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产航母、量子计算机、国产客机C919,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

2017-05-06 李逸博 李浩然 水木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可以月生产2000架战斗机,而中国却一件也无法生产,于是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弱国,任人欺凌,不被列强放在眼里,而现在不同了!从国产航母、量子计算机,再到国产客机,中国正在屹立在工业强国的丛林!


当前全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是哪个?是美国吗?是德国吗?是日本吗?是俄罗斯吗?不,不用到处找了,答案是你脚下站着的这个国家——中国。


——水木然 推荐导读


任何大政的见效,都需要时间等待;

任何长远的布局,都需要度过周期;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需要经历蛰伏。



进入5月还不到一周,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就实现了两个重大突破:


一、5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这个“世界首台”是货真价实的“中国造”。


二、我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5月5日14时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C919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是中国第一款严格按照先进适航标准研制并以市场成功为目标的大型客机。将打破空客、波音的垄断,从此我国也占据了该领域的制高点!


中国自主设计的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首飞,这也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后,第五个可以自行生产大型客机的国家。而经过几十年的残酷竞争,如今的世界干线民机市场由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两家平分,中国C系列客机抱着与它们三足鼎立的雄心,走出了打破格局的第一步。

三天实现两大突破,至少有如下四大战略意义:


一、中国在某个最尖端科技领域罕见实现全面领先。意味着我国将有机会在新的高精尖领域拥有非常大的话语权,甚至拥有大量规则制定权和知识产权;


二、中国在重大战略产业打破西方垄断;


三、中国在科技领域正从跟随者转型为第一集团领跑者,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产业将逐渐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我们将从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战略利益、经济利益、军事意义、文化意义······


四、将会形成对全球资金、人才的虹吸效应。未来的一二十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华人科技工作者和外籍科技工作者到中国来工作。(来源:占豪,ID:zhanhao668)



历史性突破,大飞机首飞成功!有人嘲讽:C919,中国不就只是造了一个壳嘛……

文 | 李逸博 李浩然

来源:瞭望智库(zhczyj)


C919,中国只是造了一个壳?



从2008年C919研发项目开始启动,到2015年11月下线,再到此后进行的多次测试过程中,质疑C919是“组装货”的观点就不绝于耳,有人甚至还理直气壮地拿出了自己的“证据”——C919主要部件供应商,基本都是清一色的美国和法国,中国独立制造的好像就只剩机头、前中后机身、舱门等这些“壳”了。



事实真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上面这张图做得过于简单了,我们来看一张更详细的图。


 

 


可以看到,C919的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空气管理系统等是由美国通用、柯林斯、霍尼韦尔等国外知名供应商与中方企业合作生产的,而机身、机翼、尾翼等部分则已经完全国产。对于作为飞机“心脏”的发动机,中国也不再处于完全空白状态,国家成立的中国商用发动机公司专门为大飞机服务,正在研制与C919飞机配套的CJ-1000A(长江-1000A)型发动机,国产发动机将最终成为C919的“中国心”。这样来看,说C919是“组装货”就很偏颇了,准确来说,它是中国与国外厂商合作的产物。


但很多人又认为,即使中外合作,只有约50%的国产化率实在太低,根本不能让人满意。


要批评C919的国产化率低,先得明白啥是国产化。


《高铁风云录》就对国产化的问题做了充分解释:国产化追求的是在中国生产,比如大众的汽车在中国生产就叫国产化,而自主化追求的是技术的主导权,如苹果大量零配件都不是美国生产的,而是全球采购的,中国就是苹果公司的主要生产基地,但对于美国而言,苹果显然是自主化的产品。在全球大生产的今天,追求完全的国产化,其实就是闭门造车,是一种非常落后的思维,我们要追求的是自主化,这体现的是一种主导权。


也就是说,国产化跟自主化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自主化才是“王道”!


事实上,现在世界上包括巨头波音和空客在内的基本所有客机制造商中,优先追求的也是自主化,配件来自五湖四海,不信看看下面这幅图,很多人绝对不会想到,这架看起来“万国造”,同样“组装货”的客机其实就是“波音787”!在它的部件中,光日本就分担了35%,以至于被人戏称为“准日本制造”,但这丝毫不能阻止波音在世界民航客机领域成为“一霸”,成为全球客机代名词之一。


 


单从这里来看,要求C919一出世就达到高国产化率,并对其指手画脚,甚至加以嘲讽,本身就是对民航客机制造领域的无知!


