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租车公司五星驾驶员钱斌谈出租车与专车之争:不改革,自作孽;乱改革,不可活
小秘书:
围绕“专车”的争议,已从口水战延伸至现实中。在巴黎“6·25”出租车大罢工之后,法国总统奥朗德要求解散Uber,认为其“不遵守任何社会或财政规则”,但Uber在法国仍然继续运营。此前,使用非专业司机的“UberPOP”已经遭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的严格禁止。英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国都曾有出租司机举行针对Uber的抗议示威。
实际上,在这轮“共享经济”浪潮下,全球各大城市,都在试图回答同样的问题:原有的信息组织结构被打破,相应的管理方式是否仍然适用?又需要运用哪些手段,来发挥“技术+资本”的正面作用,并抑制其不利于公共利益的一面?
中国城市也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6月27日,在上海季风书园举办的“我们的城市”市民论坛上,曾经的出租车司机、研究交通公共政策的学者以及市民,针对“专车”这一话题,进行了分享与讨论。
这一篇文章,是前出租车公司五星驾驶员钱斌的分享。后两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晓蕾和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
从20岁出头到40多岁,我从事出租车驾驶行业二十年有余,在事业最顶峰,大概一年前,我离开了这个行业。之所以离开,是感觉这个行业已夕阳西下了,由于专车等形式的介入,市场环境非常复杂,不像20年前,我刚刚步入这个行业之时。
当下专车成为热门话题。这一新兴的行业,近年才进入中国市场,来势却非常凶猛,也引起非常多的讨论。
比如,我的同事上下班,基本上已经不叫出租车而改乘专车了,因为当前专车价格便宜,服务也比出租车好。但他们乘坐专车,也碰到一些问题。好像专车司机队伍太庞大,而且素质普遍没有出租车司机高,一些专车司机路不认识,甚至连如何从高架下到人民广场都不知道。同事们知道我曾经开过出租车,所以把这些事情当笑话来和我说。
我估计,在当下的市场,专车的数量要比出租车多。
以前曾经说过,“黑车”数量比正规出租车多,上海的正规出租车有5万辆左右。现在专车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了出租车和“黑车”的数量。很多“黑车”经过漂白,也变成了专车——那些开专车的,无论开自己的私家车,还是开单位的公车,都想办法找一个挂靠单位。
一些人没有车,也想办法借车,去开专车。我一个朋友有辆奥迪,因为他在人民广场上班,停车费特别贵,所以他平时不开,只把车放在家里。前不久,就有人向他借这辆车,几千元一个月,用来开专车。当下,这种现象越来越多。这说明,人们想把开专车作为自己的第二职业,来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年轻人。这种动机本身是好的,至于是否违法,我这里暂时不说。
对待专车,市民和媒体总体上是欢迎的——否则不会有那么多市民去乘坐专车。但传统的出租车司机对此是极力反对的,政府的态度也比较谨慎,没有采取极端的方式。
前不久我看到一个报道,法国巴黎发生了出租车和专车的纠纷暴动,法国的出租车司机采取慢行的方式占据了机场和火车站的主要道路,把专车围堵在里面,放火烧专车。对此,法国总统奥特朗在声明里表示,专车的确是不公平竞争,但对不公平竞争采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我们也是不欢迎的。这个表态,相当于对双方各打了五十大板。在中国,比如杭州、成都等地,出租车司机罢工、围堵专车的事一直在发生。上海是比较温和的。
近来有关专车和出租车之争,讨论非常激烈。传统的出租车司机非常反感专车,因为专车司机“动了我的奶酪”,同时出租车行业的生意也越来越差。
政府对出租车的数量是管控的。但现在马路越来越堵。假设原先一个出租车司机一天可以做30笔业务,现在因马路拥堵,一天只能做20笔业务。也就是说,尽管现在叫车人数在增加,出租车司机的实际接单能力却在下降。给大家的感觉是,马路上整天叫不到车。而在专车司机看来,正因叫车人数增加,同时政府监管的出租车数量有限,才造成群众叫车困难——特别是在市中心地区,人们几乎很难打到车。因此专车才有必要出现。
