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到狗年了,你还在讨厌自己的工作吗?

2018-03-06 网易财经

当你认清自己、全力以赴,用诚心和诚信,以合理的方式去发挥自己的专长、追求你所钟爱的事业的时候,你的职业发展也将会打开新的局面,让你发现自己“存在的原因”。 


在几个月前,我参加了一个为期7天的静修班,地点位于北京郊区,和我一起的还有14位成员。我们到这里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提振精神,平复思绪,澄澈内心。


静修伊始,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都确定一个目标,找到自己生活中最想解决又最难克服的问题。当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心事时,一位女士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讨厌自己所做过的每份工作,希望这次静修能改变这种情况。”


这样听来,那位女士的工作估计不太好吧?


恰恰相反,她的职位可能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她本科毕业于美国知名大学,后来又在纽约和北京的知名金融咨询公司工作。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像她这样有着令人艳羡的收入和地位的人,会如此厌恶自己的工作呢?


首先,和这位女士有类似感受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根据想象科技(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咨询公司)的调查,91%的中国90后受访年轻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而在美国的很多真人秀节目和电影中——比如《办公室风云》(The Office)、《恶老板》(Horrible Bosses),以及《上班一条虫》(Office Space)——最经常出现的主题也几乎都是可怜的办公室职员被琐碎繁杂的工作折磨得身心俱疲。


由此可见,厌恶工作,实在不是一个孤立现象,它几乎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所以,当农历狗年到来之时,你将如何面对那些烦恼之源?在新年的钟声敲响过后,你是否能在工作与生活中获得满足与幸福?



请确认:钱到底对你有多重要?



尽管老话常说“钱买不来幸福”,但现实地讲,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在当今社会,一个人对财富的态度是影响其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项由150多个国家的数十万人共同参与的调查研究显示,“钱能让人更快乐”这一世俗看法,在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是正确的。尤其是对于中低收入者而言,财富确实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中等收入基准大约是年收入5~7万美元,正如下图所示,财富对于年收入低于4万美元的人的意义明显要高于年收入在4万美元以上的人士。另外,尽管年收入在4~7万美元的人也会因为收入的增加而表现出兴奋,但这样的情感变化也不像年收入低于4万美元的人士那样明显。


而到了7~11万美元区间,钱的影响明显变小;随着人们的收入从11万美元逐渐增长到21万美元,钱与幸福感的正相关越来越弱;对于年入20万美元的美国人来说,他的幸福与否似乎已经与美元完全无关了。


最后,这项研究还发现,年收入从4万美元提高到21万美元的人所获得的满足感与年收入从1万美元提升到3万美元的人所获得的成就感基本相当。也就是说,一旦年收入跨过4万门槛,那么你只有赚到21万才能够依稀体会到当年刚赚到4万美元时的兴奋与快乐。



上述研究主要是考量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直接联系,那么如果将钱的因素去掉,单纯考察幸福感本身呢?另外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收入的多少与幸福感之间没有鲜明的正相关关系。


在访问了多个国家的不同收入群体后,研究人员发现,年收入在3.2万美元以上的人仅比平均收入高于2,000美元的人幸福度高上10%;就美国本土而言,年收入在4万美元或以上的人,其幸福感基本上都在同一水平线上。


不过,上述研究也只是展示了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而非因果性。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时,就算他(她)目前的可支配财富并不多,但由于其有能力赚更多的钱,因此他(她)反而可能有更高的幸福感。


反过来讲,当一个人正在被病痛所折磨,那即便其此刻拥有可观的财富,自己也难言开心;考虑到健康问题还会威胁到现有工作,他(她)的感受离幸福二字就更加遥远了。


根据上文的数据和资料,我想我们至少能达成两个共识:第一,“有钱总比没钱好,钱多总比钱少好”;第二,作为幸福的来源之一,金钱也无法冲破经济学家所说的“边际效应递减法则”的桎梏。


所谓“边际效应递减法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效用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想象一下你刚刚入住新公寓的情景。那时整个房间空空如也,没有任何家具,而你需要一个沙发。那么很明显,这个沙发一定会令你觉得“非常有用”;之后你可能又买了一个新沙发,但相比之下,你肯定会觉得它就不似其“大哥”那样“有用”了;而如果你又连续买了第三个、第四个沙发……是的,尽管这不太现实,但我们不妨假想一下,当你的房间充满各种沙发的时候,你会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摆放桌椅和床。此时,那些多余的沙发就会给你带来负面影响,你甚至会考虑花些钱请人将它们都弄走。


