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道德模范走进高校”巡讲活动模范事迹介绍
窦兰英,女,汉族,出生于1949年5月,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隆畅社区居民。
她是一位命运多舛却又坚强倔强的老人。36岁时,窦兰英丈夫因肝癌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她打零工、当保姆,独自承担起抚养两个年幼女儿和照顾年迈婆母的家庭重担。57岁时,窦兰英的大女婿抛下还在坐月子的妻子和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离家出走。看着生活拮据的女儿和可怜的孙女,窦兰英拿出全部积蓄买下一套房,跟女儿、孙女一起过日子。可屋漏偏逢连夜雨,2013年,女儿韩建民因直肠癌不幸去世,留下7岁的孩子和12万元的外债。许多人看着年迈的老人独自拉扯小孙女生活不易,想着不再提债务的事了,窦兰英却做出了意想不到的决定:替女还债!她用孙女的旧田字格本做了个小账本,把女儿看病所欠的账目全都一笔笔罗列出来。
从此,60岁的窦兰英四处当保姆、打零工,捡废品卖破烂,矢志不渝替女还债。每还完一笔债,窦兰英就在债主名字旁边打个小勾。7年时间里,在老人努力下,12万元债务全部还清。
生活的磨难,没有摧垮窦兰英老人的信念,她将失去女儿的痛,化为替女还债的愿,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诚信”真谛,也将诚信的火种散播开来。她把别人的每一份关怀都化作生活的动力,用自己的真心去回报,成为了邻里街坊心中的“信义奶奶”。
02商思秋事迹简介商思秋,男,汉族,1964年7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一条山镇泰玉路社区居民。
商思秋退伍不褪色,多次不顾自身安危,紧急时刻挺身而出,在引黄大渠里勇救落水人,是守护生命的“退伍老兵”。
2011年7月,一对父子不慎滑入大渠。商思秋听到呼救声,没有丝毫犹豫,急忙起身冲出家门,及时将落水父子救上岸。这是他第一次救人。此后,他就特别留心大渠和周边的动静,随时准备着救护落水者。
2012年4月,3个小孩掉入大渠。当时的商思秋因车祸导致胸椎骨骨折,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但当他得知险情后,还是立即奔向大渠,一个人奋力把3个孩子全部拉上岸来,累得口吐鲜血,妻子看到后心痛地直掉眼泪。
2015年7月14日中午,商思秋听见外面呼喊“救命”,又一次奋不顾身冲出去救人。危急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商思秋先后三次下水救人,经过一番艰难搜救,最终找到落水学生拽上渠沿,并对其中一名已经昏迷的学生实施心肺复苏,最终,孩子终于醒过来。
12年的时间,商思秋共挽救过14条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给他人带来重生的希望,是商思秋在危机时刻的选择。他用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和行动,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正气歌。
03潘从明事迹简介潘从明,男,汉族,1970年9月生,中共党员,党的二十大代表,贵金属冶炼特级技师、有色冶金正高级工程师。西北地区首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一线产业工人。
他能准确把控万分之一的精准度,从铜镍冶炼“废渣”中同时提取8种以上稀贵金属;发明的“铂族金属颜色判断法”, 仅凭溶液颜色就能准确判断99.99%产品纯度,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大国工匠”栏目向世界同行推广。
参加工作27年来,他扎根生产一线,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高技能的大国工匠,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9项,完成创新项目228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9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篇,主创的“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于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1.78亿元。他还致力于各类贵金属一、二次资源物料清洁、环保、高效处理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改变了我国贵金属冶炼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局面。
他充分发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的优势,将 “绝技、绝活”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事,并编纂30余万字的培训教材资料,先后培养贵金属冶炼人才200余名。
04贾载瑞事迹简介贾载瑞,女,汉族,198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省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静宁公路段高级工程师。
她热爱公益事业,常年照顾93岁的冯总领和贾桂珍两位老人。每个周末,贾载瑞都会去帮两位老人换洗衣物、晾晒被褥,做顿可口饭菜,储备好一周的食材,记录好老人急需补充的日常用品和药品,这一帮就是11年。同样,她把这份关怀也给了9岁的何博文。何博文3岁丧父,母亲患有精神疾病,贾载瑞多方奔走,帮助何博文办理了福利院入院手续,并经常去陪他读漫画书、辅导作业、做游戏。何博文曾说“我感觉贾妈妈就是我的真妈妈”。
她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行动,每逢高考,她都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爱心送考、道路指引、维护秩序、爱心赠餐等全方位的志愿服务活动。2020年高考期间,受疫情影响很多考生吃不上饭。她就组织人员帮助解决就餐困难,每天三顿饭菜准时免费送到需要的学生手中。她还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守门测温、入户摸排、定时消毒,为群众买菜买药、投送快递等等,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居民困难。
