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陈俊屹:做星光下的赶路人,也做科研、教学两手抓的“学术启明星”

仰望榜样的 上海大学研究生 2023-02-17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

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科研之路曲折向上

要敢于向“混乱”进军

手握核心期刊多篇文章和一项发明专利

展望人生新阶段

科研+教学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陈俊屹

勇于攀登的求学之路

陈俊屹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毕业去向:就职于天津师范大学


科研成绩 

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具有超大空腔的多联苯[n]芳烃新型大环的设计合成、对多肽/蛋白质的包结络合和应用和“基于非可逆共价键笼状大环芳烃的合成及其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各一篇,Chemical Science两篇

参与合作论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五篇

第一作者身份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一项

所获荣誉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多肽学术会议获CPS-2018墙报奖二等奖

上海大学第六届研究生学术启明星

2019年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

2019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7月,是繁花盛开的季节,也是无数学子告别校园,迈向人生新阶段的时刻。在这分别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来自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杰出毕业生——陈俊屹学长。

陈俊屹学长品学兼优,科研成果突出。为人,谦谦君子,不骄不躁;做学问,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见贤思齐,让我们一同聆听陈俊屹学长的故事,感悟榜样力量。


01 初逢上大:明确目标, 严于律己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学长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即以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入学伊始学长就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一方面是为了扎实自己的学术功底,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以后从事教职工作,不误人子弟,能够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帮助。


当然新生入学,总会有或长或短的磨合期。在谈到磨合期的自我调整时,学长说道,“我本科来自兰州大学,北方学校作息时间与上大的不一致。三学期制的安排,使得课程比较紧凑,中午午休时间较短,那么我就珍惜白天学习时间,晚上早点休息,以保证第二天精神充沛。”这对于即将入学的学弟学妹也是很重要的建议,将个人与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学规划结合起来,有助于尽快融入研究生的学习生活

天道酬勤,在课题组埋头苦干的日日夜夜最终收获了学术上的累累硕果。除了前面提到的科研成绩与所获荣誉外,学长在Angewandte Chemie发表的工作被评选为Hot Paper文章,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论文被国内知名学术公众号BioArt Reports和BioArt连续两周宣传报道。此外,陈俊屹学长还受邀在第九届全国大环芳烃超分子化学学术研讨会和201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上作学术报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在入学时期坚定了未来的学术道路,陈俊屹学长找准了自己的奋斗方向,严于律己,埋头苦干,终于取得了傲人的学术成就。

02 学术研究:曲折向上,温故知新 




学术研究之路并非坦途。这就像哲学里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人的一生都是曲折向上的,不可能一帆风顺。学术研究亦是如此。


在谈到研究中的曲折时,学长认为要学会原谅自己,“原谅自己会浪费一些时间”。一项课题的开展,前期的工作,在后期看来可能是很傻的。但是成功的道路本身就是曲折的,正是因为前期的探索、累积甚至“试错”,才有了课题的不断修正与后期成果的取得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文·温伯格曾说过,“没有人知道所有的事情”,这句话令陈俊屹学长印象深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能做到术业有专攻,不可能面面俱到,研究要进行钻研与深挖。但研究的方向不能是盲目的,否则只能做无用功。因此,就研究内容而言,要“勇于向混乱进军”,这些“混乱”的地方,才是大有可为的地方,做学问就要勇于挑战和创新


创新也是建立在已有的学术理论与研究成果之上的,因此学术研究一定要对学科发展史有所了解,对自己的专业领域要做到究其根本。温故而知新,无论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还是博士研究生阶段,学长都经常回顾本科所学的基础知识,夯实自己的专业理论基础,加深对这些学科的理解。非学无以广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学长认为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不仅仅对自己硕博期间的课题有很大裨益,还有助于毕业以后与教职、科研工作的衔接。

至于学术上的压力,学长认为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面对压力,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视压力为动力,才能走得更远。当然,压力也需要释放。跑步是学长喜欢的解压方式。大汗淋漓之后,压力烟消云散,整个人也会有一种通透得感觉。


03 科研团队:团结合作,学会分享



导师是前行路上的明灯,给予了学长很多教诲与帮助。但相比初高中陪伴式教育,研究生、博士生的学习阶段一定要学会独立与自我学习。个人在团队中一要刻苦钻研,二要敢于展示自己,勤奋做事,坚持做自己的研究。随着时间沉淀自己,一定会得到导师与团队的认可。


谈到对于团队的认识,学长认为研究的成果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团队的付出。个人与团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团队配合默契,个人才能借助团队的平台小有作为。反过来,个人做的好,对整个团队的建设才能带来帮助。因此合作对于团队来说非常重要。

有合作,就一定会有竞争。过于比较一些小的得失,可能会产生扭曲的心态,甚至忘记研究的初心。因此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在团队里学会分享。“团队里,学会分享是头等大事”,学长如是说道,“比如说,在做实验时,某个地方不会需要请教团队其他成员时,对方拒绝给你分享这些技术与经验,那么你就可能会走很多弯路,甚至做很多无用功。”


不能抱有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技术,别人就会超过自己的心态。“课题组培养我们,我们的研究成果自然也是属于课题组的。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研究是自己所有的,但是所有项目的申请,包括经费的申请,都是以课题组的名义进行的。在课题组学习与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取得的学术成果,自然是属于课题组的。”


04 展望未来:科研教学,齐头并进


关于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学长将继续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并就职于天津师范大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学长认为进入高校之后,科研与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搞科研,个人会被局限,就不会有更深层次的进步,也不会有学术成果的创新。在兼顾教学工作的同时,自身的科研工作也要往前赶,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经验去分享给师弟师妹以及学生,惠及更多的人。”


对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学长说道,希望师弟师妹不要因为自己教师的身份而有距离感,他乐于与师弟师妹分享自己的经验,以期共同进步。


05 话别上大:保持谦逊与独立,

学会分享与奉献




即将离开上大校园,学长感慨万千,希望将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学弟学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高人指路即导师的指引,导师是指路人,但真正的学术道路还需要自己去走。


很多时候只有自己在深入研究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因此,做学问首先要培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其次,要保持谦逊。做学问和做人一样,不能弄虚作假,久而久之,骗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团队中要学会分享与奉献。局限于一时的个人得失,反而会失去更多进步的机会与空间。

聆听陈俊屹学长的

学习与生活心得

我们收获良多

时光荏苒 如同白驹过隙

我们要把握好

学习与进步的每分每秒


今日挥洒的汗水

他日终将浇灌出成功之花


在此

我们衷心祝愿陈俊屹学长

以及每一位即将离开上大

奔赴人生新征程的学长学姐


既往不恋 当下不杂 未来不迎

莫忘年少凌云志,

策马万里展宏图!

往期推荐

从觉醒年代到新时代,与“体育之研究”跨越百年的呼应

@上海大学研究生,台风“烟花”逼近魔都,请签收您的安全防护贴士!

上海大学研究生融媒体中心


采访 文案 | 朱晓航

封面 编辑 | 付嘉轶

编审|马国峰



为上海大学研究生“一键四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