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省推25万亿重点项目,基建狂魔终究还是来了,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网易财经综合 网易财经 2020-03-26

不能再停摆了。 为了寻求刺激经济复苏的钥匙,从中央,到地方,正在蓄势。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各省份最近密集推出庞大投资计划。不仅如此,推出新一轮大规模基建的呼声也在不断增长。

7省推出25万亿重点项目 
2月23日,在云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郭金华表示,2020年,云南将推出5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发布投资计划的省份不只云南。自春节后各地陆续复工以来,多个省份发布了2020年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 2月20日,河南省发布980个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3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8372亿元,涵盖了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六大领域。 2月25日,福建省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印发2020年度省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确定2020年度福建省重点项目1567个,总投资3.84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257个,总投资2.9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05亿元;预备项目310个,投资0.87万亿元。 而在春节前,四川、重庆、陕西和河北等省份已经发布了本年度重点项目投资计划。2020年,四川省重点项目700个,计划总投资约4.4万亿元,年度预计投资6000亿元以上;重庆市重大项目1136个,总投资2.6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476亿元;陕西省重点项目600个,总投资3.38万亿元,年度投资5014亿元;河北省重点项目536个,总投资1.88万亿元,年计划投资2402亿元。 从这7个省份公布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来看,总投资接近25万亿元,2020年度计划完成投资也近3.5万亿元。另外,全国其他省份公布了重点项目清单,但是没有公布投资总额,还有一些省份具体数据不够详实。 比如,浙江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落地落实,支撑重大标志性工程实施,浙江未来将重点推进200多个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超2万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约3000亿元。 重庆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还表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特点。各地启动的这些投资项目并非针对疫情而来的,是在年度计划中就有所安排的。当然,针对疫情的冲击,各地肯定会在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更加重视。 事实上,在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会议上,稳投资作为重要政策工具被凸显出来。从重点项目复工复产的进度推进到各类要素的配给,以及应对疫情的政策措施中,各地都强力稳投资。 2月28日,四川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暨省委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要求聚焦“三驾马车”精准发力,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抢抓政策窗口努力扩大政府投资,带动扩大社会投资。

新一轮大基建的投资盛宴,会来吗?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远鸿没有给出肯定答案。他说:“以云南为例,要从长期项目的建设角度去考虑,现在有一个突出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比较低,这是当前的突出矛盾。 的确,云南省2020年启动的约3.6万亿元重大工程,亦不是刚刚敲定,早在2019年,投资金额和投资方向便已有思路。 上述地方发改委人说:“2019年四季度,我们已经把2020年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都做好并全部上报了,计划已经板上钉钉,不可以更改。” 既然已经“板上钉钉”,地方又将如何完成通过投资推动复苏的经济功课? 能做的,便是在已有投资框架下,加快进度,换句话说,先把缺的课补上。正如王远鸿所言,先把工期抢出来。 王远鸿以云南等低风险地区为例,表示该地区现在已具备重新恢复正常投资、消费生产的条件,当然可以复工。 从短期看,为应对疫情的冲击,复工后,项目肯定需要把前一段耽误的时间给补回来,从这点上来说,要加快项目推进进度。 从长期看,这些项目肯定也是补当地的一些短板,既能带动投资又有利于消费升级,王远鸿用“一箭多雕”来形容地方政府的投资选择。 为了推动经济复苏,闻风而动的各个地方政府,选择的路径,不止于补课,不止于加快。 还有求新。 传统基建项目的投资,不再是地方政府的单一选择。正如投资,也不再是拉动地方经济奔跑的唯一引擎。 这点在2月2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同样有迹可循,当天会议上圈出的“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将与传统基建项目投资一道,在此轮市场复苏中扮演起至关重要的新兴角色,激发出强大的成长潜力。 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最近就建议启动新一轮基建。任泽平认为,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推出“新基建”,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中国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时,都采取了大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应对。 
不过,任泽平认为,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比如要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 易小光也认为,投资是稳增长的抓手,但是投资结构决定了未来的供给结构,是结构能否优化的重要方面。当前阶段的投资拉动和以前的投资劳动是有区别的,关键在于如何扩大有效投资。 
“4万亿”会不会卷土重来?

