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能不能不拆老菜场?
小秘书:
菜市场是生活气息最浓郁的所在,它不仅是购买生活资料的场所,还是邻里空间的核心,集合了一个城市的风土。
在城市化过程中,要拆除一个菜场、肃清一条街道,从来都是容易的,而草根、社群赖以生存的土壤,正是城市的活力来源——但这些往往以脏乱差之名被连根拔起。
菜场所带来的多元人群、社区活力对大城市而言更重要。在国外,人们尽可能用人性、丰富、多样的手段改造菜场,使之成为能吸引更多人、有更多用途的活力空间。而中国的大城市却正在拆除自己富有历史的老菜场。在北京,2010年——最后一个传统柜台式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被拆除;2014年,二环内最大的综合市场,四环市场被拆除;如今,白塔寺的宫门口菜市场和宏恩观里的钟楼菜市场也相继关张。
我们的城市是不是非得彻底放弃这些菜场?难道它不过是老年人的回忆,不受年轻人欢迎?有没有其他办法,留住菜场?北京的青年城市规划师,在这篇来自公众号“旧城吃喝玩乐地图”的文章中,就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别对我轻言放弃——老北京菜市场的明日畅想曲
只吃小米饭
1994年——曾日接待顾客5万人次的西单菜市场被拆除。
1997年——始建于清末1902年的百年东单菜市场被拆除。
2010年——最后一个传统柜台式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被拆除。
2014年——二环内最大的综合市场,四环市场被拆除。
就在不久前——白塔寺的宫门口菜市场和宏恩观里的钟楼菜市场也相继关张。
下一个会是谁?
在我们的记忆里,这样的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大清早,爷爷奶奶们拉着家常儿去菜市场给全家买好吃的;放学后,孩子们跟着家长边买菜边逗鸡弄鸭;逢年过节,人们拿着粮票兴高采烈排队买鸡鸭鱼肉。——对许多人来说,老菜市场不只是买菜购物的地方,它更像是人们的老朋友,记录着一种生活方式,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象征着属于咱普通老百姓的市井文化。
崇文门菜市场停业的时候,1992年来到中国的美国人老白说:“非常不舍得,很难过,从我来中国生活工作,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这里”。已经是4岁孩子的妈妈瑗瑗回忆道:“小时候一进崇文门菜市场就知道要有好吃的了。周末时候,可以在市场里见到学校的许多同学,他们也都跟着父母来买东西。那里简直不是菜市场了,是儿童的乐园。”
[图:1979年崇文门菜市场 来源:网络]
[图:80年代的东单菜市场 来源:网络]
不知何时起,老菜市场似乎成了环境脏乱差、交通拥堵、“外来人口”聚集的代名词。随着城市发展、地价上涨,传统菜市场似乎已无法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立足。一个又一个市场轰然倒下,高楼拔地而起。菜市场似乎走到了穷途末路,难道我们的城市真的已经不再需要它?
意外的是,在欧洲许多大城市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恰恰相反——许多有上百年历史的老菜市场不但继续承担为市民服务的功能,还通过巧妙的改造焕发生机,成为城市中充满魅力的新吸引点。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样的转变我们可不可以?能不能再给我们的老菜市场们最后一次机会?
就让欧洲菜市场给我们支几招!
第一招!外形大变身——市场内外的城市风景线
最近很流行一句话:这是个看脸的世界。北京的菜市场清一色的大棚子、大招牌,颜值实在太低了,菜市场的样子能否也变得清新靓丽甚至激动人心呢?
请看西班牙的圣卡特琳娜市场。它位于巴塞罗那旧城区内,始建于十九世纪,因时代变迁,市场建筑日益破旧,地区环境质量也逐年恶化。为了给老菜市场寻找新出路,当地政府于1997年举办了一次市场改造的国际设计竞赛,最终耗时七年完成了市场的升级改造。
更新前,它是这样的:
更新后,它变成了这样:
[图:西班牙圣卡特琳娜市场改造前后 来源:巴塞罗那圣卡特琳娜市场改造,巴塞罗那,1997-2005]
是不是眼前一亮?建筑师给老市场罩上了一个彩色的马赛克大盖子,起伏多变的形态和活泼跳跃的色彩使之与周边历史街区形成有趣的对比。改造亦提升了周边环境、解决了交通问题,圣卡特琳娜市场一跃成为了各大旅游手册中巴塞罗那必去的热门景点之一,更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活力触媒。
再来看看土耳其贝西克塔斯的鱼市场,它位于一块三角形地块上,是当地人和游客日常购买鲜鱼的场所。由于人口密集、管理疏忽、设施不足,市场存在卫生条件差、周边交通混乱的问题,因此市政府委托建筑师对其进行改造设计。
改造为市场增加了一个三角形混凝土外壳,它既像一块抬起四个角的幕布,又像一块贝壳,这加强了鱼市的标志性,并很好地保留了鱼市场的历史。外壳两侧面向街道留有巨大的开口,不仅保持着市场内部与街区的融合,更给整个区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你可以坐在街边餐馆的老爷椅上,看着鱼市里人来人往,看着客人们满足地拎着战利品回家给爱的人烹饪佳肴。
[图:鱼市场和周边的街道 来源:网络]
菜市场靓丽的形象成为城市中一道新的风景线,它所引来的不仅是游客,许多影视作品也选择在其中取景。例如,西班牙博盖利亚市场是连续剧《流星花园》的取景地,英国博罗市场曾在电影《两杆大烟枪》中露面,其后又被拍进了澳洲乐队“野人花园”的MV中。这些美丽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菜市场为影视作品增色,而影视作品则使菜市场们更加声名远扬。
[图:电影《两杆大烟枪》中的博罗市场 来源:网络]
第二招!功能大混搭——乐在菜市的城市新生活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菜市场应该就是个卖蔬菜水果的地方,顶多还有点油盐酱醋。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有一天,逛菜市场也会成为一次轻松愉悦的娱乐体验?