那中国的C919有没有实现自主化?妥妥的有!


衡量自主知识产权有两个最重要的证件,一个叫TC(型号合格证),一个叫PC(生产许可证),这两个证都牢牢地掌握在中国商飞公司手里,是自主知识产权的绝对象征!自主知识产权有这么几个最重要的标准:一是研发团队是哪国的,二是产权归属哪国,三是研发的关键环节是不是由本国的科研人员完成的。要是按照这三个标准,这些都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完成的,而且在研发过程中我们有102项创新发明。在C919长达八年的研发过程中,我们给过外国人的设计费只占极小的比例,C919基本都是由我们自己设计完成的。

再说了,C919从立项开始,就被外界认为是要从波音和空客垄断的民用飞机领域捅破一片天,开辟与波音(Boeing)、空客(Airbus)三足鼎立的“ABC局面”,这可是动了美欧的奶酪,他们怎么会心甘情愿地给你关键设计和技术?


从C919立项开始,欧美一方面嘲讽即使中国人造出来也“无人敢坐”,另一方面却对大飞机尖端技术保持了足够的警惕,很多关键技术甚至被美国政府明令禁止出口。


就拿关键部件之一的飞控系统来说,有人认为C919的飞控系统是原原本本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进口来的,这怎么可能!霍尼韦尔公司作为C919飞控系统的供应商,从一开始就被美国相关部门牢牢盯住,中国商飞只能进行自主研发,霍尼韦尔只负责将商飞在研发过程中设计好的算法与方案进行实现。每次,对于程序设计是否合适,霍尼韦尔公司只是回答“Yes”或者“No”,多了一律不说,出现的故障只能由商飞自己琢磨、自己分析。


C919的总设计师吴光辉也说,“在我们进行研制的8年当中,有很多技术是国外对我们进行限制的,比如说我们的复合材料技术,我们的飞行控制技术,我们的系统集成技术,甚至包括我们动力的控制技术,国外对我们都是封锁的,我们拿钱都买不来,但是有一些系统和产品是卖给我们的,但是这些系统也都是按照我们的要求来进行设计的,除了这些设备,有相当多的设备,包括材料,都是我们中国制造的,加上我们对整个系统的集成,包括以后我们的试验、试飞都是独立自主做出来的。”


除此之外,对适航标准的考虑也是C919国产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什么是适航标准呢?


欧美国家作为民航领域的“先行者”已经推出了严苛繁琐的适航标准,只有达到了这个标准,才能被承认具有可靠性和安全性,这确保了民航客机的质量和安全,但却很“霸道”,因为你如果达不到欧美适航标准,甭说出口你制造的客机了,这客机可能飞到欧美国家领空都会被禁止。


但“标准即话语”,现阶段我国民航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争夺话语权,只能去遵守这个标准,如果遵守,就意味着制造客机的每一个部件都要达标,有一个不达标,造出来的整机就不能达标了,这对于中国民航客机制造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自己在这一块有太多的空白需要填补,短时间内无法让国产部件都达到适航标准的要求,全靠自己造要符合欧美标准起码需20年!亟需发展的我国航空业显然等不起了。而通过进口国外技术成熟、性能达标的部件能让我国尽快符合适航标准,让我们自主化的客机尽快起航。

 

民航市场真的是“水很深”!



除了自主化、适航标准等因素,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是国产大飞机必须直面和考虑的,那就是“险恶”的民航市场!


民用飞机归根到底是一种市场化的产品,最终是需要盈利的,市场的只能归市场,必须符合市场规律才能生存下去,不然就会被市场果断淘汰!在市场面前,造出来一架民航飞机跟造出来一架能顺利切入市场的飞机完全就是两码事!


事实上,现代民航市场是世界上所有商业市场中最为苛刻的少数领域之一,在经济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这也是民用飞机跟军用飞机最大的不同。


军用飞机不需要面向市场,为了国家安全和国防需要,一架战斗机常常会经受长达十多年的测试、返工,不断调试,不用过多考虑高成本和巨大的维护费用问题。但民用航空绝对不同,民用客机最终买账的是消费者,如果什么都由自己来生产,不顾忌生产效率和成本,那由此产生的高成本和不断进行测试带来的高费用都会分摊到消费者那里,机票价格必然陡涨,消费者会答应吗?这样昂贵的飞机真的卖得出去吗?


