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拾自然 | 你永远不会独行

诺诺 重拾自然
2024-09-08

我想在重拾自然创办一周年的时候,也是重拾自然的前身——植物分类群成立超过4周年的时候,告诉大家:重拾自然是一个意外诞生的微信公众号。历史上很多伟大的进程,寻根问底,其实都是意外的巧合。你既然已经伴随了我们一天、一周、一月、或者刚好一年,看到了植物、昆虫、两爬、美食、旅行、生活……那么在这个什么都可以装的推文里,我来亲自说一些关于它。

 
在玉龙雪山学习的照片镇楼,本文配图均与文章内容有关

2013年群友其其格开始在植物分类群里宣传微信公众号并建议我也做一个公众号的时候,我天真的以为微信只是用来撩妹约炮的一个app,没想到2015年,使用了两年撩妹神器却依旧形单影只的我想起来要做一个关于植物、关于自然的微信公众号的时候,已经有三千万个公众号了,我的反射弧第一次展现了它异于常人的长度。

 
登顶雀儿山,千画

有朋友问,那你是不是想运营一个牛逼的公众号,大量吸粉,一万、十万、然后成为新一届的网红,然后飞黄腾达……我只能说,你想多了。如果推送内容是关于八卦笑话,可能你很快就能吸粉十万,如果推送内容是关于娱乐新闻,可能能吸粉百万,如果再谈谈两性话题,传几张美女的自拍照,那关注的人可能还会成倍增加,毕竟我们处在一个短平快时代!但如果写的文章是植物、是关于大家都不那么关注的自然,作者还不愿意去网上搜寻一些奇形怪状的图片,不追寻标新立异,即使动用了任何可以利用的资源帮我们宣传,我们的增粉也只有区区8000罢了,这可能连一个娱乐新闻的零头都不到,更不用说要和他们那些在冬天穿很少的衣服做女主播的房间人流量了。

 
乘着阳光,踩着雪—千画登雀儿山

但,很明显,我们不是那样想尽一切手段增粉的自媒体。即使是在所谓自然这一小众的圈子里,开始的早的话(有很多在我还以为微信只是撩妹工具的时候开始运营的公众号),有很多粉丝超过五万,甚至十万了。但重拾自然的出现真是一个意外,因为最开始我们只是在群里讨论要做一点产品,当时还信手拈来出了一期的pdf杂志,名曰《知世》,以代表了解世界的意思。后来发现投入的精力颇大,而收获太浅,群里人建议付费下载,于是开始运作,恰恰这个时候,一股微信公众号的气息时隔两年之后又展现在我的面前,我才决定放弃不符合出版物规范的pdf群内部刊物,转而运营重拾自然微信公众号。既然是意外来临的产品,看着大家一年来的相伴,关注的人多与少,我们已经不像最开始运营时那么在意了。

 
宁金岗桑—千画

一年来,我们投入的精力很多,用的是既有的资源,很多是个人自费积累的素材,或者是在其他工作中积累的材料用来支撑......很辛苦,做完亚历山大的打杂工作后还要考虑公众号的文章、编辑;很充实,因为终于有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目标,自己为之去努力;也很快乐,因为从一开始,就有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如从中科院离职的刘刘、还在上学的阿室、毕业离家的方方、高原工作的林芝、为学业繁忙的各位小编......还有你们,一直每天守候着打开推文,阅读、留言、赞赏和转发的你们。

河南的克隆车间—重拾自然的朋友超超提供

对于推文的内容,似乎大家都有猎奇的心理,所以为了迎合大家的心理,我们可能需要学着去高山峡谷,去深海岛屿去搜寻常人所不能预见的素材,但我并不想千篇一律的去做这样的事,而仅仅是为了迎合你们猎奇,因为今天我冒着高原反应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某个无人区的高山峡谷拍摄了某种植物给你欣赏,明天你可能更想看远在赤道另一边南半球的物种,后天你可能说地球每天都是这么天又亮了,天又黑了不太好玩,让我去火星弄两个物种看看.....对不起,不刻意追求、不婉转抄袭,有什么我们便写什么!

 
金沙绢毛菊~流石滩附近分布的物种

这样说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很多人会说,我们关注你就是想看稀奇古怪的东西。这是一个每天都需要筹集稿源的公众号,虽包罗万象,但却又众口难调,有人嫌我们自己拍的照片是暗黑系,有人嫌文字太多,有人惧虫,有人畏蛇,有人怕密集的蕨类孢子......而且现在自媒体已经相当普遍,差不多能写几句的朋友都自己开了一个公众号,所以我们的稿源有时也还很拮据。我们的某些推文与精心编辑策划的公众号相比,确实有提升的空间,但是,也请不要忘了,从今年2月26号,诺诺抱住那个海螺变身的仙女之后,我们开始了每日推文,到你看到此文之时,已经连续280余天,从去年12月6号注册以来,共计推文320余篇。在此当中,写推文的作者有你认识的,你不认识的,你熟悉的,你不熟悉的,有我的,某一天,也可能有你的...... 所谓的自媒体运营其实已经不是我一个人在努力,重拾自然,你永远不会独行。