当然从心理学角度说,并非所有人都会意识到边际效应递减法则的影响,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实际上进入了一种成瘾状态。拿酒精来举例,第一瓶酒也许会令你很开怀,你感觉身心获得了放松,一切都变得更好了;但当你喝到第6、第7、第8瓶的时候呢?要是你每天都保持这样的酒量呢?很明显,最初带来的积极效果到了此时已经完全蜕变成了破坏性影响。所以对于成瘾者来说,当他面对满屋子的沙发时,他更可能会说的是:“你知道如何让屋子更漂亮吗?再来一个沙发。”


虽然大多数时候,让人们上瘾的是酒精、毒品这一类实体性事物,但有些时候,一些人也会被抽象的东西所深深吸引,甚至难以自拔。


“我的很多客户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上瘾了。”陈杰俊(音译),这位在波士顿和北京都有过工作经历的资深心理分析师对我说,“我服务过的客户不仅有沉迷于金钱、权力和性的商人,也包括一些疯狂担忧子女、不停给孩子施压的家长。但不论哪种情况,有一点是共通的:人们自认为自己所匮乏的东西其实正是自己郁郁不乐的源头。”


也有一些人,虽然他们清楚的知道上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他们自己却无法完成内部突破。


“上瘾其实是在转移注意力,是逃避自己所面对的真实困境。酗酒者沉迷于酒精是想用酒醉来忘却生活的烦恼;而当这些酗酒者变身工作狂,其原因可能也并不是因为他们热爱加班,仅仅是因为,他们不愿回到那个因为自己的酗酒而变得支离破碎的家庭。”陈杰俊如是说。


说回“钱”的话题,其实向往财富与地位本是人之常情,追名逐利本身也无可厚非。就拿中国来说,许多中国人会因为自己的“第一桶金”而兴奋不已,因为那是改变他们命运的财富,它可能会让生活在贫困线的人一跃跻身中产,也可能让一个上班族一举实现财富自由——第一桶金的确是美好的。


但问题在于,随着财富的增加,财富所带来的兴奋感却越来越小。而这时候大多数人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边际效应递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他们反而会去想:“我之所以不开心是因为我开的是辆大众,可如果现在我有一辆特斯拉呢?那一切就会不一样。”或者是:“主管这个职位我已经当够了,我现在应该去做一名副总裁。”


你以为你不开心是因为你拥有的不够多,你以为你不快乐是因为你赚的还不够多;但真相却是:那些因为你的上瘾而被迫牺牲的东西,那些你为了更多的名利而选择性忽略的人和事,才是你不快乐的根源。


的确,金钱确实能够让你摆脱贫穷,但更多的钱并不意味着更多的快乐。



“Ikigai”效应



如果钱不能让你感到快乐,那让你快乐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在这里,我需要引入一个日语词汇——Ikigai,直译过来,称为“存在的原因”。


在日本文化里,人们相信,每个人的Ikigai都是独一无二的。Ikigai不等同于职业、喜好等具体概念,它的内涵更为丰富而多元。一旦你发现了那个专属于自己的Ikigai,你就能够获得人生的满足感,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怎样才能在繁杂的工作与日常的琐事中找到Ikigai呢?日本学者认为,Ikigai涉及四个概念:你所钟爱之事、你所擅长之能、你所必履之责、你所营生之业


而在我看来,“钟爱之事”与“擅长之能”的交集是“激情”(Passion);“钟爱之事”与“必履之责”的交集是“使命”(Mission);“必履之责”与“营生之业”的交集是“天职”(Vocation);“营生之业”与“擅长之能”的交集则是“专业”(Profession)。


换句话说,激情使命天职专业,四者的交集即是Ikigai。


那么在职业选择的语境下,一个能够充分体现你存在意义的职业应该是你既喜欢又擅长,既有社会价值又能够带来经济回报的工作。



日本心理学家Kobayashi Tsukasa对Ikigai做了如下解释:


“只有在个人成熟的基础上,各种欲望得到满足,感受过爱与幸福,与他人邂逅并获得成长,理解了生命的价值,方能真正感知到Ikigai,逐渐完成自我实现。”


对Ikigai的认知和追寻,需要思想的力量和自省的意识。许多人顿悟Ikigai之时也正是他走向成熟之始。换句话说,在懵懂无知的童年和智性洒脱的成年之间,横亘的那座桥梁即是Ikigai。