所以,在民航市场,要想在市场上真正扎根一定会经过三次摔打:


一是造出飞机,C919就是我国数十万科研工作者用了整整八年才造出来的;


二是飞机要经受住各项测试,技术够硬,质量够好;


三是成本尽量低,满足消费者需求,并且号准市场的脉搏,适时推向市场。


能够挺过这三次“暴击”存活下来其实挺难,在“水很深”的民航市场上,很多历史悠久、技术牛逼的老牌企业都因“一着不慎”而被拍死在了沙滩上,由雄心勃勃的“霸主”沦为被缅怀的先烈。


 


二战结束后,道格拉斯公司曾经是世界运输类飞机制造商的老大,老二是洛克希德公司,波音那时候还是第三。面对市场,道格拉斯公司对是否推出大型喷气式客机犹豫不决,坚信“喷气式客机的技术还远未成熟,不会有太多人买账”,从而被波音抓住机会赶超,道格拉斯公司丧失了大好机会后便连年巨亏,最终于1990年被波音兼并,洛克希德公司也因玩不转民航市场而退出,专做军用领域......民航客机领域绝对是暴利行业,肯定是谁都想尝试,可目前市场份额的80%还是被波音和空客占据,其他的要么已死去,要么默默无闻,充分说明了民航客机市场的残酷性。


我们自己在这方面的经历也一样惨痛。


20世纪70年代初,欧洲空客公司的首款客机A300还在襁褓之中,中国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项目已经悄然上马。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如白纸,部件大多数零基础,再加上中国国际环境较为复杂,与我们建交的国家也不多,从国外基本没法买部件,纯粹凭借数十万科研工作者长达十年的艰难攻关,“运-10”在1980年终于试飞成功,最大起飞重量高达110吨!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时研制共采用了近百项新材料,一百多项新标准、新工艺,机体国产化率100%,除发动机向国外采购配套外,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超过96%,国产化率足够高!


 


外国媒体都惊呆了,不敢相信中国能在“零基础”的条件下造出这样的飞机,坚信“运-10”是参考了美国“波音707”,然而,美驻华空军武官亲自参观“运-10”之后说:“凡是熟悉波音飞机的人,站在机舱门前看一眼就明白,‘运-10’不是波音飞机的复制品,机翼构型明显不同。”


“运-10”随后还飞越了我国版图内的几乎所有大山大江、高原平地、荒漠沃土、湖泊和领海,7次飞过喜马拉雅山,成为那个时代中国航空业的骄傲,中国也是继美、苏、欧之后世界第四个掌握大型飞机制造的国家,外媒当年评论说,中国航空业与国外的30年差距一下子被缩短到了15年!


可是,欢庆酒还没下肚,“运-10”就突然被叫停了,此后便被搁置,什么原因呢?


除了当时的体制、资金等重重阻碍外,“运-10”没法进行大规模生产就是一个很致命的因素。


当时我国薄弱的工业基础根本无法保证“运-10”的批量生产,只能做一两个这样的原装机,你再做的话,中国的基础工业承担不了。当时跟很多国家又没有贸易往来,没法买人家的,什么都得自力更生、自己生产,结果国产的零部件根本无法满足“运-10”飞机的批量生产要求,满足不了就供不上,标准也不达标,安全隐患大。“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潮也借机上位,我国的民航业在后来很长时间内停滞不前,渐渐与欧美拉开了长达四五十年的差距。


“运-10”的陨落成了一代国人挥之不去的痛,现在机身已经斑驳的“运-10”原型机还停在上海商飞浦东基地,历经30年的风雨,它身前“永不放弃”的雕塑却依然能让每个走近它的人被那种豪情所感染。它的遭遇也在警醒着一代航空人,民航市场太险恶,每走一步都要格外慎重!


所以,C919从一开始上马就强调了具体原则:项目初期部分系统采购外国设备,确保安全性、突出经济性、提高可靠性,通过确立市场地位,逐步消化关键技术,逐步形成国际国内供应商体系。


目的很明确:主动牺牲国产率,确保成功率,在单薄的技术基础上,造就一款由中国主导组织设计的国产客机并尽其可能确保其挺过三次“暴击”,给我们的国产客机制造业探路,给被波音、空客垄断80%的全球民机制造市场撕一道口子!


