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战国黑科技——青铜冰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62xhspj6&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点开视频看青铜冰鉴 )
战国黑科技——青铜冰鉴
名 称:青铜冰鉴
所属年代:战国
用 途:冰酒器
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
曾侯乙墓共出2套鉴缶,形制纹饰相同。它们都由方鉴与方尊缶组成。鉴身以八条拱曲的龙形为耳,鉴底由四兽承托,鉴的表面布满了繁缛的蟠螭纹。鉴和缶内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如此精美考究的鉴缶前所未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01
现代冰箱的鼻祖
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温酒,温酒不伤脾胃。夏季也嗜饮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楚辞·招魂》中的这两句话就是说,夏天饮酒,捞净糟沫后进行冰镇,喝起来清凉味甘,煞是舒服。《楚辞·大招》中也说“清馨冻饮”,清澄醇酽之酒冰镇之后宜于夏季饮用。楚国地处南方,盛夏时饮冰镇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周礼·凌人》记载:"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原来,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楚墓出土的铜冰鉴是古人用来冰酒的,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这件青铜冰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34 29938 34 10217 0 0 3047 0 0:00:09 0:00:03 0:00:06 3047,当然亦可以在鉴腹内加入温水,使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冬天时饮用的温酒。这"冰箱"还是无氟的,冷暖两用的,完全绿色的。
战国 青铜冰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可以说,青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最原始的绿色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 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如此奢华的器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只能是贵族才能享用。
02
古代青铜器设计之典范
鉴作外套,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铜冰鉴整体为方鉴内套方形的缶的形式,上有镂孔盖,盖身正中有方形孔,正好套住方壶口。
青铜冰鉴顶部局部
方形的缶有盖,溜肩,下腹内收,底部有带穿的方足。方鉴底部与方形的缶方足穿眼相应部位安有弯形栓钩,正好插入壶足穿眼,把壶稳定住。其中一只栓钩还装有倒钩,栓钩插入后,倒钩自动倒下卡紧,使壶不能摇动。该鉴腹部和四角有8个龙形耳,龙头顶承8块接檐式铜饰,四足作兽形,四周外口沿均饰以镂雕或浮雕勾连云纹、蟠螭,异常精美。
战国 青铜冰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铜冰鉴上的精美纹饰
若将上面的盖子拿开,俯视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回"字。这好比今天的暖水壶,有个外壳,还有个内胆。不同的是暖水壶的外壳和内胆之间距离很小,而这冰鉴的外壳和方壶之间则是个很大的空间。
青铜冰鉴局部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巧妙机关是极少数专业人员才能看到的:那就是在鉴底内层和壶底相接的部位,有呈品字形的三个弯钩,其中一个弯钩 带有可以活动的倒钩。而方壶壶身外侧近壶底部分有三个长方形榫眼,当方壶放入鉴中即将触及底部时,便会同时触动活动弯钩,一待方壶落到铜鉴底部,那三个长方形榫眼恰好与铜鉴的三个弯钩相套合,其中的活动弯钩也自动倒下,从而使壶身稳定不移。若要从铜鉴中取出方壶,则需将活动弯钩搬起。
如此巧夺天工的设计,就算在工业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堪称古代青铜器设计之典范。讲到这里,必须要对我们战国先祖的智慧顶礼膜拜。
当时的酒是米酒,存放时间一长,便发酵过度而变味。该鉴使用时壶内装酒,在鉴内放入冰块,可使酒凉,阻止它的发酵变味。该鉴出土时带有长柄的铜勺,是舀酒的用具。
青铜冰鉴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发明了食物防腐保鲜的方法。《诗经》中就有奴隶们冬日凿冰储藏,供贵族们夏季饮用的记载。古籍《周礼》记载的"祭祀共冰鉴"。"鉴"其实就是个盒子,里头放冰,再将食物放在冰的中间,起到对食物防腐保鲜的作用。由此可见,“鉴”算是现代冰箱之祖了。
古代的冰块从何而来?
古人在每年农历的十二月、正月天气严寒时,人们会凿取冰块,收藏于凌阴里,“凌阴”就是我们所说的“冰窖”。冰窖一般不能确保温度维持在零度以下,所以冰块在储存过程中有一部分会融化掉,为了保证来年春夏用冰,冬季贮冰时要凿取需求量三倍以上的冰块。
03
现代设计的来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战士同时敲击2008面仿古铜鉴缶的场面震撼世界,其造型就取自此青铜冰鉴。
《击缶而歌》现场
青铜冰鉴,作为青铜器的典范,不仅集巧夺天工的设计、庄重的造型、精美的纹饰、黑科技般使用功能为一体,更凝结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无穷的智慧。
在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一直都以“国之重器”的身份出现,不仅彰显着中华民族顶尖的铸造工艺、文化高度以及历史渊源,更是当时国力强盛的体现。历史证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都是领跑于世界的。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平台,
谨致谢忱!
本文作者:程海龙
责编:黄芊华
点击标题查看精彩视频
👇
END
“征文”与投稿?
我们希望聚合有生命力的与艺术、收藏、历史研究相关的原创思想观点、有独特视角的学术见解,所以特别开放原创内容投稿通道。尤欢迎观点新颖、论证缜密、文字精炼、引注完整的研究佳作,务求恪守学术道德,谢绝一稿多发。欢迎朋友们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
wymuseu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