那又是什么在阻止人们找寻Ikigai呢?在中国很多90后年轻人的身上,我经常读到的是自省意识的缺乏和生活激情的缺失;同时,对自己“擅长之能”的无知,连同外界压力之于其人生决策的影响,也让他们在自我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据想象科技的另外一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表示,他们之所以难以在生活中收获满足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职业生涯是由父母的意志或者是大学的专业来决定的。



工作本身不会决定你幸福与否,你如何看待它才是关键



我知道,并非所有人都会认同上文的观念。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所谓Ikigai,不过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是富人和特权人士的阶层想象,是极少数天资绰约的年轻人用来打破常规、追逐梦想的武器——然而这些却都与他们自己无关。


“我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来找工作,如今我在为那个我根本就不在乎的老板打工,我的工作是卖那些我根本不在乎的破机器,而我每天要面对的则是一群我根本就不在乎的客户。”我的一位朋友对我说,“我讨厌这一切,但它毕竟是我的工作,我得靠它糊口。你想让我在这个破工作里看到点别的什么?甭想了,没可能的。”


我相信很多人也有类似的感受。的确,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每天都在为一个自己根本不爱的工作而奔波劳碌;每天都盼望着自己能够跃入那个心向往之的职业:它薪酬丰厚又位高权重;提供职位的公司受人尊重又充满安全感。一句话,它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应许之地”。


可是,这个“应许之地”真的存在吗?你何时才能找到它呢?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艾米·瑞斯尼沃斯基(Amy Wrzesniewski)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主要的并非来自于你的薪资,而在于你如何看待它。


在这个研究中,瑞思尼沃斯基采访了当地一家医院的清洁工。其中的一组受访清洁工声称,这份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能够轻松搞定”;但另外一组人却认为,该工作“既复杂又极具挑战性”。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组清洁工在调班方面没有差别,头衔也都一样,每天的工作时长也几乎完全相同。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仅在于各自对工作内容的描述。那些认为这份工作“技术含量低”的清洁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将任务列表中的每项内容一一完成即可。而那些写在白纸黑字上的任务,虽然庞杂琐碎,但几乎没有任何互动内容。也就是说,在医院看来,清洁工的任务并不包含协助医生和护士护理病人。


而这正是第二组清洁工区别于第一组清洁工的特点。瑞思尼沃斯基发现,这组清洁工在描述其工作时普遍表示,自己除了完成列表中的项目外,每天还会和医院工作人员、患者和来访者有过多次沟通。


举一个更加具体的例子。一位清洁工曾经接到任务:给一名昏迷的患者整理病房。


显然,单纯这项任务本身对于专业的清洁工来说易如反掌,但她却有另外一层考量:一个更温馨、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否能够帮助患者尽快苏醒呢?


带着这一期盼,这位清洁工在把房间打扫的一尘不染后,还给患者的病房做了更多贴心的布置。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做得越多就越好。另外一位清洁工在日常整理病房时逐渐发现,这一房间的患者普遍不喜被外人打扰,他们对清洁工的每日定时检查卫生颇有反感。于是在迅速感知到患者情绪后,这位清洁工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打扫时间,尽力不打扰患者的休息。


上面两个例子清楚的表明,即使是在旁人看来无甚技术含量的工作,实际上也蕴含着颇多学问。这就是瑞思尼沃斯基所说的“工作艺术”(Job crafting),这项“艺术”能够重新界定职能的边界,在使工作更有意义的同时,也让工作者自身收获更多的成就感。


当前文所述的第一组清洁员仅仅视工作为任务的时候,另外一组清洁员的思维模式却是,“如果我是患者家属,我要怎样做才能够更好地护理患者呢?”


很明显,这种理念已经超越了清洁工作本身的范畴,它已经与医疗行业的价值观相融合,升华成了一种使命感。而拥有使命感的人总是会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也更容易成为行业佼佼者。


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一位雇主,当你想要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的时候,上面两种工作理念,你觉得哪一种更具有榜样意义呢?


