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易研究局|AI要让700万人失业?下一个会是你吗

2017-01-12 杨泽宇 网易财经




担心“阿尔法狗”占领天下的人可以安心了。因为即便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都比不上中国鸡蛋产业规模的一半。人工智能没有那么火。                         

               

近日,“阿尔法狗”升级版接连称霸“棋坛”,再次挑战人类智慧的霸权。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究竟是福还是祸,是否在不久的将来,你的工作也会被机器取代,人工智能真的要“抢”走你的饭碗?


人工智能将怎样破坏就业


制造业可能会首当其冲。对基础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人工智能的出现有可能会掀起一场“机器换人”的高潮。以浙江省为例,从2013年起,机器人已经替代了200万的产业工人的工作。而在美国,无人驾驶技术成熟以后,美国将有约350万卡车司机面临失业。世界经济论坛预测,2022年伐木工需求量将减少至12%,农民将减少19%,邮递员会减少28%,大量简单重复劳动将被机器人替代。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更愿意选择效率更高的机器人来削减成本,提高收益。


当然人工智能并非只能从事简单的程式化工作。当人工智能渗透到管理领域时,还会改变企业管理的结构。技术的进步会提高管理的效率,也会推动企业结构层级的扁平化。比如在信息化时代之前,企业需要专门的人事来处理员工的行政事务,但信息化水平提高后,企业可能只需要一个系统或软件,就能完成员工的日常管理,管理水平的提高会造成冗员和原有机构的裁撤,使一批人承受失业压力。日本和美国的企业在向新兴产业转型时,大都进行过裁员。日本日立公司在上世纪末提出了“信息电子日立计划”,发展信息电子产业,将总部人员由1600人减至800人;美国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在上世纪80年代,将350个繁杂的事业单位裁减为12个,职工从44万人裁减到现在的26万人左右。技术的革新促使企业的管理结构进行转型,而这种转型往往会伴随着人员的缩减。


另外,在流通领域,技术进步会使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也就是说,产品利润的回报期就会缩短。这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可能会更显著,利润回报期的缩短会抬升企业成本,如果一旦企业陷入短期的衰退,使劳动力的需求下降,也会让不少人面临失业风险。



技术不是失业的帮凶 反而是就业守护者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2年,全世界会有超过700万个工作岗位因人工智能和技术革新而消失。虽然这一数字有些“骇人听闻”,但从长远角度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职业的产生和旧职业的消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且所谓失业,也不能全都怪到技术进步的头上。相反,技术的发展通常都是作为促进就业的正面角色登场的。


从经济发展史看,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其实是经济的基本面。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几次规模较大的失业潮,无论是1929年由美国席卷世界的失业潮,还是日本陷入“平成大萧条”后的高失业率,失业潮的出现前,基本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而技术,往往会成为实现产业升级,拉动经济从低谷中走出的关键手段,促进着就业。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后,经济长期陷入“滞涨”,世界霸主地位衰落,很大程度上就是凭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才渐渐走出经济低谷;这次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也都把技术创新作为脱离经济困境的重要手段,中国也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产业,足见技术革新并不是拉动就业的绊脚石,相反会促进经济发展。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工智能对工作岗位的“占领”未必全是一件坏事。从短期看,蓝领工人的经济生活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随着中国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希望从事“车间式”的简单重复劳动,即使是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其制造业近几年来也一直深受“用工荒”的困扰;对企业来说,企业也在承担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在浙江,2013年时,就有75.7%的企业把用工成本高作为“机器换人”的主要原因,企业选择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人成了现实的需求。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劳动者和经营者有着相吻合的诉求。人工智能既能解决经营者劳动力成本过高的问题,又能将劳动者从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从事更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东莞自2014年9月以来,在“机器换人”方面已经投入108亿元,全部完成后可以减少用工近8万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工荒”。因此从长远来看,“机器换人”未必值得诟病。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技术革新本身对就业有一定的补偿效应。按马克思的说法就是,机器的引进会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商品价格下降,需求扩张,新购买者的出现使得产出增加,于是需要更多的劳动力。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本身也可以孕育一些新的行业,容纳新的劳动力。比如谷歌、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正在探索的搜索算法、高性能计算平台、物联网操作系统和无人机等新兴领域,都能起到一定的吸纳高新技术人才就业的效果。


人工智能将“占领世界”?为时尚早


虽然人工智能保持着高速的发展,但是它并没有新闻里说的那么热。不要说让人工智能占领世界,超越人类智慧,即便是让它和人类“抢饭碗”,也尚需时日。


首先,先来看看“火爆全球”的人工智能“蛋糕”有多大。


BBC曾做过预测,到2020年时,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90亿元,而中国鸡蛋的产业规模每年都有3000多亿。也就是说,即便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都比不上中国鸡蛋产业规模的一半。因此,虽然人工智能看似火爆,但其实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体量很小。


中国国内目前有人工智能的概念股约27只,而这27家企业上半年的利润只有约40亿元,利润过亿的企业仅7家,而且其中并不全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利润,还包括互联网金融、军工等其他产业。另外还有3家企业营业利润为负数,人工智能的发展仍比较有限。


表1 中国人工智能概念股2016年上半年利润表(来源:wind)


不少人都担心人工智能会占领世界,科幻大片里也描述过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场景,这种局面是否会出现,我们不得而知,但就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来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人工智能还主要停留在完成一些简单重复的较低水平的劳动上,与人类智慧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退一步讲,即便人工智能在复杂的脑力劳动中取得进一步突破,也很难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靠人类的欲望和需求驱动的,人工智能是否具备完全取代人类劳动的条件仍值得商榷。就目前来看,机器人本身是没有需求的,只会按照人类的要求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因此,我们对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智慧不必过分担心。


人工智能这个话题之所以这么火,还主要由于它被风险投资所看好。在过去四年里,人工智能的风险投资平均每年增长62%,保持高速增长。但不能忽视的是,人工智能属于投入周期较长的产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进行研发。它虽然被炒得很热,但实际的发展速度未必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快。就目前而言,全球的人工智能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的科技巨头也大多只是对人工智能进行战略布局,采取并购等手段将一些有潜力的人工智能企业收入麾下,以期后效,但支柱业务仍然是其主营业务,比如谷歌公司收购智能手表操作系统开发商Cronologics、微软领投人工智能平台助力来也、英特尔和亚马逊将联合开发智能家庭项目等,要实现人工智能的全面商业化,仍尚需时日。


虽然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程度仍比较低,但不代表人工智能对劳动者的饭碗没有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给劳动者提供一个升级劳动技能的机会,倒逼劳动者在与人工智能的竞争中不断吐故纳新,升级自己的技能水平。著名发明家库兹韦尔预计,2045年计算机的智慧会超过人类,而摩尔定律告诉我们,计算机的性能翻一倍实际上只需要18-24个月,也就是说,如果计算机的智慧接近人类,那么超过人类也指日可待。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每个劳动者都应该提高自己的危机意识,提高劳动技能,才能减小被淘汰的概率。

(联系邮箱:yangzeyu@corp.netease.com)

精彩预告

       今天的研究内容就到这里,针对网友的建议,小编将在文末为大家预告“明日精彩内容”。明天的网易研究局将为大家研究:"什么?AI会让700万人失业,你会是下一个吗"这一问题,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