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培养这3种思维方式,让自己增值

2017-10-13 每晚一本书 九章刑辩

拒绝信息超载

有段时间,我经常能在朋友圈看到L君转的网络课程报名帖。点开一看,发现各种网络在线学习课程,主题有理财、写作、时间管理、品牌营销……

我问他:“这么多课程,你都报名参加了?”

他说:“对呀,你不觉得很划算吗?不到200元就能参加这么多名师大咖的课堂学习,让自己多掌握几项技能,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我十分钦佩,问他:“那你现在肯定收获颇丰吧?我也挺想报名写作课的,能给我讲讲那个课程都上了些什么吗?”

他发来一个“尴尬”的表情:“其实,我光报了名,还没开始学呢。最近挺忙的……”

这个时代,人们能够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了。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去听一堂网络课、看一本新书、收藏几十篇感觉对自己有用的文章,知识来得轻而易举,却不会改变我们的行动——因为获取新知识要比应用已有的知识有趣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在焦虑地、源源不断地渴望吸收新的知识。

韦伯斯特词典的发明人丹尼尔曾经说过,他宁愿彻底读透几本好书,也不愿进行大量泛泛的阅读。通过间歇性重复彻底读透少量资料对你产生的影响,要超过泛读20本书产生的影响。

不断接触新信息,报名参加很多课程,或者只读一遍书,只会让你养成迅速遗忘的习惯。而要想了解一个领域,你必须透彻地吸收一些重要信息,而不是盲目地接触大量信息。

绿灯思维

我和闺蜜说话的时候总觉得很累,因为不论我说什么,她的第一反应永远是反驳我的观点。比如我跟她聊起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我说这部电影的剧情不错、演员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她立马瞪大了双眼看着我:不是吧?这种烂片你也看?然后立马列举一大堆理由证明这个片子有多烂。

其实,这也是许多人身上经常会出现的情况。

人都有习惯性防卫的特点。当别人表达了与我们完全相反的观点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观点的合理性,而是立马进行反驳。同理,当我们读一篇文章、听一段音频或参加一场辩论时,通常都会抱着一种焦虑、先入为主或者坚持固有思维的态度去判断自己接收的信息,也就是会消极过滤。所以,就算我们看一篇文章,听一堂课,以为自己真的看懂了或听懂了,实际上只有10%的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如果我们一直处于这种消极过滤的状态而不自知,恐怕学习再多的新观点和新知识都是无用的。因为消极过滤的思维会让我们只能学到或利用自己接触到的一小部分信息,只能发挥自己的一小部分潜力,过早地拒绝大部分有用的信息。

怎样才能解除这种消极过滤的状态呢?肯·布兰佳提出了解决方案:绿灯思维。所谓的绿灯思维便是对自己接触到的新信息,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要带有任何偏见或先入为主。

只要一有人提出任何想法或建议,你就要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个想法或建议是可行的。

一旦学会用绿灯思维去倾听,你就会把你听到的内容跟自己接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积极、开放的心态会引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应变力,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灵感。

切勿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培养绿灯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接收新的知识,获得成长。

跟进复习

学生时代有过很多次这样的体验:明明课也听过了,书上的内容却大部分陌生得像第一次接触。

其实,如果我能在每天下课后及时跟进复习一下课堂笔记,而不是全部拖到期末考前再复习,想必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这也就是我们没能学以致用的第三个原因。

成功人士总是非常渴望学习,并且会在学习后制定一份跟进计划。而另一部分人,在接触了新事物之后,没有及时跟进复习,因此很快就会恢复自己原来的认知。

真正有用的,不是收藏几个G容量的学习资料、快速阅读几十篇知乎文章、报名几十种网络课程,而是在学到一个新的知识后,马上开始练习。

越快实际应用一种新学会的技巧,你就越容易掌握它。

学习不只是一个在脑子里完成的过程,只有当你将自己学会的东西变成实际行动时,你才是在学习。

你不能只是偶尔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要想让自己获得进步,我们必须培养起这种及时跟进复习的思维。

—作者—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