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案例|基金会托管模式下的养老村——德国的“福利德纳村”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14.9%。老龄人口的生活及护理服务问题,不论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或是在农村,未来都会是困扰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一大问题。同样是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德国,这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学习。
德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人口结构已出现老龄化的趋势。根据“德国联邦政策研究中心”(BPD,Bundeszentrale fuer politische Bildung)调查,德国2010年60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23.6%,德国平均寿命是82.3岁。
显然,德国的老龄化社会压力更大。比如,很多地区政府建设的基础设施,维持越来越困难。医疗点覆盖不够,医生要负责大片区域,医护人员不足、设施不足等问题凸显,传统医疗和护理体系的供应效益已经很低。
由此,在社会层面上,相关部门就需要寻求新的理念和方法,为社会保障系统提供财政支持、专业技能支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从而促成依靠社会民众力量建设“养老及健康公共基础设施”。
在这一背景下,德国的社会化养老及健康服务业积攒下了多年经验。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化养老服务业,需要从融资、组织、建设、管理、产品服务,以及研发培训,乃至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协调。下面,我们来介绍一种社会化服务产业模式:德国提奥多.福利德纳基金会支持的社会养老及特殊人群服务产业。
组织结构
提奥多.福利德纳基金会(Theodor Fliedner Stiftung ),下面简称T.F.基金会,是成立于1844年的一个致力于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公益基金会。该基金会早期由基督教的救助福利会资助,19世纪后半叶,其主要从事社会救助,如帮助穷困的医疗、孤寡老人救助、孤儿收容、以及灾难应急救助等。20世纪上半叶,福利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专业的医护团队,以及医疗站、戒毒所、精神病院、养老院等基础设施,并具备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益团体。在20世纪中后期,基金会以托管董事会的形式,开展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募捐活动,进一步发展自身的社会服务项目。
早期的T.F.基金会的社会救助站照片
T.F.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化服务行业。他们奉行的宗旨是:让社会中的“需要帮助的特殊人群”能和正常人一样,享受到美好生活。
经过一百多年发展,现今的T.F.基金会不仅是一个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社会慈善机构,更有基础设施建设,金融融资,团队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功能板块。
这一组织架构中,核心的组织机构是托管董事会。董事会背后有“T.F.基金会”和“当地的基督教联合会”这两个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资本实力的社会团体支持。
董事会分为社会公益部和商业事务部。
在社会公益部中,首先划分出一个和社会公众接触的分支,它负责社会公益活动和管理由此筹集的社会公益善款,同时得到社会反馈而拓展新的项目。另外,社会公益部下常设的四大服务板块为:老年生活板块、精神健康板块、残疾人护理板块,以及教育与研究板块。每个板块下设主管部门,分别管理设立在全德范围内的几十处疗养地和站点。其中的科研培训板块,从事学术研究,进行专业人才培训,以及与社会各个科研单位联合进行项目研究。
商业事务部下设管理与服务中心和决议修订处。管理服务中心下设有综合管理部门、财务收支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部门,以及服务中心。另外设立了各个部门主管协调会议机制,以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互补协同工作。决议修订处的职能是,修订完善经过董事会决议的议案。
除以上职能部门外,董事会的会议组织、文件归档、决议起草等,由专门设立的董事会秘书处办理,并设立董事会执行处以监督决议的执行工作。
