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造乡⑧ | 青年以艺文造逢简:文化的再沉淀

2015-02-09 苔小姐 市政厅

小秘书:


乡村有诸种可能性,艺文便是一种取向——乡村的传统与青年文化碰撞,便可迸发出持久的活力。


顺德逢简村便是一例:社区营造以艺文为入口,文化延展又以社区为依托。


以下便是营造者的案例分享。


兴许广东以外的人,不曾听说顺德杏坛逢简村——它是一处水生村落,自2012 年起逐渐成为了广东沿海城市游客趋之若鹜的秀雅水乡,进而成为国家AAA级景区。


逢简村:发现特质


在谈艺文如何造乡前,有一些关于逢简的村落特性与各位分享。


+ 村落面积为5.24平方公里,以居住群落为核心,辐射地带均为农田;


+ 长达27公里的水道贯村而行,村内曾为贸易之地,旧时以船运送各式货物与生丝去往顺德各地乃至港澳地区;


+ 6000余常住人口,以刘、梁、李姓氏为大姓,村落住处以姓氏为界;


+ 仍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土地为依归的民间议事制度;


+ 宋代建村,自古读书风气鼎盛,村内读书者官位最高至参知政事(宋)


+ 村内盛行各种各样的节庆神诞(如财神诞、佛诞、端午节等),逢简村民喜欢在露天空地或祠堂内摆席吃酒,同一生产队或宗族的村民同贺节庆;


+ 目前,还保有20座老祠与3座古桥,它们至今仍是逢简村民的宗族设施与道路建筑



端午前夕,逢简村民起龙时。因赛龙用的龙船,需要用水和泥养着,才不会腐坏,故村民需每年从河底挖出老龙船。



一年一度的逢简民间民俗巡游。


我们感受到,逢简的诗书文化肌理、土地农耕形态与宗族习俗等村落特质,让我们能以当代艺术与青年文化提升村落的生命力、丰富村落生活形态、使村民或游客能从建筑、习俗中了解到村落历史与村落文化,并使逢简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造乡,源于旅游开发。2013 年,笔者与团队(笔者团队是本地独立文化机构,以商业设计、公关事务、独立刊物与青年艺文解读为主要工作方向)受顺德杏坛镇政府委托,进行逢简村的公关推广工作(2013年,顺德区推行社区营造试点工作,逢简被列入试点之一);政府期望,能通过我们的工作,铺垫逢简的文化旅游发展、营造逢简的社区氛围。



逢简村民的议事空间,作日常议事筵席之用。


由于不曾了解逢简的村落特质,在项目前期,我们仍是以固有的商业公关思维构思推广创意。然而,在日常走访与工作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


1)逢简的村落历史丰富,由科举考试风气繁盛下衍生的家族历史与规矩繁多,村内好些建筑(如三界庙、青云桥、明远桥等)及规矩(夹旗杆、功名埠头)均由此而来;


2)生活形态多样,集结了水乡文化(以船作为交通工具来往、交通与运输)与中原风气(古桥基石压有瑞兽等),广东传统的节庆神诞在逢简均大部分保留;


3)建筑脉络(以水道、宗族姓氏为界限的建筑聚落)明显,以宗族姓氏集结聚居的村民拥有高度的归根意识


这些,正正是逢简与其他古村落相比不一般之处。但当下,逢简也面临与其他一些村子类似的问题:


1)青壮劳动力外移,大部分青年村民因在村内无法谋生而转至镇上或其他城市做工;


2)土地面积与用途受限,大比例的农田保护区使逢简的产业适用土地不能扩展、村内的空置建筑未能合理利用,限制了逢简的发展;


3)经济本位的发展模式使逢简的发展道路愈见雾霾,未能将逢简的发展置入合适的定位中。


深双外围展


旧有的工作模式是发展旅游、对外宣传。它与村落特质之间存在差异,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的团队成员都是生于本地的年青一代,决意改变固有逻辑。在谈家常与行走中沉淀之后,我们终发现,土地、宗族与习俗,才是推动逢简之根本;而逢简在由农业本位转移至经济本位的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缺失,正正是我们工作的突破所在:不做表象化、商业化的推广工作了,我们造乡吧


由本地青年带动起的艺文造乡工作,自此开始。我们以“沉淀村落文化”与“营造村落活力”为目标,来一场当代风物下的文化再沉淀,期望重新使逢简更具有当代村落的活力,同时保留其古早时代的生活形态与宗族习俗。


当然,一切与艺文造逢简有关的事,都该从2013年的深双(2013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说起。


2013年8月,我们得悉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外围展项目正公开征集项目;笔者及团队与政府数夜倾谈,决意要报名申请。现在回想原因,许是期望透过这一国际建筑大展,以青年视角与全世界的专业人士及爱好者在同一思考空间中,以建筑及艺术手法探讨城市村落的当下与未来罢


同年10月,我们成功入选深双外围展项目,成为当届外围展项目中唯一探讨传统村落的项目。展览取题[分离_围合]:以姓氏为聚落界限的逢简,区块分散却又产生围合的化学反应:这种奇妙的对立与呼应,既有个性也有共性;时代的变迁、姓氏界限的模糊,是否赋予逢简新的影响与变化?过往分离-围合的关系,是否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曾经独立、边缘的水生村落生态,在当下的高速城市化与同质化趋势的包围下,其化学变质的过程又该如何审视?