近年来,她先后参与公益活动40余次,与其他志愿者为静宁县福利院25名孤儿送去“温暖箱”,总价值累计达28.5万余元。个人先后向甘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静宁县红十字会捐款5万余元。
陈忠祥,男,汉族,196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定西工务段陇西桥隧车间桥隧工。
他是全国铁路系统唯一一个以桥隧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全国铁路系统唯一的桥隧工首席高级技师。中国铁路总公司专业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三十九年如一日,将一生奉献给中国铁路建设事业,被誉为铁路行业的桥隧专家。他潜心钻研铁路桥隧专业知识,矢志攻克技术难关。有19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奖,为企业创效数百万元。他将K型分开式扣件损坏率从20%降到3%,修正了部颁标准相关条文。他研发了高速铁路桥梁支座“快速检测尺”,填补了相关工艺空白,极大地提升了高铁桥梁的科学管理水平。
他坚守“匠心”,乐于技能传承。编写出版《桥隧维修作业技术标准》及技能作业指导书10余册。为兰州铁路局培养高技能人才近千名,其中:桥隧高级技师、技师130多名,局级以上“技术能手”60余名。有多篇论文在《中国培训》等刊物发表,其中一篇论文获中国铁路总公司“一等奖”。
06陈宗新事迹简介陈宗新,男,汉族,群众,1963年出生,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新胜村村民。
祁连山北麓的龙渠乡,曾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地方。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陈宗新祖孙4代84载续“守”红军烈士墓,是重信守诺,亦是民心所向,更是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对中国共产党植根心底的深厚情谊和拥护爱戴。
1937年1月的一个傍晚,一支300多人的红军骑兵队伍被国民党马匪军包围在白城子村,终因孤军奋战,300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村民陈德宝望着战后的惨景,内心悲痛不已。凭着“不能让好人暴尸荒野!”的朴素的念头,陈德宝冒着生命危险,将烈士们的遗体合葬在自家房屋旁,从此成了红军烈士的守墓人。
1952年,陈德宝老人去世,他的儿子陈榆林成了第二代守墓人。为了方便守墓,陈榆林决定把家搬到红军墓旁一个独立的院落,亲戚们都劝说让他搬到居民点去,可以互相有个照应,但他却说:“这儿离烈士地近,方便守护”,直到现在,他们一家仍然居住在那里。
07葛莉娜事迹简介
葛莉娜,女,汉族,1996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周家镇乔坡村二组村民。
2012年,她的母亲因肝癌救治无效去世。100天后,受伤瘫痪在床的父亲,又因悲伤过度去世。当时,葛莉娜16岁,妹妹6岁、弟弟3岁。亲戚们商量将弟弟、妹妹送给叔伯抚养,让葛莉娜继续完成学业。但葛莉娜为了给弟弟妹妹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毅然放弃了学业,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
为了给父母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三间砖房里面除了一席炕,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为了尽可能照顾好年幼的弟弟妹妹,她边打工边学习做家务,每天早晨5点多起来收拾、做早饭,中午一放学就急急忙忙赶回家做饭,晚上还得辅导弟弟妹妹功课,洗洗涮涮,每天都只能休息5、6个小时……
11个春秋,她用柔弱的肩膀扛下了生活的苦难,用爱和担当为弟弟妹妹撑起一个温暖的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农村女孩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崇高品质,谱写了一曲当代青年女性自强不息、勇挑重担、不离不弃的时代赞歌。
08
王斌事迹简介
王斌,男,汉族,197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陇南市武都区外纳镇外纳村村民。
2020年8月,陇南遭遇特大暴洪灾害,武都区外纳镇外纳村河堤多处决口,参与抢险作业的一台挖掘机突然侧翻,车上6人连同落水,瞬间被洪水冲得四散,其中1人被江水冲出100多米。危急时刻,王斌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孤身一人跳入裹满泥沙、湍急的江水中,足足用了20多分钟才拖拽着体重170斤的落水者游到江中沙梁处歇脚。此时,他已累得体力透支。面对横在眼前10多米宽的洪流,王斌抓住一根从江面漂来的塑料管,将落水者牢牢绑在自己身上,再次趟入洪流使出浑身力气游向江边。落水者上岸后,他顾不上休息,转身再一次跳进了凶猛的洪水中。最终,在消防队员和岸边群众的通力合作下,6名落水者全部被营救上岸。
危急关头,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1993年6月,年仅18岁的王斌就在白龙江外纳段勇救村民周克勤。1996年7月,在外纳村原鱼塘里成功救起周贵林。2013年7月,再次成功救起何家山人何老五。王斌同志的一次次见义勇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赞同和肯定,彰显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END往
这一天,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
期甘肃农业大学2023年公开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硕士第二期)公告
回
甘肃农业大学2023级新生开学暨军训开训仪式隆重举行
顾每周甘农发布:定格校园的精彩七天来源 | 甘肃省文明办
编辑 | 朱靖静
责编 | 张馨正 张浩淼
审核 | 王百玲
投稿邮箱:xwzx@gs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