步步为营反而更有魄力!


举国之力造大飞机,值吗?



为了国人心中的“大飞机梦”,国家投资就达到了数百亿元,航空工作者们也真的是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十几万人在八年中大部分每周工作6天,每天能工作到11个小时,加班是最稀松平常的了,因为有太多的技术难关等着他们去攻克,大到整个项目的运营,小到每一个零件,一个地方出错就会满盘皆输。


数百亿,8年,十几万人的心血,这样费时、费钱又费力地造大飞机真的值吗?


 


毋庸置疑,当然值了!


首先,航空工业的战略地位自不必多说了,我们国家曾在上世纪60年代对研发“两弹一星”还是“两弹一机”犹豫过,“两弹一机”就是指的原子弹、氢弹和航空发动机,光是最核心的航空发动机就足以跟“两弹”媲美!


其次,从经济方面来考虑,我们以前是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A380,8亿件衬衫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却要比1架 A380飞机多得多。如果按照产品单位价值做比,船舶单位质量创造的价值是1,小汽车是9,电子计算机是300,喷气式客机是800,航空发动机是1400,足见航空业的利润是有多高。


现在就算是最便宜的波音737和空客A320,一架至少也得5000多万美金,最贵的空客A380高达2.95亿美金,美国每年的出口贸易中大约有7.82%来自于波音公司,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很大的一笔收入。未来20年,光中国市场就需要5000架50座以上的飞机,价值4万亿,不自己造就得买,而且有时候花钱都不能买到最好的,我们要改变过去的那种“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逻辑,要研制中国自主的飞机,这就是国家的意志!


除了自身有超级高的价值之外,民用飞机制造业也能带来无数个“助攻”,辐射带动作用也不可小视,1架150座飞机构造,需要300万—500万个零部件,需要成千上万家企业,而飞机本身涉及的产业链包括能源、生产加工、制造集成、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等,覆盖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无疑会带动电子工业、数控机床、锻件制造、冶金、仪器仪表等领域实现产业升级。据波音公司的研究指出,民机销售额每增长1%,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拉动就达到了0.714%。


第三,从军事方面来看,曾在2015年抵近海南岛遭遇我海航拦截的美军P-8巡逻机,就是由C919的竞争对手波音737改装的,C919目前的状态就能发展巡逻机,而如果C919加长机身,换上更强有力的发动机,总重提升到110-130吨,航程和内部容积大大增加,将能够胜任扮演预警机甚至加油机的使命。


第四,从技术方面来看,发展大飞机,聚拢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将带来质的飞跃。

......


ARJ21作为C919的“前辈”,当时是引进国外的成熟零部件进行组装的;到了C919就开始与国外厂商进行合作,进行本地化生产和改进研制,成为我国向干线民航客机市场进发的第一个产品,起点已经相当不低了;未来的C929则要进行完全的自主研发,这其中的每一步都“难如上青天”,充满了艰辛。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中国高铁,也是从最初的进口零部件组装起步,然后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地扩大自主范围,最终实现了完全国产,并建立了一套“中国高铁标准”,这个过程尚且用了十几年,国产大飞机要走的路显然比高铁更要漫长。


但是,没有什么能阻挡中国的大飞机事业,除非我们自己缺乏信心!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载人航天,只要是形成了国家意志,哪怕有再多困难,我们也一定会攻克。所以,我们要为国产大飞机迈出的这一步喝彩,用耐心和支持期待它精彩的下一步!


全球最强工业国是哪个?


当前全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是哪个?是美国吗?是德国吗?是日本吗?是俄罗斯吗?不,不用到处找了,答案是你脚下站着的这个国家——中国。


我知道,国内很多人对欧洲,或者说德国制造崇拜得五体投地,一会说百年传承,一会说精密无比,我也承认在目前某些领域那些经过长时间积累的欧洲产品确实比我们要好用不少,但如果只看到这些,那么,我只能说,那些盲目崇拜的国人连工业化最本质的东西都没搞懂。


工业化是什么?本质上,工业化是用机器造机器,那问题来了,那些制造机器的机器,是谁来设计的?又是谁来建造的?甚至最终是谁来操作的?是人!


