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为什么不考公务员?父母眼中的好工作怎么就成了贫困的根源?

2018-02-24 网易财经


正如费孝通所言,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父母经历的辛苦、得到的遗憾不希望在子女身上重演。每个父母都将子女的学习和工作视为头等大事,在他们眼中学历高就等于好工作,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就等于好工作,认为安稳保险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父母眼中的好工作。



什么才是父母眼中的好工作?



相信每一个80后、90后的年轻人都会和父母有着一些观念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可以说是代沟,也可以说是理念差异,那么我们就来先讨论一些,父母心目中的好工作到底是什么?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有了将近70年的时光,我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在这70年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人,在这70年的时光中中国长期都处在一个计划经济的时期,在计划经济的时期什么工作才是好工作呢?那当然就是吃公粮的工作了,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国家资源都是有一个计划统一调配,所以什么工作离资源配置越近,那么就越是好工作。


根据这个理念,好工作的原则就这么产生了。


首先,第一等的肯定是公务员,因为公务员是国家的工作人员,离国家的资源配置是最近的,而且当公务员还有个说法“当官了”,再加上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公务员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最好的工作。


其次,第二等的是老师和医生,虽然他们不是公务员,但是却是有编制的,属于国家财政养活的人,也是属于吃“公粮”的人,虽然没有公务员那么好,但是也是稳定的工作。


第三等是国有企业的员工,虽然不是公务员,也不是有编制的,但是国有企业毕竟是国家的单位,而且有所谓的行政级别,还是不错的。其他的所有工作都不算什么好工作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务员、有编制的工作虽然还是受欢迎,但是这些工作的成长性,工作的价值,工作的成就感都不算高,所以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愿意进入企业,甚至自己去创业,因为这样对于个人的成长更快,更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然而这样的工作在父母看来你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固定的福利,更不是旱涝保收,所以用老一辈的观念简单点说,你就是个没有任何保障的合同工、临时工,和老师、医生、公务员等体面工作根本没得比,自然也就成了混日子了。



“好工作”为什么成为贫困的根源?




不能否认的是,父母眼中的好工作的确是不错的工作,因为工作稳定,有固定的保障,有明确的福利,不论经济怎么变化,无论市场怎么发展,都是有较为稳定收入的,都是能够旱涝保收的。


然而,就是这样的工作却成为了大多数人”贫困“的根源,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里要强调一下,这里是“贫困”而不是“贫穷”,关键点在于一个“困”字上,这些工作虽然不能说大富大贵,但是多数还是不能用“穷”这词汇来形容的。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先生的理论,对于一个人来说其最为重要的都是创新能力,但是这种创新并不是我们普通说的进步、改进,而是破坏性创新,就是你需要有一种不断打破自身现状的能力,否则人就容易陷入“贫困”甚至“困顿”的境地。


我们就用这个观点来看看所谓的好工作吧,这些工作无论是公务员、老师、医生还是国企职工都有个显著的特点“稳”。


什么叫“稳”呢?就是一种不会被轻易改变的生活状态,不会因为你今天工作不好就扣你工资,也不会因为你明天工作的好就让你升职加薪。在这样一个超稳定的状态下,人就容易陷入一种路径依赖的状态,既然每天的工作都是这样类似的,那我也就不用再考虑改变了,从而让人进入了一种“舒适区”。


因为,人类的状态永远都会是受到周围环境改变的,一旦你对周围的环境感到习惯,对周围的环境达到了一定的满意度,那么你就么有改变的欲望,也不会为了改变付出更多的努力,最终你所有的行为就都会为了保持这种稳定的状态而已,久而久之你就会开始变得懈怠、松弛和保守。


而所谓”好工作“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由于稳定,由于旱涝保收,所以大多数人将难以察觉到真正的压力,甚至没有什么危机感,在某种程度上会自我陶醉,自我麻痹,甚至因为长期以来在父母长辈中有着好工作的感觉,所以在这个”好工作“舒适区的人反而会有一种自己明显优越于他人的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鄙视链,鄙视所谓在私企、民企工作,或者自己创业的人。