 上一轮的4万亿不会再来,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有基建行业央企人士预判,“大水漫灌”不会出现。曾亲历2008年跌宕的张燕生,也不希望看到本是为合理应对危机的盘子,最终一路狂奔,变成业绩大产。 回到2008年,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眼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4万亿投资,是一个教训。 张燕生说:“你算一算那时房地产企业、金融企业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就可以看得出来泡沫化程度。” 历史不会再重演。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的投资选择,正在逐日呈现出不一样的经济面貌。这其中,既有新兴产业的新鲜加持,也有解决旧账的挑战应对。 有地方发改委人士所在的地区,正在解决一项“旧账”,是一项金额过千万的溪流改造项目。这项本应2005年就完工的项目,拖到2018年还未开工。究其原因,是地方政府想用争取来的资金,做一些别的项目。 该地方发改委人士表示,地方政府要做自己该做的投资项目,承担该承担的责任,一些新兴的投资项目,可以关注,可以引导,例如引导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到健康多元的新兴投资项目中来。 面对多地现有的投资选择,管清友则认为,为了短期拉动经济,投资肯定是必要的,因为还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尽管消费现在占主导地位,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从政府角度来讲,只能采取此办法,虽然此方法确实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资产泡沫,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他给出一组数据,2003年非典时期投资占GDP比重60%以上,现在消费占GDP的60%以上。 面对两次经济背景的不同,管清友建议,在启动投资的同时也要尽快稳住或者启动居民的消费,并且政府的投资还要强调它的引导性,要通过投资引导民间的资本转向教育、医疗,健康等等这些领域,比如说医疗,能否通过加强监管、加强引导投资,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转向医疗医药的投资,这样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才有机会参与。 
钱从哪来
 启动投资,推动复苏,恢复循环,每一个节点,都需要钱。 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张燕生提出疑问:“地方出再多的项目,核心的问题就是钱从哪来、打算怎么还?需求可能是无限的,但支付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 上述地方发改委人士还没有找到解决路径:“政府哪有钱?地方现有财政,只够维持行政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运转和人员工资。另外,政府必须投资的是卫生和教育,至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或者新兴产业方面的投资,政府拿不出钱。 张燕生介绍,为应对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从1998年到2002年,中国曾通过发行特种国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四年多时间,财政支出8000亿,撬动3.2万亿。但是这期间包含结构性调整的政策,亦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 他说:“比如说1998年我们到某省去做项目稽查的时候,就发现资金来源上,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政策性银行全部到位,但该省的商业银行一分钱没到。当时商业银行的行长跟我说了,应对危机是政府的事情,商业银行要遵循商业的规则和市场的规则,商业银行有风险的管理和盈利的要求。我们回到北京向有关方面汇报的时候,北京方面充分肯定了当地商业银行的表态。” 在张燕生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看到,中国不仅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而且完成了中国经济体制上的一个转型。 很快,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黄金增长期。 张燕生认为,2008年凡是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杠杆比较高的国家,2008年底,中国的宏观经济杠杆率只有142%,是处于非常健康的水平。但当时中国资本市场的反应很疯狂——2009年上半年的股市,充斥着泡沫和狂热。中国的宏观经济杠杆率也加到了现在的250%。那时的部分地方债到现在都还以新债的形式或各银行的不良债负担着。 因此,此次投资不管方向是什么,首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精准战疫有序复工的同时,需要合理加大投资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张燕生为现阶段经济复苏开出的药方。 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接下来,实际上政府能获得资金手段基本就三块——土地出让收入(对应基金预算)、债券(特别是专项债券)、PPP。 此前财政部曾表示,专项债要增加额度。但在金永祥看来,靠专项债来解决问题的空间有限,并且发债项目仍需进一步规范。 而PPP相对于基金预算和专项债,弹性空间更大。在专项债对民营经济形成的挤出效应背景下,民营经济的发展,依旧需要PPP。 上述地方发改委人士亦认为,靠现有社会资本来投资、来建设,再靠项目本身的经济效应偿还建设项目的投资,是一条可行路径。 不过,历经2017年之前的高速发展、近两年的打压以及速冻之后,2019年底,PPP推出的项目量只有2017年底的百分之二十多。 当地方政府寻求投资资金之时,管清友提出一条新思路:“除政府投资之外,我觉得消费券是可以尝试的。 他以一个省为例,表示每个居民可以把投资额度折合成钱,再以融资的规模,给每个人发钱。 管清友对此心存期待:“我觉得咱们从来没有尝试过,我是特别希望咱们某个省,哪怕是规模小一点的省份,能够尝试一下这种方式。” 2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就“复工复产、恢复和稳定就业”等专项问题发声,为此轮经济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让万物复苏,让市场流动。 从投资,到消费,这场存在于特殊疫情大势中的经济重启大考,才刚刚开始。

