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归黑白,回归软笔|颖儿的博物手绘

颖儿 重拾自然
2024-09-05

颖儿 

博物绘画爱好者

2014年开始关注博物学,进行博物绘画的创作和推广

曾为以下博物书籍绘制插画

√《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

√《燕园草木补》

√《崀山草木情》

√《滇香四溢》等

2015年11月赴北京大学

参加中国首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做发言

2015年12月赴武汉/北京/上海广东

进行博物绘画传播活动


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原本是用软头的毛笔来画画的。

软笔和硬笔表现力有明显的差异——纤细的笔尖,饱满的笔腰,弹健的笔锋,在纸上婉转腾挪、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行云流水,熟练使用,即可用软笔在白纸上随心画出富有变化的点线面,进而描绘灵动飘逸的万物。

我一直很喜欢软笔画,但是接触甚少——小学时候上过几堂毛笔字;中学时课余瞎玩工笔花鸟和写意山水时摸过几天;2015年开始画水彩以来,虽常买常用毛笔,基本都用来染色。

总觉得应该抽时间回归黑白,潜心琢磨琢磨,而且我想要的是不同于传统的毛笔线描。我希望画得博物一些——更加真实准确表达物种的形态细节,符合“一面是科学一面是艺术,而且科学是第一位的”

所谓的真实准确,我觉得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真实表现物种的结构特征;二是真实表现各结构的质感。因为使用非黑即白的墨汁,无法像铅笔画出灰色调,更无法像水彩一样渲染,所以第二点相对比较困难。绘画过程中能调整的只有墨线的粗细长短排列组合,想画得又真又美还是挺烧脑的。

相对彩色手绘,表面上看,黑白画略显单调乏味了些;但是,黑白画如果拿捏得好,会产生一种高级感,而软笔还能营造出类似木刻的特殊肌理效果,也很有趣。

前几天,我用软笔画了一枝榆钱,选择了口感最爽脆美味的那个状态的榆钱。

❖ 榆枝墨线图

成簇的嫩榆钱圆圆小小,有一点肉肉软软的感觉,其纹理和层次表达是绘画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环节,大多采用细碎的小笔触,并注意疏密相间,落笔方法要和叶片茎杆有较大反差。


画榆钱的时候,满满的童年回忆。小时候的我是个标准的吃货。榆钱这种美味,每年春天必吃,而且生的熟的都吃,完全不同的两个感觉——生吃清甜,最适合站在树下直接撸来吃,简单粗暴直接过瘾;熟吃绵软,洗干净拌上玉米面蒸熟,淋上蒜汁,咸香温润,一人能造一大碗。

上个月嫩榆钱满枝头的时候,我曾经突发兴致发了一条朋友圈,写了一句“没生吃过榆钱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南北小伙伴们不同的回应,好玩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关于画材

纸:8开纯白卡纸(任何细纹或者光滑的纸都可以)

笔:吴竹万年毛笔(我是为了携带方便才用的这个笔,当然也可以用品质较好的小毛笔。)

-END-


如果喜欢,请赞赏

如果爱我,请转发

编辑|西遇





重 拾 自 然


— 让科普更加科学  让科学更接地气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号:zhiwufenleiqun

新浪微博:重拾自然

新浪博客:重拾自然

注:本公众号由重拾自然工作室运营

重拾自然工作室长期承接以下业务:

野外科学考察,物种鉴定,科研材料采集,户外拓展活动与博物旅行,家庭园艺,自然、文创课程分享,自然类自媒体运营与主题影展,基础农产品推广与自然农业传承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重拾自然工作室,了解更多活动和产品

声明

1、本公众号推文部分涉及观赏、食用、药用的介绍仅是根据作者生活经验或文献检索的个人分享,未经任何科学考证,如需使用,请自行谨慎甄别或咨询更专业人士,同时也绝不作为野外采挖的依据。

2、本公众号头条推文均为原创内容,欢迎阅读者在个人网络媒介进行由原文链接转发的全文转载;谢绝改编、摘录、部分转载,谢绝全文复制或重新编辑后自创新的链接发出。转载时保留能够跳转至原文的链接,并保留本声明。

3、超出上述许可的范围如其他微信公众号或印刷品等,如需转载或使用,请先发函至邮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联系。如有非法转载,将追究一切侵权行为。公众号长期接收自然类原创文章,投稿可发至邮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谢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拾自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