军,一系列奖项体现了团队学生们优秀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研究生钟巧珍积极参加社会爱心活动“捐献骨髓”;周媛积极参加援藏工作,一系列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李家班团队在李建林教授的带领下,通过大量的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优秀的社会服务意识。因此,李家班团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支持,立志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获奖感言

在这次上海大学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的评选过程中,我们“李家班团队”获得了“卓越导学团队”的殊荣,这对我们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和肯定。首先要感谢上海大学给予了良好的平台,让我们可以施展才华,发挥自身的价值。也很感谢评审的各位领导和学生代表,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李家班团队”能获得今天的成就,不仅离不开学校、领导老师们的支持,更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努力和付出。每一场演出、每一次讲座、每一次比赛,我们都积极地迎接挑战、追求卓越。正是有了这样的团队精神,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总而言之,这一份荣誉既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成为引领我们向新的高度迈进的动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团队会继续不忘初心,再创辉煌!


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

“卓越导学团队”提名团队

一、张统一院士团队

学院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

主导师

张统一教授

团队口号

格物求知,薪火不息;致求卓越,科研报国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张统一院士团队由张统一院士领衔,主要从事材料基因组工程方向的学科研究。张统一院士团队现有导师4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22名。

团队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打造优秀导师人才梯队,以传帮带的方式,为每一位研究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团队致力于材料科学-力学-人工智能的深度交叉和融合,在国内首先提出并大力推动材料信息学和力学信息学的概念和学科方向,革新传统材料科学的研发模式,加速材料研究的创新进程,并结合材料科学数据库和知识库的建设,为材料设计服务,实现从“实验寻优”向“系统寻优”转变。团队在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结构材料、能源材料、智能与功能材料等领域形成特色研究方向,探索并大力发展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理论-计算-表征-性能-数据库的集成式材料研究新方法。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因为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踏实的做事风格,受到了工作单位的一致好评,已毕业的10位研究生,一位在南京大学继续深造,其余均就业在华为、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国家大型银行等大型企业和单位。

团队是一个师生团结合作的大家庭,大家围绕共同的科研目标,在张统一院士的带领下,披荆斩棘、共同成长,勇攀科研高峰,摘取科学桂冠。

二、精海无人艇团队

学院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主导师

彭艳教授

团队口号

精海报国,智创未来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精海无人艇团队由彭艳教授领衔,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无人智能装备、减振降噪,团队现有导师21名,博士生29名,硕士生90名。

精海无人艇团队是集机械、控制、通信、力学、材料、计算机等相关方向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构成,团队致力于海洋智能无人艇装备、减震降噪、海洋传感器的研究工作,常年奋斗在海洋第一线,经过10年技术突破,研制了10余个系列的无人艇,取名“精海”,寓意用精卫填海的精神,打造出精确执行海上任务的海洋智能装备。“精海”系列无人艇作为我国第一艘在南海、第一艘在南极、第一艘在东海作业的无人艇,获得了中国第一个无人艇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在无人艇竞优中,获得全国第一名。

团队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重大重点课题,相关科技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工博会创新金奖等多项奖励,团队获全国首届黄大年团队、上海市劳模集体、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等多项奖励。团队的学生在导师的悉心培养下,不负青春,勇于探索,在校内外参加诸多学科竞赛与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曾多次在“华为杯”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他们的身影也活跃在上海大学研究生十佳歌手、工博会无人艇展览、精海无人艇系列宣传、“青春告白祖国”宣讲会等活动中;在支部成员的不懈努力下,无人艇研究生党支部多次获得优秀党支部、十佳党支部等光荣称号。

三、高效能计算团队

学院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主导师

童维勤教授

团队口号

开放共享、包容创新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高效能计算团队由童维勤教授领衔,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目前有导师3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15名。

高效能计算团队是一支有“思想”的团队,团队的基本思想是“开放共享、包容创新”。基础是开放、共享和包容,追求的是不断创新和进取。高效能计算研究的基础是计算机系统结构,作为计算机领域的一项基础研究,引领了计算机发展,实现的必须是整个系统的开放、共享和包容,这样的系统才能百花齐放,融合创新,从而推动下一个发展的浪潮。就像计算机系统从集群、网格、云计算、大数据到智能计算系统的发展一样。而这个思想在从大到国家小到团队上应用都是如此。我国不断开放、共享、包容、创新,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推动命运共同体理念。团队的发展也是如此,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源自不同的学校,不同专业;团队教师也是如此。而团队的不断发展和获得的成绩正是因为坚持了“开放共享、包容创新”的思想。

四、黎曼双曲团队

学院

理学院

主导师

盛万成教授

团队口号

双曲漫步、黎曼先行、踏实创新、勇攀高峰、服务社会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黎曼双曲团队由理学院数学系盛万成教授领衔,主要从事双曲型偏微分方程的理论和计算的研究,特别是黎曼问题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7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17名。团队聚焦气体动力学方程组黎曼问题和数学物理中双曲型方程相关的理论、建模和计算。依托上海大学数学学科,形成了一支老中青搭配的科研、教学双强的研究队伍。在科学研究、基础教学、教书育人等方面作出原创性的突破和贡献。

团队重视学生培养,在盛万成教授带领下,已培养博士后6名,博士16名,硕士50余名。团队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2015年,团队荣获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在J. Math. Pures Appl.、SIAM J. Appl. Math.、J. Diff. Equa.、Comm. Math. Sci.等国际著名数学SCI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的论文。有多位优秀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了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大学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蔡冠深奖学金、吴兴华数学奖、一等学业奖、国家奖学金、挑战杯银奖、数学建模竞赛一等、二等奖等奖励。团队培养学生分布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基础教育等行业。团队重视师德传承和奉献精神,多名毕业生投身西部建设,成为新疆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数学科学学院的领导、教授和骨干教师。

五、“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团队

学院

上海美术学院

主导师

章莉莉教授

团队口号

非遗传承播种文化自信,创新设计焕发传统活力

团队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非遗传承创新设计团队由章莉莉教授领衔,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转化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帮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目前已获得丰硕的实践成果和广泛的社会效应。该团队现有导师1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12名。

章莉莉教授是研究生们的“粒粒老师”。粒粒种下两粒种子,一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一粒是感恩的种子。小伙伴们笃爱情深,是个温暖的大家庭。

团队主要成果丰硕,负责上海大学承办的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教学,跨界创新教学模式形成全国示范效应,孵化大批非遗创新产品,参加进博会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团队投身非遗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负责上海大学两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推进非遗与品牌的跨界创新,为青海果洛和贵州遵义等贫困地区传承人提供订单,获“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团队还投身高校非遗美育体验课程研发与社会服务,获全国第六届大艺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赛奖项。团队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获上海哲社1项,文旅局委托研究5项等。积极参加“互联网+”等赛事获丰硕成果。


最美

是传道授业解惑时

良师们熠熠生辉的流金岁月


最闪

是勇攀学术高峰时

青年学子流光溢彩的似水年华


最燃

是攻克科研难关时

卓越团队携手并肩的热血青春


一声导师  一生尊师

一个团队  一簇星火



往期推荐

【毕业作品征集】定格青春记忆!这是我们滚烫青春里最沸腾的一章

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委研工部入驻“一站式服务中心”

上海大学研究生融媒体中心


来源|上海大学

编审|韩逸敏



为上海大学研究生“一键四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