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艾略特与侦探小说: 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

2017-04-13 子柚 国际出版周刊


“那些被T.S.艾略特和保罗·埃尔默·摩尔高度评价和推崇的、但我却毫无感觉的侦探故事究竟有什么魅力? ”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  1944年



作为每一篇文学评论都可能成为影响和判断文学的准则的文学评论大师,T.S.艾略特当时已经成为这类小说最具激情和最敏锐的读者之一。1927年前后,他在自己创办的文学评论刊物《标准》(The Criterion)上发表过一系列未署名的关于侦探小说的评论文章。从这些文章中,不仅能看到艾略特对侦探小说的热爱,还能看到他试图将这一类型小说的演变和发展等本源性问题梳理成文所作的尝试。

前黄金时代的“艾式侦探小说法则”

在侦探小说黄金时代的早期,艾略特评论到:多萝西·L·塞耶斯、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及约翰·迪克森·卡尔等作家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气息逐渐消失,谋杀案成了必不可少的因素,故事中充斥着大量身份背景复杂的嫌疑人以及稀奇古怪的杀人方法,但被害人却被符号化。


爱伦·坡和柯南道尔的作品也并不是艾略特所认为最好的,他最推崇的作品是威尔基·科林斯于1868年发表的《月亮宝石》(The Moonstone),小说讲叙了围绕着一块印度宝石发生的种种怪事,是侦探文学初创期的作品。艾略特评价此书为“第一部最长和最好的现代英国侦探小说”“几乎所有优秀的侦探小说都在下意识地回归或模仿威尔基·科林斯的写作”。




“黄金时代”的另一个重要法则是“公平竞争”,即读者和侦探拥有同样的案情线索和破案机会,侦破案件的过程是一场公平的智力竞赛。对此,艾略特认为“犯罪的特征和动机应是正常的”并且“应禁止那些精致和令人难以置信的伪装”。他还写道:“一个好的侦探故事不能依赖对神秘现象或怪诞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什么的,相反,好的故事应该和复杂奇异的机械毫不相关。”


艾略特提出的这一点间接将一部分作品从“好的侦探故事”中排除了,其中就包括柯南道尔的《斑点带子》——在这部作品中,福尔摩斯从不能移动的床、通向继父房间的通气扇以及连接着床和通气扇的无法使用的拉铃绳等这些线索中,推断出了“动物杀人”的真相。


不过,艾略特也承认,大多数流行的侦探小说作品都或多或少打破了他的评判标准。而且事实上,他本人非常崇拜柯南道尔,曾在不同场合逐字逐句地引用福尔摩斯的故事并在诗歌中借鉴其思想。


后黄金时代的“艾式预见和悲哀”

在1927年6月出版的《标准》(The Criterion)中,艾略特继续阐明他对于侦探小说的考核标准,分析了16部侦探小说,并对悬疑小说、犯罪小说、侦探小说之间的区别进行了阐述。艾略特高度评价了范·戴恩写于1926年的《本森谋杀案》,在书中侦探菲格·万斯首次登场。在以后的12部长篇侦探小说中,万斯都担任主角。与福尔摩斯的归纳推理相对照,他更重视罪犯的心理和动机,主张以心理分析为中心的分析推理法。


1928年,范·戴恩发表了他自己的《侦探小说二十准则》。同年,作家隆纳德·诺克斯立下了著名的“推理十诫”。尽管很难知道他们是否了解此前艾略特定下的侦探小说标准,但他们的规则都或多或少与艾略特的不谋而合。如范·戴恩写道:“除了合理地对侦探耍弄计谋外,不得将其他计谋与骗局加诸读者。”而隆纳德·诺克斯提出“故事中不可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或媒介,不可透过意外事件和直觉能力来破案”。通过以上这些法则,可见艾略特关于侦探小说的准则的预见性。



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革命”掀起的犯罪小说浪潮淹没了传统推理题材。其中,以硬汉派小说鼻祖、“黑色电影”的创始人达希尔·哈米特创作的侦探小说《马耳他之鹰》为标志,一个充满了犯罪、暴力、悬疑与阴影的侦探小说时代开始了,且这一时期美国侦探小说蓬勃发展。这些侦探小说与之前英国高雅的乡村别墅中发生的案件有着天壤之别。相比之下,英国的侦探故事就显得老套而刻意。


艾略特代表作之一《荒原》或许能够表达他对于小到侦探小说,大到整个西方社会的变迁的感受——春天原本应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



 人物百科: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


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7年,艾略特出版了首部作品《普鲁弗洛克及其他》(Prufrock and ther bservations),该书为艾略特奠定了他诗人的地位,接着,艾略特在1922 年出版了《荒原》(The Waste Land),这部作品被评论界看作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而艾略特本人的人气高涨,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籍。1930年以后的30年里,艾略特成为了英国文坛上最卓越的诗人及评论家。1948年,艾略特凭借《四首四重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评论家,艾略特的文学思想指向保守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家必须继承传统并发展传统,必须具备历史意识;二是形式论,即思想内容只是手段,艺术形式才是目的。此外,艾略特建立起了一种非常客观和可靠的鉴别标准,使现代批评迈上能够对一切进行量化的轨道。


晚年的艾略特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1月4日,艾略特于伦敦的家中逝世。


文章来源:《纽约客》The New Yorker

文:Paul Grimstad

编译:子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