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不是生意越来越难做,而是你看不懂世界发生了什么!

2017-06-29 原创 水木然

作者:水木然  微信号:smr8700

本文选自《超级个体——新经济下的生产法则》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微信号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商业。

 

要想预知未来,你一定要先读懂过去。

 

因为很多“未来”都可以在“历史”里找到答案,这就是世界的最微妙之处。


读懂了这个趋势,你才能在未来的社会里如鱼得水!

 

1、分久必合——供销社

 

最近很热的一个词:新零售。如果商业是一个江湖,那“新零售”就是武林上备受追捧的葵花宝典,各路英雄好汉都在寻求这个武林绝学,企图能一下子成为绝世高手。然后用它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让自己的店面一夜之前遍布大街小巷。

 

其实,中国早就诞生过一个“超级连锁店”——供销社,它承担起了几亿人口生活用品的流通,是中国经济在那个时期一大支撑。

 

如果认真研究一下供销社的起源和发展,会有很多发现:

 

中国从封建社会结束到民主革命之前这段时期,一直都是凌乱、分散的商品经济。

 

毛泽东说: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没有合作传统的。

 

面对汹涌的世界变革大潮,他豪迈的说了一句话:合作起来!

 

到了后来的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多次论述过合作社的问题。由于革命从从农村开始的,毛泽东提出:可以依靠农民的“协作”、“分工”,互助合作发展农业合作社,改变一家一户旧有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生产力。

 

这就是供销合作社的起源。

 

合作,是供销社的一大核心。



如何合作呢?供销社的原始积累是农民的股金,它是农民入股组建的,是农民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属于集体经济合作组织。

 

到了建国初期,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供销社都有一系列重要指示,都强调了供销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这个性质。

 

1950年7月,中国刚一建国就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消费、信用、生产、渔业和手工业合作社。

 

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

 

由于当时中国的建设重心都在农村,所以供销合作总社发挥了重大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不仅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形成了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起到了联结城乡、联系工农、稳定物价、保障供给的作用。

 

1982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商业部(商务部前身)合并,但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留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的独立组织系统。

 

从1982年到1988年,供销社先后进行了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五突破”(劳动制度、农民入股、经营范围、内部分配、价格管理)、“六个发展”(横向联合、农副产品加工等等)三个阶段性改革。

 

此时的中国,建设重心依然还在农村,而且刚从计划经济切换到市场经济,粮票、饭票退出历史,民众的需求一下子被打开,供销社进入黄金时期,从中央到省、县、乡、镇各地都设立了供销社机构。这时的供销社完全承担起了中国几亿农民的生活用品来源问题,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我记得小时候,我家里有三个亲戚都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那个时候每个人需要缴纳大概8000块钱入股,然后在里面做售货员,每个月工资大概是300元左右,(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工资在农村已经算不错了),在当时已经算是一份比较光鲜的职业了。而且那个的供销社被我们成为“百货大楼”,是镇上最好的建筑、最高端的购物场所。

 

另外有一点很关键:大家不要以为供销社就是农村的,只服务农民的,认为它跟现代商业牛马不相及,实际上它是中国经济在那个阶段最重要的产物,符合了中国现实和历史潮流,它的逻辑就是商业进化的逻辑。

 

情况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

 

2、合久必分——个体经济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不断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很多人开始溜街串巷做买卖,也有人摆起了地摊,商品经济的形式开始多元化。

 

比如我记得小时候,农村的集市曾经发生这样的变化:最开始大家都喜欢去供销社买东西,后来街道两边的商店越来越多,摆摊的也越来越多,这些个体户售卖的部分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的优势,产品的形式也有了新颖之处,所以老百姓的购物形式也开始多元化。

 

这个趋势一直发展到至今,看看我们身边吧:淘宝、京东、微商、代购、直销、分销、返利等等各种形式的商品经济形式都出现了,而且门槛都很低,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