基建板块上演涨停潮

呼声才刚刚开始,A股已经嗅到味道。
今日,三大指数高开高走,深证成指一度涨超4%,尾盘涨幅稍微回落。 截至收盘:沪指涨3.15%,报2970.93点;深证成指涨3.65%,报11381.76点;创业板指数涨3.08%,报2135.41点。
水泥板块、工程建设全线涨停。


而新基建板块中,工业互联网涨幅居前。国金证券研报认为,工业互联网是科技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5G落地及政策不断加持,工业互联网有望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在业内人士看来,外围市场已经在较大程度上对新冠疫情进行了负面定价,外围市场的风险释放反而让A股未来的走势少了些顾虑,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呈现A股独立于全球市场走强的态势。 国盛证券策略团队认为,过去几年,新兴市场经济基本面整体跑输发达市场,而这一趋势未来几年有望逐步扭转。中国经济将在年初“挖坑”后逐步迎来修复,并有望继续引领新兴市场先于发达市场企稳。A股、港股等优质资产性价比更加凸显。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经济观察报、网易财经、上海证券报等。


——END——

【推荐】网易研究局独家报告↓↓↓


购买方式:

第一步:

扫描下面的付款码付款:

如果购买尝鲜版(可以看本报告前两部分,“宏观经济信心”和“宏观经济指标”),请扫码支付19元。

如果购买完整版(可以看报告5个部分的全部内容),请扫码支付29元。

(微信付款码)


(支付宝付款码)

第二步:

添加网易财经官方微信获取报告(如遇交易问题,也可直接添加小仙女微信转账支付)

完成付款后,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添加网易财经官方微信“后厂村小仙女”,把付款成功的截图发给小仙女,收到截图后,小仙女会立即发送报告给您。

(网易财经官方微信号↑↑↑)

(特殊提示:如您在晚11点-早7点之间下单,可能会遇到延迟回复的情况,仙女也需要休息哦~)




➤  往期精彩回顾


  ◆今日起,你的房贷有了新变化!  ◆清流|高罚息!陕国投或涉变相“高利贷”  ◆改革四君子黄江南:在这样一个被疫情打断经济这么长时间下,我们看到了什么?  ◆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贝佐斯连续3年蝉联首富、马云排第21位  ◆巴菲特:我敢肯定,疫情这个影响被夸大了(最新专访)

  ◆牛市来了?此轮牛市的宏观逻辑和可持续性分析

  ◆重磅!2020年巴菲特致股东信全文 

  ◆牛市序幕拉开!田渭东独家解读:行业天花板被打开的龙头股

  ◆看图 | 房企打折促销、发债"自救" 多地出招稳楼市

  ◆翻车现场!华创证券电话会请了个假高管!真高管现身打假 



▲扫码关注网易财经

▲扫码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