[图:北京富国里菜市场内部 来源:伦天洪摄]
以斯德哥尔摩的Saluhall市场为例,菜市场的中央设置了干净舒适的餐吧区,人们在购物之余,可以美美地吃个便餐、喝杯小酒,享受一天中的美好时光。
[图:斯德哥尔摩Saluhall市场餐厅 来源:网络]
西班牙的博盖利亚市场中则有大片零食区,彩色软糖、鲜榨果汁、香浓的巧克力、热气腾腾的松饼,让人欲罢不能,雀跃的孩子们奔前跑后,把菜市场当成了周末的游乐场。
[图:西班牙博盖利亚市场中的糖果摊 来源:网络]
大概是因为热爱美食的人们都热爱生活,许多市场中还专门设有鲜花区。人们在买菜之余捧上一大把花回家,把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装点得温馨美丽、充满生机。
[图:慕尼黑谷物市场的鲜花区 来源:网络]
有些菜市场还融入了杂货市场功能。布达佩斯中央市集市场的二层专门售卖富有匈牙利民族风情的手工艺品,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在这里不但能体验到最真实的布达佩斯本地生活,更能选购到最具特色的当地纪念品。
最集大成于一身的,恐怕要数荷兰鹿特丹刚开业的Markthal缤纷菜市场。从市场高处俯瞰,一眼就能辨认出买菜、吃饭、喝咖啡的不同区域,市场中还不时举办体验性活动,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参加烘焙课程,自己动手做个诱人的蛋糕。功能的混合与丰富,使菜市场既不失本色又成为综合各种生活功能的休闲娱乐场所,人们不但可以在这里吃喝玩乐,更可以尽情交往,享受生活的美好。
[图:鹿特丹Markthal市场摊位俯瞰、正在体验烘焙的孩子 来源:网络]
第三招!管理大升级——井井有条的市场秩序
近几年,北京菜市场的管理虽不断改善,但市场内外多少还是乱糟糟。室内冬冷夏热,有的地方还存在火灾隐患,外边沿街摆摊满地菜叶,菜价和质量也不让人放心。难道菜市场就意味着脏乱差矮穷矬?到底怎么才能把市场管好,让大家逛得安全、舒适又放心呢?
[图:北京菜市场里的普通摊位 来源:伦天洪摄]
对一个出售食品的购物场所来讲,食品安全与质量最重要。英国伦敦的博罗市场会有管理员随时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出售的产品安全、健康。下图为博罗市场中卖橄榄油的摊位,顾客可以用免费提供的面包试吃。
[图:英国博罗市场摊位 来源:网络]
顾客和商贩的人身安全也必须保障,为降低人员密集的菜市场的火灾隐患,西班牙的卡巴那花卉市场采用科技手段进行火源追踪和自动喷水灭火,把火苗扼杀在摇篮中。
不仅如此,有些市场还对商贩进行统一培训,规范商铺装饰、食材摆放。博罗菜市场的商家将水果蔬菜摆放得色彩纷呈、高低错落,让人看到就馋涎欲滴。在井井有条的管理下,菜市场安全美观又卫生,人们在家门口真正能买到放心菜,逛市场也成了真正舒心的享受。
[图:欧洲市场里的食品摆放 来源:网络]
您看,把这三招学起来,咱老北京的菜市场是不是也一样能改头换面?老市场还在,居民的生活和记忆也还在,而城市中多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所,一个富有魅力的景点,这不是所有人期待的吗?
当然,菜市场变得高大上之后,有人可能要问了,菜价会不会涨很多?
没关系,我们再给您出主意!拿咱北京的三源里菜市场为例,升级改造确实造成整体菜价较贵,但市场中设立了两个平价菜摊,供应必要的蔬菜,解决普通居民的买菜问题。同时平价菜摊的租金减半,也保证了商户的合理收益。
[图:北京三源里菜市场的平价菜摊 来源:网络]
您可能还要问,菜市场升级换代之后,卖菜的比重毕竟变小了,面积不够用怎么办?没错,根据最新的《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社区菜市场建筑面积得达到每千人50平方米,如果面积不达标,我们还可以在街头巷尾布置更多分散的小菜站,这些菜站由政府减免摊位费,让居民能在家门口就买到便宜新鲜的蔬菜。您看,什刹海的便民菜站地图是不是看着也不错?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
菜市场是我们的老朋友,它陪我们走过几十年平平淡淡的岁月,却留下真真切切的记忆。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菜市场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的场所越发珍贵,它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更承载着城市中最接地气的市井文化、维系着人与人之间朴实的情感纽带——而这也正是它最大的价值和魅力。与其把菜市场赶尽杀绝,何不再给它一次机会,保留下这份价值和魅力,我们或许会受益无穷。
未来某一天,我们也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老北京的菜市场里,居民一如既往地买菜购物、闲拉家常,年轻白领下班之后顺路来这儿喝杯小酒、吃老北京小吃,国内外游客不远万里到这儿体验最朴素真挚的北京生活。人们在这里相遇、交错,不约而同地赞美生活的丰富与美好,发自内心地爱上这座城市的平易近人、深厚底蕴与勃勃生机。
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变得更好!
作者简介:
小米饭,生在90年初的北京妞,喜欢生活中各种美好和温暖的小细节。有幸在英国留学期间到欧洲一些国家溜达溜达,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一些思考。因为热爱北京,所以希望能为它做些什么,至少能让更多人通过文章了解一些之前没有考虑过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