这些模式显然更加灵活多变,供销社模式与之相比显然太震沉重了,因为它需要集中采购、集体经营。于是,供销社并没有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增长而正比例扩大,甚至很多乡镇级的供销社已经倒闭或者承包给私人经营。

 

当然,产品形式和渠道形式的多元化催促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但是不得不承认,现在我们又开始面临了另外的问题:

 

产品虽然越来越多,但是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假冒伪劣产品横行,鱼目混珠。渠道越来越丰富,但是各种骗局越来越多:比如刷单、假货是电商的顽疾;微商里也是各色骗子汇集,而且刷屏方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很多分销和返利也被各种传销变相利用,总之各种商业乱象让我们眼花缭乱……

 

另外,产品生产端的无序化,导致盲目性生产,于是出现了产能过剩;而且生产端没有及时升级,导致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于是打起了价格战;即便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宜,但是大家依然没有购买热情,因为产品本身没有升级,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这就是商品经济的现状。究其本质,是因为分散的私营经济并不能使社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因为人和人之间是对立竞争关系,而不是分工协作的关系。

 

于是:投机者越来越多,实干的人越来越少;模仿跟风的人越来越多,创新踏实的人越来越少;看重眼前利益的人越来越多,注重长远价值的人越来越少;

 

这还导致了另外的问题: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

 

所以,分散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也是阶段性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经济一定会从分散的私营经济走向联合的集体经济。

 

3、分久必合——合作组织

 

历史从未改变,历史只在反复。

 

如果说未来的商品经济依然会走向联合,那么这种联合和之前的联合区别在哪里呢?

 

建国初期,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很多个体都还没有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就联合了起来,然后由集体统筹一切,集体采购集体派发,这时个体的特质就容易被埋没,个体的能力、特长也不到发展,再加上创造的价值也无法精确计算到个人,所以积极性也没办法得到鼓励,集体的水平从也会受很大限制,于是大家一起挨饿。

 

所以这个阶段的联合是机械式的联合,真正的联合一定要建立在个体有一定的独立性、个体强大到一定程度之上的。


 

当个体很容易在集体里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这种联合才有意义。

 

这就需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比如有了互联网,我们就跨过了时空的限制,突破了各种界限,链接已经大于拥有,还实现了精准高效的点对点对接,个体价值能够得到记录,各种行业被进一步细分;比如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不用再为温饱担忧,我们就会寻找精神需求,然后进行分工和协作,大家各尽其才、各取所需,这就是未来的联合。

 

传统的供销社模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民众自发入股,收益就归全体股东(民众),比如统一生产、采购、经营,把凌乱的商品秩序梳理成系统化。如果把这种模式再升级一下,就可以发现:未来是不需要公司的,未来只有合作组织。

 

那么未来的商业是什么样的呢?


 

既然供销社发源于农业,我们先以农业为例做一个描述:

 

未来一定有这样一个大合作组织,它可以将城市的流量引入农村、将农村的稀有珍品送人城市。在农村的这一端,让农民资源入股(土地和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成立合作社,集体化种植。在城市的这一端,开设大量社区实体店,以预订、锁定的方式让市民成为会员、成为股东,这就是消费金融,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实现按需生产,回避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同时让实体店的店长和优秀店员也成为实体店乃至合作社的股东,这就是一个集体经济组织:惠及每一方参与人员,让农民的产品卖上好价钱;让市民吃到好食材,同时也让店长和店员有一份可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这就是未来的农业生态合作组织。

 

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其它行业,比如快消品,在消费这一端要以众筹、入股的形式开设实体店,当然店长和优秀店员也应该占有股份,然后全体股东都可以享受到该店的收益。消费者入股的形式也锁定了一部分消费者,有了预订的订单,然后再交给生产端去生产,当然这里也包括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但是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一定都会一一满足。在生产端,也要让部分具有匠心的工程师、有一定能力的设计师、管理者成为股东(未来的工厂都会采用智能化生产,不再有普通工人,只有设计者和管理人员),这就是未来的快消品生态合作组织。