今天,这个基金会拥有全德范围内的2000多名员工和30多个社会救助设施站点。业务范围包括,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各种老年服务,为残障人士提供特殊护理,为精神病患者提供精神特殊护理设施和相关服务。下面,具体介绍一个T.F.旗下综合的全职 43 34816 43 15231 0 0 3496 0 0:00:09 0:00:04 0:00:05 3495范围服务的基础设施站——莱茵兰地区的“福利德纳村”。
莱茵兰的“福利德纳村 ”
福利德纳村位于德国西部风景如画的莱茵兰地区,离附近的大城市杜塞尔多夫和艾森距离都在20公里以内。村子以T.F.基金会的创立者“福利德纳”的名字命名。这个村子是T.F.基金会从1987 开始规划建设的,是一个容纳了多种社会服务设施的综合服务基地。其中有专门设计的老年住宅,残疾人住宅,精神病患者住宅,以及基金会总部和培训中心,还有具备疗养功能的“精神康复花园”等设施。
这里目前有600多个居民居住。其中有200多个老年人,150个左右残障人,40个左右的精神病患者,另外还有200多个陪护家属和义工以及专业的服务工作人员。除了老年人和特殊人群之外,这里也经常迎来参观旅游的团队、社会公益团体以及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们。
福利德纳村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养老院、护理院或精神病院,而是一个生活化的村子,只是把这些功能和村子整体很好地融合了起来。住在这里的人们,和住在自己的故乡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一旦需要紧急或特殊的护理,相应的服务设施和人员就会及时到位。“平静中安享晚年”,也是这一村子的氛围特点。这使得村子成为一处环境幽静、设施齐全、服务周到,同时又和外界社会密切联系的健康和养老圣地。
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
(Gemeinschaftseinrichtungen und Kulturelles)
村子里的一般服务设施和所有的村子一样。人们所需的日常生活设施,这里都能找到。
商店里除了物品齐全,也和大多数超市一样,平价并提供“打折”商品。邮局里有值班的职员,可以和其他地方一样,收取和发送信件和包裹。小酒馆提供午餐和咖啡,并且可以包场子开私人酒会。理发师价格实惠,技术娴熟,提供美容美发服务。小教堂也可接纳各个不同教派的信徒们。
“村委会”的大厅是公共大舞台。这里经常进行电影播映、时装表演、周末舞会、戏剧演出等。在每个住宅里,还有专门为住户们设计的公共活动场所,可以有小范围的聚会、活动等。这里也是村里媒体《村公报》的发送和阅览场所。
住房和护理
Wohnen und Pflege
公寓区(Die Wohnbereiche)
老人护理区包含十二个不同建筑风格的房屋,并提供可满足210位有不同护理需求的人的床位。所有的房子都是无障碍通行,以方便轮椅出入。每间洋房设有一个小厨房、餐厅、客厅,并有一个公共区和一个花园区。几乎所有公寓都位于地面层,有一个小阳台、小温室和绿地出入口。大部分客房是单身公寓,并设有独立浴室,以及电话和有线电视。除了基本的设备,如护理病床、床头柜和衣柜之外,服务部门可根据公寓大小(最多33平方米),并按照个人需求,设计和安装量身定做的家具。另外,也可以饲养小宠物。
护理(Pflegerische Betreuung)
所有的护理,都是专业护理人员。其具体的工作要点是基于每个对象的个人健康病历而来。他们会与每个人的家庭医生和专业医生、药房、治疗师接触,并讨论出“定制化的护理程序”。如房间的消毒清洁、脚部日常护理都是不能拉下的环节。在这样的框架下,医疗人员,护理人员和家政人员会在一起,多学科交叉共同工作。
社会化生活服务(Soziale Betreuung)
在住宅内部,居住者几乎每天都有好几个节目。如:记忆训练、休息体操、游戏、唱歌、烘烤食物等。另外,也有宗教服务、游览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几乎所有合理需求都会在能力范围内得到满足。这部分工作对活跃日常气氛而言非常重要。
房间服务 (Hauswirtschaft und Service)
服务部门提供每日三餐、咖啡、小吃以及各种饮料,并可以根据要求安排特殊饮食。此外,人们中午也可以到村子里的小酒馆点餐。服务部门对公寓的房间和公共区域定期清理,其中也包括居住者的个人衣物。
短期护理和临时护理(Kurzzeitpflege und Verhinderungspflege)
在210个公寓房间之间,服务部门安排了8个分散的临时护理点。这些护理点可以被这些公寓的住户使用。这些临时护理点都配备了急救设施和专业护理人员。陪护人员可以减轻亲属陪护的负担,并可给新来的人们介绍相关环境设施。
特殊的护理(Pflegeschwerpunkte)
老年痴呆症患者 Menschen mit Demenz
每个公寓房内都设置了针对老年痴呆症的特殊护理房间,由相关医疗专家轮番诊疗。
村子里还有一个“精神康复花园”,是一个对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痴呆症患者,有很大作用的疗养花园。
重病陪护(Ethischer Schwerpunkt)