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贤反复教导我们要”居安思危“,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这是因为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稳定的工作现在却是最容易被根本颠覆的工作。


举例来说,上个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下岗潮,哪个企业不是之前大家认为的好工作,哪个不是国家的企业呢?然而,说下岗却也是风卷残云一样。即使是这里面最为保险的所谓”公务员“也有着潜在的危险,在大多数的国家公务员其实和企业工作人员并无不同,他们的实际名称应该是”政府雇员“,是被政府雇佣来为百姓服务的人员,从这个角度来说也不排除未来国家会对”公务员“体系也进行改制。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越是在“稳定”的工作状态中越是需要小心,因为稳定将会成为你“贫困”的根源,一旦你的能力跟不上社会的需要,今天越是稳定,明天就越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那么现在的年轻人是如何定义自己的?



以年龄计算,职场已经迎来第一批1995出生的年轻人。


他们是在“标签”中长大的一代。常用词包括独立、有个性,也包括自我和任性。这些形容不全是友好的,但大部分95后的性格中确实包含这些层面。这些受到时代、家庭和环境影响的特点,也体现在了95后的择业观上。


观察95后的就业选择,多元化是最明显的特征。从几年前90后登场起,就业去向的多元化就开始出现。大公司、铁饭碗,早已不是毕业生的唯一选择。到了95后,他们的选择更多了。在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中,近4成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个人兴趣和爱好主导了大部分毕业生的择业。



商业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兴职业,也降低了专业对工作的影响。毕业就创业、当网红、做微商、开自媒体、做游戏解说成为流行趋势。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郭晓畅放弃了进金融公司的机会,选择做一个游戏策划师。而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高杨在毕业前就有过两次创业经历。“选择多是好事。社会更发达了,才能给年轻人更多选择。”科锐国际招聘解决方案总监徐晶劲说。


摆在95后毕业生面前的可选项还包括暂时不就业,转去完成自己的“间隔年”(gap year)、做义工,或者干脆做自由职业者等。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在就业、升学、创业之外,有9.8%的毕业生选择了这样的“慢就业”。


逃避就业压力是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是一些95后对个人成长、个人实现更为看重。在智联招聘的报告中,个人成长首次超越待遇,成为理想工作的最重要标准。有55.9%的毕业生认为“不断学习新东西、获得成长”是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在人力咨询机构中智预才网CEO朱诗勃看来,整个95后这一代人,是跟互联网、智能手机同时代的人,多元信息接收让他们判断和选择事物时“更有想法”。“工作对以前的人是谋生,对95后是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朱诗勃说。



这种想法,让一些毕业生走上了“毕业就创业”的道路。原本,创业是一件需要深厚经验、人脉和资本积累的事。但在95后眼中,与其听命于公司领导,不如自己组建团队,掌握更大的主动性。对于成就动机强的毕业生来说,等待他人制造出他希望消费的产品,或者解决他看到而尚未被解决的社会问题,不如自己动手实现得快。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又增加了30万,达到了创纪录的795万。没有人可以代替这些毕业生说出今年是不是“最难毕业季”的结论。


但好消息是,除了新兴职业,那些过去偏好经验型人才的公司也开始向毕业生敞开大门。徐晶劲观察,以往,外资时尚、零售、服装和饰品公司都喜欢社招,不喜欢校招,但现在它们也希望有年轻人加入。


“汽车产业在经历剧烈变革。人工智能出现、手工操作岗位逐渐消失,公司对数字化、新能源方面的人才有极大需求。”华晨宝马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上官楠林说,他们需要思维没被行业固化的年轻人对“从生产到销售和产品体验的整个流程”提出大胆想法。


这同样是智能手机的功劳。因为移动互联网,这些以年轻人为主力顾客的大公司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在数字时代生存了。除了最懂年轻人的就是他们自己,还因为在需要创造力的地方,95后拥有更快的学习能力。



