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党建引领业务,专家奔走田间———农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在甘肃农业大学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充分利用学院专业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小院、专家院、“科技特派团”“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学院党委教工党员、专家、教授、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围绕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破解产业难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受到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目前,学院党委已形成一支“讲政治、善服务、能带富”的服务乡村振兴队伍。
柴强教授(甘肃农业大学校长)及团队成员依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旱地绿肥栽培岗位、科技小院等,长期深入省内外生产一线,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绿肥+”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服务工作,如永昌县“绿肥+”高原夏菜、静宁县“绿肥+”苹果、武威/西宁“绿肥+”小麦、太原/山丹“绿肥+”马铃薯等优质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服务,破解农业生产中“卡脖子”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不仅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种植绿肥丰富了区域作物种植结构、增加了农闲期绿植覆盖、美化了乡村环境、强化了农田生态服务功能,为推动特色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柴强认真履职尽责,结合专业研究,根据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积极参政议政,精彩发声,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严谨务实的精神展示甘农风采。他的提案、建议先后被多家媒体密切关注并报道,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为传递甘农声音、树立甘农形象作出了贡献。全国“两会”结束后,柴强以多种方式向广大师生传达“两会”精神,并将“两会”精神落实到人才培养、日常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中。
李玲玲教授(农学院院长)及团队师生依托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甘肃安定玉米科技小院、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长期深入旱农一线,和农民打成一片,及时了解旱农生产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农民的技术需求,在村屯田间开展旱地水土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作物抗旱高产高效栽培、旱农生态系统调控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培训农技骨干和农民,解决旱农生产中的真问题、真解决乡村振兴中的突出问题,培养团队师生扎根村屯解民生的为民情怀、立德树人育英才的报国担当,引导师生主动投身乡村振兴服务,运用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栗孟飞教授(教工第一党支部“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长期深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武威市、庆阳市等及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开展中藏药材育种、育苗、规范化种植等方面调研、指导、培训等工作,有效解决了生产中面临的急难技术问题,为推动中藏药材产业发展献智献策,助力中藏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常磊教授结合“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通渭县)科技特派团”“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等工作,多年来深入示范基地、田间地头、企业等,为地方农业发展把“脉”开“方”,用心用情、尽职尽责,全面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服务,让强村富民落到实处。他的工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被《光明日报》《科技日报》《每日甘肃》《人民网融媒体》《中国县域经济》等多家媒体报道。常磊围绕通渭县小麦、马铃薯、玉米优良品种引进、集成技术的示范推广、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建设,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讲解、示范服务、带动参与等方式,精准有效开展帮扶工作。2023年,为地方引进20多个小麦新品种、30多个马铃薯新品种,开展小麦、马铃薯、玉米各类试验研究10余项,建立200亩作物(小麦、马铃薯、玉米)良种繁育体系、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基地。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及现场观摩会15场(次),结合培训免费送化肥300余袋、农药500多袋,发放培训材料3000多份。他多年来向当地农技人员、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等传授农业技术知识,帮带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产业发展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
邱黛玉教授围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等,深入岷县、渭源、漳县、积石山、酒泉等地,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普及,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带头作用。因工作突出,她被聘为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甘肃省联络站专家。
慕平副教授积极响应省委组织部及学校党委对岷县驻村工作的有关要求,于2021年7月,经个人申请和组织推荐,被选派到岷县开展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驻村工作期间,慕平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落实驻村帮扶工作任务,并利用专业优势,在帮扶村开展技术培训、作物种植指导等,切实在一线发挥作用,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此外,2023年4月,学院办公室主任杨轲被推荐选派为岷县驻村干部,服务乡村振兴。
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注重调动党外人士围绕中心工作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引导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立足本专业,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孙万仓教授(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甘肃省科技功臣)带领油菜团队多年致力于服务北方冬油菜产业的发展。针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油菜花旅游及油菜产业发展中花期短等问题与甘南农科院州等合作,在合作市、临潭等县市联合组建了甘南州冬油菜试验网,开展了冬油菜试验示范,打造了甘南香巴拉油菜花旅游节。针对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中果园覆盖技术问题,他与静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作,开展了苹果园冬油菜覆盖技术试验示范,解决了苹果产业发展有机覆盖技术成本过高的问题。针对静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地力恢复慢、成本高的问题,他与静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作,开展了冬油菜新修高标准农田地力修复技术试验示范,解决了新修梯田地力恢复技术难题。针对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对冬油菜生产发展的需求,他与河北省农科院、石家庄市农科院等合作,解决了河北省冬油菜发展品种支撑问题,使得冬油菜在河北省的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为了推动甘肃省油菜主产区产业发展及油菜多功能利用,他多次在天水、庆阳等地开展“油菜飞防技术现场观摩及培训会”“强冬性油菜种植栽培技术培训”“油菜分段收获技术”“油菜多功能利用”等培训与现场观摩会,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0人次,培训农民2000人次。其团队的相关工作受到了《人民日报》、“甘肃卫视”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学院民盟盟员、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麦青稞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临潭县)科技特派团团长王化俊教授及团队成员长期深入甘肃省永昌县、山丹县、民乐县,西藏,甘南州临潭县、碌曲县、合作市等地,开展大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高效集成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工作、冬青稞引种试验、西北大麦青稞产区重大病虫害灾害、重大气象灾害防控与突发应急防治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联合气象部门对2023年5月30日甘南州突发的冰雹灾害发布相关预警信息和青稞苗补救措施、指导灾后青稞田病虫草害及时防治与追肥处理。2023年,他向甘肃省委省政府提交建议报告3篇,其中2篇已获省委书记批示。他开展的工作受《甘肃日报》《甘南农业科研动态》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在2022年度省政府参事履职考核结果中,王化俊获优秀等次,在2022年全省提交的86篇参事调研报告和建议中,他主持完成的调研成果获三等奖2项。2023年3月,其团队入选甘肃省委组织部2023年度重点人才团队项目资助名单。
另外,学院晋小军研究员、彭云玲教授、郭晔红教授、高玉红教授、逄蕾教授、柳福智副教授、司二静副教授等带领团队师生,长期扎根乡村振兴一线,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送科技、富脑袋、富口袋,切实在乡村振兴一线发挥作用,为打造乡村振兴农学样板贡献力量。2023年8月,学院郭晔红、邱黛玉、栗孟飞3位教授被甘肃省民乐县人民政府聘为民乐县乡村振兴学院特聘教授。
下一步,农学院党委将进一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保障作用,继续引导广大师生党员在党建活动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业务工作中充分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在党建活动中展现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大雪 | 时至大雪,敬颂冬安
期关于国家宪法日,你知道多少?
回
每周甘农发布:定格校园的精彩七天
顾温度记 ‖ 快来pick你的冬日印象!来源 | 农学院
作者 | 赵彦华
编辑 | 王钰坤
责编 | 张馨正 张浩淼
审核 | 王百玲
投稿邮箱:xwzx@gsau.deu.cn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