对于第一组人来说,工作只是工作;但对于第二组人而言,这更像是一种使命,一个能够彰显并且践行自己Ikigai的生活方式。你觉得他们的职业梦想就是要成为清洁工吗?我深表怀疑。但重点是,不管他们是否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梦想,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到了更深刻的意义,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享受着成就感与满足感。



最后的思考



那么在狗年来临之际,你要怎么做才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呢?以下是几条实用建议:


密切关注你和钱的关系


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的特征之一就是可量化。也正是因为它可以被清晰地呈现和比较,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放大它的实际作用,高估其之于幸福的意义。但正如我前文所言,你幸福感的多少其实更多的取决于那些不可被量化的因素,因此,一味追求金钱未必会得到幸福,而低估金钱外的其他因素却会产生反常的心理激励结构,损害心理健康。


缓解这种不健康心理状态的一个办法,是定期记录自己的思维状态,尽可能详实地写下自己的情绪变化。除了“开心”和“郁闷”这种相对极端的心理体验,你更需要关注的是那些微妙的情绪变化,也就是介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灰色情绪地带”。每天记录时,也要留意这些情绪给你带来的实际影响,哪些情绪产生了连锁反应,带来了一系列的情绪变化?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下图的“情绪圆盘”上记录了各种细微的情绪变化,我自己也在使用它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



不仅是钱,所有能够对我们的情绪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事物(比如爱情和酒)都比我们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有些东西可能在短期内对我们帮助很大,但从长远来看却会阻碍我们的发展。所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一概而论;只有当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领会到自己与这些事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我们才能合理驾驭自己的爱好,不让其成为自我发展的绊脚石。


认识你自己,确认价值优先级


一个悲哀的事实是,很多人虽然已经在社会上打拼多年,却仍然不清楚自己最在乎的东西是什么。而这会带来许多潜在风险:它可能会出其不意地搅乱你的生活节奏,让你在面对重要决策时优柔寡断、做错选择;又会在醒悟之后,让你自怨自艾,放任自己堕入“悔恨之海”。


我曾经辅导过不少自称生活不如意、工作不顺心的人,我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三观”,有人甚至都说不清自己到底相信什么。


为了帮助他们找回“三观”,我借用了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的教学方式。克拉克是中国企业培训界的中流砥柱,也是软技能培训公司ClarkMorgan和Shine Training的联合创始人。


这个方法只需要一副扑克牌。而这副牌的特别之处仅仅在于,每一张牌上都有一个与工作和生活相关的抽象概念。比如,某张牌上可能写的是“爱情”,另外一张写的是“友情”,其余的则可能是“物质奖励”、“名望”、“稳定”、“个人成长”等等。


在进行辅导时,我会首先要求客户仔细阅读每一张卡牌,再把他们对这张卡牌的理解讲给我听;之后我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个人体验把所有卡牌分为三组,左侧一组是他们向往的、或认同的价值观;中间组则是他们不在乎、不关心的事物或理念;最右侧一组则是他们最不想要、或是最不能接受的观念和生活状态。


一般来说,在完成这一步后,左侧的卡牌是最厚的,不过我会先去看卡牌数量最少的一组(一般是最右组),看看他们排斥什么,又是什么在促使他们排斥那些事物和观念。


下图是我在工作中拍下的一张照片:



如图所示,左侧牌堆的堆顶牌为“家庭”,显然,这位客户家庭观念很重;中间牌堆上最醒目的是“冒险和探险”,也就是说,他对冒险精神不感兴趣;右侧堆顶是“节奏快、时间紧”,而这就意味着,嗯……他可能不适合在中国的科技公司工作。


这还没完,下一步,我会要求他把“不感兴趣”和“不喜欢”的牌堆移开,只保留他最重视的那堆价值观牌。



而这时候,游戏就变得很有趣了,我会要求客户一张张的放弃这堆牌中的大多数牌,只留下十张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牌。紧接着,他们还要把这十张牌堆成金字塔型:“塔尖”放的必须是他们最看重的那张牌;第二层则是仅次于塔尖的两个重要卡牌;以此类推,第三层是三张、第四层则是四张。


到了这一步,很多人都会感觉到无比艰难,因为这涉及到取舍,更准确地说,它谈的是放弃:你必须要给自己心目中那些你曾经自以为不分高下的价值观们排出一个明确清晰的座次来。当然,有些幸运儿可能并不需要这些——他们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毕竟,大部分人并不是他们。考虑到我们中的多数人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力地去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提前预演取舍的情景就变得很有意义了。


下面这张图就是我自己的“价值观金字塔”:



如图所示,我对“独立”的向往和对“个人成长”的渴望实际上是与我的家庭观相冲突的。我必须要在不断尝试、不断寻找更好的办法去实现个人成长的同时,尽全力保守好我的家庭。这就是权衡——这套教学方法的最核心内容。


除此之外,纸牌法也会给你带来其他好处:它有助于确认自己的价值观,明确做事的优先级,还会让你的决策更高效、更正确。而就我个人而言,上图的那个金字塔早就已经成为了我的“生命之锚”。在人生的某些艰难时刻,它会帮助我冷静下来,重新找回自信与决心。不论是在外打拼遭遇挫折,还是内心挣扎无以开解,那十张卡牌和它们的排列方式都会适时地提醒我,帮助我平复内心,与外界和解。


将“工作艺术”融入你的日常工作


即使现在的这份工作并非你的理想职业,你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办法去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让其与更广阔的使命感相结合,就像瑞斯尼沃斯基研究中的那些清洁员那样。这个办法不仅会提升你对工作的满意度,还会让你在未来获得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这个办法我曾经亲身尝试过。


当时我所在的公司深陷财务危机。而我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人员培训、人才培养,以及企业价值观的研究和宣讲。虽然这些工作看上去很有意义,但在彼时彼地,它们却显得毫无用处。原因也很简单,当公司里绝大多数员工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忧心忡忡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会全心听课呢?


但饶是如此,我也并没有选择离职,也没有因此而减少自己的工作投入度。我当时想的是,“这家公司的员工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随后,我开始关注那些工作压力特别大的同事;接着,我又把日常培训的内容做了一些“微调”:有关公司的课程内容逐渐变少了;有关如何调整工作状态、如何纾解生活压力的内容却增多了。


下班之后,我还组织了不少“课外活动”,这其中就包括几次在我家中举办的聚会。在休息与放松之余,同事们不仅缓解了工作压力,还丰富了自己的职业社交圈,看上去每个人都很开心。


那么我所做的这些事情,是否让我自己更开心呢?


当然。


不仅如此,这些活动本身也让同事们对我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发现了“我所擅长之能”和“我所钟爱之事”后,每当他们发现一个好的工作机会,就会马上推荐给我,这就让我的“擅长之能”和“钟爱之事”,与“必履之责”和“营生之业”产生了交集;于是,我在找到自己Ikigai的同时,也打开了职业发展的新局面。


是的,诚实地去追寻你的Ikigai常常会产生正向的递归效应。当你用诚心和诚信、当你用合理的方式去发挥自己专长、追求你所钟爱的事业的时候,Ikigai图上的另外两部分也会“自觉地跑过来”,帮你发现自己“存在的原因”。


而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认清自己、全力以赴。


作者:Elliott Zaagman





你的逆商,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作者:元宝(富书签约作者)



一、逆商,即逆境生存能力



一次和朋友小蕊远游,大巴车在荒郊野岭抛了锚,司机师傅说叫了车来接,但要等几个小时。


车内瞬间怨声载道,我的连载小说不能断更,这一天的还没有写完,所以当时就慌了神。


坐在我身边的小蕊还有策划案要交,她在跨国企业上班,还有很多重要的文件需要当天回复。


她的To do list我看过,一长溜,但她当时毫无焦虑之色。


就在我六神无主的时候,小蕊已经从箱子里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工作了。


她全神贯注地写完策划案,用手机打开共享热点,连上电脑的网络,把文件发送出去之后,开始一一回复邮件。


小蕊这种遇到困境时有条不紊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个小时之后,接我们的车来了,五个小时之后,我们到了酒店。


到酒店时我的小说已经更新,小蕊的策划案成功提交,所有的紧急文件也都回复完毕了。


一切进展得超乎想象的顺利,这个结果令我感到惊讶和欣喜。



为什么在智商、情商、机遇、大环境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有的人就能够稳步前进,活得越来越精彩,而有的人却总是失败呢?