大历史的尺度


当你以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的时间去看待整个工业化时代,你就会明白,决定一个工业化社会未来的最终还是人,是工业化人口。


不管是在美苏,还是德日,或者任何的工业社会里,工业人口数量不仅直接决定了工业经济的规模,也和工业体系的复杂程度,或者说先进程度。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越来越复杂,基本配件越来越多。要保证工业的正常运转,把工艺锁在图书馆里,指望用到的时候再去查是不行的。就算查到了还有个熟能生巧的问题,更不可能有进步——没有人能基于不懂的知识进行二次开发。


所以在工业的核心部分里,平均每个基本配件要至少对应一个专职人员来储备并改进生产工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核心产业所占用的工业人口和工业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基本配件数量在同比例增长。但是核心产业并不能自己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还需要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行政、军事、社会保障等第三产业,以及采矿、农业等初级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来配合。这些人配齐了,整个工业体系才能顺畅地运转,同时每个社会成员才能拥有相对轻松而丰富的生活。


再加上这些劳动力抚养的子女和老人,大致可以估算出一个独立工业体系所需的人口大约是基本配件数量的10倍,最少也不能少于5倍。


19世纪中后期,工业体系只有蒸汽机这一种动力,当时最复杂的工业品无非是铁甲舰,一条铁甲舰有几十万种零部件,所以当时的一个工业国需要近百万人来满足核心产业,最小的工业国比利时也有400万人口。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增加了电器和化工两个大门类,工业体系的基本零部件种类也随之翻了几倍,已经要近千万核心产业劳动力才能维持工业体系完整了。此时列强中已经不再包括比利时之流,人口最少的法国是4000万人,而且法国的工业体系也不完备,被6000多万人的德国打上门来就必须在英美的支持下打第一次世界大战。


到“二战”期间,基本部件增加到几百万种,对应的是6500万人的德国可以发动战争,法国则在开战后一个月出局。但德国也必须放弃研制生产诸如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和原子弹这样的超级武器,人口规模差不多的日本能造航母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海上地面两边都行的只有人口上亿的美国一家。苏联在海军技术上缺乏储备,不过造坦克、大炮、火箭炮总能压德国一头。


等到世界进入核时代,一套完整工业体系需要由上千万种工业基本配件构成,这决定了只有人口上亿的工业国,也就是美苏才有资格成为世界一级,其他工业国只能做附庸。这段时间尽管英法同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战略核武器,但也只能面对江河日下的命运。


到了冷战中后期,工业配件数量进一步增加到3000万种以上,美苏各2亿左右的人口被各种工业部门完全占满,很难再往更复杂的工业社会发展了。但是美苏双方都绝不甘心维持这种两极世界的局面,都希望继续扩大工业力量,研制更多的新式武器,拉长产业链,继续提高自己的工业复杂程度,在技术上压倒对方,即把更多的工业人口纳入自己的冷战对抗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把民用产业向国外转移,同时用金融手段继续占有这些工厂的产品,养活本土人口,集中力量和苏联搞军备竞赛。这相当于在不引进移民、不增加农业和社会福利压力的前提下,增加了本国工业人口。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德国还有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都为美国贡献了冷战所需的工业劳动力,增加了美国一方的工业复杂度,促进了美国的高技术升级。


而苏联一方的人口只有自己的两亿多加上东欧几千万,要和美国控制下的全球体系竞争,只能延续二战前那种更适合于进行战备的科技产业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应用技术方面获得高效率,从而使自己的工业体系丧失了自我升级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口缺乏也使苏联不得不把有数的人口都集中到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上,到苏联解体的时候,苏联总人口只有2.8亿,却有7000万产业工人,平均4个苏联人就有1个产业工人,其中绝大多数都在军事和重工业部门。这直接导致了苏联民用工业的长期萎缩,最终崩溃!