 

再比如在电子商业行业,随着和线下实体店的无限融合,未来线上应该以消费众筹、下单为主要目的,而线下实体店应该以产品体验、场景式体验为核心任务,双方一起努力为生产端提供消费数据,并在占股控制生产端,在生产环节享有话语权和决策权,从而倒逼生产端的升级,这就形式一个从生产到消费、从线上到线下的生态合作组织。


所以,水木然认为:未来的商品经济应该是这样的: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一切以消费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场景体验式的服务、消费入股的合作形式,把消费者联合起来,不断挖掘消费者的需求,把这些需求(包括个性化、定制化)用大数据的形式传输给生产端,再通过劳动力、产品、设计、资金等资源入股的形式,把一切生产者联合起来;同时把所有的经营者也纳入其中,每一个参与的环节都能获得收益,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商业生态系统,这就是未来的合作组织。


 

这也是真正的“新零售

 

4、黄金股——九九归一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以前我们愿意去供销社买东西很简单,因为它有国家信用做背书,它是集体采购,是没有假货的。

 

现在我们不太相信网购,因为它没有信用背书,而且现实情况就是假货太多,这就是私营经济的一大弊端。

 

如何能让商品经济不放任发展、又有一定的活力呢?

 

英国的“黄金股”政策值得我们研究:

 

在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初,英国政府在推行私有化道路时,考虑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后,政府可能再无权对企业进行干预和控制,而有的国企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如果完全失控,就有可能出现不利影响,开创了 “黄金股”政策。

 

黄金股,它不代表任何财产权利,既没有股票收益权,也不能用来担保或抵押。但是它却享有公司重大经营决策中的“一票否决权”。比如如果公司的管理层对公司实施一项大规模并购方案都要经过“黄金股”持有者的最终同意,否则将不能通过。



这里最为典型的案例是英国电信。英国电信属于公用事业性质的企业,垄断了英国电信市场的99% 以上,这种企业政府当然需要控制,以防止其损害公众利益。于是英国政府对英国电信采取了“黄金股”制度,如果英国电信损害公众利益,例如装机费和通话费应该下降而不下降时,或是企业不能随着技术进步降低通话费用时等危害公众利益的时,作废英国电信的董事会决定,使其价格强制下降。当然,在一般的正常情况下,英国电信完全可以按股份制企业经营, “黄金股”不会参与干预,这就保证了企业的活力和收益。


利用这个政策,1984年英国工业部公开出售电信公司股权,英国电信通过上市实现国有资产私有化,成为全球首创并取得巨大成功。受此影响,欧洲各国纷纷响应,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葡萄牙等国家也都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广泛推行黄金股制度。亚洲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也在试行黄金股制度过程中取得不错反响。

 

这种模式再加上PPP共建模式,政府就会从主导者变成监管者。

 

综上所述,这必然是一场深度的变革,整个社会正在从金字塔式的结构变成越来越扁平的合作组织,而且是各种无边界的组织,很多原来的雇佣关系、从属关系都会断裂,传统做生意的、赚差价的、投机的都很难再有空间,未来的商业逻辑是:你要想有存在价值,必须先能创造价值。人与人之间会以价值为纽带构建新的合作关系,在这场社会化大协作种,每一个人都有了主导自己命运的机会,或者这就是我们向往的自由和平等,以及大同世界。


另外推荐我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

现在开始,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从头再做一遍!


我们需要对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更何况这是一个越来越动荡的世界;


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长存的;

 

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

 

没有一种资产是稳固的;


这是一股从未有过的革命浪潮,为了让大家彻底认清时代究竟在发生什么,水木然写了下面四本书:



《工业4.0》探讨的是科技进步,《跨界战争》讨论的是商业重组,《时代之巅》讨论的是经济变革,这三本书关系层层递进,合称为变革三部曲,《天才创造世界》探讨的是自我管理和提升,这四本将帮你认清社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请长按识别下面二维码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