保罗·斯托兹给我们提供了答案,他说:“归根到底在于他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能力,即逆商的不同。”


保罗·斯托兹是美国著名学者、白宫知名商业顾问,他在著作《逆境智商:将障碍化为机会》中首次提出“逆商”这个概念。


他认为,逆商是衡量人们克服不顺境遇时的应对智力及应对能力。


小蕊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保持头脑清晰,不受环境干扰,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工作,这体现的就是她的高逆商。


小蕊很喜欢丁玲说过的这句话:


  • 逆境是事业之路上的不速之客,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它都能充实自己。




二、靠高逆商绝地反击



高逆商的人不仅在日常频繁出现的小麻烦中能够应对自如,在遇到人生中的大困境时,依然能够保持冷静,怀揣希望。



因离婚风波跌入谷底的潘粤明凭借在《白夜追凶》里的炸裂演技大翻身,通告、邀戏不断。


红极一时的张韶涵,由于家庭丑闻无奈暂退娱乐圈,她经历过一段极其灰暗无望的日子,但很快便重整旗鼓,开公司办品牌。通过一个又一个节目渐渐回归荧屏,登上《歌手2》的舞台,重新绽放光彩,为我们带来精彩绝伦的表演。


不久前落幕的平昌冬奥会上,武大靖在短道速滑主客观因素交困的情况下,于逆战中两破世界记录勇夺金牌,令我们振奋不已。


他们能够绝地反击,靠的就是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


俗话说: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强者遇之更强,弱者遇之更弱。


那么,困境便是人生的催化剂,高逆商者遇之愈发灿烂,低逆商者遇之愈发一败涂地。


当今社会,大家在各自领域的学习能力都不差,出来摸爬滚打个几年,也都懂些人情世故,智商和情商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这时候,逆商的高低,就成为了最大的变量。


  • 高逆商的人,拥有重新谱写人生的能力,他们不怕拿到一手烂牌,因为他们能够扭转乾坤。


罗曼罗兰说:


失败可以锻炼一般优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灵,把纯洁的和强壮的放在一边,使它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它同时让其余的心灵加速堕落,或是斩断它们飞跃的力量。




三、逆商因人而异



有一些人天生就拥有超高的逆商,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苦难的天才。


4岁时患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差点丧命。


7岁时患上严重肺炎,猩红热,大量放血治疗。


46岁牙床长满浓疮,拔掉了所有牙齿,牙刚好,又染上了眼疾,失去了光明。


50岁之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百病缠身,后来声带也坏了。


13岁起,他就过着流浪的生活,多次死里逃生,可以说命运给他出的难题实在太多了。


但他依然能够每天练琴10到12个小时,忘记饥饿和死亡。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创作出无数震惊世界的作品,令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众多文学艺术大师为止倾倒。



帕格尼尼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无疑是巨大的。


而有一些人的逆商是在身边人的提点下增长的。


梅西11岁的时候被查出发育荷尔蒙缺乏,骨骼增长受到阻碍,大大影响发育。这对一心想成为足球运动员的梅西来说,无疑是给他的梦想判了死刑。


他拼命训练,锻炼体能,但是一年过去了仍旧没有一家俱乐部向他敞开大门。梅西决定向命运低头,停止了训练。


梅西的父亲对他说:


人生是一场球赛,只有越过对方设置的一个个障碍,才能直逼对方大门,命运就在你的脚上。


之后,我们都看到了,梅西用他的脚证明了他的实力。


梅西说:“不要相信我能制造奇迹,但请相信我无谓逆境。”


杜拉斯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一个住在铁路旁废弃车厢里的人家,因为长期拖欠水费,自来水公司就停了这户人家的水。


独自在家的女人,带着四岁和一岁半的孩子,整个下午,她无法给孩子洗澡,也没有水给孩子喝。


做临时工的丈夫下班归来后,全家人离开了居住的车厢,走向不远处的铁轨,之后卧在铁轨上,一起被轧死了。


  • 可见,每个人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是不同的,它决定了你的人生走向何处,也决定了你的人生能走到什么样的高度。




四、逆商高低决定人生高度

 


卡耐基说: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激发出了这种潜力,激发的程度也因人而异,因此逆境生存能力便有了高低之分。


你觉得考研太难,虽然知道自己的专业不考研没有出路,也不打算考了。


然后随便找个差不多的简单工作做做,因而一辈子就做着这样简简单单的工作,时刻担心会不会被新人或者被新科技所取代。


你觉得接下来的项目难度太大,领导都说你有能力可以尝试攻克一下,但你怕搞砸,就放弃了挑战。


放弃了一个可以提升自己的大好机会,等到你眼馋别人升职加薪的时候,也就只有后悔的份儿了。


你觉得自己毅力不行,也不再年轻,健身、读书、学习一门外语这样的事情已经干不了了,还是少折腾自己,过过平淡的日子吧,所以你就早早地过上了复制粘贴般的生活,不甘又无奈。


