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更要引起注意的是……
□文/郑 帅 王 瑜 赵 宁
近日一篇名为《1痴呆1死亡:婴幼儿及儿童禁止饮用酒精!》的文章在网上发布后被网友广泛传播,迅速引发小宝宝的爸爸妈妈们的关注和讨论,说的是婴幼儿被家庭长辈或父母的朋友逗着喝酒,不幸酒精中毒的悲剧。可能大多数人觉得孩子还小,当然不能喝酒,成人肯定没关系,那么……是吗?
当你在感冒用药后参加聚餐时,是不是有朋友曾这样劝你喝酒:“喝点白酒,杀杀菌,好得快!”,还有些人吃饭前还好好的,喝了几口酒后却出现了心悸、胸闷、大汗淋漓、头晕头痛、腹痛、呕吐等症状,就像喝得酩酊大醉一样。家人送到医院检查,发现他们既非酒精中毒,也不是得了心脑血管疾病,只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饮酒前,都曾吃过抗菌药。
为什么服抗菌药的同时喝酒,会有这么大的危险?抗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您又了解多少?
饮酒前后用药有禁忌
使用抗菌药和饮酒在生活中都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是,如果在服用诸如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的同时或短期内,饮酒或食入含酒精的药物、饮料,不管是之前,还是之后使用抗菌药,都有可能出现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头痛、眩晕、恶心、呕吐、低血压、心率加快、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抑制、意识丧失、惊厥等,这种情况称作“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也称双硫醒、戒酒硫,是一种戒酒药物。其本身对机体不产生作用,但服用该药后一旦饮酒,即使是少量的酒,身体就会产生严重的不适。医生通过药物的这一作用,达到帮患者戒酒的目的。
一些药物,特别是某些抗菌药物,可抑制乙醛脱氢酶,导致体内乙醛蓄积,发生与双硫仑相似的反应,临床上统称为“双硫仑样反应”。
容易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抗菌药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另外尼立达唑类合成抗菌药,如甲硝唑(灭滴灵)、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也可造成这种不良反应。所以,应避免在服用抗菌药前后一周内饮酒。
近年来药物与乙醇相互作用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呈现增加趋势。这种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饮酒量成正比——饮酒越多,反应越重。有的患者在用药后喝含酒精的饮料,吃酒心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甚至仅用酒精处理皮肤也会发生该反应。相比“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这样已经深入人心的常识,用药前后不能喝酒是极其容易被大众所忽视的。“喝点白酒,杀杀菌,好得快”这样的话希望未来不要在餐桌上出现了。
预防用药适得其反
很多人在天气转凉后,感觉自己的老毛病,如咽炎、气管炎等又要犯了,就赶紧到医院开一些抗菌药来用,名曰“预防性治疗”。这一现象还特别多见于家长给孩子开药。
其实,对于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来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有研究表明,71%未接受抗菌药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在1个月内恢复良好,相反使用了抗菌药的患儿却有44%需要复诊。
口服还是输液,因病制宜
一般来说,抗菌药尽量采用口服给药。有些患者为了追求早日康复,会主动要求医生打点滴,这是很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感染较轻的应选择口服用药,只有感染比较重时,才选择静脉给药。且通常采用静脉滴注抗菌药,而尽量少用推注。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明显减少抗菌药的不良反应。
越高级的抗菌药效果未必越好
不少人以为,抗菌药越高级越好,其实不然。理想的抗菌药应该对细菌有高度选择性,同时对机体无毒或毒性很低。盲目选用高级广谱抗菌药,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容易破坏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抗菌药并非越高级越好,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服药时间很重要,务必在吃药前咨询药师
比如最易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头孢类抗生素是时间依赖型抗生素,需严格按照8小时或6小时一次服用,才可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而一些对胃肠道刺激小,吸收易受食物影响的药物需要空腹服用,最大限度避免药物与食物接触。某些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需要依赖食物的帮助。因此必须与食物同服,如脂溶性药物在高脂饮食后服用可增加吸收。如酮康唑,头孢呋辛酯等。
再举个例子,在选择何时服用阿奇霉素时,还有一个老百姓甚至临床医生也容易忽略的问题——要看清药品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因为,进口的阿奇霉素由于拥有专利技术,是最稳定的二水合物分子构型,所以在服用时,可与食物同时服用,从而大大降低了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而国产的阿奇霉素都是无水或一水合物,遇水不稳定,因此在口服时,要求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
我们会另发专文为大家科普“如何服药”的话题,请大家点击上方蓝字“药事网”持续关注。
总之,应该强调的是,抗菌药物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处方药,只参考药品说明书就想实现安全用药是远远不够的,公众必须在医学专业人员(医生、药师)的指导下才能使用,切忌擅自用药。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
原文《服用抗菌药后饮酒有危险》发表于《中国医药报》2014年10月10日刊,本文部分转载,有更新。可点击上方蓝字“药事网”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