当下专车平台所给的补贴非常大,有的公司甚至高达几十上百亿,给司机和乘客双方的这些补贴,使得人们感到,相比出租车,专车的服务,价格有所下降、质量有所上升。而专车司机们却认为,自己是在开展错位经营、良性竞争,促进了出租行业服务质量提升,促进了出租车行业的体制改革。这也成了专车进入城市客运交通行业的一个理由。
总而言之,这两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方面已经开过无数次讨论会,大部分时间都是专家在说理论,百姓在谈感受,很少听到司机的声音。作为一个曾经的出租车司机,我拿到过这个行业里面几乎所有的荣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代表,现在我就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这个群体的状况。
我们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出租车司机的社会地位已今非昔比。如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出租车行业很辛苦,作息不正常,收入也很低,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
20年前,我刚刚步入出租车行业时,出租车司机的社会地位在所有职业中排名前10,与大学教授几乎并列;行业收入也很高,大概月收入五六千元,那时社会的平均收入只有三四百元。而现在,出租车司机的收入还是月均五六千,最高的不过八九千,但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已大幅提高。出租车司机的社会地位已经下降到了八十几位。
所以,大家都不愿去做出租车司机。针对目前出租车行业劳动力紧缺的现状,上海政府部门曾打开一扇门,让一部分外地驾驶员进入上海的出租车行业,补充本地劳动力的不足。但很可惜,这扇门没过几个月就关闭了。因为,相对而言,外地驾驶员对道路不熟悉,服务质量差,法律意识不强,超速、闯红灯等交通违章的事屡有发生,甚至还有违法犯罪的事情出现。
这就造成劳动力紧缺的情况日益严重。旧出租车需要报废,换成新车。但据我了解,好多新车,停在场地上没人开,就像废铜烂铁。大概两个月前,在一次内部采访时,我就说到,很可能10年后,上海的马路上就看不到出租车了,不是因为没有车,而是没有人来开,因为这个行业太苦、待遇实在太低。
反过来,如今各式专车进入了市场,其定位已从以往“错位经营”的商务高端用车市场,转移到大众化的平民市场,开始和出租车抢客源。前不久,我通过一个出租车司机了解到,用“滴滴快的”打车,软件会自动屏蔽出租车,引导乘客选择专车。
专车成了人人都坐得起的高档车。这些专车公司的营销手段,与最初的打车软件一模一样,就是通过“烧钱”两头补贴,等用户接受了,就减少补贴,等用户习惯了,就取消补贴。
专车数量的大幅上升,和专车公司的巨额补贴直接挂钩。专车司机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再举个例子,我一个同事的儿子,自己开了一家小公司,前不久花100多万元,买了一辆跑车,他现在没事儿的时候,就用这辆跑车开专车,我很奇怪,就问他油钱怎么办,他表示反正有平台公司的高额补贴,开豪华跑车遇到漂亮的小姐聊聊天,也是很让人愉悦的事。
总而言之,当下的状况是,出租车没人开,专车风生水起。很多出租车司机很羡慕专车司机,表示等合同期满,也要去开专车,因为出租车行业越来越赚不到钱了。凭传统出租车行业积攒的经验优势,对道路熟悉,车技也更好,这些出租车司机认为,自己做专车,收入肯定能超过现在的专车司机,况且又能拿到补贴。
大多数出租车驾驶员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前景已经非常灰心。而专车的市场这么大,有这么强的诱惑力。所以我说,出租车行业是一个夕阳行业,不知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而专车的进入可能加速它的灭亡,连今天晚上的月亮或许都看不到。
我觉得,无论出租车还是专车,都是交通工具,都是把客人安全、迅疾、文明地从A地运到B地,实现门对门的服务。再怎么“互联网+”,也改变不了客运服务的本质。
但为什么,出租驾驶员没有人干,专车司机却有人抢着干,以至于当下专车的数量远超过出租车?难道专车司机真的是体面高尚的职业吗?