这些都是低逆商者惯常的选择,他们往往认为“知难而退”是种智慧。


他们为自己失败的人生找到了一个华丽的借口,然后在低端的生活里挣扎,仰望别人的成功,自怨自艾。


开始就认输的人其实不多,大多数人都会兴致勃勃地接受挑战,但常常会在接连不断的打击中,败下阵来。


频繁跳槽的人,在应聘新的岗位时,往往都是一腔热血,斗志满满的。按说这类人都是积极性人格,应该能把工作做得很好。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做人事的朋友告诉我,虽然他们的智商和情商都不错,但由于在逆境中的承受能力太差,一遇到麻烦的问题,就当缩头乌龟。


等到问题积攒的多了,到了不能解决的时候,就习惯性选择跳槽去绕过困境。


他们都渴望成功,都不想服输,总认为是自己时运不济。却忽略了问题的根源,他们不断地更改目标,却不更改做事的方法。


  • 面对困境时,低逆商者选择半途而废,高逆商者则会选择迎难而上。


一个方法不行,就换一种方法,直到问题解决为止,这才是一个聪明人面对生活该有的姿态。



“松下电器”创始人,“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幼时家境贫寒,只上了几年学,为了养家糊口到电器公司求职,但矮小瘦弱,又脏又破的他被人事主管婉拒道:“我们现在不缺人,你一个月之后再来看看吧。”


很多“聪明人”都知道其实这就是被拒了,看似另寻他路才是明智之举。


然而执着的松下幸之助一个月后又去了,负责人再次推脱有事,一来二去,主管只好坦言道:“你这么脏进不了我们公司。”


于是他回去借钱买了一身像样的衣服穿上又去面试了。


主管说:“关于电器方面的知识,你知道得太少了,我们不能要你。”


两个月后,松下幸之助再次出现在主管面前,那时他已学会了很多电器方面的知识,他说:“您看我哪方面还不行,我一项项弥补。”


就这样,松下幸之助得到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开启了他在电器事业上的征程。


松下幸之助说: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要知道,人打出生开始,每天就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度过的。


饿了要找吃的,渴了要找喝的,生病了要治病,我们就是在满足需求,寻找幸福的道路上打怪升级,向着人生更高处迈进的。


也许有一些坎儿用尽一切方法都过不去,那也没关系,你用全力试过了所有的方法,这种尝试本身就是向人生高处迈进的驱动力。


  • 越挫越勇,是高逆商者具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巴尔扎克说:“逆运不就是性格的试金石吗?”


是的,逆运不仅是性格的试金石,也是人生的试金石。


  • 你的逆境生存能力在哪一层,你过的便是哪一层的生活。

 



五、高逆商者不会颂扬苦难



上海卫视“中国达人秀”现场,刘伟用脚弹琴,他说:“我觉得在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面对苦难,我们只是在做选择题,选择被它打败,或者选择打败它。


我们一直认为,是苦难造就了天才。


其实没有谁造就谁,天才只不过是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困境才成为了成功者,而失败者被第一个苦难就打败了,因而没有机会遇到更多的苦难罢了。


丘吉尔说:“能克服困难的人,可使困难化为良机。”


不要错失人生中的任何机会,要时刻记得被广泛传播的这句话:任何寻求安慰的行为都不会让你成长宿醉、旅行、痛哭流涕,甚至和朋友促膝长谈,都只是让你自己感觉安全,良好而已。


身边的一切困难都常常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无助,让我们随时随地找借口来获得片刻的安稳和内心的舒适。但我们时刻要保持清醒,要知道只有盯住眼前的困难,专心致志地去解决它,你才能过上期望中的生活。


这是一个拼逆商的时代。


低逆商的人,做事浅尝辄止,一番争取之后,偃旗息鼓,或一陷入困境,就心怀恐惧,绕着问题走,一生碌碌无为。


高逆商的人,面对逆境,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来应付困难局面,最终大有作为。


成大事者,逆商比情商更重要。


你的逆商,决定了你的格局,更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作者简介:元宝,富书签约作者,微博@心灵治愈社,沉迷刷剧、刷文的疯子,一个神出鬼没的码字小工。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

医疗、货币、房价、股市……你关心的都在这儿了(附详细会议日程!)

“提高个税起征点“——是人民群众的呼唤,是稳稳的幸福

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职,就是没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

科比要抱在一起睡觉的小金人,价格是个什么水平??进来了解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