 
重拾自然的朋友啧啧的多肉小阳台—西南交通大学某宿舍楼

上半年时候,一个重拾自然的朋友告诉我,由于国人在本土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和新品种培育投入有限,加上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的宣传阻拦,长期以来没有什么发展。倒是国外的一些园艺家和爱好者利用他们的时间和爱好,培育了大量的园艺品种。我们直接买国外培育出来的园艺成品,比自己去培育本土物种要省事很多,也没有引种本土植物那么麻烦。尤其在市场上异军突起的多肉植物类群中,在浙江、在江苏、在河南都有相当浩大的克隆车间在等待着国外新的杂交种的问世,中国的车间在高价拿到国外的母本后,一年之内进行数百万的克隆,然后到花卉市场的价格会逐渐便宜到几百元、几十元、一直到后面的几元,直到被淘汰转向另一个新的品种,朋友担心长期以往,我们会逐渐失去开发园艺品种的能力。

亮仔的杂交品种

后来跟一个玩多肉的重拾自然的朋友聊到这个问题,他说:“其实你也大不必担心,虽然现在大批量克隆的工厂确实是主流,但在民间多肉爱好者的手中其实是有各种杂交和生产的,比如我在学校的小阳台就是我的杂交基地,目前为止我已经杂交出好几个性状表现很好的新品种了。除了我玩的十二卷,也有收各种景天资源玩杂交的,也有收铁线莲资源准备自己杂交的,也有收球兰资源准备做杂交育种的,国内的园艺杂交育种一定不是我一个人在独行。” 

亮仔用于杂交繁育克隆的扦插床

2013年5月,禾本科分类学家陈守良老师因病去世,2013年6月,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因病去世,今年1月,著名的植物学家张宏达老师因病去世,今年7月,曾在我求学期间亲自给我们讲过两次课的植物生态学家邓懋彬老师因病去世.....


这是一堂只有三个学生的课,诺诺、师姐美芝子以及毕业后去马云那边的振国

转眼之间,我们所熟知的这些支撑中国植物本底调查和研究的老一辈科学家陆续离世,空留下一股“山川尚未原本、草木也未极命”的悲情。前方的路,我们将继续前行,带着老一辈人的悲情与嘱托,即如五年前我穿着15元的双星鞋,爬完二郎山、折多山、剪子湾山、梦笔山、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石卡雪山、拉乌山去探索和考察一样,我们的朋友千画每有时间便踏上征程,前往贡嘎山、四姑娘山、宁金岗桑、雀儿山、哈巴雪山登高望远,寻山川之源。

哈巴雪山冰窟窿-千画

哈巴雪山登顶—千画

即使是那些从未有过人探索的地区,如黑竹沟、雅鲁藏布大峡谷等,也有人和更多的人去探索。花雕、逸人、洛越、柳如烟便是这样的四个人,他们14天穿越了从未有人穿越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左岸,横切加拉白垒峰,对就是那个峰,最高处海拔7294米,对,就是那个谷,最深处6009米。哦,对了,千画是个妹子,柳如烟也是个妹子。当然,探索和穿越也会有牺牲,2007年,黄春燕在徒步进入莲花圣地——墨脱的途中,因感冒和体力不支,冻死在多雄拉山的冰雪中,她的灵魂飘荡在多雄拉的山谷和瀑布上,带着对山川本源的探索与原本山川的激情走向永恒……重拾自然,你永远不会独行!

 

哈巴雪山队友滑坠—千画登山途中


黄春燕墓碑——多雄拉山

很多年前,在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的论坛上,曾流行过这样一个段子:

“读研敢于选择分类学专业的是‘猛士’,读完研敢于选择这个专业做职业的是‘勇士’,选择在科研圈内为分类学奋斗,固执不与科研圈内游戏规则妥协的人更是‘壮士’,然后死不悔改被淘汰的人遂成‘烈士’。”后来,昆虫分类学家发现他们那边也是后继无人了,以至于有一篇被转载无数次的文章:“中国分类学(认识自然的最基础学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实不止是分类学家,甚至就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能力都堪忧了。有个朋友在群里交流时候告诉我说:“现在的人类越来越退化了,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一个男的走山路还歪歪倒倒,更何况女的。前段时间在上海农科院交流,听说别的单位一个研究水稻的博士后,看到水稻长出稻穗不知为何物,竟要问别人。”


抽穗中的水稻,你们认识吗?

