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政府和民国真的像宣传中那样羸弱无能吗?

90后小文青 2020-01-09


点击上方蓝字,轻松关注90后小文青


看待历史,我们的教科书往往有这么几个恒定的历史观念。


1、古代历史是在王朝周期律中徘徊的。

2、古代历史中国各方面领先世界!

3、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我们沦为被欺负的国家。




在无数次的宣传中,我们形成了这种既定的史观,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的拣选,我们也无形中去向符合这种历史观的材料靠拢。然而,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看待历史,或许还有建立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更加宏观的人类历史观念!


本期小编为您推荐两位国际历史学家的全新中国历史解读,真实客观的史料支撑,历史观念才能更加站得住脚!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斯蒂芬·哈尔西《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


《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


对中国现代国家起源的新解释!


中国近代史并没有宣传中那样屈辱!很多时候甚至比49以后,比现在更加开放!那种开放也绝非是失去主权性质的开放!




清政府和民国真的像宣传中那样羸弱无能吗?


中国近代史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屈辱,从制度设计(银行、商业、军工等等)到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追寻富强》这一杰作从新的角度考察了19世纪中期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面对西方列强,当时的中国只能消极地做出回应,但哈尔西采用包括地方志在内的新材料,指出这一观点其实相当片面。他认为,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对国际局势有深刻的了解,正因如此,他们发起了政治和行政改革,积极应对新的局面。


——入江昭 哈佛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


★哈尔西在这本书里做了个大胆的论断:19世纪时,中国就已转型为堪与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相提并论的军事-财政国家。近年来,许多美国学者都把中国放在欧洲对亚洲、非洲殖民的脉络中考察,但近代中国并未完全沦为殖民地,哈尔西看到了其中的政治意义,对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解释。


——王国斌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系杰出教授




海外汉学新锐斯蒂芬·哈尔西重读近代中国。


全球化脉络下,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的深层逻辑!



《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


史学家黄仁宇自从提出“大历史观”之后,震动史学界几十年,影响人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诸如地理、字体、文化等多方位来研究历史的进程!


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构成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然后放到世界历史进程中加以研究,发现不一样的历史天地!



《中国大历史》


本书中文简体字版自1997年面世以来,十来年里二十余次刊行而不衰。


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学著作,其读者面早已不限于史学界,作为华裔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法国年鉴派学术代表人物,黄仁宇善于从历史的细微末节人手,而又摆脱具体历史事件的束缚,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此即大历史观。


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




《万历十五年》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J其普通的年份。


这是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国人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


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一把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在《万历十五年》出版之后,“中国历史学界的精神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人的历史阅读翻开了新的篇章。不夸张地说,在《万历十五年》之后,中国大陆进入了一个历史书写作和阅读的黄仁宇时代。


两位史学大师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史学视角!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不一样的历史观念,不一样的史料解读



读史明智 全新的史料 全新的史观



近代史1850——1949《追寻富强》

古代史《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

三册同售122元(包邮哦)

全国包邮,货到付款,敬请放心购买。由于新疆、西藏运费较贵,每套需补收30元运费差。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可货到付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