江河日下的帝国们


从上面的角度来看,欧洲最终走向一体化进程不是因为欧盟想,而是如果不统合欧洲这二十几个国家的工业人口和制造能力形成一个数亿人口规模的实体,欧洲根本撑不下去。但按照目前欧盟的出生率和人口规模,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它的极限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整个产业链条复杂程度的要求和产业工人数目的要求,都是欧盟承担不起的。


不信?看代表一个国家高端工业体系的战斗机,目前能够达到第四代战斗机标准的只有两个国家,中国,美国。俄国那个由Su27拍扁而成的T50不算。欧洲呢,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立承担得起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发,三带半的台风战机,是整个欧洲的力量加起来所能达到的顶峰了,第四代战斗机F35,只能是联合美国一起开发。但是即使是欧美联合上一堆傀儡国家例如日韩,整个开发过程都已疲态尽显。


F-35的开发过程遇到一大堆问题,其中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是飞控软件的设计,现代飞机几乎就是一个飞行电脑,几乎一切功能都要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完成。“摩尔定律”不单止对硬件适用,对软件技术发展一样适用,因为芯片的容量差不多每18~24个月会增加一倍,带来的运算能力也会支持软件的大小跟着增加一倍。2002年服役的F-22的机载计算机软件包括400万行源代码,眼下刚刚投入试生产的F-35的软件则有1900万行,虽然略低于每年翻番,不过大体符合这个规律。


软件是人写出来的,当初编写F-22的软件时美国人还使用了专门军用的Ada高级语言,可是源代码翻了几倍之后,就再也凑不出那么多懂Ada的程序员了,只好改为民用的C语言,不过连C语言的军方程序员都凑不出那么多,战斗机的软件又不能随便外包出去,F-35的软件开发进度只好一拖再拖,成本也随着人吃马喂节节攀升。


当初美国人提出研发这种轻型四代战机是因为F-22价格过于昂贵,需要一种廉价飞机弥补其数量不足。在当时的计划中,这种战机的各项性能差不多相当于F-22的一半,造价只有其1/3。不过到现在,F-35还没正式大批量生产,造价就已经快超过了F-22。


集美欧之力,造一款第四代战机尚且举步维艰,你还觉得欧盟能独力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几率有多大?


工业革命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每次工业革命之后,新的技术手段会让制造精度大幅度提高。一旦机器的精度提高,接下来带来的变化就是可以制造更复杂产品的机器。而越是复杂的产品,包含的零件也就越多,这些零件都需要有人制造出来,所以一个工业体系有多少种零件基本上就需要多少工人、技术人员掌握制造工艺。


说到底,一个国家要维持工业体系持续升级,必须要有足够的工业人口。每当一种更复杂的机器出现,只有能招募到足够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产业升级才能进行下去。在一次又一次产业升级中只有人口足够多的国家才能甩掉所有对手。


反之,如果产业链已经拉长到把人口基数用光了,那就只能拆旧的补新的。每个国家都会把用来保命的军事工业留在手里,拆出去的工业首先是能赚钱,能滚动发展的民用工业,等民用工业拆得差不多了,机床、工业设备制造行业也会追着民用工业这个大客户而去,只留下军事工业。


虽然军事工业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最高的技术水平,但军工造出的枪炮都不能再用来造别的机器,一旦本国没有了民用工业,军事工业也不能把军用先进技术转移到其他产业。再也没办法实现用机器造机器,用老式机器造更先进的机器这种工业化循环。


只要别人的工业化循环一运转起来,积累出新一代技术,那些昔日的帝国很快就什么也不是了。在可预见的将来的将来,整个欧洲会像一个多米诺骨牌阵,一个又一个国家倒下,从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这些猪国,再到英法,最后是德国。如果说有什么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客观历史规律,这就是。


后记


如果很快有第四代工业革命,那么我个人猜想很有可能会是以核聚变,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三大标志性事物宣告一个时代的来临。而其中最基础的一定是对于能源来源方式的革命。在聚变能这个领域,目前能够确定拥有集反场箍缩磁约束,超导托卡马克,非超导托卡马克这三种装置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另一个,可能是美国。


至于欧洲,欧洲建造的巨型强子对撞机里面的核心部件,你猜是made in哪个国家?


当然是中国!


了解以上这些,是为了更深刻的认知世界,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复杂和动荡的世界;

 

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长存的;

 

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

 

没有一种资产是稳固的;


这是一股从未有过的革命浪潮,为了让大家彻底认清时代究竟在发生什么,水木然写了变革三部曲



《工业4.0》探讨的是科技进步,《跨界战争》讨论的是商业重组,《时代之巅》讨论的是经济变革,这三本书的关系层层递进,将帮你认清社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请长按识别下面二维码购买,阅读全部内容可加水木然微信:smr87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