重病陪护,一般是亲属的使命。但一些亲属陪护缺乏必要的重病陪护知识。也有一些孤寡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亲友陪伴。于是便有了“重病陪护”这样的专业护理。护理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和患者有长期的情感关切,并可以对病重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还能帮助家属和医生之间深入交流。最终,通过专业素养和精神关怀,为面临死亡的患者创造相对缓和的气氛。
特殊监护房 (Betreutes Wohnen)
森林小屋(Waldhof - Betreutes Wohnen)
在“福利德纳村”边缘地带和自然保护区接壤的树林边上,有20栋“森林别墅”。这些别墅是单层公寓,上半层是半木结构,为居住区域。客厅配有内置厨房和内部天井,卧室布置得舒适有格调。下面是架空的连接一个小花园的庭院,在庭院的公共区域内,还布置了半砖石结构的多用途房。
精神治疗花园(Urbane Räume für ein gesundes Alter)
2012年在村子里建成的“精神疗养花园”占地面积1100平米,是莱茵兰地区第一个具有医疗功能的疗养花园,利用自然植物和辅助设施进行精神疗养,对精神病患者及老年痴呆症患者有一定疗效。这鼓励使用花园的居民,参与各项活动,与自然接触,并且,在具有理疗效果的环境氛围里,人们与其他同伴和居民开展一定交往,可实现自然与社会双重融合。
这个花园的设计建设,是由杜伊斯堡艾森大学,杜伊斯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室外空间疗养康复研究中心(ZAPP),等多个大学和科研部门共同参与的。T.F.基金会也是项目的承办方,负责这项科研部门研究成果的落地、实践、建造,连同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项目落实后的管理工作。
寻找社会活动的交友社(Ehrenamt)
村子里的“交友社”,为村里居民提供日常社会交往服务。村里的居民可以到这里自由组合,结实新朋友,成为玩伴,甚至晚年的人生伴侣。
其中的生活引导者,可以由服务人员担当,帮助居民实践各种生活爱好。如,散步、购物、聊天、做饭、手工、画画、阅读等。甚至也有各种教派的宗教活动。交友社也容纳村子之外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的参与,居民由此可接触到外面社会更多的人和活动。比如,农业收获、花园园艺等等。
申请入住的条件及租金费用
哪些人可以住到村子里?
可住到村子里的人有三种。第一类是需要满足“养老村”所服务的对象人群:年龄65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残疾的人、精神或智力有障碍的人。另外,服务对象的亲友也可共同申请住在村子里。第三种可能性是:义务的志愿者,也就是说,身体和精神正常的人也可申请入住村子,但必须履行至少一项服务义务,如照看邻居老人。当然,除了以上三类人,村子里随处可见的,就是护理人员和工作人员。
住在村子里的房租谁来付?
住在村子里的老人和特殊人群的房租费用产生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一,政府性的社会救助项目支持的入住者(如:莱茵兰社会救助教育项目),产生的费用由莱茵兰地区财政支付。
二,个人申请的一般性公寓,产生的费用可从个人养老保险金扣除。房价与当地同档次平均房价基本持平。
三,如果是个人申请的特殊护理住房(如森林小屋),产生的费用要个人另外支付。房价水平比当地的同档次住房平均房价高50%到100%。
护理费用有多高?
住在村子里的护理费必不可少。收取额度因人而异。基本的护理费用,都可从养老保险金里扣除。少数有特殊护理需要的人群,需支付比较高的护理费用。
启示
如今的T.F.基金会以及其托管的董事会机构,是德国民间力量参与到社会化服务设施建设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其长期奉行慈善理念,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和社会声誉,具备专业的技术素养,同时有赖于德国政府在社会养老和社会救助方面的政策扶持。其内部有序的组织架构、广泛布局的全国网点、功能齐全的服务基础设施站,以及背后的基金会,经历了长期过程,才得以最终形成。
中国处于深化改革阶段,也面临老龄化及社会弱势群体护理需求。而国家的政策又为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健康养老产业做了引导和鼓励。
德国经验的意义也在于此:将社会民间资本,社会公益创造力,科研力量的专业技能等要素统一协调,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和自发管理能力。目前“萎缩化,空心化”的农村地区,也由此找到一种可能的复兴方式。
最后,笔者要强调:利用民间资本建设社会公共福利设施,应本着一颗“公益心”。如T.F.基金,是由基督教福利会转变而来,一百多年来一直奉行“公益社会,服务大众”的宗旨做事。由此,在中国进行这样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应以公益目的作为出发点,得到社会认可,同时也赢得政府政策的倾斜和支持。“抱公益之心,行仁爱之事”,做到钱财“取之有道,用之于民”。这样才能实现利用社会力量来做公益事业的良性局面。
(作者系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欧洲城市化研究所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