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愚园路:历史风貌区的重塑新生?
如何让旧有的历史文化街区富于活力,吸引更多人前来,又能保留原有社区的生活气息?这是诸多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在首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作为历史风貌街区的愚园路,以其创设更多开放空间、植入新式的体验式商业等更新改造,对此进行尝试和探索。
从江苏路愚园路到定西路愚园路,这段不长的路上聚集了上海诸多花园别墅和新式里弄。作为高级住宅区,这里曾居住一批著名学者、政治家、艺术家、企业家、军官将领及工商巨子,如沈钧儒、李济深、施蛰存、傅雷、钱学森、章伯钧等,承载了一段丰富的近代史。
正在进行的愚园路文献展。
文献展所在的居民活动中心,公共空间里晒着被子,别具生活气息。
目前,在愚园路1065号居民活动中心举办的“愚园路文献展”,正在展示相关建筑与曾经的名人住户。虽然这些老房子因被企业等相关机构使用,并非都能随时开放让人得以近观,但能保留和修缮,也是对场所过往历史的尊重。
开放空间的创设
这一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住着众多居民,里弄较为深幽隐秘,商业气较少,倒是驻有一些机关单位;而长宁区工人文化宫、长宁区少年宫,以及各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文化设施也集中于此。
愚园路一带的里弄之中,有一些机关单位、文教机构。
沿街有众多平民餐饮、花店、水果店、药房、五金店、快递点,还有隐在弄堂之中的修车铺、裁缝店、浴室等,透出老社区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在沿街的人行道上,商铺和居民的助动车、机动车随意停放,也会令人行走不便。
打造更多让人们可以休憩和活动的开放空间,改变路上随意停车的空间,适当拆除原先的花坛。这是长宁区相关方面做的重要工作之一。
长宁区工人文化宫门前,原先常被随意停放机动车,当下这里设置了几条长椅,正巧在公交车站旁边,形成了人们休憩的空间;同时也拆除了个别阻隔的绿化,增加了这个空间的可达性,这里成了一个社区居民可以活动的小广场。到了晚上,有附近的大妈们来此跳舞,借着文化宫底层开放空间的亮光,领舞者的每个动作都能看清楚。也有人在这里遛狗、坐着聊天。
紧邻长宁区工人文化宫的,是长宁区图书馆。其后身即长宁区少年宫,曾为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兼交通大学、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的住宅,是上海第一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这里正在进行改造工作,同样是要在公共建筑周边开放出更多公共空间,让市民更能与之亲近。
愚园路1107号的弘基-创邑国际园,是新改造的创意园区。此前的地上停车位,被更新为一大块草坪,成为居民的活动区域。艺术季期间,这里还举办过草坪音乐会。可以亲近的小型喷泉提升了空间品质,让小朋友也感到愉悦。
开放的空间与幽深里弄共存,让居民活动的选择更多元,亦可吸引创意人群。随着弘基-创邑国际园内后停车场的建造,这里的停车难题或也将有所改善。
里弄幽深清静。
艺术与商业升级
记者看到,不少街边铺面已被“重塑·新生”的牌子遮挡住。“重塑·新生”正是上海愚园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对这一街区未来的设想,具体就是“引进联合办公空间、优质创业企业孵化器、艺术家国际交流空间、精致的生活创意品牌集合店、极具独立精神的专业买手店、精品餐饮等。”
总之,这里要被打造成“跨界生活美学”的艺术创意街区,希望艺术家能在特定的空间中交流、开办展览,也吸引相应前来消费和体验的人群。当下一些小店已经入驻。
亲子活动可能是一种比较能融入街区的主题。在长宁工人文化宫底楼,原先的“迪士尼英语”已变成一家可以体验玻璃制作的咖啡馆。这里正在试营业阶段,展示了各种玻璃艺术作品,专业人士会在现场演示玻璃的制作。店主表示,已有一些路过的家长表示感兴趣,希望与孩子一起来体验塑造玻璃的工艺之美。这里还将有艺术家前来举办各种玻璃艺术的沙龙、讲座。“虽然这里空间较小,但一些简单的工艺制作不成问题,对小朋友而言也更加安全。”都市中到处都是消费空间,却少有让人可以动手操作的地方。他希望,有更多人从这里认识和体验玻璃的工艺。
白天有专业人士在此制作玻璃工艺品。由于空间较小,只能做一些小件。但对孩子而言,这反而更安全。
由于试营业,这里闭店较早。此时阿姨们正在另一侧跳舞。
这里也能看到一些针对创意阶层的业态。在这条街上,艺术季期间还开展了一系列珠宝设计讲座等活动。一家调制香水的店已在这条街上营业。店员表示,此前自家分店都开设在新天地等商业综合体中,这里是唯一一家街边店;来这里购买和调制香水的,有不少是外国人。店面看起来人不多,但大部分是熟客购买。另外,一些装修风格相似的服装买手店也正在营业。
还有更多未曾开放的店铺,正在“重塑·新生”的遮挡后面进行装修。一旁旧有的店铺,则已挂出搬迁减价的告示。
对不同时空的街区的使用充满了冲突。眼下,到了晚上九点,这里几乎只剩下当地居民,连跳舞的大妈也已散去,店铺也早早关张。如果未来这里吸引诸多创意人士,变得热闹起来,是否也会面临和田子坊类似的扰民问题?另外,高端业态与社区的需求或有不符,若推高地租,将此地的平价商业和低技能劳动者挤走,也会增加居民和周边白领的生活成本。
但是,谁又能说,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就不该向其注入新的活力呢?如何让新与旧形成互补,彼此有所促发,形成新的均衡,这恐怕还要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逐步探索。
这条街上一所老牌初中的孩子,正在这里做“交通调查”。无论题目设计得如何,他们已经开始思考空间使用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