有人认为,人们朝专车行业蜂拥,是因为专车司机收入比出租车司机高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举个例子,我现在虽然已不在出租车行业,但仍然管着70辆出租车,这些出租车的驾驶员都是老司机,主要接商务客户,有很多老客户,每个司机的月收入都是1万多到2万之间——当然,这属于出租车行业的精品行业,很少有人可以达到这个标准。我也问过一些专车司机,知道他们的收入在1万到2万之间,但平台公司还要抽头20%——之前是没有的,现在开始有了——因此,他们的收入开始下降;而专职的专车司机,收入会更低,因为他们也像出租车司机一样,要交指标。
还有人认为,专车司机的态度比出租车司机好。那我要告诉你,“黑车”司机的态度其实也很好,上来一个客人就发一个名片,希望客人下次还坐他的车。客运行业只能说整体,不能用个体司机的服务态度代表整个行业。
现在的专车队伍里也出现了大量“黑车”。前不久的新闻提到,专车的用户投诉率是5%。新闻把它描述成“投诉率很低,只有5%”,但实际上,在客运行业,这个数字意味着乘客的不满意状况突出:在出租车行业,一旦投诉率达到4%,意味着“亮红灯”——政府主管部门就要找上门,该出租车公司的部分出租车可能会被封掉,公司要被迫整改。因此,从数据看,出租车公司的用户投诉率更低。还有一则新闻说,一个女乘客因为给专车司机差评,被打成脑震荡。当下,关于专车的正负面消息都很多,负面消息大都是电话骚扰、暴力等问题。
其实,我很难想象,今后的上海,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人们在路上只能偶尔看到带有标识和顶灯的正规出租车。绝大多数的出租车公司被逼得关门大吉,而私家车只要装上一个专车软件,就可以游离在法律的灰色地带,堂而皇之做客运生意。这些司机,天好和出租车司机抢活干,天不好就在家睡觉休息,到了这时,市民可能会捂着钱包想念出租车的好处了。
我还有一个困惑是,现在的专车公司用大量烧钱的模式补贴乘客和驾驶员,这种举动是不求回报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我想不通,如果一个企业只烧钱不求盈利,又怎能长久发展?补贴耗完之后,还会不会有大量专车跟着企业的指挥棒走?
前不久,新闻报道了杭州专车司机围堵事件。其中提到,杭州参与围堵的专车司机,接到短信后,5分钟之内,所有专车撤离得干干净净。出租车行业的一些朋友感叹:如果事情发生在出租车行业,给我们发一个短信,半个小时估计撤不完,这说明专车司机素质的确高。我却认为,这是钱在起作用——专车现阶段还有大量补贴,一旦没有了这些补贴,它的状况会和出租车一样,甚至要更差。
出租车调价是要开听证会的,而到了专车成为主流、出租车灭亡之后,定价就会成为企业行为,无需政府监管。我想,这时最后受害的还是广大百姓。
此外,还有安全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保险赔付问题。专车确实可以为乘客提供相对廉价的服务,但一旦出了交通事故,要如何是好?依照上海的现状,出租车、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每年都会发生恶劣的涉及人身安全的事故。城市客运交通存在风险,而发生这些事故,专车是赔付不起的,因为生命的价值越来越大,商业保险的最高保额100万,根本不够支付。而出租车通过法院来裁决的赔偿就会多得多。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会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现在专车有这么强大的资本,应该也不会例外。
我赞成改革、拥护改革、企盼改革,任何事物如果不学习、不改革、不创新,就会被埋没,被淘汰。出租车行业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确实需要改革,以适应市民出行的打车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但任何事物在改革创新中,如果不遵循原则,不遵守规矩,不讲秩序的话,结果是越来越糟。最终,渔翁得利的,可能是软件开发公司和其背后操纵的一小部分人,受到伤害的不仅是出租车驾驶员和出租车企业,更是广大生活在基层的市民百姓。
不改革,自作孽;乱改革,不可活。这就是我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