本地青少年进行社区调研,为创作寻找素材。


围绕命题,我们牵动本地艺术工作者(创作者)、青少年(参与者)、逢简村民(素材提供者)与建筑师(学术参考),一同探讨当今都市化下的水生村落是否还有延续的生命力,以及当代/传统并存的可能性。过程中,我们和青少年、艺术工作者及建筑师一同探讨逢简建筑、文化与公共空间的各样可能,让青少年动手参与对逢简未来的构想中,并把结果投射到以语言纪录、声音实验、实验电影、版画及社区模型为媒介的7组作品里。



本地青少年制作船模型,重现逢简的运输模式。



本地青少年以顺德版画技法创作作品。



本地艺者在蚕房中进行声音记录。



装置作品:水间埠头。


这次展览,使顺德本地青少年与媒体均加入到一场名为“如何以文化创意发展逢简”的讨论中。其中,我们与政府共同探讨出逢简的发展方向,那便是:以保留逢简村落特性、保存逢简现有生活形态为首要目标,以当代艺术与文化,吸引/吸纳民间资本,共同使逢简成为保有当代岭南文化的、具有旅游功能的水生村落。


逢简墟


如果说入选深双外围展是逢简走向国际舞台的一次先锋性亮相的话,2013年8月展开的“逢简墟”则是着实扎根乡土的一次文化营造。


墟市是什么?广东地区,素来有“趁墟”一词,表示 “ 赶集 ” 之意。逢简商贸鼎盛,素有“小广州”之称;在古代,逢简堡三圩一市“曰巨济,曰明远,曰金鳌,曰桑市”,都已是综合市场。以桥为节点,逢简三座桥、三个墟,时至今日,仍能发现其遗留痕迹;时至今日,在杏坛镇仍然看到以农历日子为记认的农墟、“神仙墟”,售卖各种农产、服装、家具杂货。


传统墟市不是新鲜事。当代的“墟市”,又该是怎样一种景象?在杏坛镇政府与逢简村民委员会的支持下,笔者与团队以青年视角重新解构“墟市”这一乡土习俗。我们活用村内公共空间(逢简小学)在持续一天的墟市上,并合了民间艺术、传统习俗、设计创意与青年文化,使其成为了一次文化现象:各地独立音乐爱好者坐上2小时的大巴,为的是欣赏来自广州及顺德本地的独立乐队演出本地村民好奇趁墟,为的是看看现在的“墟市”到底是哪般模样;外来游客在墟上选购来自各地设计师、手工艺人的创意产品、欣赏城市中不曾出现的传统高空舞狮,看青年舞起狮头,在5米高的竹竿上做高难度动作;文化与创意工作者进入村落,探试村落文创事业水温……由逢简墟及其现象引发的公共关注,使逢简真正走进了公众视野;逢简墟结束后,也逐渐有文创工作者前来,租用村民的空置房子,改造成为书院与茶馆,使逢简的空置建筑有了新生气。



逢简墟活动现场。



草地音乐会现场。



青年龙狮展演。



逢简墟上,青年高空舞狮。



创意单位以文创产品参加墟市。


有些青年,总说这个时代没有文化。在笔者看来,“没有文化”或“文化断层”的成因,也许正是由于当代文化不依附于土地(空间)之上有关;只谈人文脉络与社会联系,不种植于土地之上的种种文化现象,总看着空洞、泛谈。经历深双、逢简墟与持续着的逢简营造工作后,笔者与团队更觉包含人、社会与土地(空间)的“文化”,才是完整的生命体。


如今,在政府决策、公共空间改造与民间资本引入的基础之上,我们的艺文造乡工作,期望沉淀属于当代逢简的文化现象。从古代科举文化、传统农业文化至当代艺术文化,我们努力使逢简每一处土地与建筑,都如顺德人一样,具有温和、包容的当代文化特质,使逢简在村民、公众与游客的眼中,是一处有活力的、具有顺德水乡情怀的村落。


视频:逢简墟现场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r01466netw7&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公共艺术创作


除民间艺术巡游、造书、明信片创作等一系列营造外,2014 年,政府、笔者与团队更共同开展了“逢简公共艺术创作计划”,强调逢简造乡的公共参与性。


通过计划,我们活用水道两旁的房屋外墙,邀请三组青年艺术工作者走进村落,创作了街头涂鸦、墙上彩绘及彩砖作品。创作内容,均取材于逢简的生活与风景;创作期间,我们与本地社会服务机构和逢简小学合作开展集体创作活动,招募村内儿童、本地青少年与艺术家一起绘画彩砖,画出他们心中的逢简——参与创作的过程,其实也是让青少年与儿童共同参与到村落发展中,让他们能参与到逢简的村落发展与社区工作,一起优化村落未被好好使用的公共空间,为村落带来新的生气



青年艺者与他的涂鸦作品。



青年艺者和本地青少年共同进行彩砖创作。



逢简建筑师傅协助作品上墙。


以艺文造逢简,三年来笔者与团队看到的是逐渐回流发展的本村青壮力、愈来愈显现生气的公共空间与渐见活力的村落景象。如要切实探讨艺文工作于逢简造乡过程中的功用,笔者更愿意称其为一股隐性而强大,能好好归整建筑脉络、村民动力与村落发展的力量。


(作者与团队自2013年起参与顺德杏坛逢简村的艺文造乡工作,与政府决策下的旅游造乡工程同步进行,以青年艺术、传统文化再造与当代文化为媒介,重整逢简乡土生命力,并以逢简为土壤,滋养不同地区/不同群落的当代文化艺术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