心思活络的95后,自身对“新鲜感”有极高的要求。父辈眼里安稳的金饭碗,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相反,他们往往喜欢更加刺激、能每天接触不同东西的工作。不过,它已不再是纯粹负面的标签。京东校园招聘负责人韩超认为,虽然个性鲜明的员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管理成本,但优秀且有个性的员工,往往是业务发展、创新的推动者。


整体而言,第一份工作在95后眼中的神圣感在下降。根据《第一财经周刊》对这一届毕业生的调查,认同“刚开始的几份工作都是尝试,可以帮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选项的比例达到52.1%,比认同“它很重要,决定了以后整个职业道路”的高出7.1%。



观念的转变使得他们对跳槽的看法也与前代人有所不同,94.3%的调查对象认为,跳槽是“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途径”,认为它是“没有忠诚度的表现”的人只有2.9%。



一些公司难以接受这种“不忠诚”,“95后会给企业不安全感,他们一旦觉得能从一家企业吸收的东西不够了,就想跳槽,寻求新的生活。”朱诗勃说,但他不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相反,他认为95后“其实像海绵,他们需要学到新东西,跳槽只是在那个时间点需要感受很多东西”。


对此表示宽容的雇主当然也有。华晨宝马的上官楠林就认为这是人生必要的探究过程,通过探究对未来需求有更深刻、明确的意识后,他们回头来做真正想做的事情,才会更踏实更深入。


很多95后毕业生通过实习就完成了这种探索。上海海洋大学金融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曹晓升在大学4年内参加了8家公司的实习,涉及教育、新媒体、广告、公关、娱乐等多个行业。数量看起来很多,但其实有内在脉络——自从第一份在新东方的实习让她发现自己好像更喜欢跟人沟通,而不是参与金融业务跟数字打交道后,她就在她认为对沟通力有需求的行业一一尝试。



徐晶劲认为,雇主们更应该聘用这种头脑思路清楚的所谓“不忠诚”者,他们应该改变观念,因为“其实例如创业和间隔年,虽然不能提升一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的技能,但能锻炼他为人处世和下判断、做决定的能力。个性成熟的价值不亚于能力上的熟练度”。


不唯大公司、频繁跳槽、不忠诚、四处实习甚至不就业做freelancer,95后就业观的背后是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在意。这会让他们在需要表达意见时不会顾忌太多。“以前的人有想法,不一定会在领导面前去说,觉得领导没面子。现在的新人觉得自己比领导想法更好,不会有什么遮拦,就把自己想法说出来。”朱诗勃说。


看起来,95后毕业生得到了还算不错的理解和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求职就会容易些。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今年有40.8%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很难,这一数据比去年上升了4.3%。


不过,面对困难,95后在择业时表现出了更大的主动性。相比被动等待分配或求职信息,他们会主动通过互联网或身边朋友,了解心仪行业和公司的招聘情况,并大胆自荐。对于好工作,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去争取。遇到长辈的阻力时,对自己的职业有想法的95后也会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说服。



总之,因技术进步、新兴行业兴起、信息接收渠道和个人的家庭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今年将进入职场的95后真的不一样了。他们——不一定是全部,但已经有了不少的一批人——不再像前几代人一样无意识地进入既有的职业轨道、按照既有的职业台阶攀爬,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寻找适合自己起步的第一扇门、修建达到自定目标的路径。


“之前的代沟产生需要10年,现在是5年,也许以后更短。”上官楠林说。无论雇主方是否喜欢95后的性格特点,是否找到了有效管理年轻一代的方法,它们都要面对一个事实——95后正源源不断地走入职场,并很快会成为公司的中流砥柱。他们对于好工作、如何工作的定义,也将持续地改变着企业招聘、培训和管理的方式,甚至改变着企业自身。


你眼中的好工作是什么样的呢?


来源:江瀚视野观察(jianghanview)、第一财经周刊(CBNweekly2008)


乐视网股票连番涨停,开股东大会孙宏斌却缺席?

炒完墓地炒活人床位...但这样的养老院天价我也愿意去!

“人人都爱”?“社会之癌”!一个乡镇的赌博业调查

震憾!大数据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