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言获赠书!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让我们用自己的话语表达敬意……


1976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内,春意融融。
一阵暴风雨般的热烈掌声后,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健步走上讲台,
他先是用中文,继而又用英文发表了
他因发现J粒子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演讲——
 
“……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是从实验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学生们的兴趣,而注重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这段用中文镌刻进世界诺贝尔奖论文集的文字,表达了丁肇中对故国的一片深情。


丁肇中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是青少年的人生榜样。
少年时代,由于战争和社会动乱,一家人终日奔波流离,丁肇中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与安宁,亦未能进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刻苦自学。


12岁时,父亲丁观海应台南工学院(成功大学前身)的聘请,举家迁居台湾。为适应新的环境,补上耽误的功课,丁肇中留级重读高小六年级。他学得很刻苦,父母几次劝他适当地玩玩,他不肯,还用大人的口吻说:“时间,是最浪费不起的!”他牢记母亲的告诫——“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努力奋斗,要成为一个佼佼者。”在学习上,他力戒贪多嚼不烂的囫囵吞枣,而务求扎实;每遇一道难题,他不弄懂弄透,决不另换新的。



中学时,丁肇中成绩优异,经常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在同学们眼里,他是班里的数学权威,但他从不以权威自居。他在学业上钻研越深,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求知欲也就愈加强烈。事实上,他已成为同学中知识面最广的一个。同学们喜欢接近他,愿意跟他一块探讨学习的问题,并亲切地叫他“丁大头”,说他的脑海里蕴藏着许多智慧。


因高考失利,丁肇中未能如愿考上台湾大学,进入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读书期间,他没有因高考的不如意而停滞不前,全身心地用功读书,心无旁骛地学习。他被物理的魅力深深吸引,反复推敲每一条定律,这是他最大的乐趣。优秀物理学家们的贡献使他仰慕异常,渐渐地,他脑中酝酿成一个惊人的抱负——要做一名物理学界的“佼佼者”。



20岁时,丁肇中来到密歇根大学求学,仅用4年时间就同时获得数学和物理学硕士学位,并在两年后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这在该大学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他执着追求,勤奋工作,38岁时寻找到J粒子;寻找J粒子是非常难的,丁肇中曾用一个耐人寻味的生动比喻来说明这种困难程度:“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在雨季的时候,每秒钟也许会讲下100亿个雨滴,假定其中的一滴雨,有不同的颜色,而我们又非找到那一滴雨不可……”他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教授于2011年4月在航天飞机发射台内做最后AMS检查


从1901年第一次诺贝尔奖金颁发到1976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授奖大厅里,始终未有汉语在这儿响起过。可是,丁肇中打破了惯例。他向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了一封信,提出请求,先用中文发表讲演,然后再用英文复述,他要让中华之声响彻授奖大厅,以此来表示他对祖国的深挚的爱,表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后代的自豪感。



丁肇中站在斯德哥尔摩授奖大厅内,用汉语向中国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们寄语道:“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更是从实验中产生的。我希望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从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丁肇中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征程上不断探索,先是主持开展了著名的L3实验,又在近60岁时开始了AMS(阿尔法磁铁质谱仪)计划。如今年过八旬,仍然日夜奋斗在科研的第一线……


今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为致敬广大辛勤工作、为科学事业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广东科技报联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起“致敬科技工作者”主题赠书活动

活动首本赠书为原新华社高级记者顾迈男女士撰写的《丁肇中》——


活动图书介绍
《丁肇中》(新华每日电讯诚挚荐书)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ISBN:978-7-5361-6523-6


本书以时间为序,用激扬、优美、流畅的文字记述了丁肇中的成长经历和奋斗历程,他的故国情深,还包括他的父母、婚姻、社交和性格,为我们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丁肇中。


书中所讲关于丁肇中教授在探索科学道路上接踵而至的难题以及其间发生的很多小故事,真实、生动且激励人心,让人受益匪浅。本书有趣有料有益,相信其中的故事可唤起青少年学习物理等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励青少年去思索,去实践,并引导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去努力。


读者只需在本文下方留言评论,写下您想对科技工作者说的话

留言中点赞前30名的读者即可获得赠书1本

快来参与吧!



编辑:彭乐怡 胡漫雨

部分素材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供


推荐阅读



以书为礼,向“大国脊梁”致敬


世界读书日将至,我们为您精选了12本科普书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