我今年在葛仙山考察,途中因为是旅游道,有其他人也在观赏旅行,一个母亲带着一个成年的女儿吸引了我的注意。女儿指着路边结果的一棵藤子问妈妈是什么果子,母亲看了一下信誓旦旦的告诉她:“好像是桑葚。”女儿表示了一下迟疑,母亲便更加坚定自己的意见说:“这就是桑葚,我小时候吃过。”


这大概就是那个母亲对女儿说她小时候吃过的桑葚,对,一定是的 

没有嫁接过的桑葚,甜,带一点酸

在几乎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子女囤几套学区房(家庭丰厚的家庭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囤积了房的)、报多个英语、法语、日语、韩语、钢琴、绘画、声乐、西方礼仪、西餐、高尔夫培训班的时候,我所认识的一个蛮有阅历的农村长者对他的外孙说了一段很朴实又很有哲理的话:“你在城里长大,放假的时节要多到乡下来,来农村你外公家玩一玩,多来两趟,看看冬瓜长还是南瓜长,外婆养的叫鸡(注:公鸡,方言称)和母鸡有什么不同,鸡和鸭是怎么养大的,大米是怎么种的,去小溪边游个泳,搬几个石头,摸摸石头下的螃蟹,多看看树叶上那些毛毛虫,让农村的蚊子多咬几个包,以后你出去了,离开父母了,遇到困难,才扛得住。”


冬瓜和南瓜—诺诺家


四川地区叫鸡(公鸡)、母鸡、以及受精卵—茨茨提供

这很容易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庄稼人想法,但实际上韩寒在亭林镇的屋后留了一块自留地,将韩小野经常放到地里接接地气,任由她自己折腾。起先,老人们很担心小野会乱捡东西吃,但韩寒坚信小孩子并不蠢,泥土这种难以入口更难下咽的东西绝不会被视为美味。果然,小野在第一次抓了一把泥塞进嘴里后,就再也没干过吃泥巴之类的蠢事。地里也有好吃的东西:自家种的白菜薹,掐下来剥掉皮,直接塞进嘴里,清甜的汁水有如甘蔗。被韩寒喂了一次后,小野就明白了这个好吃,一到菜地就直奔白菜薹而去,扯着一根就掰。家里有家禽,清一色放养,一大早轰出去,傍晚唤回来。一轰一唤,韩寒让小野全程参与,这是她非常喜欢的游戏。她手里举一根棉梗,跌跌撞撞地跟在家禽身后,大呼小叫地忙个没完.....


小朋友在地里挖鱼腥草

实际上,有无数的爱好者正在进行基本资料(物种名录、照片、标本等)的抢救和收集,一个类群一个类群,一个地区又一个地区。有上千个公众号在推崇着有关自然的推文,有数百家自然教育学校、文化传媒公司、NGO组织正在进行着像庄稼人又像韩寒那样教育的方式,呼吁着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享受恬静的那种时光,因为在树顶的远眺会让人的视野更宽广,大自然让人变得平静、专注、并且感觉敏锐。看似隔离,却又拾起,重拾自然,你永远不会独行!

半翅目(蝽)的标本收集—琪琪爸

最后,我想,重拾自然并非是想培养大家都成为自然科学家,因为连我们自己都只是低端的爱好者而已,这只是一个你类似上厕所期间偶有闲暇时能读一读的微信订阅号而已。你若因此想到了什么,关于自然,告诉并影响着身边的人,那我们很高兴。因为我通常遐想在我们都年老的时候会回忆:假如年轻的时候,我们曾在家门口的小溪边的石头下摸过螃蟹,或在屋后的竹林里救过一只不甚掉落地上的麻雀,或者是钓过没有污染过的陈水(注:冬季蓄水,以备春耕,这样讲貌似应该是盛)稻田里面的鲫鱼和泥鳅,又或感受过穿插过一片草丛中不幸碰了一下蝎子草的那股酸爽电流,那么我们的命运就跟所谓的自然是紧密相连的,证明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所谓的地球。


四川盆地丘陵地带的陈(盛)水田,富产鲫鱼、泥鳅(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

最后的最后,再次感谢陪伴我们的朋友,你们与我们的交集是让我们保持动力和激情的源泉。祝大家享受阅读原创自然类推文的快乐,订阅号里那么多花花世界和纷纷扰扰,能真正和你产生关系的不多,坚持原创,脚踏实地,从无到有,从渣图到精美,从回复到回馈,满满的都是温暖,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更需记住这个暖你心窝的重拾自然!并且,我想,订阅一个原创公众号,阅读用心抒写的推文,赞与赞赏,增长阅历,扩宽见闻,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调节心情,继续前行,是通往高贵最便宜、最便捷的方式。

 你既然已经阅读到了这里,我也送你一首老歌,你永远不会独行


重拾自然,你永远不会独行!

本文编辑:诺诺 本文素材提供:重拾自然多个朋友




重 拾 自 然



让科普更加科学  让科学更接地气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号:zhiwufenleiqun

新浪微博:重拾自然

新浪博客:重拾自然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欢迎阅读者在个人网络媒介进行由原文链接转发的全文转载;谢绝改编、摘录、部分转载,谢绝全文复制或重新编辑后自创新的链接发出。转载时保留能够跳转至原文的链接,并保留本声明。超出上述许可的范围如其他微信公众号或印刷品等,如需转载或使用,请先发函至邮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联系。如有非法转载,将追究一切侵权行为。公众号长期接收自然类原创文章,投稿可发至邮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谢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拾自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